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管理员

管理员 (@admin)

  • 加入网站 565
  • 连续签到 1
  • 最高连签 2
  • 累计签到 3
  • 今日阅读 0 小时 00 分钟
  • 本周阅读 0 小时 00 分钟
  • 本月阅读 0 小时 00 分钟
  • 累计阅读 39 小时 20 分钟
  • 脉象口诀歌

    古代经脉类著作
  • 类证治裁

    综合性医书。8卷。附卷1卷。清·林佩琴撰于1839年。作者将内科杂病、妇科、外科等病证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详予辨析,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对各种病证提出具体治法及应用方剂。其中有不少病证,附述了个人治案,从实践的角度补充作者的论述。亦可供学医者借鉴。本书为综合性医书。林氏认为诊治疾病,难点在于识证和辨证,所以非常重视识证与辨证。识证的重点是阴阳虚实,六淫七情;辨证则须辨其在经、络、腑、脏、营卫、筋骨等不同的病位。他编写此书,首先以《内经》理论为本,因为是临床为主的著作,书中广泛吸取古今名医的学术经验,上自张仲景,中迄金元刘完素、李果、朱震亨等,下迄清代张璐、叶香岩、程钟龄辈,立论比较严谨。
  • 千金翼方

    中医学方书著作,《千金要方》的续编。唐朝孙思邈撰。约成书于682年。孙思邈在著《千金要方》之后30年,又感此书之不足,取 “輗軏相济”、“羽翼交飞”之意,命名所续撰为《千金翼方》。现中国珍藏有明万历乙已 (1605) 王肯堂刻本,光绪戊寅 (1878)上海据日本文正十二年重刻大德十一年 (1307)梅溪书院刻本印,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影印本。现存最早者为日本珍藏之元大德梅溪书院本。该书收载了不少唐以前的医学论述及方药,还集录了一些国外(如婆罗门、高丽等)医药资料。辑录的800多种药物,分述其性味、主治、产地、用药法。对其中200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作了专门记述。详论其性味,主治以及部分药物的炮炙方法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
  • 脉经

    中国早期脉学诊断专书。王叔和撰。最早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刊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计10卷,97篇,约10万字。现存元、明、清和近代刻本、印本多种。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此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二十四脉,脉法,伤寒、热病、杂病、妇儿病证的脉证治疗等。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践,确立了寸口脉法,分雨、关、尺三部脉位和脏腑分配原则,解决了寸口切脉的关键问题。书中首次把脉象归纳为24种,并对每种脉的脉象,都作了具体的描写,并指出一些相类似的脉,使人们比较易于理解和掌握。
  • 温热论

    温病著作。一卷,清·叶天士述,相传系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又本见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为《温症论治》,内容与华氏本大同小异,次序略有不同,章虚谷注本即本于此,名为《叶天士温热论》,收入《医门棒喝》中。本书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了温邪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诊法和治法,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对临床有现实指导意义。
  • 秘本种子金丹

    《秘本种子金丹》,亦称《叶氏秘本种子金丹》,原题“吴门叶天士著”,2卷。该书首刊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为一部专论房室与求嗣、育子之著。卷上为性医学专辑,如男女情兴、进火妙诀、男子三至、女子五至、五候等,与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四“求嗣”上相同。下卷为保婴编(未收录)。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简称《药性赋》。旧题金李东垣著。四卷。首列药性总赋四篇,分寒、热、温、平四类,扼要地叙述三百二十种药物的主要作用。次载“用药发明”、“主治指掌”、“ 用药须知”等,为过去学习中药学的启蒙书籍。
  • 痧胀玉衡

    痧胀专著。三卷。清·郭志邃撰于1675年。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编成此书,系统全面地论述痧胀。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症,末附备用要方。共载痧证45种,列方70首。
  • 傅青主女科

    中国妇科类著作。共4卷。明末清初医家傅山(1607~1684)所撰。约成书于17世纪,1827年始有初刊本。傅山字青主,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山西阳曲人。明亡之后,奉母隐居。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通医学。医学上传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傅青主女科》又名《女科良方》、《女科全集》、《女科》、《傅氏女科》。本书上下两卷,末附《产后编》两卷,计分10门、77论、80证、83方,约5万字左右。上卷述带下、血崩、鬼胎、调经及种子; 下卷分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诸门。
  • 医学三字经

    综合性中医入门书。陈修园撰。先曾托名叶天士撰,于嘉庆九年(1804)改署本名。有清嘉庆刻本及多种清刻本、石印本、排印本、影印本。注释本有方药中编《医学三字经浅说》、北京中医学院编《医学三字经白话解》。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清代福建长乐(今长乐县)人。以医术闻名,著有《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时方歌括》、《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中医普及性著作。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卷一~二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三~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图说及四诊运用。全书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为医学门径书中流传较广的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