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善余(编着)

前言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世界的未来。特别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今天,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无论是儿童的父母,还是全社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关切。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日常食用物品,其本身就是防治某些疾病的药物,更加入一些常用的中草药,经过合理的配伍,就成为防治某些疾病的处方。在治疗实践中说明对某些疾病确具疗效的处方,其中出一味为单方,合数味为验方。这些单验方一般都是经过民间的治疗实践反复证明效果很好的,且具“简、便、廉、验”的特点。

儿童常见病家庭单验方多散见于古今中医儿科著作文献中,各省、市、地、县所编的单验方集和杂志等读物中,查阅不便。为此,本书将有关防治儿童常见病、特发病的单验方蒐集起来,并参考中西医对疾病的分类方法,将全书分为新生儿疾病、急性传染病、内科病症、皮肤病症、五官病症等部分,共介绍50余种病症一千多个单验方。其中,一小部分是作者临床实践中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广大父母、保育人员和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有益的帮助。

俗语道:“一味单方,气煞名医”,单方用之得当,确能解病痛于仓卒之间。但也不应该把这些单验方看成是万能的,对比较复杂、严重的疾病应及早送医院请医生诊治,以免耽误时间,造成不良后果。

基于本人才学疏浅,书中的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严善余1991年11月于福建医学院

说明

一、本书的儿童年龄分期:1.新生儿期(从出生至满月);2.婴儿期,又称乳儿期(从满月至周岁);3.幼儿期(1~3岁);4.学前期(3~7岁);5.学龄期(7~14岁)。

二、本书以防治儿童的常见病、特有病为主,一般采用现代医学病名与症状名,也包括中医病症名。

三、本书所用药物多系中草药,或内服或外治或内外结合,但其治病特点都是辩证论治,使用单验方也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如体质强弱、病情寒热和病势缓急等不同情况来选择。

四、本书在介绍每种病症的单验方前,先对该病症的病因、症状、辩证分型、治疗原则作一简要说明。

五、每条单验方分主治、处方、用法、说明等项予以介绍。

六、本书剂量采用公制单位,剂量按年龄大小、病情轻重和药品干鲜斟酌。一般3岁以上用成人量的2/3,3岁以下用成人量的1/3~1/2,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4,一些药性平和的补药和一些草药有的可用成人量。本书所列汤散剂量一般适用于3~5岁儿童。

七、文内有“若干”、“适量”字样者,可根据患儿体质和药物重量等因素灵活掌握。

一、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不乳

胎儿离开母体12小时后,便可开始哺乳,如不能吮乳,称为不乳。多因元气虚弱,无力吮乳,或脾胃虚寒,气机凝滞,或初生时未及时拭口,致秽热郁积,壅结肠胃等所致。

元气虚弱面色苍黄,呼吸气弱,目合少神,哭声短小,四肢少力,反应迟钝而不乳。治宜益气补虚。

(一)

处方:人参1.5克。

用法:将人参切成薄片置入人乳中浸泡30分钟,再放锅内隔水蒸熟,分服,每日3~4次。

(二)

处方:人参1克,黄芪2克,炙草1克。

用法:煎前3药,取汁去渣,加人乳,分服。

脾肾虚寒面色苍白或青紫,口鼻气冷,四肢不温,哭啼无力,神情淡漠而不乳。治以温中散寒。

(一)

处方:艾绒适量。

用法:将艾绒放温炙器内燃着,温熨脐部周围,或用艾条悬炙。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本方适用于气滞不乳。

(二)

处方:大葱头1个。

用法:将大葱头切4片,用乳汁半盏同蒸,分4次服,即能食乳。

秽热郁积面赤唇红,气息短促,肚腹胀满,频作呕吐,二便通而不进乳水。咽下羊水者,一般于生后未进食、饮水,吐量不多,吐物为粘液兼棕红色血样成分。治驱逐秽浊。

(一)

处方:黄连粉0.6克。

用法:将黄连粉放入人乳中浸泡30分钟,再放锅内蒸过,分服,每日2~3次。

本方适用于秽热郁积,气壅不乳。

(二)

处方:黄连、甘草、木香、木瓜各少许。

用法:研末,每用少许纳儿口中,乳汁下。

本方适用于胃有秽浊。

(三)

处方:大黄、黑丑、白丑、人参、槟榔各等分。

用法:研末,以少许蜜水调服。

本方适用于脐粪未下,腹满气短,呕吐不乳。

(四)

处方:黄连0.6克,甘草0.3克。

用法:研末,每用少许纳儿口中,乳汁下。

本方适用于胎粪未下。

(五)

处方:辰砂、全蝎、硼砂、龙脑、麝香各0.3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以母乳调涂抹口唇里面。

本方适用于小儿吐沫不乳。

(六)

处方:牛口涎。

用法:以牛口涎涂抹口中及颐上,自愈。

本方适用于小儿吐沫不乳。

(七)

处方:生地6克。

用法:酒浸,捣烂涂脚心。

新生儿大便不通

正常新生儿生后即可排泄大便。若生后10小时不排粪便,则应引起注意。24小时仍无大便排出,检查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者,多因热蕴大肠、胎粪郁结或禀赋不足、气机失调等所致。

胎热蕴肠不大便或只排出少量灰绿色粘液样物,兼呕吐、腹胀,阵阵啼哭、辗转不安,面赤唇红。治以清热通下。

(一)

处方:生大黄1克。

用法:开水闷泡数分钟,取汁加蜜适量,徐徐喂下。便下1~2次,以量多而通畅为度,不再服。

(二)

处方:大黄、槟榔、炒黑白丑、人参各等分。

用法:研末,取1克,调蜂蜜适量,少量频喂,便下通畅即停用。

(三)

处方:甘草1克,黄连1克。

用法:研末,沸汤浸渍片刻,徐徐喂服。

(四)

处方:麝香0.15克,芒硝(黄豆大,1次量)。

用法:上述二药混合置于患儿脐内,外用1平方厘米大小的棉垫3~4块,重叠覆盖在脐上,再用一块长布带(绷带亦可)围腰一二圈,将棉垫固定。敷后,患儿最好仰卧,防止药末漏掉,一般敷十多个小时,如需再敷,至少间隔十多个小时。一般外敷1~3次即可治愈。

(五)

处方:芝麻油等。

用法:将芝麻油30克,皮硝少许,同油煎滚待冷,以茶匙缓缓灌入口中,咽下即通。

气机失调不大便或仅排少量胎便,腹胀如球,脐孔突出,满闷哭闹,呕吐。治宜益脾健运,理气通便。

(一)

处方:甘草、枳壳各1克。

用法:水煎服。

(二)

处方:大腹皮、厚朴、茯苓、陈皮、人参各1克。

用法:水煎服。

新生儿小便不通

新生儿一般生后36小时内皆排尿,若48小时后仍无小便排出,检查无先天性泌尿道畸形者。多因胎热壅结、元气亏虚、下焦气闭等影响膀胱气化所致。新生儿小便不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癃闭。癃则淋沥不畅;闭则点滴不下。膀胱胀急,哭闹不安。若无有效治疗,后期皆能导致水毒内闭全身浮肿,呕吐,喘闷,甚至昏迷、惊厥。

胎热壅结面唇红润,烦躁多啼,啼声有力。治以清热利尿。

(一)

处方:通草3克,生甘草1.5克,灯心3克。

用法:煎汤调乳汁服。

(二)

处方:葱白9~12厘米,人乳适量。

用法:将拌好的葱白人乳放入小儿口内,让小儿吮吸母乳即咽下上述葱乳混合物,小便即通。

(三)

处方:生地黄、生甘草、木通、淡竹叶各等分。

用法:前三药研末,每服1克,水1盏,入竹叶同煎至5分,温服。

元气亏虚面色苍白,反应低下,神疲乏力,哭声低弱。治以补气利水。

(一)

处方:人参1.5克,五苓散3克。

用法:人参煎汤,调服五苓散,每日2次。

(二)

处方:人参、炙甘草各3克,麦冬6克,黄柏1.5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新生儿气虚津液不足,小便不通。

下焦气闭 尿液潴留,膀胱胀急,啼哭不安。治以通闭利尿。

(一)

处方:葱白7茎,生姜1块,淡豆豉、食盐各9克。

用法:捣烂制成药锭,温罨脐上,以纱布裹扎固定。

(二)

处方:淡豆豉1勺,田螺19个,葱1束。

用法:同捣烂,用芭蕉根汁调贴脐上。

(三)

处方:生大葱去叶留白及根约60克,生姜15克。

用法:上药共捣烂成饼状,放锅内加热,洒酒水少许以助蒸气,翻炒至甚热取出,放手巾上包好,外敷脐下3寸的关元穴处,使其辛热透散。一般50分钟后,尿液即可通畅。

(四)

处方:蒲黄适量。

用法:研末,水调和,封横骨上。

说明:横骨,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耻骨”。

(五)

处方:葱白2根,酒糟1撮。

用法:上药共捣烂炒热,敷脐部,外用纱布包扎。

五、六两方适用于小儿大小便不通。

(六)

处方:大葱白2根,麝香(或公丁香)0.1克。

用法:先将生葱白捣烂如泥,次加麝香(公丁香)末拌匀再捣成膏,文火炒热,待微温时敷脐孔及脐下1.5寸的气海穴。数小时后自通。

说明:以上外治法,用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受刺激的程度,勿令烫伤或刺激皮肤过度充血、起泡,必要时在饼、膏之下加用垫布。

(七)

处方:猪牙皂1只。

用法:将猪牙皂碾成极细粉,瓶贮备用。用一段麦秸或用白纸卷成管状,取药粉适量,吹入患儿鼻孔,令其喷嚏。通常于喷嚏后小便即通。

胎毒

新生儿见皮肤赤肿,或头上生疮,状如干癣,或浓水淋漓的,谓之“胎毒”。治以清热解毒。

(一)

处方:生甘草(不拘多少)。

用法:煎浓汁,以绵缠大人手指蘸水,放小儿口中,随多少吮之,诸毒俱解。

(二)

处方:白附子、蛇床子、黄丹各15克,羌活、独活、白鲜皮、飞滑石、雄黄、枯矾、胭脂各9克。

用法:上药共煅灰为细末,用香油调搽。疮痒湿者,宜干掺之。

本方适用于小儿胎毒头痒。

(三)

处方:黄连、黄柏、黄芩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末,湿性干掺,干性用麻油调涂。

(四)

处方:紫甘蔗皮(焙干)30克,儿茶15克,血竭6克,冰片1.2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调猪胆汁擦患处。

(五)

处方:豆豉500克。

用法:将豆豉装入纱布包内,加水煮成浓汤,适量服3~5天.

(六)

处方:紫甘蔗皮适量,香油少许。

用法:将甘蔗皮烧存性,研细末,用香油调匀,涂于患处,每日更换1次。

(七)

处方:生南星、生大黄各等分。

用法:研末,醋调敷两足心,外用纱布包好,每日2次。

(八)

处方:脐带1~2寸,焙为末得1.5克,黄连0.7克,朱砂0.3克。

用法:共研末,蜜调,抹儿口中,令咽之。

(九)

处方:脐带20条,银花、甘草各3克,黄酒30克。

用法:将脐带洗漂干净,加银花、甘草、清水500毫升,同煎煮,入黄酒,取出脐带,烘干,研末,每次服0.6克。

新生儿丹毒(赤游丹)

新生儿丹毒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传染病。以皮肤红赤如丹,形如云片,游走不定为特征。多发于夏季。

新生儿丹毒多由护理不善,皮肤损伤,以致风热邪毒入侵,与血中热毒相搏,毒入经络,随气血游走全身,发于肌表而成。也可由孕母热毒内蕴,胎热外发,搏于气血而病。

本病起病较急,可发于全身各处。发病部位皮肤红肿、硬结,焮热疼痛,形如云片,边缘隆起,界线分明,并可出现水疱。常先发于一处,继则游走至其他部位。新生儿则常见于脐部及下腹部为多。发热恶寒,烦躁多啼,唇焦口干,为毒在经络,治则疏风散邪,泻火解毒。若见高热,烦躁不安,呕吐,便结或腹泻,为毒入脏腑,治当泻火通腑,清上泄下。严重者患部皮肤焮赤疼痛,高热心烦,唇燥口干,甚则出现神昏、抽搐,为邪毒入营,治当凉血解毒,开窍熄风。

(一)

处方:鲜马齿苋、鲜景天叶、鲜萹蓄草或鲜油菜叶适量。

用法:任取上列4种药之一种,洗净捣烂绞汁备用。用消毒羊毫笔蘸药汁涂搽患处,先搽四周,后及当中,频频搽之,不使干燥,通常1~2日即愈。

(二)

处方:生大黄30克,净芒硝30克,绿茶叶30克。

用法:先将前二药分瘪碾成极细粉,共和匀,瓶贮;次将茶叶以水煎浓汁,待冷后瓶贮。每次冷茶汁调药粉适量,涂敷患处,先涂四周,后及当中,干则频加;如涂敷过厚,则以温茶汁或温水洗去,再重新涂敷。通常连续涂敷1~2日即愈。

(三)

处方:石灰油30克,真麻油30克。

用法:将二药同放入瓶中摇匀,备用。用消过毒的新羊毫笔蘸药油涂搽患处,先涂周围,后及当中。连续涂搽1~2日,病即痊愈。

说明:石灰油即建筑工地化石灰池水上浮的一层薄膜状物质。

(四)

处方: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涂洗患处。如周身皆有,可将药量加倍,煎水洗澡,洗后不要用其他水清洗。如局部溃疡较重者,可用其他外敷药敷于患部。每日洗1次。

(五)

处方:牛黄0.3克,绿豆衣0.5克,生甘草1.5克,金银花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匀分7包,每日1包,分2次服,7天服完。亦可取糖水调和,置奶瓶内让患儿吮吸。

(六)

处方:银花、花粉、丹皮各5克,连翘3克,赤芍2克。

用法:煎汤饮。

(七)

处方:鲜芭蕉根适量。

用法:将鲜芭蕉根捣汁,调蚯蚓粪频涂患处。

(八)

处方:韭菜适量。

用法:将韭菜(连根)捣烂绞汁搽之。

(九)

处方:千脚泥30克,珍珠0.9克。

用法:千脚泥(晒干或烘干均可)加珍珠共研细末,以清菜油调之,搽患处。

(十)

处方:马兰头叶适量。

用法:将马兰头叶(冬月无叶用根亦可)水洗去泥,捣烂绞汁,搽患处。燥则再搽之。

(十一)

处方:生大黄、黄芩、黄柏各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芭蕉根捣汁调搽。

(十二)

处方:野菊花5克,土茯苓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十三)

处方:大黄、甘草、当归、川芎、白芷、青木香、独活、黄芩、芍药、升麻、沉香、木兰皮各32克,芒硝96克。

用法:上十三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贴敷患处,干则易之。瘥止。

(十四)

处方:南星、陈皮、苍术各10克,黄柏、姜黄各25克,甘草10克,白芷25克,上白天花粉25克,厚朴10克,大黄25克。

用法:共研细末,细绢罗筛,贮磁罐内,勿泄气。用时,用大蓝根叶捣汁调敷。

新生儿黄疸(胎黄)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全身皮肤、两眼巩膜、小便出现黄色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因与胎禀有关,故称“胎黄”。有生理性、病理性之别。婴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足月儿于10~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黄疸出现后一般情况良好,为生理性黄疸。若于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2~3周后仍不消退,甚至继续加深,或退而复现,此为病理性黄疸,应及时治疗。

湿热发黄症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精神疲倦,不欲吮乳,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而短。重者见烦躁不安,呕吐腹胀,甚或壮热,神昏抽搐,危及生命。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一)

处方:生地、天花粉、茵陈各3克。

用法:同煎服之。

(二)

处方:茵陈3克,栀子1克,人奶100毫升。

用法:前二味水煎3次,取50毫升,兑入乳汁中和匀。每次30~50毫升,每日3次。

(三)

处方:玉米须10克,冰糖3克。

用法:将玉米须洗净,加水煎取浓汁约20毫升,冲入冰糖调化。分1~2次灌服。每日1剂,连服3~5天。

说明:如无玉米须,可取剥去玉米的蕊轴20~30克替代,效果亦佳。

(四)

处方:羊胆2~3个。

用法:取鲜羊胆洗净,刺穿留取胆汁,置冰箱内保存待用,或用冰糖少许调味。每次1~3毫升,每日2~3次,连服2~3天。

(五)

处方:赤小豆7粒,甜瓜蒂7粒,丝瓜蒂7粒,鲜茵陈绞汁适量,白矾少许。

用法:除茵陈汁外,其余四药共研为末,过筛后,与茵陈汁调拌成糊填满脐孔,外加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3次,勤贴频换,直至黄疸褪尽。

(六)

处方:雪梨1个,酸醋若干。

用法:将雪梨洗净,连皮切成片状,置酸醋中泡浸8小时后取出晾干,然后捣烂榨取汁液。每次取3~5毫升灌服。每日3~5次,疗程不限,以愈为度。

寒湿发黄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萎靡,四肢不温,食少易吐,大便稀薄色灰白,小便短少。治宜温中化湿。

(一)

处方:茵陈3克,白术3克,干姜2克,乳汁100毫升。

用法:前三味水煎取汁50毫升,兑入乳汁中和匀,每服20~30毫升,每日3~4次。

(二)

处方:茵陈10克,大枣3枚,党参10克。

用法:水煎,加糖适量,频服。

本方适用于寒湿胎黄。

(三)

主治:胎黄。

处方:茵陈3克,干姜1克,茯苓2克。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乳汁和匀,分2次服。

(四)

处方:砂仁3克,陈皮3克,乳汁100毫升。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乳汁和匀,分2~4次服。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肿、脐突)

新生儿脐部疾患,系指断脐时结扎手术欠妥,或断脐后护理不当所致。

脐湿由于断脐后沐浴,脐部被水湿所侵,或护理失宜,脐部受尿液浸渍而成。症见脐带脱落后,脐部渗液不干,或有红肿。治予收敛固涩。

(一)

处方:白石脂3克,黄柏10克,枯矾3克,百草霜1克。

用法:混合研为细末,撒布脐内,胶布或膏药固定,2日换药1次。换药前须用艾叶熬水洗净上药部位,并擦干。

(二)

处方:艾叶。

用法:将艾叶烧灰,填脐中。

(三)

处方:熟明矾、龙骨、麝香等。

用法:以上3药共少许研末,敷脐上。

(四)

处方:干马齿苋1把,四季葱数根。

用法:将马齿苋烧灰存性,研细粉,瓶贮备用。先用(四)季葱煎水温洗脐孔,洗后即以消毒脱脂棉花拭干脐孔中水,再取马齿苋黑粉适量,撒满脐孔,外加消毒纱布覆盖,以胶布固定。通常1次即可痊愈,倘1次未痊愈者,可如法再做1次。

说明:如无干马齿苋,用棉花子烧炭研粉代替亦有效。

(五)

处方:煅龙骨、枯矾各等量。

用法:共研细末,取适量撒敷脐部,敷料固定,每日1换。

(六)

处方:煅牡蛎、炉甘石各等量。

用法:共研细末,撒敷脐部,敷料固定,每日1换。

脐疮由于脐湿长期不愈,或脐带脱落过早,摩擦损伤,感染邪毒,化热生腐侵蚀脐周。症见脐部发红,甚则波及脐部周围。肿胀疼痛,化浓糜烂,兼有发热,烦躁不安。治以清热解毒。

(一)

处方:青黛、黄柏各60克,生石膏120克。

用法:共研细末,撒敷脐部,每日数次。

(二)

处方:地蚕适量。

用法:用地蚕研末,敷脐上,数次即愈。

(三)

处方:棉子若干。

用法:烧灰,掺上即愈。

(四)

处方:黄柏3克。

用法:将黄柏研细末贴患处。

(五)

处方:杏仁3克。

用法:将杏仁捣烂敷于脐上。

(六)

处方:龙骨6克。

用法:将龙骨煅烧后研细末,敷于患处。

(七)

处方:车前子适量。

用法:将车前子炒焦,和黄柏研面,外敷。

(八)

处方:黄连20克,枯矾30克,朱砂10克,冰片2克。

用法:分别研末,加入氧化锌、炉甘石粉各10克,混合过筛,装瓶备用。以3%甲紫溶液调此粉,外敷患处。一般敷3~5天可愈。

(九)

处方:龙骨3克(煅),轻粉1.5克,黄连3克,枯矾1.5克,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干掺脐中。

(十)

处方:马齿苋适量。

用法:将马齿苋焙枯,为末敷之,即愈。

(十一)

处方:车前子适量。

用法:将车前子炒焦为末,敷之即愈。

(十二)

处方:硇砂、枯矾、朱砂各6克,冰片0.6克。

用法:研末,密封备用。用3%双氧水洗净脐心,擦干,上药少许,敷料盖上,2日换药1次。脐周围感染或湿疹者涂以1%紫药水。

本方适用于脐息肉。

脐肿由胎毒或感染病毒引起,症见肚脐红肿、灼热、疼痛或伴有发热,恶寒,烦躁不安,啼哭口开等。治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一)

处方:淡豆豉12克,赤小豆20克,天南星6克,白蔹10克,芭蕉根汁适量。

用法:将前四药研末,过筛后,与芭蕉根汁调拌和匀成膏。临用时,取药膏适量,敷在肚脐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5~7天即愈。

(二)

处方:牡蛎(煅)、大黄各15克,朴硝3克。

用法:上药研末,用田螺浸水调3~6克敷脐上,其水从小便而消。

(三)

处方:茯苓、车前子各3克,甘草0.6克,陈皮0.9克,通草0.9克。

用法:共煎汤灌之,一剂即安。

(四)

处方:红饭豆、淡豆豉、南星(去皮脐)、白蔹各3克。

用法:共为末,用芭蕉自然汁调敷脐四旁,即愈。

脐血因断脐时,脐带结扎不当,可重新结扎清理。若同时有发热、面红、口干等症,治予清热凉血止血。

(一)

处方:煅龙骨6克,枯矾6克,胭脂3克,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掺脐上。

(二)

处方:白石脂末适量。

用法:掺脐上即愈,未愈,微微炒过,放冷再掺,不得剥揭。

脐突脐突又称“脐疝”是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腹壁肌肉嫩薄松弛,啼哭叫扰过多,致肠管突入脐中。症见脐部呈半球形状或囊状突起,按压时膨出物可纳回腹中。但当啼哭时,又重胀突,局部皮肤正常。对此一般不需内服治疗。只外治压脐法即可。若突出过大,不能回纳,且超过2岁仍未痊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一)

处方:赤小豆、淡豆豉、天南星、白及各3克。

用法:上药研末,以芭蕉汁调敷脐两旁,自愈。

(二)

处方:乱人头发1团(烧炭存性),枯白矾适量,蜜糖

(蜂蜜)少量。

用法:将前二药研为末,过筛,以蜂蜜调成膏,摊于1块纱布棉垫上,贴在脐突部位上,以硬板纸轻往下压;然后用纱布束紧固定,一般3~4天自行消散。

(三)

处方:大黄、牡蛎(煅)各15克,朴硝6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活田螺数十枚,洗净,再用清水半盆养之,过宿,取田螺清水,调药敷于患处。每日敷1~2次。

(四)

处方:赤小豆(不去皮)、豆豉、天南星(去皮脐)、白蔹各3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时加芭蕉树汁3~6克调匀,敷脐(四)周,纱布包扎,每日换2次。一般2~3天可愈。

(五)

处方:艾绒适量。

用法:用艾绒包裹五分硬币1个,外包纱布,压在脐部固定,7天换药1次,直至痊愈。

(六)

处方:艾绒、食醋各适量。

用法:将艾绒置醋内浸泡,将突出的脐疝复位后,把醋艾绒置脐内,填满为度,将硬纸垫压盖在脐孔上,胶布固定。

(七)

处方:猪牙皂2克,雄黄1.5克,细辛1.5克,地龙1条,吴茱萸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药研末备用。每次取药粉3克,用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脐疝处,再以铜钱1枚压盖于药上,最后用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5日为1个疗程。

二、急性传染病(时行疾病)

感冒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由感受风邪引起,好发于冬春二季,风邪多兼挟寒、热、暑、湿诸邪为病。为风寒、风热、暑热、暑湿诸感冒。若病情较重,具有传染性的,称“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西医认为本病系感染病毒所致。

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喉痒,咳嗽痰白,肢体酸痛,口不渴,咽不红。治宜辛温解表。

(一)

处方:葱白头适量。

用法:将葱白头捣烂挤汁,涂抹鼻唇间,可使鼻通。或将葱白捣烂,用开水冲后,趁热熏口鼻。

(二)

处方:青葱适量。

用法:将青葱管划破,贴小儿鼻梁上,每日3次,每次2小时。

(三)

处方:大天南星1枚,生姜适量。

用法:将天南星研末,用生姜汁调成膏敷贴小儿囟门即愈。

(四)

处方:草乌、皂角、生姜各适量。

用法:将草乌和皂角研末,用生姜汁调成膏敷贴小儿囟门(位于头部顶颠前,婴儿额骨与左右顶骨未闭时有个凹陷,可触及动脉搏动之处)。

以上4方均适用于新生儿或婴儿伤风鼻塞或鼻塞流涕。

(五)

处方:粳米30克,葱白3~5根,白糖适量。

用法:煮粳米粥,将熟入葱白,再煮数沸,加白糖,热服后可出微汗。

(六)

处方:葛根9克,白芷4.5克,辛夷6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七)

处方:生姜10克,红糖25克,米醋200毫升。

用法:将生姜刮去外皮,洗净捣碎,与米醋共放锅内煮沸5分钟,入红糖溶化。取汁趁热分1~2次饮完,每日1剂,连服3~5剂。

(八)

处方:防风6克,砂仁1.5克,藿香6克,生姜1片。

用法:水煎徐徐温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腹胀吐乳。

(九)

处方:桔皮、生姜、苏叶各9克。

用法:水煎,红糖调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风感冒,咳嗽痰白。

(十)

处方:生姜10克,大葱(带根须)1根,花椒3克,白萝卜皮30克。

用法:水煎1小碗,热服,取微汗。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吐痰,鼻流清涕。

(十一)

处方:蒲公英12克,桑叶12克,紫苏梗12克,荷叶20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水煎煮,出渣后趁热饮服,每日3次。

(十二)

处方:板蓝根12克,菊花12克,荆芥穗6克,藿香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后趁热饮服,每日2次。

(十三)

处方:生葱白12克,生姜10克,苏叶20克,苍耳子12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煮,取汁放入缸内,以鼻嗅药气。

(十四)

处方:耽蒜6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12克,薄荷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捣烂,鼻嗅,或敷贴于大椎穴、手心,足心。

(十五)

