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1 秒,为您找到 83862 个相关结果.
  • 中医妇科学

    4293 2023-11-28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导言 编者与编者的话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史 第二节 历代妇产科主要著作简介 第二章 妇女的生理特点 第一节 女性特有的器官及其生理作用 第二节 月经的生理 第三节 带下的生理 第四节 妊娠与产育的生理 第五节 ...
  • 第三节 熟读泛览是妇科入门的阶梯

    4498 2023-11-28 《中医妇科学》
    第三节 熟读泛览是妇科入门的阶梯 第三节 熟读泛览是妇科入门的阶梯 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是我国语文教学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确为历代学医之人所习用。 就中医妇科学而论,诸如治疗妇科病证常用的药物与方剂,以及有关名著,均应反复吟哦,熟读成诵,临证之际方能如源流活水,取之不竭。当然,理解与熟诵原是一...
  • 四、妇产科

    3276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宋代,临床医学发达,妇产科的成就尤为显著。宋代太医局设有产科和产科教授,专门培养妇产科医学生,推动了宋代妇产科的发展。著名的妇产科学家和妇产科著作相继出现。中医妇产科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 宋代对产科贡献较大的是杨子建,元符元年著有《十产论》,(1098),对异常胎位作了详细的描述;继而有李师圣、郭稽中《产育宝庆集》1卷(约12世纪初),后有朱端...
  • 二、妇产科

    3747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明代医学13科中,仍独立设妇人科,出现了不少妇产科专著,使妇产科学有了显著进步。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影响较大,该书资料丰富,以薛已的《校注妇人良方》为蓝本,系统总结了明代以前妇产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反映了当代妇产科学的发展水平。武之望《济阴纲目》(1620)是以《女科证治准绳》为基础改编而成的,疾病分类条理清晰,选方实用,流行较广。《万氏女科》3卷(1549...
  • 近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9616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内科学 直到19世纪末期,西医内科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方面仍无大的进步,因为西医依靠的工具,如抗生素、细菌学、X光等尚未被发明或发现。这种情况进人20世纪后才有改变。在我国近代内科主要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占相当高的比例,此外,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如营养缺乏病、消化系统疾病也有很高的发病率,因此,对这类疾病的防治成为内科医生的主要任务。 一、 结核病...
  • 妇人科

    1402 0001-01-01 《中医词典e~f~g》
    古代医学分科名。自北宋以来,妇科包括在产科之中。明代医学分为十三科,妇人科为其中之一。自此产科包括在妇科之中。清代沿袭明代设科经验,仍将产科包括在妇人科之中。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参见十三科条。
  • 十一、电子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妇产科的应用

    十一、电子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妇产科的应用 十一、电子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妇产科的应用 计算机汉字系统在妇产科诊疗上的应用,始于80年代初期。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从1980年开始,相继完成了钱伯煊诊疗月经病的模拟和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诊疗经验专家系统,其特点是 符合中医辨证思维及书写格式,概念简明,使用方便。1982年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完成了电脑模拟张丽蓉...
  • 卷七十三 方论(五十一)

    3650 0001-01-01 《中国医籍考》
    〔徐氏(守贞)胎产〕医藏目录一卷(青囊杂纂急救仙方所收分作三卷)存 徐守贞序曰。医之疗疾。莫难于妇人。妇人之疾。莫重于胎产。胎产之重者何。盖以一身之疾否。系乎母子之存亡。故千金方部居。独以妇人厕其首。此思邈孙真人之用心不苟矣,世之胎产诸方。不为不富。然其间多犯冗僻贵。冗则仓卒之际难备。僻则穷乡下邑难得。贵则贫窭之家难求。是三者虽非君子用心之不周。而人之蒙其惠...
  • 中医妇科治疗学

    中医妇科治疗学 中医妇科治疗学 卓雨农撰,刊于1961年。 全书分上下两篇,共十章。上篇为总论,主要介绍妇科的定义和范围,妇科学的发展概况,冲任督带四脉和妇女的生理关系以及治疗原则。下篇为各论,分别论述月经、带下、妊娠、临产、产后和妇女杂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的方法。每一证候分概述、辨证论治两个部分,并举证例说明,有利于临床借鉴。为了追本溯源,作...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8409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伤寒的研究、总结与发展 秦汉及以前的“伤寒”概念几乎是温热病的同义语。它在医学中所占的地位逐渐上升的,所包含的实际内容逐渐扩大,其理论系统也逐步趋向成熟。东汉时期,伤寒的辨证施治体系达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高峰。 《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学说较之《内经》《难经》有了长足进展。由于伤寒热病的猖厥流行,这使当时的医家必须重视时该病的研究。淳于意、华佗等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