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代医籍选介》
- 医醇賸义
- 内容
医醇賸义
清•费伯雄(字晋卿)撰,刊于1863年。
费氏是晚清以来孟河四大医家之一。世代业医,至伯雄已历七世。禀承家学,究心《灵》《素》,服膺长沙,而于历代诸家及时贤之长,则兼而取之,故能学贯古今,名噪咸丰、同治间。费氏因感当时医学芜杂,医者不善继承前人学术,乃集其平生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医醇》二十四卷,未及付剂,即毁于兵燹。晚年追忆《医醇》中语,但“不及十之二三”,遂取名《医醇賸义》,计四卷。论理平正,切于实用。
本书系作者平生治疗经验心得。以“首察脉,次辨证,次施治,此三者为大纲。列述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候以及虚劳内伤等诸杂证(伤寒除外),讨论病证,随载自拟效方及成方,皆平实可依。治病讲究实效和变通化裁,自谓“就治字中,又分三层,曰理、法、意。医有医理,治有治法,化裁通变,则又须得法外意也。”语极中肯,较有参考价值。在临床上,费氏十分重视调营之法在治疗中的作用。他认为:“人之一身,大俞十有二经,络三百五十三溪,全赖营血灌输,方能转运。”其作用有二个方面,即二荣者发荣也,非血则无以润脏腑,灌经脉,养百骸,此滋长之义也。一为营,营者营垒也,非血则无以充形质,实腠理,固百脉,此内守之义也。”因此,诸如眩晕、肝风内动、痿、虚劳、痺症、咳、呕、吐逆、肝胃气痛、关格,月经不调、外伤、目疾,以及小儿解颅、龟背等症,无不着意调营,广泛使用。
调营以治肝,亦是费氏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有抓住主证治疗的,如羚羊角汤、滋生青阳汤等;有结合兼证治疗的,如茱萸附桂汤、涵木养营汤、解郁合欢汤等;也有联系到其他内脏的,如抑木和中汤、调营敛肝饮等。调营治肝的药物,如当归、川芎、红枣、丹参、芍药等血药,亦为费氏所喜用常用,即使肝胃不调与肝胃气痛方中,亦皆用之。其经验均来自临床实践,故近代名医秦伯未氏盛称“《医醇賸义》里有不少肝病处方,配伍严密,值得探讨”
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有铅印本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