处方:雄黄6克。

用法:将雄黄与鸡蛋清1个,香油半匙,用棉花蘸擦中脘部。

(十六)

处方:明矾12克。

用法:将明矾用酒浸化,加面粉做成饼敷于脚心。

(十七)

处方:柴胡3克,炙甘草1克。

用法:水煎服。

(十八)

处方:羊肉50~100克,香菇24克,葱白5根,生姜7克。

用法:将羊肉洗净切成薄片,香菇泡软,与生姜(片)三者共放锅内加油、盐用武火炒透,再加水煮烂,然后入葱白煎煮片刻。连渣带汁1次服完,也可作佐膳用。每日1剂,连服5~7天。1岁以下小儿去渣饮汁。

本方适用于小儿身体虚弱,反复感冒。

(十九)

处方:黄芪9克,防风3克,白术3克。

用法:研末,每次服3克,每日2次。或水煎服,早晚各1次。

(二十)

处方:紫苏、陈皮、生姜各6克,党参9克,红枣1枚。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

以上两方适用于小儿体虚或气虚受寒。

风热感冒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治当辛凉解表。

(一)

处方:绿豆粉30克,蚯蚓5条。

用法:将蚯蚓洗净,加水与绿豆粉共捣成糊状,敷于囟门及脐部,绷带包扎。

(二)

处方:葱白15克,连翘8克。

用法:上药捣烂,敷脐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喝热开水1杯,盖被取汗。

(三)

处方:板蓝根15~30克,大青叶15~30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咽痛。

(四)

处方: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葱白3寸。

用法:水煎服。

(五)

处方:桑叶6~9克,菊花6~9克,芦根15~30克。

用法:水煎分服。

以上两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轻症。

(六)

处方:绿豆12克,西瓜皮16克,萝卜叶20克,竹叶心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火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七)

处方:夏枯草30克,虎杖12克,柴胡10克,鱼腥草30克。

用法:将上述四味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后饮服,每日3次。

(八)

处方:蒲公英15克,鸭跖草15克,乌蔹莓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九)

处方:石膏6克。

用法:将石膏在火炉上轻烤后研细末,蜂蜜调服。

(十)

处方:银花30克,鲜芦根100克,鲜薄荷30克,冰糖80克。

用法:将银花、芦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煮至500毫升,再入薄荷稍煮片刻,滤去渣滓,入冰糖溶化,取出候凉,置冰箱中冷藏。每日1剂,随意服食,连服3~5天。

(十一)

处方:大青叶12克,西瓜皮20克,薄荷3克,板蓝根12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十二)

处方:银花6克,连翘6克,栀子5克,薄荷2.5克,牛蒡5克,桔梗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咳嗽加前胡5克、杏仁0.5克,咽痛红肿加射干5克、山豆根3克、赤芍药5克。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重症。

(十三)

处方:鲜橄榄30克,生萝卜250克。

用法:洗净,萝卜切片,水煎去渣,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行性感冒,发热咽痛。

(十四)

处方:鸭跖草30克,淡竹叶15克。

用法:水煎,每日2~3次分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感,高热烦渴,或不明原因的高热。

(十五)

处方:槟榔、黄芩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十六)

处方:蝉退6克,僵蚕6克,竹叶12克,银花9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

(十七)

处方:桑叶6克,葎草15克,板蓝根12克,蒲公英12克,薄荷5克。

用法: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感高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身体酸痛。

暑湿感冒高热无汗,头痛咳嗽,身重困倦,胸闷泛呕,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治当清暑祛湿解表。

(一)

处方:香薷6克,厚朴4克,炒扁豆12克,银花9克,连翘9克。

用法:水煎服。

(二)

处方:六一散10克,薄荷3克。

用法:先煎六一散,取汁1杯,再加入薄荷共煮数沸,去渣饮用。

(三)

处方:鲜藿香叶10克,沙糖适量。

用法:煎藿香,取汁1杯,入沙糖和匀饮用。

(四)

处方:浮萍15克,鲜荷叶5克,西瓜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汗出为度。

(五)

处方:藿香6克,银花10克,扁豆花6克,厚朴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六)

处方:绿豆30克,白糖适量。

用法:绿豆熬汤,加糖,时时饮用。

(七)

处方:金银花10克,荷叶15克,薄荷6克,西瓜皮60克(切碎)。

用法:先煎西瓜皮,后下其余诸药,共煎汤取汁,少加白糖调味服。

(八)

处方:黑豆12克,绿豆12克,荷叶20克,鱼腥草3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以下几方适用于预防小儿感冒。

附(一)

处方:香茅草12克,金银花10克,竹叶20克,生姜3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后用蜂蜜冲服,每日数次。

附(二)

处方:麦门冬根12克,金银花藤30克,薄荷12克,大青根12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捣烂后加水煎煮,并放入一缸内,以鼻嗅此药气。

附(三)

处方:大蒜10克,艾叶30克,薄荷叶20克,大青叶12克,石菖蒲12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捣烂,放置一布袋内,平素挂在小儿胸前。

麻疹

麻疹是由外感麻疹病毒(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眼泪汪汪,满身布发红色疹子为特征。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好发于冬春二季,发病年龄一般在6个月以上,5岁以下。通过呼吸道传播,其传染期从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5天为止。发过一次可终身免疫。自开展麻诊活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初热期(约3天)本病开始与感冒症状极为相似,同时双目微红,泪水汪汪,口腔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为灰白色或淡黄色如冒针头大小的疹点,疹的周围粘膜有红晕),是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治宜辛凉透表。

(一)

处方:芫荽15克,生葱(连须)3~5根。

用法: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取液300毫升左右。趁热1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3~5天,1岁以下小儿药量酌减。

(二)

处方:银花15克,薄荷5克,鲜芦根30克。

用法:先煮银花、芦根15分钟,后下薄荷煮沸3分钟,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每天3~4次。

(三)

处方:香菇20克,生薄荷7克。

用法:将香菇浸泡洗净,置锅内加清水适量煮取浓汁,加入薄荷再煮数沸即可。每日1剂,趁热一次饮完,连服3天。

(四)

处方:胡荽50克,葱须2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煎汤洗身,每日1次。

(五)

处方:红苋菜子10克,或红苋菜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六)

处方:胡萝卜120克,芫荽100克,荸荠60克。

用法:将胡萝卜、芫荽、荸荠三味洗净,加适量水煎煮,去渣代茶饮。

见形期(约3天)为高峰期,体温更高,一般在40℃左右,于耳后、颈部及发际处出现红色皮疹,渐扩展至面部、躯干、四肢,最后至手心、足底为出齐。疹点颗粒尖耸,扪之触手。初为鲜红色,后渐增多融合为暗红色,疹与疹之间有正常皮肤。神倦嗜睡,或烦躁不宁,目赤眵多,口渴唇干,咳嗽加剧,大便稀,小便短赤。治宜清热透疹。

(一)

处方:大雪梨1个,冰糖20~30克。

用法:将雪梨洗净,从顶部切开一个小口,挖去果心,填入冰糖,正放小碗中置锅内隔水蒸烂,去渣留取汁液。每日1剂,一次饮完,连服5~7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二)

处方:鲜芦根、鲜白茅根各500克。

用法:加水2000毫升,煎服代茶。

(三)

处方:鲜竹叶、白茅根各10克。

用法:煎汤代茶。

(四)

处方:樱桃核10~15克。

用法:将樱桃核捣碎,加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服至麻疹透齐。

本方适用于小儿隐疹期麻疹。

(五)

处方:荸荠适量。

用法:荸荠适量加水煎煮后代茶饮,可助麻疹早发,早回,并防止并发症发生。

本方适用于隐疹期麻疹。

(六)

处方:紫草根5克,白砂糖适量。

用法:用清水2碗放入紫草根浸泡2小时,然后用砂锅煎至1碗,服饮时加白砂糖调味。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麻疹过多。

收没期(约3天)疹子顺序回没,热势渐衰,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而消退。疹回后皮肤,出现糠状脱屑,并有棕褐色色素沉着,一般经1~3周退清。治当养阴清解。

(一)

处方:赤小豆30克,土薏米50克,冰糖30克。

用法:将赤小豆、土薏米三洗净后用温水泡浸至软,然后捣烂成浆,入冰糖,加清水少许放锅内用慢火煮成糊状。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

处方:绿豆200克,赤小豆150克,黑豆100克,甘草15克,红糖若干。

用法:将三种豆及甘草分别焙干,共研成粉末,过筛,装瓶备用本方。1岁以下婴儿每次7克,1~2岁者每次3~10克,5岁者每次12克,6岁以上者每次15克。每次冲入红糖10克,用沸水调成糊状,候凉,1次服完。每日2~3次,疗程不限。

(三)

处方:鲜荸荠10个(削皮),鲜萝卜汁500毫升。

用法:加白糖适量煮开温六服。

(四)

处法:生山药50克,生薏米50克,柿饼霜15克。

用法: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末,再将柿饼霜切碎入粥,随意服用。

(五)

处方:鲜芦根、雪梨 (去皮)、荸荠,(去皮)、鲜藕各500克,鲜麦冬100克。

用法:榨汁混合,冷饮或温服。每日数次。

(六)

处方:马蹄菜500克,甘蔗500克,胡萝卜250克。

用法:将上述三味洗净后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其汁当茶饮。

麻疹既是自然痊愈的病毒传染病,也是全身性疾患,对整个机体危害很大。年龄小,体弱儿及护理不当等都容易产生并发症,常见的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等。

有下列情况的应引起注意:皮疹尚未出齐而突然隐退;出疹期面色灰白,四肢冰凉;皮疹消退而热仍不退,或下降后不久又上升,症状不减,甚至加重;疹回期,小儿神萎,食少,腹泻加重等,都应该警惕有并发症,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一)

处方:鲜芦苇根30克。

用法:将鲜芦苇根加水煎,加糖饮服,很快退热。

本方适用于麻疹发热。

(二)

主治:热毒内壅,麻疹不能外透。

处方:紫草10克,丹皮3克,生石膏15克,蝉衣6克。

用法: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热毒内壅,麻疹不能外透。

(三)

处方:羊肉50克,芫荽50克,酒少许。

用法:将羊肉、芫荽放入水锅中,倒入几滴白酒,煮约1个小时即成。每日2次,每次饮半杯。

本方可催麻疹透发。

(四)

处方:大红枣100~150克。

用法:将大红枣放于火盆内,以文火烧熏,使患儿闻到烧枣气味,时间愈长愈好。

本方适用于小儿麻疹透发不畅。

(五)

处方:芝麻秆12根,糯米200克。

用法:将芝麻秆切碎入砂锅内加水2000毫升,煎至剩一半,用纱布过滤,取其清汁煮糯米粥,分2次服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疹出不匀或隐疹不透。

(六)

处方:向日葵盘1个。

用法:将向日葵盘冲洗干净,放锅内蒸20分钟,取出候温,揉搓患者胸背部。

本方适用于小儿麻疹隐。

(七)

处方:珍珠1枚,小米适量。

用法:珍珠1枚,加小米适量文火炒黄,研末冲服。

本方适用于正虚麻疹不能外透,或出疹期受风寒外闭,疹毒不能外透。

(八)

处方:新鲜鸭胆1个。

用法:取新鲜鸭胆汁,加白糖,用开水冲服,每日1个,连服3日可痊愈。

本方适用于小儿麻疹后发热咳嗽。

(九)

处方:枇杷叶、桑根白皮、生石膏各15克。

用法:将上述三品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分2次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疹后热咳不止。

(十)

处方:荸荠250克,甘蔗500克,红萝卜250克。

用法:将荸荠洗净,甘蔗劈开切段,萝卜洗净切段,共入水锅中煮1小时,晾凉饮汤。

本方适用于小儿疹后余热不尽。

(十一)

处方:绿豆4.5克,黑豆4.5克,赤小豆4.5克,苇根4.5克,茅根4.5克,冰糖15克。

用法:水煎,以豆子煮熟为标准,去渣作1次服。

本方适用于预防麻疹。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外感风热时邪)所引起的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为轻度发热、咳嗽流涕,发热当天即可出现淡红色细小如沙的特殊皮疹,先起于头面,次日见于躯干、四肢,分布均匀,有痒感,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重者见高热烦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瘙痒明显。治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一)

处方:荞麦叶15克,甘草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二)

处方:鲜西红柿汁15毫升,白糖5克。

用法:拌匀,1次服下,每日2次。

(三)

处方:梨皮15克,绿豆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四)

处方:菊花6克,竹叶3克,生甘草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处方:柳树花6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五)

处方:芦根10克,紫草6克,灯心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六)

处方:竹叶3克,荷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七)

处方:藕节10克,生地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八)

处方:小蓟15克,冰糖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九)

处方:仙鹤草6克,白茅根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十)

处方:红鸡冠花10克,绿豆6克,生甘草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古称“奶麻”、“奶疹”。是婴幼儿期一种由病毒(风热时邪)引起的较轻型急性传染病。冬春多见。临床表现为高热骤起,3~4天后热退出疹,疹为玫瑰色小丘疹,小如针尖。先见于躯干,很快扩及全身,压之褪色,无痒感,1~2天内消退。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一)

处方:滑石50克,紫草30克。

用法:共研细末,撒敷患处,每日1~2次。

(二)

处方:甘蔗皮30克,梨皮10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服完,每日2次。

(三)

处方:浮萍50克,荆芥6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日1次。

(四)

处方:苇叶6克,紫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五)

处方:芝麻叶60克,大枣10个。

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日1~2次。

水痘

水痘是水痘病毒(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二季,1~4岁小儿易患。发病较急,发热头痛,咳嗽流涕。一般经数小时至一天即见红疹在身体躯干、头面、四肢皮肤出现。初为斑疹,数小时后为丘疹,又数小时变水疱。痘疹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大如豆,小如粟,光亮如水珠,根脚红散,皮薄而软。数日后结痂,痂落不留麻痕。轻仅数粒,重者高热不退,痘大密布,痘色紫暗,疱浆晦浊。分批出现,此起彼伏。治以疏风清热,解毒除湿,或加凉血。

(一)

处方:鲜竹笋60克,小鲫鱼1条。

用法:煮汤食。有助轻透早愈。

本方适用于水痘初起。

(二)

处方:白扁豆6克,贯众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三)

处方:黄花菜15克,竹叶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四)

处方:杏仁3克,滑石3克,生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五)

处方:白菜根30克,丝瓜藤6克,绿豆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六)

处方:陈皮3克,蒲公英10克,苍耳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七)

处方:海金沙根30克,野菊花根9克,栀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日。

(八)

处方:银花18克(或忍冬藤30克),甘草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日。

(九)

处方:白茅根100克,冰糖30克。

用法:将茅根洗净,加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滤去渣滓,入冰糖溶化。每日1剂,分2次服完,连服5~7日。

(十)

处方:绿豆50克,海带20克,白糖15克。

用法:将海带洗净,剁碎,置锅内熬煮至汁尽带烂,然后与绿豆共捣烂成浆,冲入沸开水150毫升许,加盖焗片刻,再加白糖调化。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5~7天。

(十一)

处方:荸荠粉30克,银花12克,甘草3克。

用法:将银花、甘草置锅内加清水500毫升,文火熬至200毫升,滤去渣滓,冲入荸荠粉调成糊状。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3~5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十二)

处方:胡萝卜100克,鲜芫荽10克。

用法:将胡萝卜洗净,连皮切成碎块,置锅内加水适量煮烂,然后加芫荽再煮片刻,食盐少许调味。每日1剂,连渣带汁分1~2次服完,连服5~7天。1岁以下小儿只服汁液。

(十三)

处方:赤小豆25克,鲜马齿苋30克。

用法:将赤小豆洗净,用温开水泡软,鲜马齿苋捣烂榨取原汁,与赤小豆共捣成浆,冲入沸开水适量,加盖焗15分钟,候凉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3~5天。

(十四)

处方:粳米50克,土薏米30克,扁豆24克。

用法:将粳米、土薏米、扁豆共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熬煮成稀粥,加食盐、生葱各少许调味,取出候凉。每日1剂,随意服食。

(十五)

处方:腊梅花15克,银花15克,绿豆30克。

用法:先将前二味煎水取汁,绿豆煮粥,入药汁共和匀,加冰糖适量调味。每日1剂,分2~3次服。

本方及十六、十七方适用于小儿水痘重症。

(十六)

处方:野菊花15克,银花12克,板蓝根15克,栀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十七)

处方:鲜竹叶30~40克(干品15~30克),生石膏45~60克,大米50~100克,白糖适量。

用法:先将竹叶洗净,与石膏加水煎液,去渣,入大米煮稀粥,白糖调味服食。每日2~3次,连服3~5天。

(十八)

处方:红糖。

用法:红糖以白开水调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水痘,痘不落痂。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春季,以5~9岁为最多。一般预后良好,但严重者可并发脑膜炎,年长儿童偶见睾丸炎。临床表现为腮腺部一侧或双侧漫肿胀痛,甚则坚硬拒按,咀嚼困难,轻微发热恶寒或高热烦躁,头痛渴饮,咽红肿痛,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一)

处方:板蓝根12克。

用法:将板蓝根煎成汤,一次服下。

本方适用于痄腮初起。

(二)

处方:赤豆粉适量,冰片3克,青黛6克。

用法:以赤豆粉加冰片末、青黛末,一同调敷在患部,用水调和极易干燥,故要随时更换,每日涂5~6次,连涂几日,即可消退。

本方适用于发作期痄腮。

(三)

处方:丝瓜30克,冬瓜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四)

处方:金银花10克,土茯苓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五)

处方:豆腐30克,绿豆6克,冰糖5克。

用法:水煎,喝汤吃豆腐,每日1次。

(六)

处方:仙人掌60克,朴硝6克。

用法:共捣成糊状,涂患处,每日1~2次。

(七)

处方:大青叶6克,野菊花6克,生蒲黄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八)

处方:雄黄30克,青黛15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用少许,鸡蛋清调成膏状,涂腮部,每日1次。

(九)

处方:葱白2根,生大黄30克。

用法:葱白捣烂,大黄研末,调成膏状,涂患处,每日1次.

(十)

处方:鲜蜗牛肉10克,白面6克。

用法:捣成糊状,涂患处,每日1~2次。

(十一)

处方:活蚯蚓30条,白糖30克。

用法:将蚯蚓剖开,去泥土,洗净,置容器内,加入白糖拌和,30分钟后即浸出蜂蜜状液体。用此液体涂患处,外以湿纱布敷盖防其干燥。每日涂3~4次。

(十二)

处方:银花9克,连翘6克,板蓝根6克,元参12克,蒲公英9克,青黛3克。

用法:将上述各味中药加水适量煎煮成汤,去渣饮服。每日1剂,作2~3次饮服。连服3~5剂。

(十三)

处方:鲜蒲公英100克。

用法:将鲜蒲公英捣烂如泥,敷患处,每日换3~5次。

(十四)

处方:韭菜500克。

用法:将韭菜捣烂,拧取汁加入盐,调合均匀,分成3份,抹在患处,干后再换,一二日即愈。

(十五)

处方:马齿苋适量。

用法:将马齿苋捣烂敷患处。

(十六)

处方:鲜野菊花叶。

用法:取鲜野菊叶捣烂,外敷贴患处。

(十七)

处方:夏枯草15克,蒲公英15克,马勃15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剂。

(十八)

处方:赤小豆50~100克,白糖20克。

用法:将赤小豆洗净,置温开水中浸泡至软,取出擂如烂泥,加入白糖及清水少许调匀,放锅内隔水蒸化,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3~5天。

(十九)

处方:白糖500克,板蓝根150克,夏枯草100克。

用法:将板蓝根、夏枯草置锅中,加水1500毫升,用文火熬煮至500毫升,去渣,再倒入白糖熬炼成膏状,取出候凉,装瓶备用。1~2岁小儿每次10毫升,3~5岁者每次15毫升,6岁以上者每次20毫升,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连服7~10天。

(二十)

处方:粳米50克,牛蒡根30克,白糖30克。

用法:将牛蒡根洗净剁碎,放锅内加清水煮取浓汁,去渣,再加入粳米及水适量煮成稀粥,倒入白糖溶化,凉后可用。每日1剂,早晨空腹1次服完,连服5~7天。2岁以下小儿酌减。

(二十一)

处方:鲜马齿苋若干,冰糖20克。

用法:将马齿苋洗净,捣烂绞取原汁50~100毫升,加入冰糖,放碗内置锅中隔水蒸化,候温用。1次饮完,每日1~2剂,连用5~7天。

另将所余渣滓加红糖适量,擂如烂泥,摊布上外敷患处,每日1~2次。

(二十二)

处方:海带50克,海藻40克,小茴香3克。

用法:将海带、海藻洗净,切成小段,与小茴香共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煮取浓汁,去渣,凉后分1~2次饮完。每日1剂,连服7~10天。

另购青黛30克,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分2~3次涂敷患处。

本方适用于痄腮并发睾丸红肿疼痛。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风热暑湿疫毒之邪)侵害脊髓前角灰质内的运动神经细胞,引起的神经系统传染病。多发于夏秋之季,好发于6个月~5岁的小儿,尤以6个月~已大为降低。

前驱期(邪犯肺胃)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开始为发热有汗,咳嗽咽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经1~4天后,身热渐退,症状全消。治宜解表清热,利湿通络。

(一)

处方:苍耳草20克,艾叶12克,苏叶12克,金银花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二)

处方:葛根6克,山楂12克,槟榔6克,金银花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以上两方适用于小儿初期麻痹症。

(三)

处方:芦根15克,荷花10克,野菊花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瘫痪前期(邪窜经络)热退后4~5天再度发热(双峰热),头痛加重,多汗嗜睡,项背强直,哭闹不安,不愿抚抱。肢体疼痛,倦怠无力,下肢开始感觉疼痛或痿弱,渐致难以站立,四肢轻微颤动。治宜清热解毒,宣络利湿。

(一)

处方:芦根50克,忍冬藤叶15克,连翘10克,淡竹叶12克。

处方:芦根50克,忍冬藤叶25克,连翘15克,淡竹茹20克。

用法:水煎去渣,每日分2次服用。

(三)

处方:牛蒡子根20克,芦根12克,板蓝根12克,竹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

处方:马鞭草20克,绒麻草12克,野菊花12克,万年青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五)

处方:荆芥20克,陈艾20克,石菖蒲20克,葱白20克。

用法:将药物炒热后,外用熨烫患肢。

瘫痪期(气虚血淤)3~4天后,当体温下降或未下降时,出现弛缓性瘫痪,瘫痪部位以下肢为多见,瘫痪出现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消失。治以补气、活血、通络。多见一侧或两侧均可出现。

(一)

处方:丝瓜络12克,桑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二)

处方:绿豆15克,苡仁12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三)

处方:木瓜10克,葛根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恢复期(气阴亏损)瘫痪1~2周后,开始恢复,最初恢复快,以后减慢,大多一年内能恢复。治以养阴益气通络。

(一)

处方:艾叶6克,生地10克,芡实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二)

处方:荷叶12克,莲子10克,百合6克,五味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后遗症期(肝肾亏损)一年半以上尚未能恢复者,形成顽固性瘫痪,发生肌姜缩,肢体畸形,严重者不能站立或跛行。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经络。

有的病人由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呼吸和吞咽麻痹,如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

(一)

处方:猴骨6克,桂枝3克,木通12克,木瓜10克,过山虎12克,松节10克,前胡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

处方:淫羊藿6~12克,五加皮6克,牛膝3克。

用法:每剂煎水200~300毫升,一日内分次服完,持续服药至基本痊愈(约10~60剂)。上肢麻痹者,加羌活;四肢麻痹者,加桂枝;病久者,加黄芪;急性期者,加桑寄生。

(三)

处方:生板栗500克,白糖250克。

用法:将生板栗放锅内加水煮半个小时,待凉后剥去皮,放在碗内再蒸40分钟,趁热用勺将板栗压拌成碎泥,加入白糖搅匀,压成各形状饼即可食用。

夏季热

夏季热是婴幼儿在暑天所发生的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只发病于夏季,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无汗或少汗为特征。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体温随气温变化,体温愈高则口渴愈甚,饮水亦多,一昼夜可饮4~5升,甚则更多。小便一昼夜可达数十次,色清而长。

暑伤肺胃发热持续不退,口渴引饮,皮肤干燥灼热,小便频数,色清或淡黄,形体消瘦,精神烦躁,口唇干燥。治

以清暑益气。

(一)

处方:黄瓜250克,豆腐500克。

用法:将黄瓜、豆腐切片,加水煮汤。每日2次,每次一大杯。

(二)

处方:胡瓜250克,豆腐500克。

用法:以胡瓜、豆腐加适量水入锅中煮,煮好后沥去残渣,汁液当茶饮。

(三)

处方:茭白子、大麦芽各15克。

用法:将茭白子、大麦芽炒焦,水煎去渣服用,每日2~3次.

