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5 秒,为您找到 215575 个相关结果.
  • 中冲

    945 2023-11-28 《针灸学-上》
    中冲 中冲 〔定位〕在手中指尖端中央,去爪甲如韭叶陷中(图89)。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之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 〔功能〕开窍醒神,清心泻热。 〔主治〕中风,中暑,昏厥,惊风,热病,心痛,舌强肿痛,失语,谵语妄言。 〔刺灸〕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讲述〕出《灵枢·本输》。中指中指,又指正中...
  • 第二节 灸法的分类及其操作

    1770 2023-11-28 《针灸学-中》
    第二节 灸法的分类及其操作 一、艾炷灸 二、艾卷灸 三、温针灸 四、温灸器灸 五、药物灸 六 灯草灸 〔临床应用〕 第二节 灸法的分类及其操作 ​ 灸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先是单纯的艾灸,后来衍化为多种灸法。大体上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和药物灸(药物发泡法)等几类。各类灸法如表11。 一、艾炷灸 ​ 艾炷...
  • 顶颞后斜线穴

    930 0001-01-01 《针灸穴位》
    顶颞后斜线,头针刺激区。位于头顶部侧面,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即督脉百会穴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的连线,此线斜穿三条经脉,自督脉的百会穴经足太阳膀胱经到胆经的曲鬓穴。布有滑车上神经、眶上神经、枕大神经和耳颞神经。主治中风、脑病、感觉不利等。用排针刺法等。 名称 顶颞后斜线穴隶属 头针刺激区位置 位于头顶部侧...
  • 胫下穴

    970 0001-01-01 《针灸穴位》
    胫下,经外奇穴名。见于《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伸侧,踝关节前横纹中点(解溪穴)直上3寸,胫骨外缘旁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足下垂等。直刺0.5-1.5寸。 名称 胫下穴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位于小腿伸侧,踝关节前横纹中点(解溪穴)直上3寸,胫骨外缘旁...
  • 臑俞穴

    1365 0001-01-01 《针灸穴位》
    臑俞,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在肩胛骨关节窝后下方三角肌中,深层为冈下肌,有旋股后动、静脉,布有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主治肩臂疼痛、肩不举、瘰疬。直刺或斜刺0.5-1.5寸。 名称 臑俞穴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手太阳小肠经位置 位于肩胛...
  • 多发性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多数周围神经的对称性损害。一般认为感染、损伤、中毒、营养不良和代谢障碍等均可引起本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子型分布的感觉障碍或异常,如蚁走感、刺痛等,以及运动障碍,表现为肌力减退,可发生瘫痪。严重者可影响到吞咽和呼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肺、脾有关,多因外邪袭于四肢经络,素体肺脾不足所致,...
  • 催乳术

    820 0001-01-01 《针灸穴位》
    催乳术,组合穴名。由乳上、乳中、乳下三穴组合而成。乳中位于乳头中央。乳上、乳下位于乳中穴上1寸和下1寸处。主治乳少、乳汁不通、乳痈等。向乳中刺0.5-1寸。 名称 催乳术隶属 组合穴位置 乳中位于乳头中央。乳上、乳下位于在乳中穴上1寸和下1寸处主治 乳少、乳汁不通、乳痈功能 理气活血,舒筋通络,催...
  • 传尸灸穴

    958 0001-01-01 《针灸穴位》
    传尸灸穴,经外奇穴名。出自《外台秘要》。位于小腿伸侧胫骨前嵴,内外踝联线中点上3寸,在解溪穴直上3寸处取之。左右共2穴。主治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下肢痛、传尸、头痛、颈椎病。直刺0.3-0.5寸。 名称 传尸灸穴出处 《外台秘要》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小腿伸侧胫骨前嵴,内外踝联线中点上3寸,在解溪穴直上3寸处...
  • 养老穴

    1040 0001-01-01 《针灸穴位》
    养老,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在尺骨背面,尺骨茎突上方,尺侧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的末支,腕静脉网,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主治目视不明、肩酸痛、背酸痛、肘酸痛、臂酸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 名称 养老穴出处 《针灸甲...
  • 第二节 发功手法(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800 0001-01-01 《气功外气疗法》
    超距发功手法 超距发功手法,是发功手式距离受功穴位、部位10~100厘米(根据发功者功力的大小酌定与受功部位的间距),运用适当的导气方法来发放外气的手法。是外气疗法的主要发功手法。 (一)推法: 【手式】平掌式、一指禅式、剑指式、龙含式、雀嘴式等。 【方法】选用适当手式,离开治疗穴位或治疗部位10~100厘米,用两点或三点拉线、三点求圆等导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