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4 秒,为您找到 67321 个相关结果.
  • 针灸资生经第一

    1379 0001-01-01 《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第一 偃伏头部中行十穴 偃伏头部中行十穴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发际五分。灸二七壮。止七七壮。岐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 性轻。多即伤。惟宜灸七壮。止三七壮。禁针。针即发狂。忌生冷鸡猪羊酒面动风等物。 明堂云:举火之时。忌热食。不宜热衣。 上星(自此以下。不言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明堂云。容豆是。)以细三棱针之同。甲乙经、热穴论...
  • 卷四

    1497 0001-01-01 《针灸集成》
    足少阴肾经 共二十七穴涌泉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尸厥面黑喘嗽有血目视KT KT 无所见善恐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咳嗽气短身热喉痹目眩颈痛胸胁满小便痛肠 泄泻霍乱转胞不得尿腰痛大便难转筋足胫寒痛肾积奔豚热厥五指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喘满淳于意曰热厥也针足心立愈○阴中懊 痛针入三分又鼻衄不止灸二百壮又霍乱转筋灸三七壮灸...
  • 八、针灸科

    2215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汉代针灸学术,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继续取得发展。 淳于意是西汉初期的著名医学家,他从公乘阳庆、公孙光等战国时期老一辈医家那里继承了针灸学术,并将其传授给高期、王禹等人。针灸学在《难经》中占着重要的地位。《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学理论有一定的充实和提高。在西汉时期,刘胜墓出土的九枚医用金针和银针,亦标志着针灸用具的显著进步。《后汉书·郭玉传》...
  •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1530 0001-01-01 《医宗金鉴》
    尺泽主刺肺诸疾,绞肠痧痛锁喉风,伤寒热病汗不解,兼刺小儿急慢风。 注:●尺泽穴,主治咳唾脓血,喉痹,肺积息贲,及绞肠痧痛,伤寒汗不出,小儿急慢惊风等证。 ●刺三分,或三棱针出血,禁灸。 □ 列缺主治嗽寒痰,偏正头疼治自痊,男子五淋阴中痛,尿血精出灸便安。 注:●列缺穴,主治咳嗽寒痰,偏正头疼,及男子淋漓,阴中疼痛,尿血精出等证。 ●针二分,灸七壮...
  • (一)全身症状

    1581 2023-11-28 《针灸学-下》
    (一)全身症状 (一)全身症状 1、寒热:依据“寒者热之”,治疗寒症多以任脉腧穴为主,配以足少阴、太阴经腧穴,温针久留,以温里散寒,回阳助气。依据“热者清之”,治疗热症多以督脉腧穴为主,配以手、足阳明经腧穴,重刺疾出,以泻阳邪。 发热:针大椎、曲池、合谷、风门、肺俞、大杼。 伤寒大热不止:针曲池、绝骨、陷谷,或针二间、内庭、前谷、通谷、液门、侠溪...
  •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1278 0001-01-01 《医宗金鉴》
    膻中穴主灸肺痈,咳嗽哮喘及气瘿,巨阙九种心疼病,痰饮吐水息贲宁。 注:●膻中穴,主治喘哮,肺痈,咳嗽,气瘿等证。灸七壮,禁针。 ●巨阙穴,主治九种心痛、痰饮吐水、腹痛息贲等证。 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 □ 上脘奔豚与伏梁,中脘主治脾胃伤,兼治脾痛疟痰晕,痞满翻胃尽安康。 注:●上脘穴,主治肾积奔豚,心积伏梁之证。针八分,留七呼,灸五壮。 ●『...
  • 针灸资生经第二

    1560 0001-01-01 《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第二 针灸须药 千金云、病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然灸之大法。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或温针讫乃灸之。此为良医。其脚气一病。最宜针。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 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尔。所以学人须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此言针灸与药之相须也。今人或但知针而不灸。灸而...
  • 诸风

    1401 0001-01-01 《普济方·针灸》
    (附论) 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涂。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HT 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啖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或者蜚蛊向导。手乱目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夫方药。并主治之凡占风之家。亦以风多鬼断之。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
  • 卷第一百九十二 针灸门(二)

    1293 0001-01-01 《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二] 奇经八脉 论曰∶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言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奇经有八脉,督脉督于后,任脉任于前,挟任脉者冲脉,能为诸脉之海,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阴阳更相维持,故诸经常调,维脉之外,又有带脉者,束之犹带也,至于两足跷脉,有阴有阳,阳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