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管理员

管理员 (@admin)

  • 加入网站 564
  • 连续签到 1
  • 最高连签 2
  • 累计签到 3
  • 今日阅读 0 小时 00 分钟
  • 本周阅读 0 小时 00 分钟
  • 本月阅读 0 小时 00 分钟
  • 累计阅读 39 小时 20 分钟
  • 临证程序

  • 中药诊断方剂口诀

  • 口诀浅释

  • 中医概念入门

  • 中医医学概念

  • 实用中医文献学

  • 妇科医案

  • 褚氏遗书

    南齐褚澄撰。全书1卷。凡10篇:受形、本气、平脉、津液、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是作者有关经验、理论、心得体会、验案等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其中,受形、精血、问子3篇讨论了性医学、性保健。如“精血篇”指出:“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其精不出,内败小便,道涩而为淋;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道牵疼,愈疼则愈欲大小便,愈便则愈疼。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逾10年,思男子合亦不调,则旧血不出,新血误行,或渍而入骨,或变而为肿,或虽合而无子。合男子多则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枯杀人。”后世在其启发下,总结出老人淋这一性医学所特有疾病的因机证治。同时,对男女性生活乖舛所产生病机也作了中肯分析,累为后所引用。“问子篇”云:“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此观点与现代优生优育学思想一致,具有科学的内涵。本书之所以称为遗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唐末黄巢发冢,得石刻医书,弃之。僧人义湛抄录其文,复经他人刊刻于世,故名《褚氏遗书》。谢观谓此书为“唐末五代人所伪造”,待考。有1985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 针灸甲乙经

    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魏晋时期皇甫谧撰。原10卷,后改编为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56年左右。主要论述脉诊理论、脏腑经络、腧穴部位、针灸法以及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诊断、针疗灸治取穴等。书中认为人体经络是循环往复的,而十二经络又各有通路。分析了人体生理和经络穴位的各种特点,厘定了腧穴654个,其中单穴48个。所有穴位按头、面、四肢、胸、背等解剖部位作了系统介绍,具体指明不同穴位的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和艾灸时间,介绍了针灸的具体操作手法、顺逆宜忌及其它必备知识。注意医德,强调“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神在秋毫”,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此书据《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的内容以及作者本人丰富经验编著而成,系统总结了晋以前针灸学的成就,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问世不久,即传到朝鲜、日本等国,被用作医科教材。国际针灸组织亦将其作为确定针灸穴位的参考书。解放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出版校勘本。
  • 铜人针灸经

    七卷。不著撰人。此书虽冠“铜人”之名,实与“铜人”无涉。系元代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针经》的全文,析分为卷一~六,另附针灸禁忌一卷。原书成于唐代,作者已无可考。书中记载了一些常用要穴的针治经验,并附十二幅腧穴图。《四库全书》该书 《提要》 以为此书即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人离析为七卷。又有人考证为元代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中《针经》而成六卷,另附唐人佚名之撰《针灸禁忌》一卷。本书卷一论经脉、俞穴,卷二至卷六分列十二人形图,论述俞穴位置、功能主治、针刺之法及禁忌等,卷七为针灸吉日、禁忌日及量穴法、灸艾杂说等。此书列举人身290余重要穴位及针法,以图详说,于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有元刊本;明山西平阳府刊善本,藏美国国会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