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病中调护法

(添加)

【荣斋按】本章原作只有瘥后调理法,而不提及病中调护法,在编述方面是脱节,在事实方面是缺点。

须知疾病与调护,为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关键,医药疗效之显著与否?与调护的合理不合理有密切关系。中医文献记载,因失于调护而造成事故的例子,是不少概见的。例如《冷庐医话》载:秀水王氏子患身热、咳嗽、由于不忌风冷和饮食,结果致疹发不透,胸闷气喘而死,这是一个事实。另一方面,譬如感寒病热,服发汗剂,若病家不善调护,或因覆被太多,致药后大汗淋漓,病反热高;或因服药之后,仍食荤腥油腻,热不得退;在病家尚以为医生辨证不确,用药失当之故,而不知其症结是在病家之失于调护。

祖国护病学说,在张仲景时代是很讲究的。例如:服桂枝汤后的“将息”和“禁忌”,经常关心服药后的病理响应和药理响应等;已具备了护病学的基础。后此各家医书,不重视这个方法,认为它是医疗任务中的附件,仅列入“保生”“慎疾”一类文本中,缺乏有系统的叙述。现下我把近人关于护病方法的文本摘录三篇,取其通俗易晓,避免高深的理论,并附入西医护病学若干则,取长补短,以资互相参证。

(甲)毛退之提出四点:(一)空气宜流通──一日夜须得两三回之换气,但换气时不可使病患感觉有寒,春秋宜以衣被谨护之,冬季宜 火于炉,以助其温。衣服被褥,常洗晒以使其洁。病体则时以温水毛巾拭之,使皮肤之呼吸便易。(二)病室──宜整齐、清洁、闲静,最忌乱杂秽物或喧扰。(三)宜保持平衡之体温──病患手足最易寒冷,则与他部温度不平衡,致妨碍血行。(四)食物宜适量调剂其食欲──病患之食量,必减于平时,若以不配胃之食物进,则欲减而病增矣。虽然病体之消化力必弱,尤不可以无限制。(录自《中西医话》卷二)

(乙)顾时雨分三方面说:(一)饮食方面──.病中以吃素为宜,尤其是外感病。.如果病患不要吃的食物,千万不可勉强。.病患胃口呆钝不思饮食时,可停止进膳一日或半日。.病中消化力薄弱,每顿须少吃,且必择易于消化者。.因多吃油腻荤腥而患泄泻时,从速停止饮食。.病中每觉口味不佳,但不可因此而吃各种不应食的物品。.病中进食质量宜少,如其不够,宁可次数加多。.病中食物,以糜粥为最宜。(二)寒暖方面──.病患之衣被,须温凉合度,且须择轻软舒适者。.病患之衣被,要适合时令。.病室中宜保持适当温度(摄氏表十六至二十度)过与不及,皆非所宜。(三)精神方面──.病患须力求精神安定。.侍疾者须常以好言安慰病患,尤宜细心留意病情,告知医生,以供参考。.病患烦闷时,侍疾者可择有趣味之故事或笑话,讲给病患听,使病患精神上减少痛苦。.病室内不可人声扰杂,否则容易引起无谓之烦恼。.家庭琐事,不可告知病患,以免引起精神上的刺激。(恽铁樵医学月刊第一期)

(丙)陈组光发汗时之摄生──取汗之目标,有一定标准。汗液亡失过多,则有筋惕肉 、亡阳、亡津液、小便不利,大便干燥之弊。汗液排泄不布(谓局部汗出而不遍布周身也。)则有“病不解”“解不足言”之弊。