(四)

处方:木棉花瓣6克。

用法:取干木棉花瓣泡开水加白糖少许,代茶饮。

(五)

处方:青蒿3克,黄芩3克,银花5克,扁豆花3克,竹叶3克,荷叶3克,西瓜翠衣5克,丝瓜络3克,益元散5克,鲜小青(爵床)10克,五叶莲(蛇含)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六)

处方:白萝卜300克,荸荠100克,生地20克,冰糖50克。

用法:将荸荠削皮,白萝卜连皮切碎,与生地共磨成浆,加水700~1000毫升置锅内煮沸,入冰糖溶化,取出候凉,放冰箱内冷藏。每日1剂,连渣带汁随意服食。2岁以下小儿减半或弃渣饮汁。

(七)

处方:西瓜皮50克,鲜芦根(或茅根)30克,桂花10克,白糖50克,食盐50克。

用法:将西瓜薄皮与芦根置锅内加水1000毫升煮取700毫升,入桂花盖焗片刻,去渣,再加白糖、食盐调化,取出候凉可用。每日1剂,随意饮服,连服10~15天。

(八)

处方:薄荷10克,滑石20克,甘草6克。

用法:将药物泡开水代茶饮。

(九)

处方:枸杞子50克,五味子25克,桑椹60克,冰糖70克。

用法:先将五味子用纱布包好,与杞子、桑椹同置锅内加水1000毫升,煮取500毫升,除去五味子,加入冰糖溶化,取出候凉,冰箱保存待用。每日1剂,随意服食,连服3~5剂。

(十)

处方:西洋参3克,麦冬15克,蜂蜜25毫升。

用法:将西洋参、麦冬共放锅中加清水少许炖烂,与蜂蜜混和,凉后可用。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7~10天。

上盛下虚高热缠绵,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宁,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小便澄清,频数无度,大便稀溏,口渴多饮,形瘦食少。治宜清上温下。

(一)

处方:冬瓜皮50克,柚子核15克,核桃仁15克。

用法:将柚子核去壳,与冬瓜皮、核桃仁同煮汤,代茶频饮,每天1次,连服数天。

(二)

处方:干百合100克,蜂蜜150克。

用法:同入大碗内蒸1小时,趁热调匀,待冷装瓶备用,可适量常服。

百日咳(顿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时行疫邪)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咳嗽时飞沫传播。春冬二季容易受邪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最多。新生儿与乳幼儿易并发肺炎及发生窒息。病程可长达5~6个星期,相当顽固难愈。

初咳期约一周左右,类似感冒咳嗽,须辨风寒、风热而降气化痰止咳。

(一)

处方:百部15克,紫苏叶6克,桑白皮9克,冰糖15克。

用法:先煎前3药去渣取汁,入冰糖。每日1剂。

(二)

处方:鲜紫苏叶10克,红糖20克,粳米50克。

用法:将粳米淘净,然后加清水适量熬成稀粥,再将苏叶洗净,与红糖一起捣烂如泥,倒入粥内再煮1分钟许,趁热随意吃下,每日1剂,连服3~5天。

(三)

处方:杏仁5克,陈皮10克,麻黄1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本方适用于百日咳初期,咳嗽痰白。

(四)

处方:车前子10克,木瓜6克,茶叶3克。

用法:将药物加冰糖30克,水煎服,每日1次。

(五)

处方:金银花藤12克,冬菊12克,钩藤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去渣后饮服,每日3次。

(六)

处方:冬瓜子15克。

用法:将冬瓜子加水煎煮,沥渣后加蜂蜜调服。

痉咳期约2~6周,重者可达2个月以上。多为痰热恋肺,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伴鸡鸣样吸气性回声,常于呕吐痰涎后方可暂止,咳剧时表情痛苦,面赤腰曲,涕泪交作,往往少住又作。日数次或数十次,痰稠带血,目眶浮肿,甚则二便失禁,惊厥抽搐。治以清热泻肺,涤痰降逆。

(一)

处方:川贝母15克,冰糖50克,大米汤1大碗。

用法:将川贝母及冰糖泡入米汤内,隔水炖15分钟。每日早晚各服1次。5岁以下小儿酌减。

(二)

处方:大雪梨1个,麻黄1.5~3克,川贝末3克。

用法:将雪梨用小刀挖去果心,填入麻黄、贝母,小孔复用果肉堵上,放进碗中,上用小碟盖好,置于锅内隔水蒸熟,取出,除去麻黄、贝母。食梨饮汁,分1~2次服完。每日1~2剂,连服10~15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三)

处方:桑白皮15克,百部15克,白芍15克,绿茶10克,冰糖15克。

用法:前4药水煎去渣,入冰糖溶化,每日1剂。

(四)

处方:梨1个,荷叶20克,百部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五)

处方:马蜂窝2克,稻草根3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六)

处方:大戟、芫花、甘遂各12克。

用法:研成细面,加炒黄的麦面60克,用水调制成丸,如玉米粒大。1~2岁服1丸,3~4岁服2丸,5~6岁服3丸,7~8岁服4丸,每日晨服1次。

(七)

处方:鸡苦胆1个。

用法:烘干,研末。1岁以下小儿分3日吃完;1~2岁分2日吃完;2岁以上每日服1个。每日分2~3次服。服时可加适量白糖。

(八)

处方:白萝卜汁20毫升,蜂蜜10毫升。

用法:1次服完,每日1~2次。

(九)

处方:百草霜适量,鸡蛋1个。

用法:鸡蛋煮熟后去外壳,沾百草霜口服,每日1个,连服3~5个,即可见效。

本方适用于百日咳久治无效。

(十)

处方:蜈蚣1条,鸡蛋1个,冰糖10~15克。

用法:水煎,喝汤吃鸡蛋,每日1~2次。

(十一)

处方:麻雀1只,白僵蚕3克,冰糖10克。

用法:将麻雀去毛,剖开,去内脏,洗净,再将僵蚕、冰糖加白面粉少许,共研末,填入麻雀肚内。蒸熟后分2次吃完,每日2~3次。

(十二)

处方:鲜丝瓜汁30毫升,白糖10克。

用法:共搅匀,1次服下,每日1~2次。

(十三)

处方:柚子壳60克,蜜糖60克。

用法:将柚子的外皮去掉,用内白层煎水,蜜糖冲服,数次可愈。

(十四)

处方:百部10克,百合10克,白果(去壳)6克,甘草5克。

用法:将百部、百合、甘草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时加入白果再煮沸即可服用,每日分3次服,连服数剂。

(十五)

处方:马齿苋10克。

用法:将马齿苋加水1000克毫升,煎至40毫升,每日分3~4次,每次10毫升。

(十六)

处方:南沙参60克,甘草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成浓稠状液,加冰糖,每日2次,7日服完。

(十七)

处方:柿饼2个,生姜6克。

用法:将生姜切片,加在柿饼中焙热吃。

(十八)

处方:罗汉果半个,柿饼3个,冰糖少许。

用法:将罗汉果、柿饼洗净加清水3碗煎至1.5碗,加冰糖调服,每天分3次饮用。

(十九)

处方:核桃仁(不去紫衣)30克,冰糖30克,梨150克。

用法:将梨洗净,去核,同核桃仁、冰糖共捣烂,加水煮成浓汁。每日3次,每次1汤匙。

(二十)

处方:炒葶苈子6克,百部根10克,红枣24个。

用法:先将葶苈子、百部根煎成浓汁滤去渣,然后放入红枣,慢慢用文火煎煮,使药汁透入红枣内。食用红枣,7岁以下小儿一天吃完,2~5岁减半,连食1星期。

(二十一)

处方:大蒜头适量。

用法:把大蒜头去皮切成片,每30克用50茶匙温开水浸10分钟,过滤去渣,加入冰糖调味。每日3次饮服大蒜汁。儿童1~2岁每日12~15克,3~5岁每日18~24克,6~10岁每日30~40克。一般服药3~7天即可痊愈。

(二十二)

处方:大蒜6克,鸡苦胆1个,枇杷叶6克,萝卜子6克,艾叶80克。

用法:将药物炒热后,包扎纱包,外熨烫胸背、手足心处。

(二十三)

香草2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二十四)

处方:鱼腥草30克,百部8克,白僵蚕6克,甘草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恢复期自痉咳缓解至消失,约2~3周或更长。此期症状,痉咳日渐好转,发作次数减少,咳声无力,痰稀而少,气短声低,唇色淡白。治宜补气养阴。

(一)

处方:人参3克,百合15克,粳米30克。

用法:水煎前2药,后入粳米同煮成粥,连服3天。

本方适用于百日咳恢复期,气阴两虚。

(二)

处方:核桃仁(保留紫衣)、冰糖各15克,梨90克。

用法:捣烂,加水煮成汁,每服半匙,每日服3次。

本方适用于肺脾气虚。

(三)

处方:人参6克,鸽蛋3枚。

用法:人参煎水煮鸽蛋。食汤及蛋,每次1枚。

本方适用于小儿百日咳合并气虚。

(四)

处方:银耳10克,冰糖15克。

用法:入沙锅水煎服,每日1次。

四、五两方适用于百日咳恢复期。

(五)

处方:白芝麻30克,花生20克,蜂蜜30克。

用法:水煮服食,每日1次。

(六)

处方:黄芪15克,阿胶10克,粳米30克。

用法:黄芪水煎取汁,煮粳米为粥,烊化阿胶,兑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百日咳恢复期,气阴两虚。

(七)

处方:百合10克,白米30克。

用法:煮粥食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百日咳合并阴虚。

(八)

处方:党参9克,核桃仁15克。

用法: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肺肾气虚。

(九)

处方:核桃肉60克。

用法:将核桃肉炒香后调蜂蜜吃。

本方适用于百日咳日久遗尿气喘。

细菌性痢疾(小儿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中医认为:本病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所致。夏秋季多见。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和泻下脓血粘液,日下数次至十数次不等为特征。3~7岁儿童常可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四肢发冷等症,此为“中毒性菌痢”,甚者可危及生命,须及时救治。

湿热痢(急性菌痢)下痢赤白粘冻,腹痛,里急后重,小便短赤,可伴发热。治宜清热化湿解毒,兼以理气行血。有表证者宜疏表,有积滞者宜推荡,忌收涩止泻。

(一)

处方:樱桃100~150克。

用法:将樱桃去核,压取原汁。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5~7天。

(二)

处方:淡豆豉15~30克,大蒜头24克。

用法:将大蒜头剥去薄皮洗净,与淡豆豉共捣烂如泥,放碗内置锅中隔水蒸熟。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5~7剂。

(三)

处方:黄连6克,吴茱萸1.5克,白芍15克。

用法:水煎,每日3次,温服。

本方适用于湿热痢。

(四)

处方:葎草60克,焦楂30克,木槿花15克,清茶3克。

用法:水煎分3服。

(五)

处方:铁苋菜30克,野苋菜30克,马齿苋3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

(六)

处方:白糖20克,鲜旱莲草30~50克。

用法:将旱莲草用温开水洗净,捣烂榨取浓汁,与白糖混和,置锅内隔水蒸化,凉后备用。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5~7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七)

处方:柿饼若干只,红糖或白糖适量。

用法:将柿饼置炭火上煅烧存性,研成细末,红痢用等量白糖,白痢用等量红糖,调匀,装瓶备用。1~2岁小儿每次15克,3~5岁者每次20克,6岁以上者每次30克,用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连服5~7天。

寒湿型腹痛,痢下白色粘冻,或白多红少,食少神疲,畏寒腹胀。治以温中燥湿,佐以解毒。

(一)

处方:肉桂末1.5克,当归3克,陈皮3克,山楂6克,红糖适量。

用法:先将前4药浓煎去渣,入粳米煮成粥,待粥熟后调入肉桂末与红糖食用。每日服2次。

(二)

处方:荠菜500克,红枣20枚,花椒9克。

克,用红枣、花椒汤送服,每日2次,连服7~10天。

疫毒型(中毒性痢疾) 突发高热,烦躁谵妄,甚则反复惊厥,神志昏迷,下痢或未见下痢,或突发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汗出不温,皮肤见有花纹,口唇紫绀,呼吸深浅不匀。治以清肠解毒,泄热开窍,扶正固脱,熄风潜阳。

(一)

处方:银花10克,白头翁6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用法:先煎前2药,取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成调入红糖,每日服2次。

(二)

处方:鲜鲫鱼500克,大蒜头2个。

用法:将鱼去鳞和内脏后切片,大蒜去外皮,同煮汤调味服食。每天1次,连服数天。

(三)

处方:黄花菜、马齿苋各15克,红糖10克。

用法:煎水服,每天1~2次,连服数天。

(四)

处方:白头翁15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2剂,昼夜分服。

休息痢(慢性菌痢)痢疾日久(2个月以上)不愈,时发时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馨。治宜健脾气,滑脱不禁宜收涩固脱。

(一)

处方:大鲫鱼1只。

用法:洗净切片,小椒3克,草果1.5克,葱3茎,煮粥入五味子。

(二)

处方:薏米、莲子各15克,冰糖适量。

用法:煮前2药成粥,食时加冰糖。

(三)

处方:荞麦30克,核桃壳24克,红糖20克。

用法:将荞麦、核桃壳共置锅内,加清水500毫升煮至200毫升,弃渣取汁,冲入红糖调化,凉后可用。每日1剂,作1~2次服完,10天为1疗程,连服2~3个疗程。

(四)

处方:乌梅5~7枚,红糖20克,黄芪15克。

用法:将乌梅、黄芪加水适量共放锅内煎浓,去渣取汁100毫升许,入红糖调化,候温使用。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15~20天。

(五)

处方:山药15克,三七3克,鸦胆子15个。

用法:先煮山药成粥,送服三七末、鸦胆子(去皮),每日分2次服。

三、内科病症

咳嗽

咳嗽是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肃降功能所致。

风寒咳嗽咳嗽,痰色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恶寒无汗,微发热。治以散寒宣肺。

(一)

处方:麻黄3克,杏仁4.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二)

处方:紫苏5克,杏仁5克,生姜5克,红糖5克。

用法:将紫苏与杏仁捣烂如泥,与生姜共煎,取汁去渣,调入红糖再煮片刻,令其溶化,每日分2~3次饮用。

(三)

处方:葱白5茎,淡豆豉5克,陈皮3克,红糖适量。

用法:水煎取汁,调入红糖,每日分2~3次服用。

(四)

处方:生姜10克,饴糖30克。

用法:将生姜洗净切丝,放入瓷杯内,以沸水冲泡,盖上前温浸5分钟,再调入饴糖,频频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3~5剂。

(五)

处方:萝卜1个,白胡椒5粒,生姜10克,桔皮(陈皮)3克,冰糖30克。

用法: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胡椒、生姜、桔皮一起煮汤,然后加入冰糖,吃萝卜喝汤,每日1剂,连服3~4天。

(六)

处方:萝卜汁一酒盅,饴糖9克,生姜汁3滴。

用法:混匀,炖温服。

(七)

处方:白萝卜5片,生姜3片,大枣3个。

用法:水煎去渣,加蜂蜜30克,煮沸,徐徐饮完。

(八)

处方:黄瓜根10克,白萝卜子3克,荆芥穗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九)

处方:苏叶6克,香附6克,紫菀6克,百部6克,鲜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十)

处方:白米30克,苏叶6克。

用法:白米煮粥,临熟时加苏叶,温服。

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粘稠,口渴咽痛,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治以疏风肃肺。

(一)

处方:桑叶6克,菊花6克,杏仁4.5克,白沙糖适量。

用法:水煎前三药取汁,再调入白砂糖代茶饮。

(二)

处方:桑叶5克,杏仁4克,生石膏10克,甘草1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三)

处方:排风藤、银花各10克,水竹茹6克,兔耳风、化痰清、猪鬃草各12克,清明菜15克。

用法:水煎服。

(四)

处方:三匹风、五匹风、肺经草各12克,桑叶、菊花各6克,枇杷叶10克,茅根、芦根各15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

(五)

处方:一枝黄花12克,大蓟6克,桔梗2克,枇杷叶10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饮服,每日3次.

(六)

处方:棉花根9克,鱼腥草15克,冬瓜仁9克,桑根皮6克,薄荷3克。

用法:取上述药物加水煎煮,沥去残渣,分2~3次服。

(七)

处方:雪梨1个,川贝3克,桔梗3克,白菊花3克,冰糖20克。

用法:将梨洗净切片,与诸药一起,水煎服,分2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4~5剂。

燥热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鼻唇干燥,咽干喉痒,或有身热恶风。治宜清肺化痰。

(一)

处方:米汤200毫升,川贝3克,冰糖20克。

用法:将川贝研成细末,与冰糖放入米汤中调化,置锅中隔水蒸煮15分钟。每日1剂,候温,1次服完,连服3~5天.

(二)

处方:吉祥草、麦冬草、清明菜各15克,枇杷叶、岩白菜各10克,甜杏6克,桔梗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三)

处方:甘草6克,猪胆汁1个。

用法:甘草水煎去渣后,将猪胆汁冲服二分之一,连服2次.

(四)

处方:石膏9克,杏仁3克,枇杷叶1片,雪梨1个,蜂蜜15克。

用法:将杏仁研成泥,枇杷叶布包与石膏同煎取汁,去渣,雪梨捣烂绞取汁,兑入药汁中,共取约1小碗,然后分2~3次冲入蜂蜜饮用。

(五)

处方:鸭梨3个,大米50克。

用法:将鸭梨洗净,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捞去梨渣不用,再加入米粥,趁热食用。

(六)

处方:沙参9克,川贝3克,百合9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七)

处方:鲜百合20克,蜂蜜10克。

用法:蒸熟,分4次服,每日1剂。

痰热咳嗽咳嗽痰多,黄稠难咯,咽干口渴,发热面赤,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治当清肺化痰。

(一)

处方:金钱草12克,萝卜子6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12克。

用法: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拌凡士林或蛋清,外敷贴涌泉、中脘、背心处。

(二)

处方:贝母6克,鲜竹沥30克,粳米30克。

用法:贝母研末。煮粳米粥将成时加入贝母、竹沥,再稍煮即成,温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慢性咳嗽。

(三)

处方:荸荠200克,海蜇皮(漂洗)100克。

用法:水炖,每日分2~3次服。

(四)

处方:冬瓜子15克,红糖适量。

痰湿咳嗽咳嗽痰多,色白,胸满纳少,神倦肢乏。治以化痰燥湿。

(一)

处方:陈皮3克,清半夏3克,茯苓9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二)

处方:半夏4.5克,陈皮4.5克,苍术4.5克,厚朴3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痰饮咳嗽咳嗽日久,反复发作,痰白清稀,胸胁满闷,四肢欠温。治宜温阳化饮。

(一)

处方:干姜3克,茯苓9克,桂枝1.5克,粳米50克。

用法:先煎前三药去渣取汁,再与粳米同煮成粥,调红糖适量,稍煮片刻令溶化,每日分2次服。

(二)

处方:当归、生姜各9克,山药30克,羊肉60克。

用法:水煮肉烂熟,加食盐调味,吃肉喝汤,每日1次,连服5~7天。

(三)

处方:生姜6克,南杏仁9克,核桃肉15克,冰糖适量。

用法:前三药捣烂,入冰糖加水炖服,每日1次。

气虚咳嗽咳嗽无力,痰白清稀,气短懒言,面色白。治以健脾益气,止咳化痰。

(一)

处方:黄芪10克,粳米30克,茯苓粉10克。

用法:煮粥加白糖适量食用。

(二)

处方:人参3克(或党参10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粳米30克。

用法:水煎前三药,取汁去渣,入粳米煮成粥,调白糖适量温服。

(三)

处方:莲子30克,豆腐150克。

用法:水煎20分钟,喝汤,吃莲子及豆腐,每日1次。

(四)

处方:白人参4克,陈皮5克,苏叶3克,沙糖10克。

用法:水煎代茶。

(五)

处方:莲子、百合各15克,猪瘦肉90克。

用法:水加煲熟,调味后食用。

阴虚燥咳干咳无痰,痰少而粘,口渴咽干,手足心热,痰中带血,潮热盗汗。治宜养阴润肺止咳。

(一)

处方:雪梨1个,荸荠6只,蜂蜜20毫升。

用法:将雪梨削去薄皮,荸荠洗净除去外皮,共捣烂榨取原汁,冲入蜂蜜调匀,置锅中隔水蒸熟。每日1剂,随意服食,疗程不限。

本方适用于内伤咳嗽。

(二)

处方:蜂蜜12克,姜汁2克,白萝卜汁250克,梨汁250克,人乳1杯。

本方适用于阴虚久咳,兼有稠痰者。

用法:共熬成膏,早晚各服1匙。

说明:服此膏忌食葱子。

(三)

处方:落花生30克,冰糖15克。

用法:花生连壳敲碎,放入罐内,于水中煮之,去渣浓缩,加冰糖,糖化即成。每服1匙,早晚各1次。

本方适用于阴虚久咳。

(四)

处方:生梨汁30克,生姜汁5克。

用法:每日服1~2次。

(五)

处方:地骨皮30克,蜂蜜15克。

用法:地骨皮煎30分钟,冲蜂蜜服。

(六)

处方:百合5克,冬花5克,麦冬8克。

用法:水煎服。

小儿肺炎(小儿喘嗽)

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张口抬肩为特征。由外感时邪所致。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寒冷季节。病原体主要有细菌(如肺炎双球菌)、病毒(如腺病毒)、支原体、霉菌等。严重者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应及时送医院治疗,以免延误。

风寒犯肺发热无汗,呛咳气急,痰白清稀。治以辛温开肺,化痰止咳。

处方:麻黄9克,杏仁15克,桑白皮30克,苏子30克,赤茯苓30克,陈皮4.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风热闭肺发热,有汗或少汗,咳嗽痰黄,气急鼻煽,鼻孔烟霉,喉中痰鸣,面赤咽红,口渴烦躁。治宜辛凉宣肺,清肺化痰。

(一)

处方:大黄1克,川贝10克。

用法:上药研末,蜂蜜调和,开水冲服。每次0.6~1克,每日2次。

本方适用于新生儿肺炎喘嗽。

(二)

处方:金银花90克,冰糖24克。

用法:将金银花置锅中加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滤去渣滓,入冰糖调化,取出候凉,置冰箱冷冻后用。每日1剂,随意服食,连服5天。

(三)

处方:粳米50克,生石膏30克,麻黄3克,甘草5克。

用法:将石膏打碎,与麻黄、甘草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煮沸20分钟,用布滤去渣滓,与粳米煮成稀粥,凉后可用。每日1剂,分1~2次饮完,连服3~5天。

(四)

处方:生香蕉头心10克,生莲藕3克,羚羊角0.3克,生桑白皮3克。

用法:将生香蕉头与生莲藕一起捣烂,绞取其汁与羚羊角、生桑白皮煎汤,2碗水煎取1碗,泡六一散3克、正冬蜜10克送服。每天饭前食用,每日2次。

(五)

处方:井底土1碗,妇人用香粉10克。

用法:将井底土与妇人用香粉捣过,用白手巾包好,置病人胸部敷之,大热必退。

(六)

处方:黄芩、黄连、黄柏各10克。

用法:将三味中药共研细末,热酒调匀,敷贴剑突部,需约2小时。重症者换药再敷。

(七)

处方:羚羊角1.5克;鲜芦根45克;通草10克。(10岁以内者加生石膏45克,气质虚弱者酌加入参)

用法:将上述各味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后即可饮服,每日3次。

本方适用于儿童病毒性肺炎。

(八)

处方:炙麻黄1克,生石膏30克,炒杏仁3克,金银花10克,鱼腥草10克,胆南星3克,天竺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6、7次服。(上方药量为5岁小儿用量)

痰热闭肺发热较高,咳嗽而喘,呼吸困难,喉间痰鸣,气急鼻煽,胸闷胀满,口唇青紫,泛吐痰涎,心烦不安。治宜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一)

处方:癞蛤蟆2只。

用法:将上药洗净置桶内,用冷水浸8分钟,先取1只抹干,将癞蛤蟆肚皮覆盖于患儿剑突下(心窝部),使其头朝上,用手扶住或纱布固定约15分钟后,癞蛤蟆周身灼热时取下放桶内,另换1只如前法敷于小儿剑突下。如此每隔15分钟轮换1次,连续1~2小时,重症可连敷3小时以上。

(二)

处方:全蝎、僵蚕各0.9克,朱砂、天麻、冰片、黄连各12克,牛黄0.18克,胆南星0.6克,甘草0.6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分成小包,每包1克,存瓶备用。5个月以下小儿每服0.15~0.2克;5个月以上至1周岁者每服0.2~0.5克;1周岁以上至2周岁者每服0.5~0.6克。薄荷、灯心煎汤送下。也可用白开水送服。

(三)

处方:白芥子(炒)、面粉各30克。

用法:白芥子研为细末,与面粉和匀,加水调和,以纱布包好,敷贴背部第3~4胸椎处,每日1次,每次15分钟,连敷3次。如见贴药处皮肤发红,立即去药。适用于小儿肺炎后期,痰多,两肺湿性啰音经久不消者。

(四)

处方:鲜地龙15克,青黛4克。

用法:将鲜地龙捣烂,纳青黛,加白糖少许,开水冲服。

(五)

处方:生石膏12克,明矾3克,枳实6克,瓜蒌霜6克,蚕砂6克,头发灰3克。

用法:将上述各味混合共研细末,用酒调敷胸部。每日1换。

(六)

处方:荸荠粉30克,淡竹叶30克,生石膏24克,冰糖30克。

用法:将石膏、淡竹叶置锅内加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滤去渣滓,冲入荸荠粉及冰糖调成稀糊,取出凉后可用。每日1剂,作1~2次服完,至愈为度。

(七)

处方:莱菔子15克,白果18克,紫苏子7克,冰糖24克。

用法:将白果打碎去壳取仁,与莱菔子、苏子共捣成泥酱状,冲入沸开水150毫升,盖焗片刻,用纱布滤去渣滓,加入冰糖调化,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3~5剂。1岁以下小儿酌减。

(八)

处方:百合24克,莲米30克,萝卜汁100毫升。

用法:将百合、莲米用温开水泡软,捣烂成浆,倒入萝卜汁混和,置锅内隔水蒸熟,凉后可服。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天。

哮喘

哮喘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特征。常在幼儿期发病,多发于秋冬二季。有类于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

热喘咳喘哮鸣,痰稠色黄,胸闷膈满,声高息涌,伴发热,便干尿赤。治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一)

处方:地龙若干。

用法:烘干研粉,每日3次,每次1~3克,饭前吞服,连用3天。

(二)

处方:地龙10克,杏仁3克,桃仁3克。

用法:水煎服。

(三)

处方:白果6个,冬瓜子30克,杏仁10克。

用法:水煎去渣,入冰糖调匀,每日饮2~3次,每次1小杯。

(四)

处方:小叶石苇30克。

用法:上药煎两次后,再混合约一小碗,加冰糖30克,温化,分3次一日服之,以7天为一疗程。如症状缓解,停一二日,依法再服7天,一般3个疗程为准。

(五)

处方:凤仙花12克,桑叶6克,百合6克,枸杞根12克。

用法:将药物混合研成细末,放置在鸡蛋中加入少许冰糖,蒸后同服。

(六)

处方:虎杖12克,葱白3克,三棱3克,薄荷2克,香附6克。

用法: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拌凡士林,外敷贴大椎、涌泉等穴。

(七)

处方:昙花。

用法:取昙花煮开水,加冰糖或蜂蜜当饮料喝,连服2个月。

(八)

处方:梨。

用法:将梨核挖出,塞进红糖,放在火上煮,待糖溶成麦芽糖状时,趁热服下。

(九)

处方:丝瓜。

用法:以丝瓜熬成的汁,加入适量冰糖给幼童喝下。

(十)

处方:生花生米150克,杏仁100克,蜂螬150克。

用法:蛴螬捕后用开水烫死,洗净,去尾中之屎,用油炸黄焦研末。将花生米和杏仁捣碎,与蛴螬末三味混合均匀,蜜制为丸如花生米大。上药为1料。5岁以内儿童每次5粒,每日3次;10岁以内儿童每次10粒,每日3次。1料为1疗程,病情严重者可连续再服1疗程。

寒喘气促哮鸣,痰稀白沫,形寒无汗,四肢不温,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一)

处方:马蹄草、散寒草、金沸草各10克,陈皮5克,紫菀6克,白前5克,清明菜15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

(二)

处方:麻绒3克,杏仁6克,甘草3克,桔梗8克,陈皮3克,前胡5克。

用法:水煎服。

(三)

