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49 秒,为您找到 273097 个相关结果.
  • 伤寒

    857 0001-01-01 《顾氏医镜》
    伤寒一书,系东汉张仲景先生所着,为历代医家施术之蓝本,因仲景居北方之地,寒气凛冽,其药多用辛甘温热重剂。若在南方,寒不甚严,且去古渐远,人之元气渐薄,故其法可师,而其药则有时可改。非违仲景也,变而通之,以从时地,斯真善学仲景者也。治伤寒大法,如见太阳病,头疼发热恶寒,身疼腰疼,脊强无汗,脉浮紧而不数,为不传经,烦躁脉急数者,是欲传经,宜先发汗以解表邪,香苏散...
  • 伤寒

    853 0001-01-01 《顾松园医镜》
    伤寒一书,系东汉张仲景先生所着,为历代医家施术之蓝本,因仲景居北方之地,寒气凛冽,其药多用辛甘温热重剂。若在南方,寒不甚严,且去古渐远,人之元气渐薄,故其法可师,而其药则有时可改。非违仲景也,变而通之,以从时地,斯真善学仲景者也。治伤寒大法,如见太阳病,头疼发热恶寒,身疼腰疼,脊强无汗,脉浮紧而不数,为不传经,烦躁脉急数者,是欲传经,宜先发汗以解表邪,香苏散...
  • 伤寒

    887 0001-01-01 《普济方·针灸》
    麻黄(温。微温) 葛根(平) 杏仁(温) 前胡(微寒) 柴胡(平。微寒) 大青(大寒) 龙胆(寒。大寒) 芍药(平。微寒) 熏草(平) 升麻(平。微寒) 牡丹(寒。微寒) 虎掌(温。 微寒) 术(温) 汉防己(平。温) 石膏(微寒。大寒) 牡蛎(平。微寒) 贝母(平。微寒) 鳖甲(平) 犀角(寒。微寒) 豉(寒) 羚羊角(温。微寒) 葱白(平) 生姜(...
  • 伤寒

    886 0001-01-01 《医宗金鉴》
    小儿伤寒表感寒,发热无汗而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紧,呕逆烦渴病邪传,初用羌活热通盛,邪传柴葛大柴煎。 [注] 伤寒者,乃寒邪伤表荣分也,其证身体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而脉浮紧,若呕逆烦渴者,则为邪盛欲传经也,此证初宜九味羌活汤,如热盛者,以双解通圣汤治之,服此药后已,汗下不解而传经者,用柴葛解肌汤 兼裹证者,用大柴胡汤以解表通里,因证施治,庶不致误。 ...
  • 伤寒

    824 0001-01-01 《幼科折衷》
    【总括】伤寒之候有多般,一概推详便觉难;面目俱红时喷涕,气粗身热是伤寒。 【脉法】《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浮涩而紧为伤寒。 伤寒伤风何以判,寒脉紧涩风浮缓。伤寒恶寒风恶风,伤风自汗寒无汗。阳属膀胱并胃胆,阴居脾肾更连肝。浮长弦细沉微缓,脉症先将表里看。 凡论脉息,若早晨小,至晚反大,病为未愈;若早晨大,至晚反小,病欲愈。所谓大则病进,小则...
  • 伤寒

    885 0001-01-01 《医学入门》
    小儿伤寒夹惊食, 治与大人无异,所异者,夹食、夹惊而已。杂病亦然。 阴阳表里大科同;伤寒左额青纹现,肢冷无汗惨颜容; 钱氏云:男子面黄体重、女子面赤喘急,其呵欠烦闷,手背热,人迎脉盛则一也。 若手足温又有汗,面光发热是伤风; 亦左额青纹,与人迎脉盛。 夹食肚热兼呕逆,右额角青似小葱; 右额角青筋,发热,头额肚腹热甚,或兼呕肚腹痛者,伤食也。如伤寒夹食...
  • 伤寒

    1088 0001-01-01 《止园医话》
    第二期中医所谓阳明、少阳各证,治法,此是汗不得法,邪已渐渐入里,内脏已渐干燥,一切发汗之药,不能再用。此时治法之有效者,首推大黄、芒硝,其次则柴胡、前胡、黄芩、竹叶、石膏、青皮、厚朴、枳实,再次则瓜蒌、半夏、此药略燥,用时注意栀子、豆豉、茵陈蒿、赤小豆、发黄者用之杏仁、黄柏等药,可以相机择用。此时总以甘寒苦降疏通肠胃为要,凡见痞闷结胸症,宜以小陷胸汤加减为治...
  • 伤寒

    919 0001-01-01 《辨证玉函》
    伤寒有真假也。阳症假作阴症,阴症假作阳症,辨之不清,下喉即死,可不慎欤?夫纯阴之症自然易明,纯阳之症自然可识,惟是真见假而假见真,人患此病已在半死半生之际,天道以观人心之善不善也。有一念之善,危变为安,无一念之悛,生且入死。无奈世人不知,犹怪生病之拙可叹也,虽然病之成于似阳似阴者,天道之奇而必辨其似阴似阳者。医道之法岂可以天心之警戒,为医者免谤之资乎?宁知真...
  • 伤寒

    1172 0001-01-01 《古今医案按》
    许学士治乡人邱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许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发汗。用建中汤加当归、黄翌日脉尚尔。其家索发汗药。言几不逊。许忍之。只用建中调营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乎医者当察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取效临时。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