故发汗之目标,不求甚多,亦不求其少,求其遍身 然润也。发汗时之摄生,即增加体外温度,以辅助药力之不足,或摄养体力,使体工恢撤消状;故可分为求汗时,与汗出后二期言之:(一)求汗时:.药汁宜温热服。.病室宜增高温率。.服药后宜温覆被窝,下半身更宜重褥,或熨以热水袋。.可少与热稀粥,以助药力。(二)汗出后:.宜休养在空气不激烈鼓动的地方。.静坐或躺卧在围帐里。.室内保持常温。.解除求汗时的生温准备。(按汗后体液亡失,汗腺空疏,体工疏怠,若非休养一二小时,使体工恢撤消状,最易复病。此一二小时间,为汗后时间,不可疏忽。)(吴兴医药第一期)

(丁)《护病学》摘要──(一)一般热病的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应有充足的睡眠,防止一切不必要的活动。.多饮开水,每二十四小时至少喝三千毫升,以补充体内水分及促进毒素的排泄。.体温在三十八度以下者,每日检查体温二次(上午八时,下午四时);在三十八度以上者应每日四次(上午六时,十二时,下午六时,十二时)。.发热在三十八度以上者,应食软饭;在三十九度以上者应进流质饮食。.退热时不可使病患活动,仍应休息,因退热时体力消耗很大,容易疲劳。.病患在退热时,脉搏、呼吸应该减少,如果反而增多,即证明是虚脱的象征。(二)伤寒的护理:.照一般热病护理。.绝对安静休息;除去在发热期间应安静外,在热退后的短时期也要安静,特别在第三第四周更要注意。.饮食要给予高热量的流质饭,每二小时一次(但蔗糖或牛奶最好少给或不给,以防在肠内发生气体)。.时时注意病患的粪便、体温及脉搏,如发现体温突然降低,或脉搏增高,或大便内有血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应使病患绝对安静,腹部上冷敷,禁食一二日。

(三)痢疾的护理:.照一般热病护理。.隔离病患。.静卧休息,以减轻肠蠕动。.腹部及臀部保温,或用热水袋放在腹部以减轻疼痛。.在急性期间,要使病患在床上平卧大便,以使腹壁不用力。.急性期间,要常饮开水,每半小时或一刻钟给予一次,直至小便通畅为止。.饮食:在急性期可用痢疾第一类饭(流质饭),待症状减轻后可用第二类饭(半流质饭),直到大便没有粘液及血时,才可进软饭及普通饭。

第二节·瘥后药物调理法

伤寒温热。大邪退后。余热未尽。元气已虚。胃虚少纳。脾弱不运。稍动则复。若调理失当。不知禁忌。随时可以转复。若非药物调理合宜。瘥后遗症。何能辄除。爰举其要。胪列二十四则于后。

(一)瘥后浮肿 伤寒瘥后。脾虚不能制水。水溢于皮肤络脉间。肢体浮肿者。须实脾利水。宜焦冬术、茯苓皮、米仁、杜赤豆、 豆、山药、木瓜、车前子、泽泻之属治之。或以糯米、米仁、煮粥食最妙。

有因食滞中宫者。乃病后脾胃大虚。不能消谷也。病者胃中犹燥。偏欲多食。食停心下脐上。则水不得上输于肺。肺亦不能通水道于膀胱。故溢于肢体而为肿。其症以心下脐上有硬处。按之则痛为异。

小便或利或不利。当用平胃散。加枳实、山楂、麦芽、莱菔子、六神曲、为主。硬处消则肿自愈。

或加苓泽。兼利水亦可。亦有气复未归者。热病大伤阴气之后。由阴精损及阳气。愈后阳气暴复。

阴尚亏歉之至。切忌消利。吴又可所谓病后气复血未复。气无所归。故暂浮肿。不可治肿。调其饮食。

节其劳役。静养自愈。吴鞠通曰。余见世人。每遇浮肿。便与渗利小便方法。岂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证。

快利津液。为肺痈与阴虚咳嗽身热之痨损证哉。余治是证。悉用复脉汤。重加甘草。只补其未足之阴以配其已复之阳。

而肿自消。至其辨法。气肿异于停水食滞者。停水身重。而小便不利。气肿身轻。而小便自利。食滞腹中有结。气肿腹中自和也。又有脾胃气虚。土不制水。溢于下焦。故从腰以下有水气而为肿也。宜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泄下焦之水也。