处方:生麻黄2克,生甘草2克(打碎),法半夏6克

(打碎),杏仁6克(打碎),豆腐1小块。

用法:将豆腐放在碗内,加水至豆腐平面为止,然后将麻黄插入豆腐内,余药放在豆腐面上,再将碗隔水蒸半小时后取出,将药去掉,将碗内水取出,每日3次分服。

(四)

处方:蛴螬香油或棉子油。

用法:蛴螬每岁2只,香油或棉油6克。将蛴螬洗净开尾,挤出粪便。香油放入锅内烧开后,放入蛴螬,炸至焦黄,与油一次服完,每日2~3次,一般2~3天,即可痊愈。

(五)

处方:皂荚15克,白芥子20克。

用法:白芥子水浸12小时后焙干,与皂荚一起研末,每次0.5~1克,每日3次。

(六)

处方:核桃仁25克,甜杏仁25克,蜂蜜50克,生姜汁少许。

用法:将核桃仁、甜杏仁与蜂蜜混合后蒸熟,加生姜汁数滴,取适量服食。

(七)

处方:蔓荆子10克,丝瓜藤10克,五味子6克,紫菀4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饮服,每日3次。

(八)

处方:吴茱萸10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极细末,用好醋调和成稠粥状,敷于双足涌泉穴(可敷至整个足心),外用棉布包好,48小时除掉。

(九)

处方:活鲤鱼1尾(60~90克)。

用法:以患儿自己的尿置盆中养之,待鱼发红色,即取出煨汤食之,至多服十来次,哮喘可不再发。

(十)

处方:蝙蝠1只,生姜1片,蜂蜜适量。

用法:先将蝙蝠剖去内脏焙干,研为细末后备用。用时,取适量蜂蜜冲生姜开水,浸泡蝙蝠粉末0.6~1.6克(按小儿年龄大小适量增减)。温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1周,停药5天为1疗程。

(十一)

处方:猪胎(或刚产下未吸奶的猪仔)1只。

用法:将上药去毛及内脏,洗净切碎,煮熟,加米粉及适量食盐。再次煮沸成糊状。1~2天内分次服完。

(十二)

处方:杏仁15克,冰糖30克。

用法:将杏仁、冰糖加水煎汤,去渣即可服用。每日2次,早晚分服。

(十三)

处方:生石膏5克,白果仁5克,炙麻黄3克,炒杏仁5克,罂粟壳4.5克。

用法:水煎服。

缓解期久喘导致脾肺气虚,咳嗽痰多,面黄少华,自汗畏冷,食少脘闷,倦怠多嚏,动则气短,大便不实。严重者可见肾虚不纳,声低脚弱,动则心悸气促。治宜健脾补肺,益肾固本。

(一)

处方:五味子250克,鸡蛋7个。

用法:将鸡蛋浸没在五味子药汁中。7天后,每天取出1个蒸熟食,连服1个月。

(二)

处方:百合500克,枸杞120克。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6丸,开水送下。

本方适用于脾肾虚。

(三)

处方:百合50克,杏仁10克,白米50克。

用法:同煮粥,一次或分次服下。

本方适用于脾肺气虚。

(四)

处方:生芪120克,蜂蜜30克,甘草6克,山药10克,鲜茅根15克。

用法:先煎黄芪、茅根十余沸,去渣,澄汁两杯,调入甘草、山药细末同煎,用筷搅之成膏,一沸即成,再调入蜂蜜,稍开即可,分3次服。

本方适用于气虚喘咳。

(五)

处方:鸡蛋1~2个,蜂蜜1~2汤匙。

用法:将鸡蛋去壳,在油锅内煎熟,趁热加蜂蜜,立即进食。

(六)

处方:核桃肉、蜂蜜各1000克。

用法:将桃肉捣烂与蜂蜜和匀,瓶装,每次吃1匙,每日2次,开水送下。

(七)

处方:胎盘1具。

用法:洗净加佐料,炖食。

(八)

处方:蛤蚧1对,乌贼骨24克。

用法:上药焙黄后研末,加白糖末,装瓶备用,每次服9克,空腹白开水送服。

(九)

处方:核桃仁1~2枚,生姜1~2片。

本方适用于久咳痰喘,肺肾两虚。

(十)

处方:核桃仁10克,五味子4.5克,党参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本方适用于肾虚咳喘,呼多吸少。

流涎

本病以口角流涎,缠绵不愈为特征。或为口内发炎,唾液分泌过量,或为吞咽功能不完善所致。

脾胃虚寒口角流涎,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治当温脾燥湿。

(一)

处方:理中汤。由人参(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二)

处方:鹿角屑末。

用法:鹿角屑末每次用0.5克左右,水饮服1盅。

(三)

处方:温脾散。由附子、干姜、白术、甘草组成。

用法:上药白术2份,其余各1份,研为细末,每次1.5克,米汤送服,每日2次。

(四)

处方:摄涎汤。由益智仁10克,鸡内金10克,白术6克组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五)

处方:益智仁30克,土炒白术40克。

用法:取药加白面粉400克,再过细筛后,加食盐和炒芝麻各10克,水适量和面烙焦饼40板。用前放灶上烤焦后再食。1~2岁每日2次,每次半板;3~4岁,每日2次,每次1板;5岁以上每日3次,每次1板。

(六)

处方:益智仁25克,半夏25克,陈皮2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

用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3~4.5克,服时加适量红糖拌和冲服。

(七)

处方:天南星30克。

用法:用醋调,晚间敷足心涌泉穴,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一般敷3~4次可愈。但对口腔炎症引起的小儿流涎无效。

(八)

处方:肉桂10克(为一次剂量)。

用法:研末,装瓶备用。用时,将醋与药粉调至糊饼状。每晚在小儿临睡前,将本药均匀地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于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九)

处方:吴萸子3份,胆南星1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临睡前先洗净脚揩干,取上药15克,用陈米醋调成粘厚糊状饼,敷贴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可。

或取胆南星10克,吴茱萸20克。

共研末,每次取药粉1克,蜜调为膏敷脐部,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连用5次为1个疗程。

(十)

处方:桔子皮100克,干姜5克,益智仁30克,甘草15克,蜂蜜500毫升。

用法:将桔子皮、干姜、智仁、甘草共放锅内加清水500毫升煮取150毫升,用纱布滤去渣滓,倒入蜂蜜,再用文火熬炼成膏状,取出候凉,瓶装备用。1~2岁者每次10克,3~5岁者每次15克,6岁以上者每次20克放口内含化或用温水冲服。每日2~3次,疗程不限。

本方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流涎。

脾胃湿热口角流涎,涎液稠粘,口干烦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治宜清热燥湿。

(一)

处方:灯心3克。

用法:将灯心切细调入鸡蛋内,加盐少许,用猪油炒熟,空腹服。

(二)

处方:焦栀子。

用法:研末,加糯米粉适量,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

(三)

处方:黄连1.5克,生石膏25克,豆腐适量。

用法:共煮开半小时,去药渣,喝汤吃豆腐,味苦可加白糖。适用于脾胃积热患儿。

(四)

处方:白矾9克。

用法:热水一脸盆,入白矾9克,频洗两足,连洗1~4日有显效。

(五)

处方:雪梨汁50毫升,青果10克,石斛15克,灯心草2克,生地15克。

用法:将青果、石斛、生地、灯心草共放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与雪梨汁混合。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天。1~2岁小儿酌减。

(六)

处方:白萝卜200克,生石膏15克,莱菔子5克,淡竹叶10克。

用法:将白萝卜洗净,捣烂绞取原汁,另将石膏、莱菔子、淡竹叶置锅内加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与萝卜汁调匀。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10~15天。2岁以内小儿酌减。

五、六两方适用于小儿脾胃积热流涎。

(七)

处方: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

用法:上药煎水内服,分2次服,每日1剂。

(八)

处方:灯草6克,山栀3克,生石膏10克,生地6克,黄芩3克,黄连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九)

处方:冬青树叶。

用法:将冬青树叶擂汁,入口一漱即好。

呕吐

呕吐是乳食经口而出的常见证候。本证多由乳食不节,积滞中脘;或过食辛辣炙煿之品,积热胃中;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或所欲不遂,肝气不畅;或骤见异物,暴受惊恐,肝胆不宁所致。

伤食呕吐吐出物多呈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患儿不思乳食,脘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吐后觉安,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治以导滞和胃。

(一)

处方:炒麦芽9克,橘红3克,丁香1克。

用法:煎服可止。

(二)

处方:米。

用法:将米7粒烧黑,水半酒杯,乳半酒杯,煎至5分服,即效。

(三)

处方:大米50克。

用法:将大米放入锅内炒至变黑,用水1杯煎煮饮汤。

(四)

处方:炒麦芽10克,炒山楂片3克,红糖适量。

用法:水煎糖调饮。

(五)

处方:藿香6克,山楂10克,谷麦芽各10克。

用法:先煎山楂、谷麦芽,沸后入藿香,取汁饮。

(六)

处方:麦芽25克,谷芽18克。

用法:先将麦芽、谷芽分别炒至焦黄,然后加清水适量共放锅内煮浓取汁100~200毫升,候温可用。每日早、晚各1剂,疗程不限,以愈为度。

(七)

处方:鸡内金10克,神曲15克。

用法:先取鸡内金放锅内加水适量煎浓取汁100毫升,放入打碎的神曲,盖焗片刻,取出用纱布滤去渣滓。每日1剂,趁热饮服,疗程不限,以愈为度。

(八)

处方:麦芽6克,山楂12克,神曲3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九)

处方:南瓜蒂12克,苏叶6克,苦瓜根3克,炒山楂6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十)

处方:虎杖12克,仙人掌6克,白芝麻10克,五倍子2个。

用法:将药物捣烂,调拌麻油,外敷贴中脘处。

胃热呕吐食入即吐,呕吐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大便气秽或秘结。治宜清热和胃。

(一)

处方:鲜芦根30~75克,竹茹5~7克,粳米30克,生姜1片。

用法:芦根洗净,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取汁,去渣,再与粳米同煮为稀粥。粥将熟时,入生姜,稍煮即可。每日2次。

(二)

处方:绿豆15~30克。

用法:绿豆洗净,煎汤徐饮。

(三)

处方:南瓜蒂3枚,莲藕100克。

用法:将二者洗净切碎,置锅内加水500毫升煮取350毫升,去渣,入食盐少许调味,取出凉后即可饮用。每日1剂,随意服食,连服3~5剂。

(四)

处方:猪胆1个,生姜汁若干。

用法:取新鲜猪胆用线扎牢,然后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熟,取出置碗内刺穿,与等量生姜汁混和,装入干净的眼药水瓶中备用。每日数次,每次3~5滴,点滴在病孩的舌头上,慢慢咽下。疗程不限。

(五)

处方:蚯蚓3克。

用法:将蚯蚓去泥土洗净烤干研细末服。

(六)

处方:苦瓜根6克。

用法:将苦瓜根水煎服。

(七)

处方:仙人杖10克。

用法:将仙人杖煎水服。

(八)

处方:白矾12克。

用法:将明矾研细末,用米饭作饼贴于脚心。

本方适用于小儿急性呕吐。

(九)

处方:甘蔗汁、萝卜汁各1杯。

用法:频服。

(十)

处方:白芝麻12克。

用法:将白芝麻煎水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呕吐不止。

胃寒呕吐呕吐时作,遇寒加重,吐出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残余乳食,不酸不臭,神疲肢倦,四肢欠温。治以温中散寒。

(一)

处方:白豆蔻仁14个,缩砂仁14个,生甘草6克。

用法:为末,常掺入小儿口中。

(二)

处方:炒麦芽6克,橘红3克,鸡蛋壳0.3克,陈皮3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红糖水冲服,每日2次。

(三)

处方;伏龙肝12克,竹茹6克,生姜6克,红糖3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2次。

(四)

处方:陈醋60克,明矾6克,面粉20克,生姜12克。

用法:将药物捣烂,炒热调拌后外敷贴足心。

(五)

处方:紫苏叶30克。

用法:将鲜紫苏叶洗净,捣至极烂,冲入沸开水150毫升,盖焗15分钟,滤去渣滓。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5~7剂。2岁以下小儿减半。

(六)

处方:淮山30克,半夏10克,红糖24克。

用法:先将淮山用温水泡软,置碗中擂成浆状;另取半夏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滤去药渣,取汁趁沸冲入淮山浆内搅匀,盖焗片刻,再冲入红糖调化。每日1剂,分1~2次饮服。疗程不限,以愈为度。

(七)

处方:丁香1粒,生姜1块。

用法:先将生姜挖一小孔,放入丁香后封口,水煎后服汁。

(八)

处方:柿盖3~5只,波蔻10克,公丁香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4次,连服7~10天。

(九)

处方:葱白2个。

肝气犯胃呕吐酸水、嗳气频频,胸胁满痛,精神郁闷,易怒多啼。治宜疏肝理气。

(一)

处方:活地龙(蚯蚓)数条。

用法:将活地龙捣烂如泥,敷足心,用纱布包扎。半小时后可见效。

(二)

处方:白梅花3克,生姜汁1小匙,粳米30克。

用法:先煮粳米,待粥将成时,加入梅花、姜汁,同煮片刻即成,每日分2次空腹温服。

(三)

处方:砂仁1.5克,木香1克,藕粉、白糖各适量。

用法:砂仁、木香研末,与藕粉、白糖加适量开水调服。

惊恐呕吐以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安或惊惕哭闹为主证。治以镇惊止吐。

(一)

处方:丁香21粒,蝎尾49条,半夏9克。

用法:为末,枣肉为丸,每服2~3克,每日2~3次。

厌食

小儿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食量较同年龄正常儿童明显减少,连续二个月以上。本证多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影响受纳运化所致。现代医学认为与微量元素缺乏(尤其是锌)有关。

脾运失健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迫食后恶心、呕吐,脘腹作胀。治宜调脾助运。

(一)

处方:山楂30~40克,大米50~100克,沙糖10克。

用法:先将山楂入砂锅,煎取浓汁,去渣,后入大米、沙糖煮粥。可作为上下午点心食用。以7~10天为一疗程。

(二)

处方:山楂片20克,大枣10枚,鸡内金2个,白糖少许。

用法:将山楂片及大枣烤焦呈黑黄色,加入鸡内金、白糖及适量水煎煮,温服。每日2~3次,连服2天。

(三)

处方:鲜白萝卜500克,蜂蜜150克。

用法:将萝卜洗净切小块,放沸水内煮沸即捞出,晾晒半天,再回锅,加蜂蜜以大火煮沸,调匀,待冷。每次饭后食用数块,连服数天。

(四)

处方:莱菔子10克,橘子皮7克,扁豆20克。

用法:将扁豆放锅内炒黄,打碎,然后与莱菔子、橘子皮加清水适量,共煮取浓汁。每日1剂,分1~2次饮完,连服5~7天。2岁以下小儿酌减。

(五)

处方:谷芽30克,麦芽24克,焦锅巴50克。

用法:将上述各味混合共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煮取浓汁。每日1剂,分1~2次饮完,连服3~5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六)

处方:芝麻(炒)30克,牵牛子(炒)30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1岁每次1.5克,每增1岁加1克,掺饭中吃。

(七)

处方:大麦芽30克,鸡内金30克。

用法:将上药各炒,共研末,1岁左右每服2~3克,每日3次,大者酌加。

胃阴不足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舌苔光剥,光红少津,舌质偏红。治以养胃育阴。

(一)

处方:莲末18克,淮山24克,酸柠檬1/3只,冰糖50克。

用法:将莲末、淮山洗净,用温开水泡浸至软,与柠檬一起捣成酱状,冲入适量沸开水,盖焗15分钟,然后加入冰糖调化。每日1剂,分2~3次饮完,连服3~5天。2岁以下小儿酌减。

(二)

处方:雪梨汁100毫升,酸梅10只,白糖50克。

用法:将酸梅洗净,用温开水少许泡软,加白糖共擂成浆,滤去酸梅核,冲入梨汁,用凉开水调至500毫升,置冰箱内保存备用。1~2岁小儿每次15毫升,3~5岁者每次30毫升,6岁以上每次50毫升,每日3~5次,连服3~5天。

脾胃气虚面黄形瘦,饮食不思,若进食稍多或进较难消化食物,则大便夹有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治当健脾益气。

(一)

处方:大枣肉250克,生姜60克,生鸡内金60克,白术120克,桂皮9克,白糖适量。

用法:各药焙干研末,和匀,加糖、面粉作成小饼,于锅中烘热。每次2~3个,每天2~3次。空腹时作点心食用,连食7~8天。

(二)

处方:谷芽、麦芽各100克,淮山200克,莲米150克,扁豆25克,橘子皮25克,红糖300克。

用法:将上述各品分别焙干,混合调匀并研成粉末,过筛,与红糖调匀,瓶装备用。1~2岁小儿每次15克,3~5岁每次20克,6岁以上每次30克,置碗中用沸开水冲成糊状,早晨空腹1次服完。每日1次,疗程不限。

(三)

处方:生姜250克,党参250克,山药250克,蜂蜜300克。

用法:生姜捣碎取汁,党参、山药研末,同蜂蜜搅匀,煎膏。每次1汤匙,每天3次,热粥送服,连服数天。

积滞

积滞是指小儿乳食不节,停积中脘、食滞不化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多见于婴幼儿。一般说来预后良好。个别小儿积滞日久,迁延失治,可转成疳证。

伤乳不欲吮乳,口中有乳酸味,甚则呕出乳片,哭吵不安,大便伴不化乳食,有酸味。治以消乳导滞。

(一)

处方:陈皮4克,砂仁3克,神曲4克,麦芽4克,香附3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1~3个月,每次0.2~0.5克;4~6个月,每次0.5~0.8克;7个月~1岁,每次0.8~1克,用乳汁或温开水调服,每日3次。或上药水煎2次,每日1剂,分3次服。

(二)

处方:麦芽15~20克。

用法:水煎,每日服3次。

(三)

处方:粳米15克(炒焦黄)。

用法:水一杯煎服,每日3次。

(四)

处方:大麦芽10克,人乳1酒杯。

用法:将麦芽用人乳浸透拌炒焦,煎汤服。

伤食纳呆厌食,嗳气或呕吐食物残渣,矢气频作,腹痛拒按,大便臭秽,泻后痛减,夜寐不安,或伴发热,小便短赤。治宜消食导滞。

(一)

处方:酒糟30克。

用法:将酒精烧焦,研末,稍对红糖拌匀,开水送下。

(二)

处方:鸡内金30克。

用法:将鸡内金碾细末,与面粉30克,烙成薄饼,令儿食之。

(三)

处方:山楂9克,鸡内金6克。

用法:水煎后加白糖6克冲服。

(四)

处方:茶叶45克,秦皮10克。

用法:将上药用水浸泡一昼夜,以水一碗煎至半碗。1岁以下,每次服0.5食匙;1~2岁,每次服1食匙。3~4岁,每次服1.5食匙。每日3次。

(五)

处方:胡萝卜250克。

用法:将胡萝卜水煎后加少许红糖服用。

(六)

处方:生栀子9克。

用法:将生栀子研成细末,加面粉、鸡蛋清调成3个饼,分别敷贴在脐部与两足心。

(七)

处方:朴硝100克。

用法:将朴硝炒微热,用纸包后放入布袋内,敷于脐上。

(八)

处方:红曲15克。

用法:水煎服。

(九)

处方:鸡内金末30克。

用法:瓦上焙黄,研末。温开水调服,每日1~5次,每次0.5~1.0克。

(十)

处方:饭锅巴1块(如掌大)。

用法:焙焦,煎汤送服。

(十一)

处方:神曲、山楂炭、原食物(所伤食物)炭各等分。

用法:将神曲、山楂炭与原食物炭共煎汤服之。

(十二)

处方:西瓜皮20克,丝瓜叶20克,竹叶心30克,马齿苋2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十二、十三、十四三方适用于小儿食积发烧。

(十三)

处方:枸杞子6克,水仙花4克,金银花30克,柠檬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十四)

处方:灯心草0.6克,竹叶12克,伏龙肝12克,鸡蛋清1个。

用法:将药物捣烂,调拌蛋清,外敷贴脘腹部。

脾虚挟积面色萎黄,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酸臭。治以健脾益气,佐以消导。

(一)

处方:党参、茯苓、白术各6克,陈皮3克,甘草3克,焦山楂4.5克,炒麦芽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二)

处方:麦芽、谷芽各15克,粳米30克。

用法:谷、麦芽煎水去渣,与粳米煮粥,加红糖适量,调服。

(三)

处方:白术10克,鸡内金5克,蝉蜕3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1.5克,温开水调服。

(四)

处方:生山药10克。

用法:加白糖适量,煮糊常服。

疳证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损伤牌胃,使脏腑失养,气液干涸,导致形体消瘦,面黄发枯,饮食异常,大便不调的一种慢性病证。与西医营养不良相似。本病不仅影响生长发育且易并发其他疾患,为儿科四大证之一,故应及早防治。

疳气(初期轻症)形体较瘦,面色萎黄,头发稍稀,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易发脾气,大便或溏或秘。治以和脾健运。

(一)

处方:山楂20克,见风青根12克,刺梨果3克,蜘蛛香3克。

用法:将上述4味混合研成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连服7日。

(二)

处方:使君子12克,苦楝皮6克,红枣20克,鸡内金30克。

用法:将上述4味混合研成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连服7日。

(三)

处方:枳实12克,生栀子6克,槟榔6克,薄荷3克。

用法:将上述4味混合研成细末,调拌鸡蛋清,外敷贴脐部足心。

(四)

处方:鹅不食草3克。

用法:将鹅不食草研细末,与猪肉炖食。

(五)

处方:莱菔子9克。

用法:将莱菔子与药用芒硝6克炒热,用布袋装好贴揉中脘。

(六)

处方:鸡内金30克,山楂90克,神曲90克,麦芽9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15~30克,糖水调服,每日服3次。包煎亦可,用量加倍。

(七)

处方:炒玉米18克,炒扁豆18克,建曲12克,炒麦芽9克,炒砂仁9克,炒莲肉(去心)12克,煨肉豆蔻9克,茯苓12克,使君子肉9克,陈皮6克。

用法:上药焙干,研为细末,贮瓶备用。取鸡蛋1个,顶端开一小口,将蛋清倒出,放上药末1.5~2克于鸡蛋内搅匀,以面粉包裹煨熟(面干蛋熟)。半岁~3岁小儿每日食蛋1个,4~6岁小儿每日食蛋2个,30天为1疗程。

本方适用于小儿脾虚疳积。

(八)

处方:小米240克,麦冬500克。

用法:将小米铺铁锅内,麦冬摊于米上,加水超过麦冬1厘米许,文火加热,同时轻轻搅拌,待水干至小米成糊状粘于锅底时,取出麦冬备用。2岁小儿每日服麦冬25克,分3~4次煎服。

(九)

处方:山药15克,茯苓15克,莲子肉15克,槟榔15克,麦芽15克,山楂20克,鸡内金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2克,加鸡蛋1个调匀蒸熟,再加适量盐或蔗糖服;也可用面粉将药末调匀,用香油煎成油饼食用,每日1次或2次。

(十)

处方:山楂、栀子、大枣(去核)各7粒,葱头9克,芒硝30克,面粉30克,白酒适量。

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加入面粉30克,白酒适量调和做成2个饼,冷敷于脐部与脐部对侧(背部正中),用纱布包扎,每隔2~3小时将药饼取下加白酒适量再敷,一日数次,共敷3天3夜。

疳积(中期)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胀膨,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色黄结穗,精神不振,或暴躁易怒,睡眠不宁,或伴有揉眉挖鼻,咬指磨牙,纳呆食少,或多吃多便,或嗜食异物。治以消积理脾。

(一)

处方:紫金牛6克,铁线莲3克,山荷叶3克,莱菔子2克。

用法:将上述4味混合研成细末,调拌鸡蛋后于锅中蒸熟服用,每日1次。

(二)

处方:疳积草60克,生姜6克,葱白10克,鸡蛋清1个。

用法:将上述前4味混合捣烂,调拌鸡蛋清,外敷贴双足心处。

(三)

处方:牵牛子20克,槟榔20克,山楂60克,木香10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四)

处方:龟板12克,鳖甲12克,穿山甲12克,鸡内金6克。

用法:龟板、鳖甲用食醋泡1小时后,放炭火上烧黄,穿山甲用土炒黄,鸡内金生用。上药共研细末,贮有色玻璃瓶内,每次2~3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五)

处方:党参10克,砂仁15克,鸡内金20克,七爪橘红15克,二丑20克,郁金10克,槟榔20克,焦三仙20克,甘草6克,大黄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2~3岁幼儿每次1.5克,每日2~3次,加红或白糖适量,温开水送服。外感风寒者忌服。服药期间忌食油腻腥酸生冷食物。

(六)

处方:蟾蜍1只。

用法:将蟾蜍焙焦后研细末,用白糖分多次冲服。

(七)

处方: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分,冰片、樟脑各少许。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药末15~20克,用鸡蛋清调成糊伏,敷于双侧内关穴,然后用纱布包扎,24小时后去之。

(八)

处方:蟑螂末30克,飞滑石30克,煅甘石60克,鸡内金30克,赤石脂36克,使君子肉36克,胡黄连24克,槟榔15克。

用法:将蟑螂放酒精内杀死,弃去头、足、翅及肚内杂物,虫体置锅内烘干,与其他各药共碾细末,混匀,装瓶备用,勿泄气。1~2岁小儿每次1克,3~5岁每次1.5克,6岁以上每次2克。每日3次,用肝汁(猪肝或鸡肝煮汁,不可加盐)或温开水调服,以肝汁为好。3天为1疗程,未愈继服。

(九)

处方:砂仁3克,蟾蜍1只。

用法:将砂仁从蟾蜍口内塞进其肚内,用谷草包扎后,再用黄泥包好,焙干,去黄泥和谷草炭,将蟾蜍研细末,红糖水送服,每次1~3克,每日2次。

(十)

处方:鸡内金、五谷虫各150克。

用法:将两药烘干,碾成细粉,再用细筛筛成细面。每次3克,每日3次。

(十一)

处方:猪肝50克,珍珠草25克。

用法:将猪肝、珍珠草与适量清水共煎熟,去除珍珠草,可食肝饮汤。每日2次。

(十二)

处方:鸭内金25克,萝卜500克。

用法:将鸭内金加适量水先煮一个小时,再加入萝卜煮半个小时。每日2次,每次饮汤1杯。

(十三)

处方:炒芝麻30克,炒二丑3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掺饭中吃。1岁每次服1.5克,每增加1岁加1克。

(十四)

处方:田鸡1只。

用法:将田鸡除去头、肠脏,加水煮米粥吃。

(十五)

处方:鸭肾内衣15克,萝卜500克。

用法:将上品加水煎煮取汤饮。

(十六)

