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2 秒,为您找到 182755 个相关结果.
  •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全本)

    电子版序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为医者,所行乃生人之事。是以医不患病多,而患法少,亦不患法少,而患不能顺从天地好生之德。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生天地之间,故岐黄君臣答问,始以恬淡以保天真,继以顺时四气调神,推论阴阳五行,教化顺应天地,以成《素问》。此亦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意,顺天从道,无有极时者也。而后人不解,黄帝哀之属有疾病,...
  • 桂枝

    1302 0001-01-01 《本草百科》
    《中国药典》:桂枝 拼音注音 Guì Zhī 英文名 RAMULUS CINNAMOMI 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
  • (十)阴阳虚实内外寒热的病理

    1090 2023-11-28 《黄帝内经讲解》
    (十)阴阳虚实内外寒热的病理 (十)阴阳虚实内外寒热的病理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1)。 ​《素问•调经论》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2)。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3)。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
  • 四、病因病机学说

    1731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病因病机学说是关于人体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疾病发生、变化机理的学说。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学说在春秋时已露端倪,而到战国时则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 1、病因学说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春秋时秦国著名医生医和为晋侯治病提出:阴、阳、风、雨、晦、明等六种天气现象的太过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医和的“六气”病因论开创了中医外感病因学说的先河,是后世“六淫”病因论之滥觞。...
  • 卷之九

    1023 0001-01-01 《医学纲目》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调摄宜禁 〔《素》〕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疏五过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全文见五脏。生气通天论)〔《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
  • 素灵微蕴卷二

    893 0001-01-01 《素灵微蕴》
    五色解 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切而知之。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神圣工巧,优劣悬殊,故四诊之中,首推望色。 四十九难: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五色者,五脏之气所发,故五脏在中,上结五官,外现五色。肝官于目,心官于舌,脾官于口,肺官于鼻,肾官于耳。病生五脏,则色现...
  • 阳明上编(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748 0001-01-01 《伤寒溯源集》
    太阳阳明证治第十一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邪在太阳。则以浮缓为中风。阳明已在肌肉之分。与太阳稍异。故不曰缓而曰迟。所谓迟者。非寒脉之迟。 乃缓脉之变称也。又非中寒之阳明脉迟也。若阳明脉迟。即不能食矣。下文阳明中风者皆能食。但此条以风邪在太阳之表。仍是风伤卫分。故不言能食而亦以桂枝汤主之也。汗出多者。太阳中风。已...
  • 温病六条

    963 0001-01-01 《伤寒补亡论》
    雍曰。医家论温病多误者。盖以温为别一种病。不思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不同也。 素问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此皆谓伤寒而成温者。比之伤寒热病为轻。而比之春温之疾为重也。其治法与伤寒皆不同。或有冬不伤寒。至春自伤风寒而病...
  • 《症治要言》

    书名。一卷。清·罗定昌撰于1882年。本书为《脏腑图说症治要言合璧》(又名《中西医粹》)的一部分,仿《伤寒论》体例,分十二经记述疾病症治。各经症治先论脉络,次论病情,后论方药。辨明寒热虚实,再列古今治验、方药及其加减。所列方剂皆注明出处,但大多录自《伤寒论》,便于溯源,既切于临床实用而广为流传,又具有较大的文献参考价值。现存《中西医萃》本。后收入《中外医书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