(二)虚羸少气 伤寒解后。肺胃津亏气馁。余热挟胃火上升。致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胃有虚热。气不下降。竹叶石膏汤。加竹茹、白薇、主之。

(三)日暮微烦 热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人微烦。损谷则愈。

(四)瘥后发蒸 热症新瘥蒸蒸骨热如痨瘵者。乃余热留于阴分也。不可以其羸瘦。而遽用虚损法。

必察其六府有结邪。则仍以攻邪为主。次察其筋络有壅瘀。仍以通瘀为主。次察其气道有痰涎。仍以祛其痰涎为主。数者俱无。方可清热。或无邪而阴伤。方可纯用养阴之药。或分其余邪之轻重。亏损之多少。而兼用养阴清热药进退加减以和之。

(五)瘥后咳嗽 凡热退之后。尚有咳嗽未除。此肺胃津亏。而有余热恋肺。宜滋养肺胃之阴。

其嗽自止。如南沙参、麦冬、地骨皮、川贝母、川石斛、花粉、茯苓、杏仁、桑皮、蔗汁、梨汁之类。

或加生地、玉竹之类。新感风寒。而症见咳嗽。其病为轻。以其邪传入肺。肺主皮毛。邪从外达也。

温热多内伤虚证。见咳则重。五脏传乘。肺受火刑。水源涸竭。每多死症。

(六)自汗盗汗 瘥后自汗盗汗。虽皆属虚。然温热瘥后。多由余热未清。心阳内炽。以致蒸蒸燔灼。

津液外泄而汗出。为阴虚有火。慎勿骤补峻补。苦坚清养为宜。苦坚如当归六黄汤加减。以育阴泻火固表。

清养如西洋参、生地、麦冬、黄连、甘草、小麦、百合、竹叶、茯苓、莲心之类。若无热恶寒。而盗汗不止者。阳虚也。黄 建中汤加减。自汗不止者亦阳虚也。玉屏风散。加牡蛎、龙骨、收之。以固护腠理。

实表固涩之法也。

(七)瘥后喜唾 病后喜唾。久不了了。中土阳虚。胃中有寒。不能收摄津液。而冷涎上泛也。

宜理中丸。加益智仁。温纳之。亦有胃虚而有余热者。宜用乌梅北枣丸。(乌梅肉十枚、大黑枣五枚、俱去核、共杵如泥、加炼蜜丸、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化之。中虚不能摄水者。六君子汤。加益智仁摄之。

若其稠饮自下焦漾漾而起。溢退场门中者。此肾气不纳。浊阴上泛也。宜都气饮。加胡桃肉、补骨脂以纳之。或少加淡附片以收之。或佐白术以制之。

(八)皮肤甲错 病后身体枯瘦。皮肤甲错者。乃热伤其阴。阴液不能滋润皮肤也。治法以养阴为主。

吴氏人参养荣汤。(方见前)清燥养荣汤。均可酌用。叶氏加减复脉汤。尤效。亦有粥食调理自回者。

又有热毒为病。气血被其煎熬。瘥后饮食渐进。气血滋生。润皮肤而滋筋骸。或痛或痒。宛如虫行。

最是佳境。不过数日。气血通畅而自愈矣。

(九)瘥后发疮 温热新瘥。发疮者最多。乃余热淫于肌肉也。若照寻常疮症。温 妄施。断不能救。

惟多服清凉解毒。兼养气血药自愈。

(十)瘥后发痿 瘥后发痿。四肢不能动移者。热伤筋脉也。吴氏诸养荣汤。酌用。轻者粥食调理自愈。

(十一)瘥后不寐 凡伤寒温热病。热退之后。夜不欲寐者。胃不和也。温胆汤、加秫米、和之。

惊悸不寐者。心气虚也。前方合酸枣仁汤。去川芎清敛之。触事易惊。梦寐不安者。乃有余热挟痰也。宜用竹茹、黄连、石菖蒲、半夏、胆星、栀子、知母、茯苓、旋复花、橘红等味。虚烦不寐者。