处方:使君子15克,花槟榔15克。

用法:将使君子(去壳炒香)和花槟榔混合研成细末,每次取10克,早饭前蒸鸡蛋吃。

本方适用于小儿营养不良与药物攻伐性疳积。

(十七)

处方:榧子100克,使君子100克。

用法:将榧子、使君子混合研成细末并炒熟,每次服用10克,加白糖少许。

本方适用于小儿虫积性疳积。

(十八)

处方:大麦芽、茅术适量。

用法:将大麦芽炒黄研成细末,与等量的炒茅术研成粉末混匀,每次5克,以沙糖水调服,每天2~3次。

本方适用于饮食甘肥性疳积。

(十九)

处方:核桃仁2个,神曲12克,莱菔子14克,红糖6克。

用法:将上述前3味混合研成细末,用红糖熬炼成膏冲服。每日1次。

(二十)

处方:新鲜番薯叶30克,荷叶12克,莱菔叶14克,青菜叶20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二十一)

处方:五倍子12克,莱菔子14克,香附子12克,食盐20克。

用法:将上述4味于铁锅中炒热后用布包扎,外用热熨中脘部。

(二十二)

处方:绿矾、苍术、枳壳、陈皮、茯苓、白术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末,每18克掺入500克面粉中,做成4~5个焦饼,焦饼上可加适量的芝麻,随时可服用,无副作用。

干疳(晚期重症)极度消瘦,面容憔悴,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不思饮食,大便干稀不调,时有低热,口唇干燥。治宜补益气血。

(一)

处方:淮山药30克,鸡内金12克。

用法:上药均炒微黄,研成细末,加入适量面粉、芝麻、红糖,烙成每张含2~3克药粉的烧苯

处方:淮山药30克,鸡内金12克。

用法:上药均炒微黄,研成细末,加入适量面粉、芝麻、红糖,烙成每张含2~3克药粉的烧饼,每日2~3次,每次吃1张。

(二)

处方:炒芡实、炒扁豆、炒玉米、炒黄豆各40克,焙鸡内金10克。

用法:研细末,每次15克,温开水送服,连续服用1~2个月。

(三)

处方:山楂9克,淮山药15克,白糖25克。

用法:煎汤饮,每天2~3次,连服5~7天。

(四)

处方:山楂,鸡内金、山药各等分(比例为1∶2∶3)。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2~4克,红糖水送服,每日2次。

(五)

主治:小儿疳积。

处方:山楂、鸡内金、山药各适量。

用法:将山楂1份、鸡内金2份、山药3份混合共研细末,每次服2~4克,用红糖水送服,每日2次。

(六)

主治:小儿疳积。

处方:蚕蛹30克,山药30克,紫河车30克。

用法:将药物共研细末,每次服6克,用红糖水送服,每日2次。

(七)

处方:党参9~15克,炒米30克,红糖适量。

用法:代饮料服用。隔天1次,连服4~5次。

(八)

处方:生姜250克,党参250克,山药250克,蜂蜜300克。

用法:生姜捣汁,党参、山药研末,同蜂蜜搅匀,慢慢煎成膏,每次1汤匙,每天3次,热粥送服,连服数天。

(九)

处方:大麦芽、苍术各等分。

用法:二药研末备用。每天2次,每次3~9克,用白糖水冲服,连服数天。

(十)

处方:莲子肉、山药、芡实、神曲、麦芽、扁豆、山楂各适量。

用法:加粳米少许煮粥服。

虫证

虫证尤以肠道寄生虫病为小儿常见病症。一般常包括蛔虫、蛲虫、钩虫等,病因主要是小儿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不洗手,吸吮指头或进食不洁食品,致使虫卵进入肠内生长繁殖,消耗营养,分泌毒素,危害健康。要教育小儿爱清洁、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加强粪便管理,减少污染。

蛔虫证轻者可无症状,或时有绕脐疼痛,饮食不振,日渐消瘦。重者面黄形瘦,脐腹疼痛,时作时止,精神萎靡,睡眠不佳,嗜食异物,大便时下蛔虫等。治以安蛔驱虫,调理脾胃。

(一)

处方:苦楝根皮12克,使君子10克,槟榔6克,乌梅6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2次,早晚服,连服3日。

(二)

处方;鹅不食草6克,葱汁2克,百部6克,槟榔6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后饮服,每日2次。

(三)

处方:山椒子5克,海人草10克。

用法:将山椒子、海人草加适量水煎煮,至剩一半量,沥去残渣,空腹趁热服下。

(四)

处方:葱白适量。

用法:将葱白一把洗净切碎,捣烂绞汁,调入生麻油或菜油1~2匙,空腹服下,每日2次,连服3日即可。

(五)

处方:薏米根15克,棕榈根15克。

用法:将薏米根、棕榈根加适量水煎煮,去渣,早起空腹时1次服下,每天1次,连服3天。

(六)

处方:使君子9克,槟榔9克,乌梅9克,苦楝根皮15克。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2~3天为1疗程。

(七)

处方:米醋200~300毫升。

用法:将米醋置锅内文火炖热,尽意饮服。症无改善者可于半小时后重复再饮1剂。

(八)

处方:乌梅15枚,槟榔15克。

用法:将上药共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慢火煎煮1~2小时,熬取浓汁100毫升左右,去渣备用。每日1~2剂,每剂1次饮完,连服至效。7岁以上小儿稍增。

(九)

处方:使君子8粒,乌梅3克,川椒3克。

用法:将使君子研成细粉,另取乌梅、川椒加适量水煎煮取汁、沥渣后送服,每天2~3次。

九、十两方适用于胆道蛔虫。

(十)

处方:乌梅6枚,川椒5克,川楝根皮25克。

用法:将乌梅、川椒、川楝根皮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分2次饮服。

蛲虫证轻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肛门瘙痒,睡眠不安。重者,虫积日久,小儿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奇痒,精神烦燥,夜寐不安,形瘦面黄,恶心腹痛,尿频遗尿。治当杀虫止痒,内服配合外治。

(一)

处方:南瓜子200克,鲜石榴皮150克,槟榔100克,白糖300克。

用法:将南瓜子、石榴皮、槟榔共放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煎煮1~2小时,熬取浓液300毫升左右,滤去渣滓,加入白糖炼成糖浆,取出候凉,瓶装备用。1~3岁小儿每次15毫升,4~7岁每次20毫升,8岁以上每次25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连服3~5天为1疗程,可连服2个疗程。

(二)

处方:大蒜头3~5瓣,白糖15克。

用法:将蒜瓣剥去薄皮,与白糖共捣烂,冲入沸开水少许,盖焗片刻,凉后可用。每日1次,连渣带汁1次服完,连服5~7天。

(三)

处方:使君子、百部各适量。

用法:使君子、百部分别研成细粉,等量混合均匀,每次服3克,空腹服用。

(四)

处方:槟榔15克,黄芪20克,大枣10枚。

用法:将上药置锅内,加清水适量,熬浓,去渣取汁。每日1剂,空腹1次饮完,15日为1疗程,连服2~3个疗程。2岁以下小儿酌减。

(五)

处方:苦楝子1~2粒。

用法:苦楝子用热水泡软,剥去外皮,塞入肛门1~2粒,次晨用力便出,连用2~3次。

(六)

处方:马齿苋30克,白头翁20克,番泻叶6克,石榴皮3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2次。

(七)

处方:苦参6克,苦楝根皮12克,使君子6克,槟榔6克。

用法:将上述4味研成细末,调拌面粉做成条状,外塞患儿肛内。

(八)

处方:白果6克,花椒6克,蛇床子4克,葱白6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后,外用搽洗小儿肛门,每日1次。

钩虫证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大便或干或稀,食欲不振,或喜食生米、泥土、炭渣等,严重者面色萎黄、浮肿、气短、全身疲乏无力。治以驱虫并调理脾胃。

(一)

处方:生大蒜适量。

用法:取生大蒜适量,空腹吞服。

(二)

处方:鹤虱9克。

用法:鹤虱洗净后,清水浸过药面,煎1小时,倒出药液留渣,再同法煎1次。将2次药液混合浓缩至约60毫升,每晚睡前服30毫升,连服2天。

(三)

处方:南瓜子500克,槟榔300克,番泻叶30克。

用法:将上药分别焙干,共研成细末,过筛,瓶装备用。1~3岁小儿每次10克,4~7岁每次15克,8岁以上每次20克,用温开水冲服。每日1剂,连服10~15剂为1疗程。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

婴幼儿腹痛常突然出现,或反复哭闹,曲腰啼叫,或双手捧腹,辗转不已,烦躁不安,时轻时重,或面色苍白,或汗出神萎。

乳食积滞腹部胀满,按压痛增,呕吐腐浊,秽物酸臭,拒进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夜卧不安,时时啼哭。治以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一)

处方:白梅花5克,白朴花10克。

用法:取干净白梅花瓣置杯中,另将白朴花置锅内加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趁沸冲入梅花杯中盖焗片刻。每日1剂,随意饮服,疗程不限。1岁以下小儿可加少许红糖调味。

(二)

处方:山楂肉18克,厚朴10克,红糖15克。

用法:将山楂肉放锅内炒至焦黄,入厚朴加水适量共煎,取汁去渣,冲入红糖调化。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数天。

(三)

处方:神曲10克,谷、麦芽各6克,枳实3克。

用法:水煎服。

(四)

处方:山楂6克。

用法:炒焦成炭,研末,加红糖开水冲调,加温1次服下。

气滞脘腹胀闷或攻窜不定,嗳气不舒。治以理气止痛。

(一)

处方:砂仁、白蔻、广木香各等分。

用法:共研细末,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3克。

(二)

处方:荔枝核5克,木香3克,红糖少许。

用法:将荔枝核煎取汁,木香研末并红糖调入汁中服。

(三)

处方:莱菔子120克(打碎),生姜(切碎)60克,火葱连根须(切碎)500克,白酒1杯。

用法:共炒热,分工布包,由上至下,从左到右,遍熨胸腹部,冷则易之。

(四)

处方:茴香根15克,黄荆子12克,随手香10克,延胡索10克。

用法:水煎分服。

(五)

处方:芍药6克,陈皮2克,厚朴4克,柴胡4克。

用法:水煎服。

血淤疼痛拒按,按则痛加,痛处因定不移,或痛如针刺,或局部触及包块,口唇紫黯。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一)

处方:三七5克,香附3克,陈皮1克,橙汁适量。

用法:将前2药研细末,调入橙汁并温开水冲服。每日分2次。

(二)

处方:韭菜汁30~50毫升,白糖24克。

用法:取新鲜韭菜洗净,捣烂榨取汁液,去渣,冲入白糖,置锅内隔水蒸熟。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5~7天。2岁以下小儿酌减。

(三)

处方:粳米50克,桃仁15克,砂仁5克,鲜佛手瓜100克。

用法:先取鲜佛手瓜、砂仁、桃仁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取汁,去渣,加入粳米煮成稀粥,食盐少许调味,取出温后可用。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5~7天。2岁以下小儿酌减。

腹部中寒腹痛阵阵,得温则舒,遇寒痛剧,面色苍白,痛甚则额冷汗出,唇色紫暗,肢冷,或呕吐,腹泻,小便清长,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一)

处方:高良姜6克,陈皮3克,粳米30克。

用法:先将前2药煮汁去渣,与粳米同煮粥,空腹服。

(二)

处方:吴茱萸3克,粳米30克,生姜1片,葱白1茎。

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粳米水煮,米熟后下吴萸末、生姜、葱白,同煮为粥。每日1次,温服。

(三)

处方:小茴香6克,良姜3克,乌药3克,香附7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四)

处方:肉桂2克,香附6克。

用法:研末,开水泡散分钟后,热服。

(五)

处方:米汤1000毫升,高良姜10克,干姜5克。

用法:将高良姜、干姜分别焙干,研为细末,与热米汤混合。每日1剂,作2~3次服完,连服3~5剂。

(六)

处方:生姜、红糖、白糖各9克,大枣3个,艾叶5克。

用法:水煎服。

脏腑虚冷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得温则舒,得食则缓,面色白,精神怠倦,肢清脸冷,食少,或食后作胀,大便稀溏。治以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一)

处方:干姜10克,红枣10枚,饴糖30克。

用法:姜、枣共煎,取汁去渣,再调入饴糖,稍煮片刻即可。每日分2次,饴糖分2次调。

本方适用于脾肾虚寒腹痛。

(二)

处方:白芍9克,当归4.5克,桂心4克,炙甘草3克,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

(三)

处方:红糖30克,干姜5克,白术7克,熟附子3克。

用法:将干姜、白术、熟附子共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取汁,除去药渣,冲入红糖调化。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5~7天。

本方适用于脏腑虚寒腹痛。

(四)

处方:制附子6克,干姜3克,粳米50克,葱白1茎,红糖适量。

用法:先煎附子、干姜1小时半,再入葱白、粳米、红糖同煮粥。

本方适用于脾肾虚寒腹痛。

泄泻

泄泻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好发于夏秋二季。病因主要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喂养失调,感受外邪,受惊着凉,脾胃虚弱等,使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泄泻。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十余次到数十次。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常伴有发热、呕吐、腹胀等症状。

伤食泻乳食过度或食生凉瓜果,胃肠积滞,泻下不消化食物,粪便酸臭,或如败卵,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腹胀欲吐,嗳气腐浊,不思乳食,睡眠不安等。治当消食导滞。

(一)

处方:山楂炭12克,青皮6克。

用法:共研极细末,混匀,以水100毫升(约12汤匙)调成浆水状,加红糖适量,隔水蒸20分钟。每次15毫升

(约1汤匙)。每日4次,即1剂量分3天左右服完。

(二)

处方:山楂炭0.3克,炮姜炭0.3克。

用法:将上药加糖服,每天4次。

(三)

处方:白胡椒6个,吴茱萸子20克,五倍子12克,干姜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研成细末,调拌面粉,外敷贴于肚脐。

(四)

处方:仙鹤草6克,荷叶12克,苎麻6克,茶叶0.3克。

用法:将上述4味混合研成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五)

处方:鸡蛋壳10克,陈皮10克,鸡内金10克(炒黄)。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1~2克,每日3次。

(六)

处方:云南绿茶叶粉。

用法:单纯性婴幼儿腹泻,每天1克,分3次用温开水或乳汁调服,连服1~4天为1疗程,无效者应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七)

处方:炒鸡内金10克,炒神曲30克,陈皮10克,胡椒1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饭汤水调成糊状。加白糖适量

(以甜为度),每次1汤匙,每日3次。

(八)

处方:生山楂、炒麦芽各10克。

用法:水煎后服用,每日服2剂。

(九)

处方:炒谷芽10克,炒麦芽10克。

用法:加水适量,煎煮去渣。每日1剂。

(十)

处方:萝卜籽10克。

用法:微炒捣碎,煎水1碗,当茶饮。对因面食过多致消化不良者,效果较好。

(十一)

处方:槟榔9克,良姜3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胶布固定。

(十二)

处方:朴硝6克,陈皮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调为稠糊,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3次为1疗程。

(十三)

处方:骨(猪、狗、鸡均可)120克,米饭60克。

用法:骨煅至焦黄存性,米饭晒干,炒成炭,共研末。1~2岁每次2~4克(1岁以内减半),每日3次,加适量红糖,饭后开水送服。

(十四)

处方:鸡内金30克。

用法:新瓦焙黄研细末,每服2克(饭前1小时服用),每日服3次。

风寒泻外受风寒,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伴恶寒发热。治宜疏风散寒。

(一)

处方:大麦芽10克,生姜2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二)

处方:藿香6克,紫苏叶6克,神曲6克,厚朴4.5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三)

处方:仙人掌根30克,葱白12克,艾叶20克,生姜6克。

用法:将上述各味药物混合捣烂,调拌鸡蛋清,外敷患儿肚脐处。

(四)

处方:鱼腥草12克,水杨梅3克,车前草6克,黄荆叶6克。

用法:将上述4味混合研成细末,调拌蜂蜜冲服。

湿热泻每日泻下数次至十数次,粪稀带水,色黄或黄绿而臭,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恶热,口渴,小便短黄。治以清热利湿。

(一)

处方:鲜鱼腥草6克。

用法:将鲜鱼腥草用水洗净捣烂,放少许白糖,用温开水送服。可根据小儿年龄适当加量。

(二)

处方:连皮白萝卜250克,盐3克。

用法:加水煮烂取汁服用,每日3次,连服2~3天。

(三)

处方:鸡眼草干品15克或鲜品30克,枳壳6克。

用法:水煎,分2~3次,加少量白糖调服。

(四)

处方:鬼针草。

用法:水煎浓缩为40%的浓度,加糖适量,即成40%鬼针草糖浆,高压消毒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10~15毫升。

(五)

处方:青黛3克。

用法:将青黛研成细末,调米汤服。周岁内小儿少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暑泻。

(六)

处方:黄瓜5条,蜂蜜100克。

用法:将黄瓜洗净、去瓤,切成条,放在锅内,加少许水,煮沸后即去掉多余的水,趁热加入蜂蜜,调匀至沸即可,待凉食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夏季发烧泄泻症。

(七)

处方:淮山30克,滑石15克,甘草9克,朱砂3克(另包冲服)。

用法:先将淮山研成细粉,与滑石、甘草煎汤,服时,再将朱砂冲入。如无呕吐,可去朱砂。久泻或无热者,可减少滑石剂量。

本方适用于小儿夏季吐泻。

(八)

处方:无花果叶(鲜、干均可)3~5片。

用法:上药置面盆中,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左右,把盆端下,先熏两脚心,待温时洗两脚心,每次熏洗约15分钟。

八、九两方适用于小儿吐泻。

(九)

处方:绿豆粉9克,鸡蛋清1个。

用法:将绿豆粉、鸡蛋清共调和为饼,呕者贴于囟门,腹泻者贴于足心即可。

(十)

处方:绿豆皮15克,白糖15克。

用法:将绿豆皮加适量水、白糖共煎,去渣凉后即可饮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麻疹腹泻。

脾虚泻大便稀溏,多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反复发作,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治当补脾益气。

(一)

处方:葛根3克,土黄连2克,五味子2克,金樱子3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调拌蜂蜜或蒸蛋服用,每日1次,连服7日。

(二)

处方:肉豆蔻1个。

用法:将肉豆蔻炒制后研细末,用米汁饮下。

(三)

处方:山药12克,车前子20克,红枣10克,苹果1个。

用法:将上述4味加水适量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四)

处方:地石榴12克,川椒末6克,酸浆草30克,凤尾草12克。

用法:将上述4味混合研成细末,调拌面粉,外敷贴于肚脐。

(五)

处方:山药15克,红枣10克。

用法:煮烂服。

(六)

处方:小米50克。

用法:炒黄至透出香味,研细末。每服2~3克,每日2~3次。

(七)

处方:干姜3克,陈皮6克,山药6~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八)

处方:扁豆15克,薏米仁15克,鸡内金10克。

用法:上药炒至微黄共研细末,以小米汁煮成稀糊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分3次服。

(九)

处方:苹果1个。

用法:将苹果洗净去皮,切片,放碗内加盖,放入锅中蒸熟,捣烂如泥,喂食。

(十)

处方:山药粉15克。

用法:将山药粉加开水120毫升,煎煮成100毫升。每日3次,每次30毫升。

(十一)

处方:山药100克,莲肉100克,麦芽50克,茯苓50克,大米500克,白糖100克。

用法:将山药、莲肉、麦芽、茯苓、大米五味共磨成细粉,加适量水煮成糊状,下白糖调服。每日3次。

本方适用于小儿肠胃机能紊乱泄泻症。

(十二)

处方:土炒山药30克,焦神曲12克,鸡内金(微炒)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日用量为:6个月以内1.5克,6个月~1岁3克,1岁以上每岁增服3克。服时加糖适量,用热开水调成糊状,分3次口服,5日为1疗程。

本方适用于小儿久泻。

(十三)

处方:炒谷子10克,莲子3克,陈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十四)

处方:茄子根10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十五)

处方:茯苓3克,白术3克,党参3克,山药6克,苡仁6克,神曲3克,大枣3枚。

用法:将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本方剂量可随年龄加减。

(十六)

处方:土炒山药30克,焦神曲12克,微炒鸡内金6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每日6个月以内1.5克,6个月以上至1岁3克,此后每岁加3克,按年龄逐增,加糖适量,用热水调成糊状,分3次口服,5日为1疗程。

(十七)

处方:党参30克,茯苓30克,淮山30克,炒扁豆30克,苡仁30克,莲子肉(去心)30克,芡实30克。

(十七)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分7~15份,每日1份,与大米同煮成粥,调入少许食盐当饭吃,或加面粉煮成糊状,配食糖适量代早餐用。

(十八)

处方:栗子10枚,白糖25克。

用法:将栗子去皮,加水适量煮成糊膏,加入白糖调匀,每日2次。

(十九)

处方:山楂(去核)、淮山药、白糖各适量。

用法:将山楂,山药洗净蒸熟,冷却后加入白糖搅匀压成薄饼,即可食用。

(二十)

处方:山药15克,薏苡米15克,莲子肉10克。

用法:水煮后一日内当粥食之,连服10天。

(二十一)

处方:砂仁200克,炒车前子100克,焦苍术2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6个月以内每次服1~1.5克,6个月~1岁每次服1.5~2克,1~3岁每次服2~3克,每日3次,用淡糖盐水送服。

本方适用于婴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脾肾阳虚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寐时露睛。治以补脾温肾。

(一)

处方:白扁豆6克,益智仁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二)

处方:丁香5~10克,肉桂4~6克,木香5~10克。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置纱布袋内,用绷带缚小儿脐上(一)夜,一般1~3次即可见效。

(三)

处方:艾叶6克。

用法:将艾叶与生姜少许煎后,去渣服汁。

(四)

处方:吴茱萸6克,桂楠(即肉桂中的桂板)、广木香各5克,公丁香、地榆各4克。

用法:共为细末,过筛备用。另备海绵(或柔软绒布)(一)块,以盖住肚脐为度。用时,取药末放置肚脐上,盖上海绵块,再用纱布包扎,48小时后去掉。

(五)

处方:吴萸30克,苍术30克,丁香6克,胡椒30粒。

用法:上药焙干研粉,混合均匀,装瓶备用。取药粉2克,用茶油或热饭等拌匀,敷于脐部,外用胶布封贴,每天1次。

本方适用于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单纯性消化不良及上感或肺炎伴有消化不良。

(六)

处方:白胡椒2粒。

用法:将白胡椒研细末,外敷于肚脐中,然后用纱布固定,再用手轻揉片刻。

本方适用于小儿腹泻,并伴有肠鸣腹痛。

(七)

处方:山楂(炒至皮黑)15克,白术10克(火炒至皮黄),鸡内金(捣细)3克,石榴皮5克,车前子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八)

处方:山药30克。

用法:将山药煮粥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久泻。

(九)

处方:莲子肉15克,山楂肉10克,诃子肉7.5克,乌梅肉3克,大枣肉20克。

用法:上药为1周岁小儿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其他年岁酌情加减。如服3~5剂后,腹泻减轻或大便稍成形,本方可碾作细面,改做散剂服。

本方适用于婴幼儿迁延型腹泻。

(十)

处方:红色高粱壳。

用法:水煎,徐徐咽下,不拘多少。忌食生冷油腻或硬食。

(十一)

处方:砂仁3克,猪肾1个,油、盐少许。

用法:将砂仁研成末,猪肾剖开取掉导管及网膜,洗净后切成薄片,与砂仁末拌匀,加油、盐调料,放入蒸锅内蒸熟服食。

(十二)

处方:五倍子(炒黄)2份,干姜2份。(或鲜姜4份捣烂),吴茱萸1份,公丁香1份。

用法:将上药研细混合,取9~15克,用75%酒精或65度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儿剂部,药上覆盖塑料布块,用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连用1~3次。

(十三)

处方:地榆30克,白及30克。

用法:将上二药加水500毫升,浓煎至200毫升。每天早晚各服1次,每次50毫升,服用时可加少许食糖,一般可连服2~4次。

(十四)

处方:车前子10克,炒山楂10克,宣木瓜8克,罂粟壳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两次煎液浓缩至100毫升,8周岁儿童分4~5次温服,其他年龄酌增减。

(十五)

处方:石榴皮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服,每日2次。

(十六)

处方:钟乳石6克。

用法:将钟乳石同枣肉捣烂后煎服。

(十七)

处方:五倍子15克,枯矾10克,黄蜡30克。

用法:先将五倍子、枯矾研为极细末,黄蜡加温熔化后将五倍子、枯矾末加入,搅匀后待凉备用。用温水将脐眼洗净,将上药膏约1克,置于4×4厘米胶布上,文火化开,贴于脐眼上,每日1贴,并热敷2次。

(十八)

处方:石榴皮15克,乌梅15克。

用法:水煎取汁,1日内频服。(上方药量为5岁小儿用量)

(十九)

处方:生姜适量。

用法:将生姜烧焦后,磨成粉末和米汤一起送服,在肠炎大便带血时尤具功效。

本方适用于小儿肠炎。二(十)

处方:龙骨3克。

用法:将龙骨研细末扑洒患处。

本方适用于小儿腹泻脱肛。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排便困难而言。小儿便秘可见大便干硬难解,排便哭闹费力,或2~3天甚至6~7天排便一次。多因乳食积滞,燥热内结,或病后体弱、津血不足所致。

热秘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停滞,大便干燥、坚硬,腹胀且痛,烦躁哭闹,口气臭秽,手足心热,小便短少。治以清热消导。

(一)

处方:鲜菠菜120克,麻油9克。

用法:将菠菜洗净,放沸水中烫3分钟取出,用麻油拌食。每天2次,连食数天。

(二)

处方:皮硝9克,皂角末1.5克。

用法:皮硝加水溶解后,入皂角末,调匀敷脐部,每日1次.

