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上包括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慢性细菌性痢疾。其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样大便为特点。中医认为本病为饮食不洁,湿热疫毒入侵所致,临床上可分为四型。

(1)湿热痢。症状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脓血痢、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

(2)寒湿痢。症状为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白多红少或为纯白粘液,纳少脘胀,精神倦怠等。

(3)疫毒痢(中毒性痢疾)。表现为发病急骤、高热口渴、腹痛烦躁、里急后重、便下紫色脓血,甚者神志不清等。

(4)休息痢(慢性痢疾)。表现为痢疾时止时作,临厕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粘液,精神倦怠,食少畏寒等。

(一)起居调养法

痢疾乃饮食不洁所致,故生活起居应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方可防止本病的发生,如应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切生菜和熟菜的刀具及砧板要分开;夏秋季节不能贪凉过度;不喝生水,不食不洁瓜果,不吃变质食物,做到饥饱有度,不酗酒。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并杜绝细菌入侵。既病者要隔离休息。

(二)心理调养法

湿热疫毒入侵,常导致气机壅塞不畅,故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所以,调畅气血为治疗痢疾的大法之一,除药物治疗外,患者保持情绪舒畅也至关重要,故应避免抑郁、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

(三)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白头翁30克,川连5克,木香6克,银花15克,甘草5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用于湿热痢。

(2)鲜黄荆叶150克,浓煎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寒湿痢。

(3)黄连6克,地榆3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用于疫毒痢。

(4)干姜10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水煎服,1日2次.用于休息痢。

2.常用中成药

(1)香连丸,1日3次,每次6克。用于湿热痢。

(2)六合定中丸,1日2次,每次6克。用于寒湿痢。

(3)安宫牛黄丸,1日2次,每次1丸。用于疫毒痢。

(4)人参健脾丸,1日3次,每次6克。用于休息痢。

(四)饮食调养法

痢疾患者,肠胃受损,运化失常,故应进半流质食物,切忌辛辣、生冷与油腻食品。此外,以下食疗方可酌情选用。

(1)粳米50克、苡仁30克、马齿苋30克,共煮粥吃,1日2次。用于湿热痢。

(2)活鲫鱼500克,大蒜2只。将鱼洗净,大蒜去皮,一起煮汤,加调料食之,每日1次。用于疫毒痢。

(3)粳米50克,生姜20克,苡仁30克,共煮粥食之,1日2次。用于寒湿痢。

(4)粳米50克,苡仁30克,生姜10克,红枣10枚,共煮粥吃,每日2次。用于休息痢。

(五)针灸调养法

(1)体针:主穴取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气海、大肠俞等。配穴取曲池、大椎、内关、中脘、上巨虚、十二井、三阴交、脾俞等。治疗时主穴全取,配穴随症取3~5穴。采用提插捻转泻法。症状控制后,改用平补平泻法,每日2~3次。休息痢施以补法,并配合灸法治疗,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2)耳针:取大肠、小肠、皮质下、神门、交感等。每日1次,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严重者,每日2~3次;症状缓解后,每日1次。

(3)艾灸疗法:取关元、气海为主穴,配以阿是穴(多在气海穴旁开各1/4寸)。用隔蒜灸法,将洗净的独头蒜1个,切成2.5~3毫米厚的4片。分别置于4个穴位上,将艾卷点燃,在离蒜片5~10毫米处熏灼,主穴灸8分钟,配穴灸2~4分钟,每日4~6次。

(六)推拿调养法

推拿法对慢性痢疾比较实用。用指压法,分别按压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合谷穴。每穴用食指和中指(脚部穴位用双手拇指),先顺时针,再逆时针,各按压36圈。

(七)其他调养法

1.拨罐法:取穴为①大椎、脾俞、肝俞;②大肠俞、胃俞;③天枢、中脘、关元。以上3组穴,每日1组,均用刺络拔罐法,留罐15分钟,每日1次,3组穴轮流施罐。

2.敷贴法:①行军散0.6克,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湿热痢及疫毒痢。②吴茱萸适量,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及两足心(涌泉穴),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寒湿痢及休息痢。

3.气功疗法(涤秽功)

(1)预备:坐位或卧位。全身放松,两目轻闭,舌抵上腭,调匀呼吸,排除杂念。

(2)涤秽:意想真气从胃口旋入,凭空而行,真气运归大肠,以意驱动大肠热毒垢秽之气,由左旋右,回旋九曲,将秽毒之气旋转送往谷道,做5~10次。然后,吸气微提肛门,使肛门闭住,再自右绕左反方向从九曲旋至胃口,做5~10次。

(3)意守丹田:涤秽后再意守丹田,使真气收归元海,以还本原,再以手掌揉腹、搓手、搓脸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