余火扰动也。黄连阿胶汤清滋之。心火内炽不寐者。慎勿骤补。宜清养为主。如西洋参、生地、麦冬、黄连、甘草、小麦、百合、竹叶、莲心、茯神。或加阿胶、或鸡子黄、珍珠粉、审证酌加。

若终夜清醒。目不得瞑。或目瞑则惊悸梦惕者。余邪内留肝胆。胆气未舒。肝魂不安也。宜酒浸郁李仁、炒枣仁、猪胆皮、黄连、焦栀、淡竹茹、桑叶等。滑以去着。苦以泄热。

(十二)瘥后昏沉 凡伤寒温热症。新瘥后十余日。或半月。渐至昏沉者。皆缘发汗未尽。余邪在于心包故也。或见潮热。或兼寒热如疟。宜连翘、栀子、豆豉、麦冬、菖蒲、淡竹叶、钩藤、丹参之类清解之。然有痰火内伏包络者。亦见昏沉。其人终日昏睡不醒。或错语呻吟。或独语如见鬼。

宜丹参、白薇、麦冬、焦栀子、黄连、竹叶、辰砂染灯心、细芽茶。天竺黄、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等味。再加厥症返魂丹。轻清以开达之。甚或万氏牛黄清心丸。叶氏神犀丹。皆可采用。

(十三)瘥后怔忡 凡热病新瘥。怔忡惊骇。乃水衰火旺。心肾不交也。宜补水养心。朱砂安神丸。

最妙。半夏秫米汤、合交泰丸、尤妙。

(十四)瘥后妄言 凡伤寒温热病。每有热退身凉之后。其人如痴。神思不清。言语谬妄。或倦卧不思食者。此心神虚散不复所致。但当调养气血。兼治其心可也。神复妄言自止。吴氏安神养血汤主之。

薛氏参麦茯神汤亦主之。但痰火余邪。内伏包络。亦有此症。当用鲜菖蒲、天竺黄、川贝母、连翘、钩藤、丹皮、竹茹、辰砂之类。以凉开热痰。则神自清而不妄言矣。若犹不应。加万氏牛黄清心丸。

清宣之。亦有余热未尽。热扰于心。则多言谵妄者。宜导赤散。加麦冬莲心、朱砂拌灯心等。熄余焰而清心神。

(十五)瘥后语蹇 伤寒温热症。热退后。其舌转动不灵。而语言蹇涩者。因心脾肾三经之脉。皆系绕于舌心肾虚则舌不灵动。痰阻脾络。肝风内扰则语言蹇涩不清。多是虚风痰火为病。宜加味逍遥散去白术。加生姜钩藤、鲜菖蒲、刺蒺藜、僵蚕之类。以熄风豁痰。痰多者。宜导痰汤加菊花、钩藤、白蒺藜、鲜葛蒲、姜汁、竹沥等。熄虚风而清痰火。若因痰热滞于肺络。有声不能言者。宜顾氏清金散加石菖蒲、竹沥清肃之。如因余热耗伤肺肾之阴。不能上接于阳者。宜清燥救肺汤。加岩制川贝、鸭梨汁、以清养之。若声颤无力。语不接续。名曰郑声。乃元气虚而无根也。宜贞元饮合集灵膏峻补之。