(三)

处方:南瓜根50~100克。

用法:将南瓜根洗净,切碎放锅内加水煎浓取汁。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数剂,以通便为度。1岁以下可加白糖调味。

(四)

处方:甘蔗汁150毫升,番泻叶1克。

用法:将新鲜甘蔗汁加番泻叶置锅内隔水蒸熟,滤去渣滓。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数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五)

处方:番泻叶3~5克。

用法:开水浸泡,代茶饮。

气秘大便秘结伴有胸腹胀痛,嗳气频作,腹内有串气感,放屁后感到舒服,欲便不得。治宜理气通便。

(一)

处方:柴胡5克,蜂蜜10克,陈皮3克。

用法:水煎柴胡、陈皮,取汁去渣,调入蜂蜜服,每日1剂。

(二)

处方:青皮6克,杏仁10克,瓜蒌仁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三)

处方:黄豆皮200克。

用法:水煎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数剂。

(四)

处方:大黄3克,藿香6克,苏子5克。

用法:水煎服,以通便为度。

虚秘小儿经常大便艰涩难解,或先干后,腹胀矢气,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治以益气补血润肠。

(一)

处方:炙黄芪15克,党参10克,麻仁6克,蜂蜜10克,粳米50克。

用法:先将炙黄芪、党参、麻仁入砂锅煎沸,后改用文火煎成浓汁,分2份,每日早晚同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熟调入白蜜,稍煮即可。

(二)

处方:白术30克,生地20克,升麻1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三)

处方:黑芝麻15克,核桃肉12克,桃仁、甜杏仁各10克,粳米50克,白糖20克。

用法:将黑芝麻、核桃肉、桃仁、甜杏仁混合碾烂,与粳米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煮成稀粥,冲入白糖调化,候温可服。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10天。1岁以下小儿减半。

(四)

处方:粳米50克,大红枣5枚,何首乌18克,冰糖24克。

用法:先将何首乌放锅内加水煎取浓汁,去渣,加入粳米及大枣肉,共煮成稀粥,再加入冰糖调化。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7~10天。

(五)

处方:黑芝麻90克,杏仁60克,大米90克,当归9克,白糖适量。

用法:前3味浸水后磨成糊状,煮熟后用当归、白糖煎汤调服,每日1次,连服数天。

(六)

处方:鲜桑椹50克。

用法:绞汁,温开水送服,早晚各1次,连服数天。

(七)

处方:当归15克,生姜10克,羊肉60克。

用法:水煮羊肉至烂熟,分2~4次喝汤吃肉。每日1剂。

(八)

处方:黑芝麻60克,蜂蜜60克,北芪18克。

用法:芝麻捣烂,磨糊,煮熟后调蜜,用北芪煎出液冲服,分2次服完,每天1剂,连服数剂。

(九)

处方:生地、女贞子各12克,玄参、麦冬、石斛各9克,生白术15克。

用法:阴虚明显者加当归9克、生白芍12克;腹胀、便坚,4~5天解便一次者加枳实9克。上药制成浓煎剂,每毫升含2克生药,可随症加减,每帖2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十)

处方:紫苏子6克,火麻仁10克,粳米30克。

用法:水煎前2药,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吃。

本方适用于小儿肠燥便秘。

(十一)

处方:全瓜蒌9克,甘草3克,蜂蜜60克。

用法:水煎前2药,取汁去渣调入蜂蜜,分2次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肠燥便秘。

(十二)

处方:萝卜子10~30克。

用法:炒黄研粉,糖开水送服。

本方适用于顽固性便秘。

脱肛

脱肛是直肠或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小儿禀赋不足,气血未旺或后天失调,喂养不当,营养不足,身体虚弱,以及慢性泻痢,长期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均易导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固摄失职,乃成本病。初期在排便时脱出,便后即能自行回纳,较重者在脱出后须用手托回,严重的在咳嗽、起立、步行、用力时均易脱出,且难以回纳,并有坠胀感,脱出的粘膜因受摩擦而溃疡、出血。治以升阳益气,收敛固脱。

(一)

处方:石榴皮90克,五倍子30克,明矾15克。

用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去渣,趁热先熏后洗肛门,早晚各1次,洗时顺便将脱出部分轻轻托回。

(二)

处方:鲜辣椒叶50~60克,瘦猪肉50克(切成片)。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煮至肉熟,酌加盐油、饮汤吃肉,每日1剂。气虚甚者加黄芪15克。

(三)

处方:乌龟头若干只。

用法:将乌龟头置干净的瓦上,用文火焙干(勿焦),研成细末,每次1只,开水送服,早晚各1次。

(四)

处方:黄芪15克,升麻5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炒淮山药15克,沙参15克,麦冬10克,乌梅15克,白芍15克。

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早、中、晚各服1次。

(五)

处方:乌梅10克,明矾6克。

用法: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汤,候温坐浴,同时以手指将脱垂的粘膜纳入肛门。肛外加压包扎,以消毒纱布折叠衬垫于肛口,外贴胶布,并以纱布绷带作丁字型包扎。治疗期间嘱食流质或半流质、无渣或少渣食品,以增加营养,减少排便次数。

(六)

处方:使君子适量。

用法:将使君子去壳取仁,捣烂后加入适量饴糖,制成丸药。每丸3克。每次1丸,炖瘦猪肉6~15克,3天服药汤1次.

(七)

处方:代代桔。

用法:采幼小青嫩的代代桔,焙燥研成细末,以糖水送服,每服1.5克,每日3次。

(八)

处方:枳壳30克,赤石脂(煅研包)、升麻各6克,黄芪12克。

用法:水煎,每日2次分服。

(九)

处方:乌梢蛇。

用法:将乌梢蛇或腹蛇烧存性,研细末,每服3~6克,每日2次。

(十)

处方:蓖麻子49粒。

用法:蓖麻子研烂水调作膏,贴顶上,立效。

(十一)

处方:五倍子。

用法:用五倍子(研末)敷之,频频托入,以此煎汤洗之,亦可。

(十二)

处方:蜘蛛3个。

用法:蜘蛛烧灰研末,放芭蕉叶上,以手揉托之,即上。

(十三)

处方:黄芪15克,桔梗6克,升麻6克,益母草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十四)

处方:棉花根30~60克,升麻9克,防风3克,白术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十五)

处方:蝉蜕适量。

用法:研末,调香油抹之。

气疝

气疝又称“小肠气”,乃小儿时期多见的疝病。是肠管通过腹股沟进入阴囊引起的。在阴囊基部上方有肿物突出,按之柔软而有弹性,有剧烈哭闹,便秘努力,长期咳嗽或站立活动时,肿物增大,阴囊坠胀,平卧安静时肿物即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也可用手指由下而上轻压肿物,还纳入腹腔。治以益气升提或理气散结。

(一)

处方:母丁香适量。

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敷料固定,2天换药一次。一般4~6次见效。敷药同时,要积极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如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

(二)

处方:白胡椒3克。

用法:上药分2份,分贴于肚脐部及两足心,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三)

处方:活鲫鱼60~90克2尾,伴小茴10克。

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四)

处方:大小茴香各3克,荔枝核5个,桔核10克。

用法:共研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五)

处方:人参4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桂圆肉10克,升麻3克,炙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

(六)

处方:黄芪15克,升麻3克,大枣15克。

用法:水煎服。

肿物过大,不能回纳腹腔,小儿烦躁哭闹局部肿块明显隆起,紧张、压痛,时间一久,会造成被嵌顿的小肠坏死,要赶快送医院手术治疗。

黄疸

黄疸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症状。本证多由时邪、湿热外袭或饮食不节,脾运失调,湿浊内生,或胎禀湿滞,水湿停聚,湿多寒甚,因寒湿发黄为阴;蕴湿化热,湿热发黄为阳黄。总以利湿退黄为治法。

湿热发黄面目、皮肤发黄,其色鲜明,发热口渴,厌食油腻,恶心欲吐,脘腹胀痛,右胁疼胀不适,体倦乏力,大便秘结,小便深黄。治宜清热利湿。

(一)

处方:红花菜鲜草30克。

用法: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黄疸,伴有鼻出血者。

(二)

处方:白茅根30克,木贼草15克,板蓝根15克。

用法:每剂煎2次,每次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兑一起加白糖50克。每日4次,每次100毫升。

(三)

处方:宝塔菜根30克,积雪草30克,黄栀子6克,茵陈蒿9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汤服下。

(四)

处方:鱼腥草30克。

用法:水煎,待温时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黄疸并发热。

(五)

处方:鲜茭白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六)

处方:郁金75克,甘草15克,茵陈15克。

用法:将上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1岁以内每日1丸,2岁2丸,3岁3丸,4~5岁4丸,6~9岁6丸,9~12岁9丸,分2~3次服。

(七)

处方:牛筋草60克,垂盆草30~60克,溪黄草15~30克。

用法:水煎2次内服,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连服2疗程。

(八)

处方:马兰(又名泥鳅串)、车前草各1000克,茵陈500克。

用法:上药干品减半。加水适量,煮沸后温水煎2小时,过滤浓缩至1000毫升,装瓶煮沸消毒备用。2~5岁15毫升,6~10岁20毫升,11~14岁30毫升,每日3次。服至黄疸消退。

寒湿发黄巩膜、皮肤发黄,色泽暗晦,神疲畏寒,脘闷腹胀,食欲不振,大便不实,小便淡黄。治以温化寒湿。

(一)

处方:瘦猪肉50克,鲜茅根30克。

用法:将瘦猪肉切成肉,油、盐、料酒各少许搓和调味,另取鲜茅根洗净,切成小段,放锅内加清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入肉丝煮熟,饮汤吃肉,1次服完,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小儿阴黄,小便不利。

(二)

处方:红糖15克,干姜5克,大枣7枚,茵陈10克。

用法:将姜、枣、茵陈水煎去渣取浓汁,加红糖调服,分2次,每日1剂,连服7~10剂。

(三)

处方:茵陈9克,干姜3克,茯苓6克。

用法:水煎取汁,调入红糖,再煮片刻,分2次饮用。

(四)

处方:大枣5枚,鸡内金6克。

用法:水煎服。

(五)

处方:茵陈9克,白术6克,干姜3克。

用法:水煎服。

(六)

处方:红枣、花生、冰糖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淤积发黄面目全身发黄,色较深而晦暗,日渐加重,腹部胀满,肝脾肿大,神疲食少,食后易吐,大便灰白,小便黄少,或肌肤有淤斑,衄血。治当化淤消积。

(一)

处方:苡米3克,山楂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本方适用于新生儿黄疸。

(二)

处方:桃仁6克,金钱草10克,粳米50克。

用法:先将金钱草煎取汁,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然后将金钱草煎与桃仁研汁同粳米煮为稀粥,分2次食,每日1剂。

(三)

处方:金钱草15克,鸡内金5克,红花1.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四)

处方:鲜车前叶15克,红花1.5克,葱白1茎,粳米30克。

用法:车前叶、葱白洗净切碎,同红花煮汁去渣,然后与粳米煮粥,分2次服。

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临床以肌肤浮肿,尿量减少或尿色茶红为特征。常发生于3~8岁儿童,现代医学所谓的肾炎、肾病,多属水肿范畴。阳水起病急,病程短,多因外感风邪,或湿热疮毒内犯等导致水液潴遏,流溢肌肤。阴水起病一般较为缓慢,多由阳水迁延日久,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脾肺气虚或脾肾两虚所致。

风水相搏浮肿大多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全身,肤色光亮,按之凹陷但容易恢复,小便少,伴有恶风、发热咳嗽,或咽痛、乳蛾红肿等。治宜疏风利水。

(一)

处方:赤小豆50克,麻黄3~5克,连翘15克。

用法:将上述3味中药共放锅内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每日1次,趁温1次服完,连服数剂。本方主要用于水肿初起同时伴有发热恶风等症者,服后即盖衣被发汗,能加速水肿消除。

本方适用于阳水。

(二)

处方:鲜芥菜适量。

用法:水煎代茶。

本方适用于外感风寒,肺气不宣,咳嗽水肿。

(三)

处方:粳米30克,葱白7根。

用法:煮米成粥,临熟加葱白,不拘时食,食后覆被得微汗。

本方适用于风水相搏。

(四)

处方:益母草30克,白茅根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风水。

(五)

处方:紫苏叶6克,杏仁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

本方适用于肺气不宣。

湿热蕴结浮肿以下肢为重,小便黄赤短少,腹胀乏力,大便稀溏。治当清热利湿。

(一)

处方:车前草30克,荔枝草15克,蜂蜜50毫升。

用法:将车前草、荔枝草分别洗净,共置锅内加水适量,煎浓,弃渣取汁,与蜂蜜调匀。每日1剂,作1~2次服完,连服10~15剂。

(二)

处方:葫芦壳30克,冬瓜皮15克,西瓜皮15克。

用法:水煎服。

(三)

处方:石蒜鲜鳞茎31克,蓖麻种子62克。

用法:共捣烂,敷足心。

(四)

处方:玉米须18克,西瓜皮30克,冬瓜皮30克,赤小豆45克。

用法:煮水代茶,每日1剂。

(五)

处方:竹笋、老葫芦各60克。

用法:水煎服。

(六)

处方:黑丑、白丑(煅)、牙皂(煅)各8克,木香、沉香、乳香、没药各10克,琥珀3克。

用法:将上药研末,加砂糖、水飞石灰粉少许,用酒调成膏状,贴气海穴。

本方适用于头面浮肿,肚腹胀满,上逆喘气。

肺脾气虚浮肿不著或不浮肿,面色少华或苍白,神疲气倦,易出汗,易感冒。治宜健脾益气。

(一)

处方:党参5克,白术5克,茯苓6克,生山药15克,陈皮4.5克,灸甘草3克。

用法:先将上药煎煮,去渣,加黑豆汁60克,煮沸服用,每日2次。

(二)

处方:黄芪10克,党参8克,苡仁8克,赤小豆10克,糯稻根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

(三)

处方:鲫鱼1条,砂仁末3克。

用法:鲫鱼去鳞及肠杂,入砂仁末于腹内,用线固定,清蒸或清炖,吃肉喝汤。

(四)

处方:赤小豆30克,花生米30克,莲子30克,大枣30克。

用法:每日煮食2次,当饭吃。

(五)

处方:红商陆花适量,麝香0.3克。

用法:捣贴脐,小便利则肿消。

(六)

处方:苍术9克,黑豆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七)

处方:鲜山药250克,鲜扁豆50克,陈皮丝3克,红枣肉250克。

用法:共捣烂,加淀粉少许,分放在小碗中蒸熟后,做早餐食。

(八)

处方:花生米12克,蚕豆25克,红糖适量。

用法:将上物放砂锅中加凉开水至煮沸,水呈棕红色并有混浊时即可。食花生米及蚕豆,可不喝汤。

(九)

处方:干淮山15克,龟板18克,黄芪12克,黄酒3~5毫升。

用法:先将龟板置炭火上烤黄,取出砸碎,与淮山、黄芪共置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弃渣取汁,滴入黄酒。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十余剂。

(十)

处方:精牛肉100克,蚕豆70克。

用法:将牛肉洗净切成薄片,与蚕豆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烂,入花生油及少许食盐调味。每日1剂,连渣带汁1次饮完,连服7~10天。

脾肾两虚面色白,浮肿明显,以腰腹下肢为甚,按之深陷难起,小便不利。偏于脾阳虚者,脘闷腹胀,神倦肢冷,大便溏薄;偏于肾阳虚者,腰酸畏寒,尿清而频。治以温中健脾,暖肾助阳,行气利水。

(一)

处方:干姜3~6克,茯苓9克,红枣3枚,粳米50克。

用法:先煎前2药,去渣,再与枣、粳米煮成粥,每日服1次。

(二)

处方:鲜生姜9~12克,桂枝6克,大枣5~6枚,粳米60~90克。

用法:上药煮粥,供早晚餐服用。

(三)

处方:鲤鱼1条,黄豆50克,冬瓜200克。

用法:上药共煮汤,加葱、盐调味服食,每天中午1剂,15~20天为1疗程。

(四)

处方:制附片6克,干姜3克,粳米30克,葱白1茎,红糖少许。

用法:先煎附子、干姜1小时半,去渣,再下米、葱、糖,一并煮粥。每日分2次热服。

(五)

处方:熟附子6克,茯苓9克,白术6克,生姜3片。

用法:先煎附子1小时半,再入后3药煎,去渣,分2次服。

(六)

处方:鲜红鲤鱼1条(约300克),赤小豆或薏米50克,冬瓜皮30克,白术10克,葱白5根。

用法:鱼去肠杂,洗净。入诸药于腹内,加水煮熟,稍加红糖,料酒调味,吃鱼喝汤。每日1剂,连服7~10天。

(七)

处方:三年以上老鸭1只,大蒜5个。

用法:鸭去皮及内脏,填入大蒜煮烂熟,不加盐,或加少许糖,喝汤,吃鸭肉和蒜。

(八)

处方:羊肉500克,生姜15克,山药100克。

用法:肉、生姜用小火清炖半日,取炖好的羊肉汤1碗,加山药片,煮烂后,再加牛奶半碗,红糖或食盐少许食用。

自汗、盗汗

小儿不论白天、黑夜,无故出汗称为自汗;不论白天、黑夜,睡着时出汗,醒后自行停止者称为盗汗。临证一般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自汗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体倦乏力,气短畏寒,肢体欠温,容易感冒。治以益气养肺,固表敛汗。

(一)

处方:鸡肉100克,黄麻根12克。

用法:将黄麻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熬至1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切成小块的鸡肉煮烂,入油、盐、料酒、姜、葱调味。每日或隔日1剂,饮汁吃肉,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

处方: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黄芪15克。

用法:将大枣用刀切开,与浮小麦、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留汁,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剂。

(三)

处方:鱼腥草20克,枣仁12克,乌梅12克,小麦3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四)

处方:桑叶12克,山毛桃10克,山萸肉12克,大枣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五)

处方:马齿苋20克,梧桐子6克,山药12克,谷芽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六)

处方: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用法:将小麦仁、糯米、大枣加水共煮成粥,吃时加糖调味。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盗汗、自汗症。

(七)

处方:小麦25克,红枣5枚,龙眼肉10克。

用法:将小麦、红枣、龙眼肉加适量水煮煎后食饮,每日分2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盗汗、自汗。

(八)

处方:浮小麦30克,黑大豆1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

盗汗阴虚内热,盗汗频作,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干,便结。治当滋阴敛汗。

(一)

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二)

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三)

处方:麻黄根9克,桑树根6克,白及4克,车前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

处方:浮小麦15克,红枣若干。

用法:将浮小麦、红枣加适量水熬成汤喝,适用于症状较轻者。

(五)

处方:牡蛎30克,蛤粉18克,红枣5枚。

用法:将牡蛎、蛤粉、红枣加适量水一同熬成汤,常常服用有效,适用于盗汗已久者。

(六)

处方:豆豉500克,米酒适量。

用法:将豆豉放入锅内,用慢火炒香,然后取出放入米酒内泡浸3~5天,再取出豆豉晒干,瓶装备用。剂量不限,随意服食,疗程不限。

(七)

处方:乌梅15枚,小麦30克,大枣10枚。

用法:将上述3药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取汁。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数剂。

(八)

处方:桑椹30克,红枣10枚;乌梅7枚,煅牡蛎24克。

用法:将牡蛎打碎,用布包牢,与乌梅、红枣、桑椹放置锅内,加水适量,共煮至烂,除去渣滓。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7~10剂。

(九)

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木耳15克,红枣15克,冰糖适量。

用法:上药加水1碗半,煎至大半碗,每日1剂分2~3次服。

(十)

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泥鳅鱼90~120克。

用法:用热水洗净泥鳅鱼身上粘液,剖腹取出内脏,用适量油煎至黄焦色,加水1碗半,煮汤至大半碗,用盐调味,服汤。每天1次,连服3天,鱼肉可同时服下。年龄小者可分次服用。

小儿遗尿

遗尿俗称“尿床”,多见于3~10岁小儿,主要表现为夜间熟睡时或白天睡眠中呼之不醒或梦中自遗,醒后方觉。轻者数日1次,重者每夜必遗或一夜数次。病程持续数日乃至十余年不等。不仅增加小儿精神负担,影响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生长发育。主要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大病之后失于调养。

下元虚寒 遗尿量多而频,形神疲惫,面色苍白,四肢畏冷,下肢无力,腰酸腿软,智力较差,平时小便清长。治宜温补肾阳,佐以固涩。

(一)

处方:刺猬皮120克,益智仁60克。

用法:将刺猬皮焙干与益智仁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或水泛为丸如赤小豆大,每日早晚各服10克,小儿减量,白开水送服,连服3周为1疗程。

(二)

处方:桑螵蛸6克,益智仁6克,补骨脂4克,田螺2克。

用法: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半个月。

(三)

处方:车前子12克,锁阳3克,黑小豆12克,小茴香6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2次。

(四)

处方:葱白12克,金樱子20克,棉花根12克,白胡椒6克。

用法:将药物捣烂,调拌芝麻油或蛋清,外敷贴脐中。

(五)

处方:益智仁12克,桑螵蛸10克,菟丝子10克,猪小肚1个。

用法:将药物灌入猪小肚内,然后炖服,每日1次,连服7日。

(六)

处方:石菖蒲20克,艾叶20克,陈皮10克,香附6克,丝瓜藤20克。

用法:将药物捣烂加热,外敷贴小腹部、腰眼穴等处。

(七)

处方:西洋参10克,龙眼干10克,猪腰1副。

用法:将西洋参、龙眼干、猪腰旁边两片肉(瘦薄)一对同置一容器中蒸熟,1次食用即可。

(八)

处方:狗肉250克,黑大豆60克。

用法:将狗肉、黑大豆加适量水于锅中煮,煮烂后加砂糖少许调味即可食用。

(九)

处方:雄鸽1只,当归15克,米酒少许。

用法:将雄鸽浸在水中使其溺死(不要用刀杀),去其羽毛及内脏,留下睾丸,再将当归洗净放入鸽肚,清水1碗,以文火清炖1小时,将熟时放点米酒,炖好后,在临睡前让孩子趁热服食,喝汤吃肉,约两三次即可治愈。但这期间,要禁食韭菜、萝卜和葱。

(十)

处方:五倍子3克,何首乌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醋调敷于脐部,后以纱布覆盖,每晚1次,连用3~5次。

处方:生姜30克,炮附子6克,补骨脂12克。

用法:将生姜捣成泥,余药共研细末,合为膏状,填入脐中,外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5天换药1次。

本方适用于下元虚寒小儿遗尿症。

脾肺气虚遗尿频繁,面色萎黄,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常自汗出,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大便溏薄。治以补肺健脾,益气缩尿。

(一)

处方:芡实、莲子适量。

用法:煮羹,作点心服。

(二)

处方:鲜猪脬1个,茯苓15克,桂圆肉15克。

用法:茯苓、桂圆肉研为末各取15克,装入洗净的猪脬内,置瓷器中,上笼蒸2~3小时,临睡时将猪脬同药一起吃尽,第2天晚上再吃1个。

(三)

处方:柿蒂12克。

用法:将柿蒂用水煎服。

(四)

处方:黄鱼鳔胶200克,沙苑蒺藜100克,五味子40克。

用法:将黄鱼鳔胶切碎,以牡蛎粉炒至变为圆珠样时取出,俟冷后与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10岁以下,每次服7~10丸,10岁以上每次服15丸,用开水化开,早晚空腹各服1次。

(五)

处方:丁香3粒。

用法:将丁香研细末,调米饭适量,捣作饼,贴患儿肚脐。

(六)

处方:芡实20克,金樱子、菟丝子、车前子各15克。

用法:将芡实、金樱子、菟丝子、车前子4味中药加适量水煮煎,去渣后即可服食。分早晚2次服。

(七)

处方:桑椹子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甘草梢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上午服头煎,下午4时服二煎。

(八)

处方:猪小肚1个。

用法:将猪小肚切开洗净,将糯米放入猪小肚内蒸熟,加盐少许,分多次食用。

(九)

处方:桑螵蛸10个。

用法:将桑螵蛸焙黄后研细末,用红糖调服,每次6克,每日1次。

(十)

处方:桂枝1克。

用法:将桂枝研细末,加鸡肝煎服。

(十一)

处方:玉竹50克。

用法:将鲜玉竹洗净加水煎服。

(十二)

处方:猪膀胱1个,槐花25克,车前子25克。

用法:将猪膀胱、槐花、车前子加适量水共煮煎,去渣后即可服食。

(十三)

处方:羊肉20克,虾10克,调料、盐等适量。

用法:煮熟吃,每日1次。

(十四)

处方:鲜花生叶10克,山药10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十五)

处方:新鲜鸡肠(洗净)30克,菟丝子6克,鸡内金6克,牡蛎6克,五味子3克,熟附片3克,黄芪10克,党参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饭前服,每日3次。

(十六)

处方:核桃肉100克,蜂蜜15克。

用法:将核桃肉放在锅内干炒发黄焦,取出凉干后调蜂蜜吃。

本方适用于小儿久咳遗尿。

(十七)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饴糖2匙。

用法:水煎去渣后冲入饴糖,每天2次分服。

紫癜

紫癜为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从而出现大小不等的青紫色淤点、淤斑,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常因感受外邪,热毒内盛,迫血妄行或禀赋不足,后天失调,疾病迁延,使气虚不能摄血所致。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血热妄行起病较急,皮肤出现淤斑、淤点、色鲜红,或伴鼻衄、呕血、便血、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且心烦口渴,便秘溺赤或腹痛、发热。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一)

处方:槐花、鲜生地、鲜茅根、鲜小蓟各10克,侧柏叶3克,丹皮3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

(二)

处方:水牛角20克,生地10克,丹皮6克,白茅根10克,白糖适量。

用法:每日1剂,连服7~8剂。

(三)

处方:水牛角100克,鲜茅根30克。

用法:将水牛角剁碎,与茅根共放锅内,加水1000毫升,煮成200毫升,滤去药渣。每日1剂,分1~2次服完,10剂为1疗程,连服3~5个疗程。

(四)

处方:龟板胶200克,冰糖500克,生地250克,麦冬200克,红枣200克,黄酒50毫升。

用法:将生地、麦冬、红枣放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熬煮至烂,滤去药渣,放入龟胶溶化,加入黄酒及冰糖熬炼如膏状,取出候凉,瓶装备用。每日2次,每次10克含化或用温开水送服,25~30天为1疗程,连服2~3疗程。

(五)

处方:莲藕。

用法:把莲藕的节部磨成泥,绞汁,每天服用1小杯(4岁以下半杯),直到流鼻血现象消除。

五、六、七、八四方适用于小儿鼻衄。

(六)

处方:莲蓬。

用法:将莲蓬用土锅慢慢地烧焦,研末,用2~3克的量吹入鼻腔内,每天1次。

(七)

处方:丝瓜花30~50克。

用法:将新鲜丝瓜花洗净,置锅内,加水适量煮熟,入油、盐少许调味。每日1~2次,饮汁吃花1次服完,连服3~5天。

(八)

处方:鸡蛋1枚,白糖25克。

用法:将鸡蛋打开,去蛋黄,留蛋清,与白糖搅拌调匀,冲入沸开水200毫升,盖焗15分钟。每日1~2剂,1次饮完。疗程不限。

气不摄血久病不愈,紫癜反复出现,淤点、淤斑紫色或淡紫,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晕心慌,口唇色淡,食欲不振。治以健脾益气,养心摄血。

(一)

处方:人参4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桂元肉10克,灸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二)

