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5 秒,为您找到 200677 个相关结果.
  • 辨识修制药物法度

    864 0001-01-01 《妇人大全良方》
    凡药有宜火、宜酒者,有用子、用皮者,有去子、去皮者,有去苗、芦者,有别研入药者,有煎成汤去滓后入者,若此之类,各各不同。今备于前,无复更注于逐方之下。 辰砂(如镜面粉,旋者为上。) 雄黄(如鸡冠,通明者为上。) 雌黄(无夹石者为上。) 石硫黄(如鹅儿黄色为上,赤者名石亭脂) 伏龙肝(正对釜月下土是也。) 太阴玄精石 以上并研,令极细如面、无声为...
  • 辨证(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638 0001-01-01 《中医眼科备读》
    概论 论目之病,各有其症,识症之法,不可不详。故曰:症侯不明,愚人迷路,经络不明,盲子夜行,可不慎乎! (《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故宜先察部分形色 [1],次辨虚实阴阳,更别浮沉 [2],当知滑涩 [2],看形色之难易,详根脚 [3]之浅深。 (《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按:前条论述眼部识症的重要性,后条论述眼病辨证的方法。辨证...
  • 概论

    1233 0001-01-01 《中医眼科备读》
    论目之病,各有其症,识症之法,不可不详。故曰:症侯不明,愚人迷路,经络不明,盲子夜行,可不慎乎! (《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故宜先察部分形色 [1],次辨虚实阴阳,更别浮沉 [2],当知滑涩 [2],看形色之难易,详根脚 [3]之浅深。 (《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按:前条论述眼部识症的重要性,后条论述眼病辨证的方法。辨证首先要识症...
  • 辨风热湿痰

    1269 0001-01-01 《中医眼科备读》
    风加头痛,风加鼻塞,风加肿胀,风加涕泪,风加脑巅沉重,风加眉骨酸疼。 (《原机启微·风热不制之病》) 按:本条列举目病风胜所伴六大症状。头为三阳之会,手、足三阳经起止于眼或眼之周围,风邪袭目,首客三阳。经络中阳气被遏,发为头痛,脑巅沉重,眉骨痠痛和眼睑肿胀。风邪激泪而出则流泪。风邪客于体表,内合于肺,肺开窍于鼻,则鼻塞流涕。然此六大证状,非风邪所特有,风邪...
  • 二、辨证方法的概念

    3214 2023-11-28 《临证程序》
    二、辨证方法的概念 二、辨证方法的概念 中医辨证的方法,从认识疾病的历史来看,辨证,是先认识症状,从具体的症状再综合归纳出病名,达到对证的全面认识;从中医师诊断疾病的思维过程来看,辨证,也是先从对症状的感性认识入手,再逐步升华到对病证的理性认识。因此,对症状与病名的认识是认证过程的前期阶段,而不是认证的最终结论。 认症,是中医师通过自己的感官,运用...
  •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664 0001-01-01 《中医诊断学》
    一、诊断学原理 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而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 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大都蕴藏于内,仅望其外部的神色,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脉候,问其所苦,而没有直接察病变的所在,为什么能判断出其病的本质呢?其原理就在于“从外知内”(《灵枢·论疾诊尺》),亦即“司外揣内”(《灵枢·外揣》...
  • 第一节 中医基本理论是认识病证的基础

    2904 2023-11-28 《中医内科学》
    第一节 中医基本理论是认识病证的基础 第二节 辨明病势,把握变化规律 一、体质禀赋对病势的影响 二、四时气候对病势的影响 三、养息失宜对病势的影响 四、诊治失误对病势的影响 五、脏腑失调气血逆乱对病势的影响 第三节 辨明主证,探求病证本质 一、四诊合参,提炼主证 二、运用八纲,确定主证性质 三、依据脏腑特点,辨识主证 四、总结疗效,深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