处方:桂圆肉10克,大枣15克(去核),花生米10克。

用法:水煎服。

夜啼

啼哭是婴儿时期表达要求和痛苦的一种方式。婴儿入夜哭啼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却安静如常,故名“夜啼”。患儿全身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呕吐、泄泻、疮疖、外伤,也无伤乳、停食、饥饿、尿布浸湿、受冷受热、皮肤瘙痒等不良因素。可分脾虚、心热、惊恐等(三)型辩证论治。

脾胃虚寒胎禀不足或护理失宜,脾胃受损,夜夜啼哭,啼声低弱,乳食不振,四肢欠温,面色不华,大便溏薄。治宜补中益气祛寒。

(一)

处方:小麦30克,黑枣5枚,芡实15克。

用法:将黑枣去核,与小麦、芡实共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熬煮。每日1剂,连渣带汁1次饮完,连服5~7天。1岁以下减半,可以只饮汁液。

本方适用于小儿脾胃气虚夜啼。

(二)

处方:煨熟大蒜1枚,乳香2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制成药丸如芥子大,每次7粒,乳汁送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脾寒夜啼。

(三)

处方:五倍子1个。

用法:将五倍子焙干研细末,加水调合,抹脐上,其效如神。

(四)

处方:鸡内金9克。

用法:将鸡内金焙干研细末,分3次服,用萝卜水冲服,数日可愈。

(五)

处方:公丁香3粒,米饭团适量。

用法:将公丁香研成细末,与米饭团调匀作饼,敷贴脐部,每日1换。

(六)

处方:陈茶叶适量。

用法:将茶叶研为细末,用酒调为糊状,敷脐部,盖药棉,布带包扎,每日1换。

心经积热每到夜间即啼哭不安,哭声洪亮,面赤唇红,心烦不宁,小便短赤。治宜清心泻热。

(一)

处方:蝉蜕(去头足翘)49个,茯神6克。

用法:将药物共研成细末,分作4包,每日1包,用钩藤煎汤调服。

(二)

处方:栀仁1粒(研末),面粉9克,白酒5毫升。

用法:将上述各味混合捏成团状,敷贴患儿寸口(即腕桡动脉处),24小时后取下。

(三)

处方:雪梨汁30毫升,灯心草2克,冰糖10克。

用法:将灯心草用温水泡浸湿透,置锅内,加水适量,熬取浓汁15毫升左右,与雪梨汁及冰糖混和,再置锅内隔水蒸化。每日1剂,分1~2次饮完,连服5~7剂。3岁以上小儿酌增。

(四)

处方:绿豆衣20克,淡竹叶12克,冰糖15克。

用法:将绿豆衣、淡竹叶共置锅内,加清水适量,熬浓去渣取汁,入冰糖调化。2岁以下小儿每日1剂,3岁以上者每日2剂,分2次服完,连服3~5天。

(五)

处方:小蚯蚓2条。

用法:将小蚯蚓捣烂,加白糖适量,冲服。

暴受惊恐小儿心气怯弱,白天看到异物,或听到异响,以致夜间突然啼哭,惊惕不安,紧偎母怀,面色青灰。治以镇惊安神。

(一)

处方:当归5克,茯神7.5克,钩藤5克,珍珠母7.5克,远志5克,紫贝齿7.5克,蝉蜕5克,丹参6克。

用法:水煎服。

(二)

处方:灯芯炭1.5克。

用法:取灯芯炭同薄荷煎汤调服。

(三)

处方:丹参3~5克,冰糖10~15克。

用法:将丹参放锅内加水煮,取药液50~100毫升,冲冰糖溶化。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3~5天。6个月以下婴孩酌减。

(四)

处方:莲子心2~3克,生甘草3克。

用法:将莲子心,生甘草共置锅内加水适量煮取浓汁30~50毫升,去渣即可饮服,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3~5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五)

处方:蝉蜕3克,钩藤6克,薄荷6克,防风3克,清半夏3克,黄连1.5克,甘草1.5克,灯芯一撮,竹叶芯10~15根。

用法:上药加水100毫升,煎取药液80毫升,每岁日服10~15毫升,分3次服。婴儿可装入滴眼管中从口角慢慢滴服。如惊啼频繁,通夜不眠,加枣仁9克;见痰涎出、哮鸣,加天竺黄3克;溢乳加炮姜少许。

(六)

处方:灯芯草(新生儿3克,1~6个月6克,半岁~1岁9克,鲜品加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去渣取汁代茶饮,每日服3次,服时酌加少许白糖或冰糖,不宜用红糖。3剂为1疗程。

本方适用于小儿心热和惊恐引起之夜啼症。

(七)

处方:全虫1克,胆南星1克,荆芥1.5克,蝉蜕1.5克,钩藤1.5克,防风1.5克,薄荷1.5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八)

处方:朱砂3克,黄连6克,钩藤3克。

用法:将上药共为细末,装瓶贮藏备用。每服取药末0.5克,开水冲服。

(九)

主治:小儿夜啼。

处方:钩藤5克,蝉衣5克。

用法:水煎取汁频服,每日1剂。

癫痫

痫证是小儿常见的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多发生于4~5岁以后的儿童。其发病特征是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直视,四肢抽搐,惊掣啼叫,声如猪羊,数分钟后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对发病过程完全没有留下记忆。本病多以先天因素(胎中受惊,元阴不足),血滞或痰蒙心窍以及惊风后痰阻窍道为主要原因。此外,外感风邪,内伤饮食或惊骇恐惧等常为诱发因素。本病患儿须远避水火,忌登高临渊,以免发生意外,并耐心调治。

风动痰阻发作频繁,发作时抽搐明显,喉间痰鸣,平素痰盛,情绪急躁。治以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一)

处方:蝉衣、僵蚕、全蝎、蜈蚣各等分。

用法:上药烘干研末,每次1.5克,每日服3次。

(二)

处方:胆南星1.8克,明矾1.2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早晚各吞服1.5克,连用15~30天。

(三)

处方:味精。

用法:每岁服1克,每日3次分服,每日最多6克。

本方适用于癫痫小发作。

(四)

处方:蝉蜕适量。

用法:将上药研末,装瓶备用。用时,取上药100克分为30次,每天服3~4次,开水送服。

(五)

处方:生黄芪60克,赤芍3克,防风3克,蜈蚣1条

(研冲)。

用法:将前三味药水煎,蜈蚣研末冲服,每日1剂。

(六)

处方:黄瓜藤50克,川贝末1克。

用法:将黄瓜藤洗净切成小段,置锅内加水适量煎取浓汁约100毫升,去渣,冲入川贝末调匀。每日1剂,1次服完,15~20天为1疗程,连服2~3个疗程。

六、七两方适用于风痰壅盛痫症。

(七)

处方:鲜青果500克,郁金250克,明矾末100克,蜂蜜750毫升。

用法:取新鲜青果砸碎,与郁金共置锅内,加水2000毫升,熬取500毫升,滤去渣核,加入蜂蜜,文火熬炼成膏,再掺入白明矾末调匀,取出候凉,瓶装备用。每日2~3次,每次5~10克,口中含化或温开水送服,20天为1疗程。间隔7~10天,再服第2疗程。

(八)

处方:胆星30克,雄黄15克,朱砂15克,全蝎15克,龙眼肉15克。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日早晚各1丸,开水送下,忌食生冷食物。

本方适用于风动痰阻痫症。

脾肾两虚屡发不已,日久不愈,脾肾受损,面色苍白,形容憔悴,食少神怯,声低息微,倦怠无力。治宜培补脾肾。

(一)

处方:桂圆肉15克,炒枣仁10克,丹参12克,石菖蒲7克,蜂蜜20~30毫升。

用法:水煎前4药,去渣留汁,调入蜂蜜溶化。分1~2次服,每日或隔日1剂。

(二)

处方:羊肝60克,谷精草10克,蒺藜15克,白矾末少许。

用法:羊肝洗净切片,入白矾末揉搓片刻,用纱布抹去血污,放入锅内与谷精草、蒺藜同水煎,去渣留汁,1次饮完,每日1次。

(三)

处方:紫河车1具,辰砂末30克。

用法:将新鲜紫河车洗净,置锅内,加水适量煮热,取出切碎,烤干,与辰砂共研成末,过筛,瓶装备用。每日1~2次,每次2~4克,用温开水送服。60天为1疗程。

(四)

处方:活鳖1只(重约250克)。

用法:将活鳖置大热开水中游动以排去尿液,然后取出杀死,除去肠脏,切成小块,放锅内加水适量,慢火炖烂,入油、盐、料酒各少许调味,吃肉饮汁,每日或隔日1剂。分作2~3次服完,连服7~10剂。

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病症,为儿科四大症之一。多见于1~5岁的婴幼儿,临床以四肢抽风,惊惕神昏为特征。惊风有急惊风、慢惊风之别。急惊风由外感时邪,暴受惊恐、痰热内蕴所致;慢惊风多起于大病(大吐、大泻、大热),久病之后或因急惊经治不愈,辗转而成。

急惊风发病急骤,表现为壮热不已,呕吐烦躁、齘齿惊啼,痰涎壅盛,颈项强直、目睛上视、牙关紧闭、唇口焦干、四肢抽搐、神志昏迷等。急惊风与癫痫都有抽搐昏迷,但癫痫反复发作,醒后如常人,不发热,多见于学龄期儿童。治当清热豁痰、镇惊熄风。

(一)

处方:龙眼肉10克,合欢花3克,灸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二)

处方:龙骨15克,鸡内金6克,防风3克。

用法:共研末,每服1~2克,每日1~2次。

(三)

处方:朱砂0.3克,酸枣仁6克。

用法:朱砂研末,酸枣仁煎汤冲服,每日1次。

(四)

处方:鱼鳔15克,黄酒120克。

用法:以黄酒煮鱼鳔,俟鱼鳔呈胶粘液即成。灌服。

(五)

处方:鸡血5~10毫升,黄酒3滴。

用法:将健康活雄鸡1只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干净注射器从翅膀下血管按量抽取鸡血,滴入黄酒。趁热一次饮完。

(六)

处方:牛胆1只,南星50克。

用法:在冬月将南星研成极细末,填入牛胆内吸透胆汁,再将开口端用线扎牢,吊在屋檐下风干,然后取出南星粉末,装瓶备用。每次3克,开水冲服。

(七)

处方:竹沥30毫升,人工牛黄0.5克。

用法:将嫩竹(长约1米)劈开,斜放后在中间处用炭火烤取竹沥、候凉,冲入人工牛黄末。1次灌服。

(八)

处方:甘草0.6克,朱砂0.3克,生大黄0.9克。

用法:取药物共研细末,用黑沙糖5克及开水化药,分2次服。

(九)

处方:活蚯蚓数条。

用法:取活蚯蚓10至12条,以清水洗净置碗内,加入白糖15克,取其所化之水服下。

(十)

处方:石菖蒲、老姜适量。

用法:将石菖蒲捣烂绞汁,约三四匙,加老姜汁数匙混合均匀,灌下即好。

(十一)

处方:鱼腥草50克,黄荆条50克,钩藤10克。

用法:将上述三药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幼儿酌减。

(十二)

处方:地龙20克,石膏12克,薄荷叶12克,郁金6克。

用法:水煎,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1次。

(十三)

处方:桃树皮20克,葱白20克、灯芯8克,艾叶12克。

用法:捣烂,外敷贴于手心,足心。

(十四)

处方:鲜菖蒲12克,苦瓜根10克,远志6克,老姜3克。

用法:水煎,沥去残渣,饮服或灌服。

慢惊风一般属虚证,因虚生风。故多起病缓慢,时抽时止,抽搐无力,或于昏睡中时时出现痉挛状态,两手颤动,肌肉跳动,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疲倦,肌肉消瘦,嗜卧无神,体温不高,甚则四肢发冷,治疗则应以益气健脾,固本填精,温肾回阳,佐以平肝安神,化痰清热之品。

(一)

处方:鲜车前草根30克,鲜菊花根30克,钩藤叶12克,龙胆草12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二)

处方:追风伞20克,桔梗6克,葛根12克,升麻6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三)

处方:睡莲根10克。

用法:取睡莲根加适量水煎煮,去渣饮汁,每日可分2次服用。

(四)

处方:活蟾蜍。

用法:将活蟾蜍(即癞蛤蟆)破腹除去内脏,放在孩童肚脐上,待蟾蜍发热后另换一只。

(五)

处方:猫尾血。

用法:将猫尾血滴入滚水中,灌服。

(六)

主治:小儿慢惊风。

处方:车前草、车前子各半,蜂蜜适量。

用法:将车前草、车前子捣烂滤汁,加入白蜂蜜适量,混合调匀。开水冲服。

四、皮肤病症

疮疖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表浅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好发于夏秋季节,虽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以头面、背部为多见。其特征是局部发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轻者一般无全身症状,疖肿单发或仅数个。重者可出现全身不适,寒热头痛,心烦口苦,便秘尿赤,疖多发可多至数十个。治疗一般以清热解毒为主。

(一)

处方:野菊花15克,嫩苦参15克,千里光15克。

用法:将上药用水煎浓汁,待温用。每日早、中、晚各温洗1次,连洗7~10日可愈。

说明:如缺千里光,可用生大黄等量代替。

(二)

处方:鲜芋艿适量。

用法:将鲜芋艿捣烂,加少许食盐,再捣烂如泥,敷于患部,早晚更换。

(三)

处方:生鳜鱼尾。

用法:以生鳜鱼尾贴患处,即可痊愈。

(四)

处方:豆腐皮。

用法:烧存性,研末,香油调敷之,每日2次。

(五)

处方:藿香6克,佩兰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天葵6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0克,六一散1包(滑石18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六)

处方:银花藤10克,马鞍藤头10克,山红羊头10克,僵蚕5克,甘草3克(发热者加黄连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七)

处方:甘草30克,大黄3克(后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皂角刺10克,紫花地丁10克,黄连2克,牡丹皮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八)

处方:昆布、海藻各9克,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茅根各15克,赤芍、黄芪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九)

处方:赤小豆30克,土茯苓24克。

用法:将二者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煮1小时,去渣取汁,用食盐少许调味。1次饮完。每日1~2剂,连服5~7天,2岁以下小儿酌减。

(十)

处方:粳米50~100克,土茯苓24克,鸡内金5~7克。

用法:先将土茯苓及鸡内金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煮浓汁,滤去渣滓,入粳米及清水适量共煮成稀粥,再加食盐少许调味,取出候凉。随意服食。每日1剂,疗程不限。

(十一)

处方:糯米50克,仙鹤草根30克,白糖24克。

用法:先将仙鹤草根洗净,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熬取浓汁,滤去渣滓,入糯米共煮成稀粥,加白糖调化。早晨空腹1次服完。每日1~2剂,连服5~7天,1岁以下小儿减半。

(十二)

处方:丝瓜150~200克,地丁30克,白糖24克。

用法:先将地丁放锅内熬取浓液,滤去渣滓,另将鲜嫩丝瓜切成小段,与上液加白糖拌匀,置锅内隔水蒸熟,分1~2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7~10剂。

(十三)

处方:绿豆50克,蜂蜜20毫升。

用法:将绿豆洗净用温开水泡浸1~2小时后取出捣烂成浆,冲入蜂蜜调匀,置锅内隔水蒸熟,随意饮服,每日1~2剂,连服数天。

(十四)

处方:粳米50~100克,鲜马齿苋50克,蒲公英18克。

用法:先将马齿苋及蒲公英置锅内,加水适量,熬煮,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随意服食。每日1剂,连服数天。2岁以下小儿减半。

(十五)

处方:白鸭头1个,鸭血(已凝结成块者)半个,角刺7克,黄芪10克。

用法:将鸭头除毛洗净切碎,与鸭血、角刺、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煮至烂,除去黄芪、角刺,入油、盐各少许调味。饮汁吃肉,分1~2次服完。每日或隔日1剂,连服3~5剂。

(十六)

处方:鲤鱼胆数枚。

用法:选取鲜活鲤鱼杀后留胆。用胆汁外涂患处,每日数次,疗程不限。

(十七)

处方:乌梅肉10克,茶籽油适量。

用法:将乌梅肉焙干或煅烧存性,研成细末。取少量茶籽油调乌梅粉涂敷患处,每日1换。先用浓茶洗净患处再上药则疗效更佳。本方中若无茶籽油,用花生油少许代替亦可。

(十八)

处方:茄子1枚,米醋50~100毫升。

用法:取新摘下来的茄子洗净切碎,与米醋共捣烂如酱状。涂敷患处,每日1换,连敷数天。

说明:已溃脓者不宜使用本方。

痱子

痱子是要幼儿期常见的皮肤疾患,多发于夏季,由于夏季气候闷热,汗泄不畅,汗液潴留于汗腺周围所致。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开始皮肤发红,继而出现许多粟粒大小的小丘疹和小水疱,密集成片,且有刺痛和瘙痒感。治宜消暑化湿。

(一)

处方:生桃叶200克。

用法:将生桃叶200克放入1升的水中,煎至只剩下四分之三止,将桃叶汤加入浴水内,一天入浴2~3次。浴后暂时不会痒。经数小时后再痒起来,可用桃叶汤绞毛巾轻拭,千万不要用手抓,以免抓破化脓。

(二)

处方:黄瓜。

用法:若在腋下、颈部、足的关节处等皮肤较柔嫩的部位长痱子,可用黄瓜切片,将切口按在患部按摩就好,一天重复数次。

(三)

处方:鲜苦瓜1条,皮硝9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药捣泥,去渣后涂搽患处,每日2~3次。

(四)

处方:马齿苋(鲜)30~60克。

用法:上药加水120毫升(约半碗),煮20分钟,除渣留水,待凉备用。用时,每次倒出半酒杯,用药棉或干净纱布蘸涂患处,每日5~6次。

(五)

处方:苦参20克,冰片10克,生大黄20克,雄黄10克,黄连10克,75%酒精300毫升。

用法:上药浸泡于75%酒精300毫升中2~3天即可。用时,以消毒棉花蘸药汁涂患处,每日3~4次。

(六)

处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

用法:先用温水洗净患部,擦干后,将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轻轻反复涂搽患处,每日1~2次。

(七)

处方:冬瓜。

用法:将冬瓜皮上的毛刺去掉,洗净,然后,取1片冬瓜,频搽患处,不仅可止痒,也可使其消退。

(八)

处方:牙膏。

用法:用牙膏轻轻涂擦生痱子部位,可使痱子逐渐消退。

以下两方用于预防小儿痱子

附yy(x一)

处方:绿豆、鲜荷叶适量。

用法:洗净,加水同煮,待绿豆熟后,加适量白糖,吃豆喝汤。附(二)

处方:鲜蚕豆皮适量。

用法:剥下晒干,洗净,放在铁锅内炒焦,用开水沏泡,当茶饮用。

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疾患。是由于素体脾虚湿重,内蕴胎毒,外感风热而成;或因消化不良,衣物摩擦,肥皂或热水洗拭等刺激而诱发。好发于两颊、前额、颈项、胸腋,波及全身。皮疹为多形性,有斑疹、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分布对称。患部瘙痒剧烈,愈后容易复发成慢性。多见于生后2个月左右的婴幼儿,约在1~2岁断奶后,绝大多数能自愈,不留疤痕。冬季较重,夏季较轻。

湿热蕴蒸(相当于急性湿疹)红斑水疱,糜烂渗液,味腥而粘,渐次结痂,瘙痒难忍,或痒痛兼作,口苦胸闷,小便短赤。治以清热利湿。

(一)

处方:土茯苓15克,大枣10个。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二)

处方:绿豆30克,鱼腥草15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鱼腥草洗净,同绿豆煮熟。喝汤,吃绿豆,每日1剂。连服5~7剂。

(三)

处方:银花9克,连翘9克,地肤子12克,白鲜皮12克,青黛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3次服。

(四)

处方:青黛3克,紫草10克,荷叶15克,败酱草12克,地肤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五)

处方:白芷4克,青黛3克,生地、地肤子、马齿苋、败酱草、紫草、荷叶、白鲜皮各9克。

用法:上药加水浸泡,浓煎1次,去渣,滤取清汁备用。每日服用2~3次。

本方适用于小儿顽固性湿疹。

(六)

处方:黄连15克,黄芩20克,黄柏30克,滑石15克,炉甘石3克。

用法:共研细末,纱布包裹,外扑患处,每日数次。

(七)

处方:生石灰(块状)15克,香油15克。

用法:石灰浸于水中30分钟后,取上部清水液,加入香油制为糊状。先用浓茶汁清洗患部,后涂药糊,每日1次。

(八)

处方:苦参、地肤子、蛇床子、苍耳子、朴硝各20克。

用法:煎水温热浴。

(九)

处方:黄芩、黄柏、大黄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使用时取药5克,加蒸馏水100毫升、明矾5克,混匀,棉签沾水搽患处。

(十)

处方:黑豆半碗。

用法:将豆放在尺许长的白铁筒内,一头用黄泥封固,另一头用细铁丝绕成团塞住。另用铁丝吊起,架在炭火上干烧,塞铁丝的一头向下方,待干馏黑豆油滴出时,以碗接住,即黑豆油。以此油涂于患部。

(十一)

处方:大枫子肉、黄柏各15克,蛇床子9克,枯矾、雄黄各3克,轻粉3.6克。

用法:共研成细末,调腊猪油搽患处。

脾虚湿胜皮损暗红不鲜,表面水疱渗液,口淡食少,大便溏。治宜健脾利湿。

(一)

处方:冬瓜皮15克,薏米15克,车前子9克。

用法:水煎,喝汤,吃薏米,每日1剂,连服7~10剂。

(二)

处方:扁豆10克,陈皮3克,苡仁10克,苦参6克,白鲜皮6克,蝉衣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三)

处方,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大枫子、黄药子各15克。

用法:以上药煎水洗患处。

血虚风燥相当于慢性湿疹,病情较长,阵发性瘙痒,皮损浸润肥厚、粗糙,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或呈苔藓样改变。治宜养血祛风渗湿。

(一)

处方:当归6克,玉竹10克。

用法:煎汤,每日1剂,连服10~15剂。

(二)

处方:桑椹15克,百合15克,大枣5枚。

用法:煎汤,每日1剂。

(三)

处方:当归6克,生地12克,黑芝麻9克,贯众9克,云苓皮9克,赤白芍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四)

处方:当归6克,赤白芍各6克,生地6克,白蒺藜6克,白鲜皮6克,蝉退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五)

处方:海桐皮、五加皮、白鲜皮、地骨皮、川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药煎水外洗。

(六)

处方:杏仁、核桃仁各30克,雄黄、硫黄各20克,藤黄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香油调匀成糊状,搽患处,每日2~3次。

尿布皮炎

尿布皮炎常发生于乳婴儿,主要见于臀部会阴部等尿布覆盖的地方。由于皮肤长期受湿尿布的刺激,或因尿布粗糙、过硬,经常摩擦所致。初见皮肤粗糙发红,继之出现斑血疹及小脓疱,更进一步出现糜烂,表浅溃疡。治宜祛湿解毒。

(一)

处方:银花甘草汤,由银花、绿豆衣各10克,甘草3克组成。

用法:水煎频服,每日1剂,连服3~7天。

(二)

处方:滑青散,由滑石5份、青黛1份组成。

用法:研细末调匀,将小儿臀部用温水洗净后拭干,扑撒患处,每换尿布1次,扑撒1次。

(三)

处方:炉甘石(粉)20克,石蜡油10毫升。

用法:混合调匀,加凡士林至100克,外涂患处,每日2次.

(四)

处方:青黛3克,硼砂10克,冰片1克,朱砂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生油调,每次便后洗净患处,蘸上药涂敷。

(五)

处方: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各15克,雄黄6克,枯矾9克。

用法:上药加温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后浓煎成100毫升左右。用前先将患处洗干净,用干洁布吸干(忌擦),然后外搽本药液。每日用药3次以上。如已形成局部溃疡者,辅以珍珠粉剂外扑,每日2次,可促进疮面愈合。

(六)

处方:黄柏、蛤蜊各5份,青黛1份,滑石粉15份。

用法:将黄柏洗净切片,捣碎,磨成粉状过筛;用猛火炒蛤蜊壳至淡黄色,一触即碎,取出放凉后研粉过筛。上(二)药和青黛、滑石粉按比例混合,放于密封瓶中备用。用时先洗净臀部,扑上此粉,每日2次或每次大小便后用药。

(七)

处方:苦参25克,石膏100克,樟脑、绿豆各6克,冰片20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扑撒患处,每日3次。

(八)

处方:芙蓉叶30克,黄连10克,滑石粉30克。

用法:共研细末,扑撒患处,每日数次(适用于皮炎未溃烂者)。

(九)

处方:生地榆、紫草各10克,冰片1克。

用法:共入植物油中炸呈黄色后去渣,冷却后涂搽患处,每日数次(适用于皮炎已溃烂者)。

黄水疮

黄水疮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二季。是由于夏秋暑湿邪毒入侵,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而成。初期为绿豆或黄豆大散在的红斑或水疮,迅速变为脓疮,疮壁易破,流出脓水,露出潮红的糜烂面,随后结成蜡黄色或灰黄色痂,自觉瘙痒,附近淋巴结肿大,伴发热口渴。

治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一)

处方:头发灰9克,枯矾6克,冰片1.5克。

用法:三药分研极细末,混合装瓶备用。将疮面用温盐水或温水洗净,再用适量香油将药调成糊状,涂于疮面上,不用包扎,每日2~3次。

(二)

处方:黄柏、白芷各3克,文蛤煅、雄黄、枯矾各6克,冰片、轻粉各3克。

用法:上药除冰片外,先研为极细粉末,后入冰片,稍研即可。每日1次,用麻油调敷患处,至愈为度。

(三)

处方:石青散,由陈石灰(火缎)60克,青黛6克组成。

用法:将二药放入乳钵中研细。先将患儿头发剃去,用5%盐水洗净,然后拭干头皮,再用菜子油调石青散搽患处,每日2~3次,以愈为止,7日为1疗程。

(四)

处方:笋壳(新竹箨)。

用法:烧存性,研细末,以麻油调涂患部,调涂前要先将患部洗净。

(五)

处方:蚕豆种皮(豆子的壳)。

用法:炒焦,研粉,用麻油调涂,每日2次。

(六)

处方:小蓟叶。

用法:捣烂,涂在疮上,干了就换,一直到好了为止。

(七)

处方:盐炒吴茱萸5克,海螵蛸4克,川黄连3克,硼酸粉3克,枯矾2克,硫黄1.5克,冰片0.5克。

用法:上药研成极细末,用芝麻油或蓖麻油调成稠糊状。先剃光局部毛发,以松节油或煤油洗去局部污垢,再以75%酒精局部消毒,将此药膏直接敷于病变处约2厘米厚,外盖敷料并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轻症2~3日换药1次。

本方适用于小儿黄水疮、毛囊炎。

(八)

处方:细辛100克,五倍子200克,冰片2.5克。

用法:前二药共研极细末,加入冰片研匀,贮瓶备用。先用苦参熬汁洗净患处,将药末敷满疮面(不用敷盖),每日换药1次,待黄水已净、瘙痒消失即停止换药,痂皮自落。

荨麻疹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疾患。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淡红色或苍白色疹块,有的象丘疹,有的成片成块,高出皮面,边缘清楚,局部瘙痒难忍,此起彼伏,反复发作,或缠绵数月、数年不愈。

风寒疹色淡红或白,受冷或吹风加剧,冬重夏轻。治当疏风散寒。

(一)

处方:防风9克,乌梅6克,甘草3克。

用法:煎汤服。

(二)

处方:地肤子12克,防风、独活、荆芥、白芷、赤芍、川椒、桑白皮、苦参各9克。

用法:上药加水1500毫升煎沸,熏洗周身,洗时宜保暖避风。

(三)

处方:浮萍6克,麻黄3克,地肤子10克,防风4克,皂刺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四)

处方:羊肉100克,黄芪20克,桂枝10克,生姜7克,葱白(连须)3根。

用法:将羊肉洗净,切成薄片,入黄芪、桂枝及葱、姜,加清水适量,文火炖煮1小时,滤去药渣,加食盐、料酒、花生油各少许调味。饮汁吃肉,随意服食。每日1剂,7~10天为1疗程,连服2~3个疗程。1岁以下小儿只饮汁液即可。

本方适用于荨麻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疹块色淡,遇冷加甚,肢冷畏寒的患儿。

风热疹色深红,灼热奇痒,遇热加剧,发热心烦,便干尿黄。治宜疏风清热。

(一)

处方:麻黄3克,连翘10克,赤小豆10克,白鲜皮10克,苦参15克,蝉退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

处方:地肤子10克,蝉蜕6克,茅根15克,桑皮3克,浮萍5克,大青叶8克。

用法:水煎服。

说明:日久顽固不愈者,加当归6克、生地10克、白芍6克,养血祛风。

(三)

处方:黑豆50克,绿豆50克,白糖20克。

用法:将黑豆、绿豆洗净,用温开水泡浸至软,捣至极烂,用纱布过滤挤去滓粒,然后冲入沸开水200毫升,加盖焗片刻,再倒进白糖搅匀调化。作1~2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5~7剂。1岁以下小儿酌减。

(四)

处方:粳米50克,绿豆30克,虫蜕12克。

用法:将绿豆洗净,与虫蜕加清水适量煮浓,滤去渣滓,然后与粳米共煮成稀粥,加入食盐少许。每日1剂,早晨空腹时1次服完,连服5~7剂。

(五)

处方:经霜冬瓜皮20克,黄菊花15克,赤芍12克,蜂蜜少许。

用法:水煎当茶,每日1剂,连服7~8剂。

胃肠湿热饮食不节,湿热内生,或肠虫内作,发热心烦,口臭纳少,皮肤瘙痒。治以健脾利湿,清热祛风。

(一)

处方:山楂6克,地龙6克,苦参10克,地肤子10克,建曲6克,蝉蜕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

处方:土茯苓15克,薏苡仁10克,米醋适量。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三)

处方:使君子9克,山楂12克,玉米须10克。

用法:水煎,1次服完。如出现恶心、头晕,可能是使君子的副作用,只要取使君子壳少许,水煎服,即能解除。

本方适用于小儿虫积伤脾。

血虚疹色淡红,痒轻,常在午后或晚间发生,低热心烦,口干不饮。治宜养血祛风。

(一)

处方:薄荷10克,桂圆干15粒。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二)

处方:黑芝麻500克,冬桑叶100克。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日4次,每次6克,红枣汤送服。

(三)

处方:当归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僵蚕10个,蝉蜕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四)

处方:荔枝干14个,红糖30克。

用法:荔枝干水煎沸15分钟,加糖服,连用7天。

五、五官病症

急性结膜炎(赤眼)

赤眼,俗称“红眼睛”,迅速而广泛流行时称“天行赤眼”,是由于外感风热或疫疠之气所致,现代医学称“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是由感染病毒或病菌引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通过手、手帕、毛巾、洗脸用具、玩具等传染。一般起病很急,主要症状是眼皮浮肿或赤脉,目赤羞明,见风流泪,眼睛刺痛、灼热,目眵增多或热结等。治以疏风清热解毒。

(一)

处方:黄花菜15克(干品),鲜马齿苋24克。

用法:将上品洗净,共放锅内熬浓,滤去渣滓,候凉待用。当茶随意饮服,每日1剂,连服5~7剂。1岁以下小儿减半。

(二)

处方:羊肝50克,鲜韭菜50~100克,鲜桑叶25克

(干品减半)。

用法:取桑叶放锅内煎煮取汁,滤去渣滓,然后把切成薄片的羊肝放入煮至熟透,再将韭菜(切成小段)加入煮熟,用油、盐、味精调味。连渣带汁1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至愈。1岁以下小儿弃渣饮汁亦效。

(三)

处方:枸杞菜叶150~200克,猪肝50克。

用法:先取新鲜枸杞菜叶洗净,捣烂榨取浓汁,再与切碎的猪肝拌和,擂如酱状,加花生油、食盐各少许调味,置锅内隔水蒸熟。1次服完。每日1~2剂,连服5~7剂。

(四)

处方:鲜豆浆150毫升,冰糖30克,草决明24克,石决明18克。

用法:先将草决明及石决明捣碎,放锅内加水熬取浓汁,滤去渣滓,冲入豆浆及冰糖调化,取出候凉。早晨空腹1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数剂。

(五)

处方:粳米50~100克,鲜白菊花花瓣20克,谷精草12克(干品),虫蜕7克。

用法:先取谷精草、虫蜕共放锅内加水熬取浓汁,滤去渣滓,然后加入掏净的粳米及清水适量煮粥,待粥将成时把白菊花瓣放入再煮成粥,取出候凉。随意服食。每日1剂,疗程不限。

(六)

处方:羊胆1枚,鲜桑椹汁20~30毫升,冰糖15克。

用法:拣鲜羊胆刺破取汁,与桑椹汁调和,加入冰糖共置锅内隔水蒸熟。分1~2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数剂,以愈为度。2岁以下小儿减半。

(七)

处方:蜜枣100克,夏枯草30克。

用法:将蜜枣与夏枯草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然后滤去渣滓,凉后可用。分1~2次饮完。每日1剂,连服5~7剂。3岁以下小儿减半。

(八)

处方:鸡蛋壳15克,地骨皮18克。

用法:将二者共煮取浓汁,滤去渣滓。1次饮完。每日1剂,连服数剂,以愈为度。

(九)

处方:甘草、猪胆汁适量。

用法:将甘草、猪胆汁泡过,焙干研末,每用0.3~0.6克,乳汁调服。

(十)

处方:胡黄连3克。

用法:研末,人乳调敷足心,即效。

(十一)

处方:黄连、黄柏、当归、赤芍各6克,杏仁(去皮尖)1.5克。

用法:上药打碎,以乳汁泡一夜,蒸熟,取浓汁点眼内。

(十二)

处方:生南星、生大黄各等量。

用法:共研细末,醋调敷涌泉穴,每日1换。

(十三)

处方:胡黄连3克。

用法:研为细末,水调,敷涌泉穴,每日1换。

扁桃体炎(乳蛾)

扁桃体炎是小儿常见的咽喉疾病。临床以咽喉两侧赤肿疼痛、吞咽不利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气候骤变时较多。外感风邪热毒起病发为风热乳蛾(急性扁桃体炎),因多次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成虚火乳蛾、石蛾(慢性扁桃体炎)。乳蛾虽为局部病变,但经常可引起全身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风湿性关节炎、肾炎水肿等。因此,必需及时治疗。

风热乳蛾起病急,咽痛明显,单侧或扁桃体红肿,表面有点状或片状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咽部邻近组织亦红肿,按摸下颌淋巴结亦肿大压痛,伴见发热头痛,恶风寒,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或高热烦躁,口渴便干。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散结。

(一)

处方:橄榄10枚,金银花12克,明矾3克。

用法:将橄榄砸碎,与金银花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熬去渣,取浓汁,冲入明矾调化。每日1剂,多次少量食咽,疗程不限。

(二)

处方:罗汉果2只,鱼腥草30克(干品减半)。

用法:将鱼腥草洗净,放锅内,加水400毫升,煮取300毫升,趁沸冲焗罗汉果约15分钟,滤去渣滓。每日1剂,随意饮服,疗程不限。

(三)

处方:白萝卜300克,鲜绞股兰25克(干品减半),白糖20克。

用法:萝卜连皮洗净,切碎捣烂如泥,绞取原汁;绞股兰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去渣留液与萝卜汁混和,冲入白糖调化。多次少量,慢慢含咽。每日1剂,连服5~7剂,2岁以下小儿酌减。

(四)

处方:橄榄7~10枚,金银花12克,明矾3克。

用法:将橄榄砸碎,与金银花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浓汁,冲入明矾调化。多次少量,含咽。每日1剂,疗程不限。

(五)

处方:鲜苋菜200~300克,冰糖24克。

用法:将新鲜苋菜洗净晾干后捣烂,绞取原汁,冲入冰糖,置锅内隔水蒸熟。1次饮完。每日1~2次,连服5~7天。

(六)

处方:丝瓜200克,冰糖30克。

用法:将鲜嫩丝瓜洗净,切成小段,入冰糖共放锅内隔水蒸烂。连瓜带汁1次饮完。每日1次,疗程不限。2岁以下小儿弃瓜饮汁。

(七)

处方:鸡内金粉、川贝末各等量。

用法:将二者混合,瓶装备用。1~2岁小儿每次5克,3~5岁者每次7克,6岁以上者每次10克,用凉开水冲服。每日2~3次,连服7~10天。

(八)

处方:鸡蛋1枚,桔梗10克,甘草5克。

用法:先将桔梗、甘草共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煎取150毫升,然后滤去渣滓,取出候凉,入鸡蛋清搅拌。1次饮完。每日1~2次,连服5~7天。2岁以下小儿减半。

(九)

处方:绿豆30克,金线风15克。

用法:金线风全草均可使用,洗净后切碎,加水适量,与绿豆共煮半小时,滤去渣滓。分多次慢慢含咽。每日1剂,疗程不限。

(十)

处方:罗汉果半只,鱼腥草30克(干品减半)。

用法:将鱼腥草洗净,放锅内,加水400毫升,煮取300毫升,趁沸冲焗罗汉果约15分钟,滤去渣滓。随意饮服。每日1剂,疗程不限。

(十一)

处方:决明子20克。

用法:将决明子煎汤,一直到剩一半量为止,待冷却后用来漱口。

(十二)

处方:芋药(将芋头外表厚厚刮下一层,磨成泥状加入同量的太白粉或面粉,拌匀即成芋药)适量。

用法:把芋药敷在布上贴在喉咙,干时就换,几天后热度及肿痛都会消失。

(十三)

处方:杨桃果2枚,食盐1克。

用法:取鲜杨桃果洗净,捣烂绞取原汁,冲入食盐溶化。1次服完。每日1~2剂,连服5~7天。

(十四)

处方:西瓜皮60克。

用法:水煎服。

(十五)

处方:皂角适量。

用法:研末,用醋调涂外颈上,干则易。其乳蛾即破而愈。

虚火乳蛾咽喉暗红微肿,疼痛不著,早轻暮重,午后潮热,咽干少饮,痰粘或有异物感,治宜滋阴降火。

(一)

处方:紫菜10克,盐适量。

用法:开水冲服,每日2~3次。

(二)

处方:牛蒡子6克,昆布6克,海藻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三)

处方:吴茱萸15克,生附子3克。

用法:共为末,用少量面粉和好醋做成两饼,或加麝香0.15克更妙,蒸微热贴两脚心。安睡3小时,或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病即愈。

(四)

处方:吴萸适量。

用法:为末,醋调涂足心。

(五)

处方:葛根6克,虎杖10克,荆芥穗6克,昆布3克。

用法:水煎,调蜂蜜冲服,每日数次。

(六)

处方:生地、玄参各9克,连翘6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咽炎

咽炎有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咽炎或慢性咽炎急性发作时的主要症状是咽痛,多由于外感时邪热毒,或过热饮食及有害气体的刺激,或因并发麻疹、水痘等急性传染病所致。临床表现是咽部干涩灼热,局部红肿,或渐见吞咽不利,咽红肿痛加重,甚至声音嘶哑。治以散风清热,利咽解毒。

(一)

处方:鸡蛋1枚,米醋50~100毫升,制半夏5克。

用法:先将半夏与米醋共放锅内,加火煮沸15分钟,滤去半夏,取汁候凉,入鸡蛋清搅拌调匀。1次服完。每日1~2剂,连服3~5天。

(二)

处方:萝卜30克,橄榄15克。

用法:水煎代茶饮,每天1剂,连服5~7剂。

(三)

处方:雪梨2个,橘皮6克,蝉蜕3克,牛蒡子根6克,冰糖适量。

用法:将上药蒸冰糖服用。

(四)

处方:山豆根30克,菊花10克,桔梗6克,麦冬6克。

用法:将上药煎汤,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五)

处方:酸柠檬5克,荸荠汁50毫升,白糖24克。

用法:取酸柠檬放碗内,放进白糖擂烂成浆,加入荸荠汁拌和,冲入沸开水200毫升左右,盖焗片刻,凉后可用。慢慢饮服。每日1~2剂,连服5~7天。2岁以下小儿酌减。

(六)

处方:乌梅7~10枚,红糖15克。

用法:将乌梅洗净,用开水泡浸,然后擂去核,冲入红糖及沸开水适量调匀。每日1~2剂,疗程不限。

(七)

处方:薄荷、桔梗各6克,胖大海9克。

用法:水煎服。

(八)

处方:生地15克,鲜蟹1只。

用法:水煎,去渣饮汤,每日1次,连服3日。

本方适用于急性咽炎、咽喉肿痛、饮食不下。

(九)

处方:西瓜霜(用大西瓜1个,在蒂上切一小孔,挖去瓤子,装满朴硝,仍以蒂盖上,用绳缚定,悬挂于通风处,待析出白霜,以鹅毛扫下,研细贮瓶备用)适量。

用法:用西瓜霜吹喉。

(十)

处方:板蓝根10克,山豆根10克,白茅根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服,连服2~4天。

(十一)

处方:绿茶3克,蜂蜜15克。

用法:开水冲服,每日2~3次。

(十二)

处方:海带150克,白糖适量。

用法:海带洗净切丝,放开水中烫一下,涝出,用白糖腌3日,食用,每天1次,每次15克。

本方适用于慢性咽炎急性发作。

(十三)

处方:罗汉果9克,柿霜3克。

用法:开水泡服,每日1次。

本方适用于肺热伤阴型急性发作。

小儿慢性咽炎以声音嘶哑,刺激性干咳为主症,是由于肺胃热积,煎熬津液,熏灼喉咙所致。治当清肺润燥,利喉开音。

(一)

处方:胖大海15克,生冬瓜子6克,桑叶5克,地龙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数次。

(二)

处方:绿茶、橄榄各3克,胖大海3枚,蜂蜜1匙。

用法:先将橄榄水煎,沸片刻,冲泡绿茶、胖大海,闷盖片刻,入蜂蜜调匀,频饮。

(三)

处方:西瓜皮30克,白菊花10克,冰糖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四)

处方:花生米(去红皮)适量。

用法:水煮饮汤。

(五)

处方:羊奶100克,生地15克,冰糖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六)

主治:慢性咽炎,声音嘶哑。

处方:枇杷叶6克,石菖蒲3克,郁金3克,鲜槐花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七)

处方:白僵蚕5克,五味子3克。

用法:研末,吹患处,每日2~3次。

(八)

处方:大雪梨1个,川贝末1.5克,冰糖9克。

用法:梨去皮挖心,装入川贝、冰糖同蒸,熟后食用。

(九)

处方:公猪板油100克,蜂蜜150克。

用法:先将猪板油切碎,熬炼去渣,加入蜂蜜再熬炼成膏状,取出候凉,装瓶备用。每服1匙(10~15克),放口中含化。每日3~5次,连服7~10天,2岁以下小儿可用牛奶调服。

(十)

处方:罗汉果9克,乌梅6克,丝瓜叶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十一)

处方:藕30克,沙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十二)

处方:腌酸梅2枚,海带5克,冰糖15克。

用法:加水炖化,每天早中晚3次分服。

鹅口疮

鹅口疮大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儿,主要由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护理不当,感染秽毒,或久用抗菌素治疗所致。主要症状为口腔内膜和舌上满布点状或片状、边缘清楚的白屑,状如鹅口。白屑蔓延喉部,可影响吮乳和呼吸。

心脾积热白屑堆积,边缘红晕,面赤唇红,烦躁哭啼,口干渴,便结尿赤。治宜清热解毒。

(一)

处方:鲜薄荷15~20克,生石膏10~15克。

用法:将石膏打碎,放锅内加水200毫升,煮取50毫升,除去渣滓,候凉待用;另取薄荷叶用凉开水洗净、晾干、捣烂绞取原汁。用消毒棉签或纱布蘸薄荷汁轻轻拭抹口腔,稍候片刻,再取石膏水分1~2次灌完。每日1剂,连用3~5剂。

(二)

处方:羊胆汁2~3毫升,黄粟米20克。

用法:将黄粟米加清水适量煮浓取汁,凉后可用。用消毒棉签蘸粟米汁拭抹口腔,然后取胆汁灌服。每日2次,连用3~5天。

(三)

处方:白萝卜汁3~5毫升,生橄榄汁2~3毫升。

用法:白萝卜连皮捣榨取汁,与橄榄汁混合,放碗内置锅中蒸熟,凉后可用。分1~2次服完。每日1~2剂,连用3~5天。

(四)

处方:樱桃汁3~5毫升。

用法:将熟透樱桃去核,榨取原汁,置杯内隔水炖熟,凉后可用。分1~2次灌服。每日1~2剂,连服3~5天。

(五)

处方:鲜马齿苋汁3毫升,淡竹叶5~7克,芦根12克,蜂蜜5毫升。

用法:将淡竹叶及芦根加水100毫升。置锅内煮取20毫升,冲入马齿苋汁及蜂蜜调匀。分2~3次空腹时灌服。每日1剂,连服5~7天。

(六)

处方:鲜奶10毫升,生地10克,灯芯草1克,淡竹叶7克,生甘草2克。

用法:先将生地、灯芯草、淡竹叶、甘草共放锅内加清水200毫升,煮取20~30毫升,与鲜奶调和,凉后可用。1次饮完。每日1~2剂,连服3~5天。新生儿酌减。

(七)

处方:活鲫鱼3条。

用法:将活鲫鱼放在冷开水中养之。每隔4小时取活鲫鱼1条,将鱼尾纳入患儿口中,使鱼尾在患儿口中摆动一会

(约1分钟左右),每日早、中、晚各1次。鱼用后可再放养入水中,以便再用。通常1~2日可愈。

说明:鲫鱼以身长2~3寸黑背脊的为佳,不要过大及红鳞者。

(八)

处方:五倍子18克,枯矾12克,白砂糖2克。

用法:先将五倍子杵粗末,入锅内炒至黄脆时,再撒入白糖同炒,待糖溶化吸入五倍子内,不粘结成团时,旋取出风干,与枯矾共碾成极细粉,瓶贮备用。每取适量用麻油调如糊状,涂遍患儿口内,每日2~3次,通常于涂药后白膜即逐渐脱落而愈。

(九)

处方:陈葫芦瓢炭30克,净硼砂9克。

用法:先取陈葫芦瓢1个火烧成炭,待冷后取30克和硼砂9克共碾成极细粉,瓶贮密封备用。每取适量,用麻油调如糊状,涂于患儿口内白膜上,每日早、中、晚各1次。

(十)

处方:绿豆适量,白糖30克,茶叶2克。

用法:将绿豆打碎与白糖、茶叶用开水浸泡,代水饮喂小儿,每日3~5次。

(十一)

处方:腊梅花10克,冰片0.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用瓷瓶收贮。使用时,以棉签蘸药,擦敷患处,每日1~2次。

(十二)

处方:牛黄3克,硼砂30克,黄连30克,儿茶30克,生黄柏60克,生栀子60克,生甘草60克,冰片9克。

用法:上药(除冰片)烘干后,共研极细末,再将冰片入药末内研细调匀,用瓶收贮,盖严勿受潮。温开水洗净口腔后,将药末吹入口腔内,每日3~4次。1~3个月患儿,每次0.2克;3~6个月每次0.3~0.5克;1岁以上每次1克。

(十三)

处方:青黛6克,五倍子6克,柿霜面6克,冰片2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以棉签沾香油(芝麻油)少许,再沾药面涂口腔患部,每日涂2~3次。

本方适用于各种口腔溃疡(鹅口疮、口糜、口疮等)。

虚火上浮白屑散在,红晕不著,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潮热盗汗,便溏舌嫩。治以滋阴潜阳,引火归原。

(一)

处方:黄柏、干姜各等分。

用法:为细末,米汤调擦口内患处,数次可愈。

(二)

处方:肉桂1克,生地6克,乳汁100毫升。

用法:水煎前2药3次,取汁50毫升,加入乳汁和匀,每次30~50毫升,每日3次。

(三)

处方:吴茱萸10克,附子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稀糊状,涂抹患儿涌泉穴,先以塑料布裹一层,然后再以洁净布裹一层,以不松不紧为宜。连涂2次即效。

(四)

处方:吴茱萸2.5~5克。

用法:用米醋适量调匀,每晚纱布包敷涌泉穴1次,(一)般连敷3次痊愈,若有疱者可停药。

(五)

处方:肉桂、附子各等量。

用法:研末,加面粉适量,用高粱酒调成饼状,贴两足心,每日换药1~2次。

(六)

处方:生半夏6克,川黄连3克,栀子3克。

用法:共研细末,陈醋调成糊状(1次量),睡前涂患儿两足涌泉穴,用纱布包扎,重者可连敷2~4次。

口疮

口疮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疾患。本病多为胎禀胃热,或热毒侵袭,或先天不足,体弱多病所致。它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特别好发于唇、颊内粘膜,其次是舌边缘及舌尖,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6~1.5毫米,溃疡面呈黄白色或灰白色,溃疡点1~3个,有烧灼样疼痛,遇食物刺激则痛甚。

心脾积热口舌溃烂,少则五六个,多则十余个,周围红赤,疼痛拒食,口臭流涎,烦躁多啼,大便干结,或发热面赤。治宜清热解毒。

(一)

处方:莱菔子、白芥子、地肤子各10克,食醋适量。

用法:上药用砂锅文火炒至微黄,共研为细末。将食醋煮沸,放置冷却至温热,再倒入药末,调成膏状。把药膏分次涂于2厘米见方的纱布或白布上,使膏厚2毫米,见方1厘米左右,然后分别贴于患儿两足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二)

处方:真牛黄0.015克,青黛0.3克,硼砂0.9克,冰片0.3克,朱砂0.3克,珍珠0.018克,煅入中白0.3克。

用法:共研为极细粉,瓷瓶装好勿使漏气,每用少许,涂抹患部,每日3~5次,敷药之后半小时内勿饮水及食流汁品,以保持药效。

(三)

处方:蔻仁(去壳)3克,硼砂6克,白矾、上梅片各3克,蜂蜜30克。

用法:先将蔻仁去壳,加入硼砂研末,白矾、上梅片另研末,将4药混匀后,与蜂蜜混合放入勺(罐)内,武火熬开“三沸”即成,待温后加上梅片装瓶备用。先将口腔用3%硼酸水、生理盐水或淘米水洗净,然后用消毒棉球涂抹此膏。抹药后将患儿头部低斜,使口涎流出,每日2~3次或更多。轻者涂抹数次有效,重者2~3天可愈。

(四)

处方:霜后茄子1个。

用法:放干,研成细末,抹于口中,用1~2次即可收效。

(五)

处方:小麦面烧灰2份,冰片1份。

用法:将2味混合,研成细末。用时,将药粉吹在患儿口疮面上,每天吹敷2~3次。

(六)

处方:荸荠数个。

用法:将荸荠洗净,烧存性,研成细末,涂擦于口疮患处。

(七)

处方:羊乳。

用法:羊乳细滤口含之,数次可愈。

(八)

处方:大栗。

用法:将大栗煮熟,日日食之。

(九)

处方:柿饼霜。

用法:将柿饼霜敷于口疮,每日数次。

(十)

处方:可可豆适量。

用法:将可可豆研成粉末,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糊状,给小儿频频含咽。

(十一)

处方:嫩竹叶60克,冰糖60克,粳米60克。

用法:将竹叶洗干净,加清水1升,上火煮,待成竹叶汁后,捞去竹叶,加入淘洗干净的粳米及冰糖,共煮成粥,服食。

(十二)

处方:莲子芯6克,甘草3克,地丁9克。

用法:上药水煎后,加少许糖。每日服1次,连服3~5日。

(十三)

处方:露蜂房30克,枯矾9克。

用法:将露蜂房剪碎,炒焦,与枯矾共研为细末,用香油调匀,涂敷患处。或将干粉吹敷于患处。

(十四)

处方:襄荷梗15克,水酒适量。

用法:共煎取汁,含漱,漱后将药吐掉。每日3~5次。

(十五)

处方:鲜石榴1个(个大色红者尤佳)。

用法:去皮,捣烂,用开水浸泡过滤,取汁,待冷后,频频含漱,连用数日。

(十六)

处方:黄连15克,青黛15克,寒水石9克,乳香15克,冰片9克,石膏15克,硼砂9克。

用法:共研细末,密闭贮存,用时用纸筒将此少许吹口腔患处,每日3次。

本方适用于小儿口腔念珠菌病。

虚火上浮口舌溃疡或糜烂,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口流清涎,颧红盗汗,口干不渴。治宜滋阴降火。

(一)

处方:吴茱萸60克,面粉适量。

用法:吴茱萸研末,加面粉,醋调作二饼,贴于足心,以布扎之,过夜即愈。

(二)

处方:生地15克,绿豆1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三)

处方:生地9克,莲子芯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数剂。

(四)

处方:吴茱萸15克,胡黄连6克,川大黄6克,生南星3克。

用法:上药研末备用。1岁以下每次3克,1岁以上酌情增至6~12克。上药末与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涂敷患儿足心,外以纱布包扎。

(五)

处方:太子参3克,麦冬3克,生甘草2克,玄参3克,银花1.5克。

用法:将上药泡茶饮服,以尽味为度,每日1剂。

(六)

处方:生地6克,大青叶6克,生石膏9克,花粉9克,粳米30克。

用法:前4味药煎汤去渣,入粳米、白糖煮粥食,每天1剂,连服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