(十六)瘥后额热 凡热病热退后。胃中痰食邪热逗留。额属阳明。故额独热。目神似觉呆钝。

宜清疏之。二陈汤、加连翘、黄芩、山楂、神曲之类。清之和之。

(十七)瘥后发颐 俗名遗毒。乃余邪留滞络中而成毒也。因汗下清解未尽。其邪结于少阳阳明二经。发于两颐者。阳明部位也。发于耳之左右者。少阳部位也。治法以解毒清热。活血疏散为主。误则成脓不出。

而牙关紧。咽喉不利。多不能食而死。毒内陷而复舌燥神昏亦死。出脓后气虚血脱亦死。故宜早治也。

古方以普济消毒饮为主。发在耳后。以柴胡、川芎、为主。在项下以葛根。白芷。为主。在项后或巅顶。

加羌活、薄荷。时方以连翘败毒散为主。如羌、独活、荆、防、连翘、赤芍、牛蒡、桔梗、土贝、蒺藜、薄荷、银花、甘草之类。如元气虚者。须兼归 补托。溃脓后。当大补气血为主。然发于阳明者易治。

发于少阳者难治。总之此症初起。速宜消散。缓则成脓。不可轻补于未溃之前。补早则必成脓。尤不可纯用寒凉于将发之际。恐闭遏而毒不得发。故必兼疏散为要。外治以葱水时时浴之。

【炳章】按余治此症。常用吴氏加减消毒饮。如银花、连翘、蝉衣、僵蚕、牛蒡、马勃、荆芥、元参、薄荷、鲜生地捣豆豉。便闭加大黄等。辛凉疏散之剂。多则三帖必愈。如耳下有结核者。加粉重楼、天葵子。外治用水仙花根捣烂。和金黄散浓涂核上。数日即消散。此屡经试验法也。

(十八)瘥后耳聋 温热症身凉后。尚有耳鸣耳聋等症者。其因有三。一因余邪留于胆经。

宜养阴药中。加柴胡、鲜菖蒲、钩藤、滁菊、通草、荷叶之类。以清解少阳之郁。二因痰火上升。

阻闭清窍。其耳亦聋。宜导痰汤、去半夏、南星。加栝蒌皮、京川贝、枇杷叶、杜兜铃、通草、鲜菖蒲之类。以轻宣肺气之郁。三因肾虚精脱。则耳鸣而聋。宜常服耳聋左慈丸。或磁朱丸等。以滋阴镇逆。此二症不关少阳。皆禁用柴胡升提。外治、惟耳聋神丹。(鼠脑一个、青龙齿、朱砂、梅冰、净乳香、麝香各一分、樟脑半分、上药各研细末、用鼠脑为丸、如桐子大。)用丝绵包裹。

纳入耳中。多效。

(十九)瘥后腹热 凡热病后。身大凉。独腹热未除。此脾火内甚也。养阴药中。加生白芍、自除。但此症惟伏暑晚发最多。多属肠胃积热。雪羹汤送服陆氏润字丸、最妙。

(二十)瘥后疼痛 热病失治于前。热流下部。滞于经络。以致腰胁疼痛。甚则不能起立。卧不能动。误作痿治。必成废人。宜清瘟败毒散小剂。加木瓜、牛膝、续断、萆 、黄柏、威灵仙。

以祛风通络。

(二一)瘥后不食 当辨不欲食。食亦不化两端。不欲食者病在胃。宜养以甘凉。《金匮》麦门冬汤主之。叶氏养胃汤亦主之。食不化者病在脾。当与以温运。香砂理中汤主之。六君子汤亦主之。

虽然不欲食一病。又宜分伤食与停食两项。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论食之多少。或当食而怒。或当食时病在气结而不能化也。治伤食宜注重于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则重在气。惟理气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任用也。医者须分别治之。

(二二)瘥后不便 凡温热病后。大便不行者。热闭虚闭俱多。风闭气闭者少。热闭者。热搏津液。

肠胃燥结。及肠胃素有积热者。多有此疾。其症面赤腹热。大腹胀满。四肢反冷。或口舌生疮是也。

大黄饮子最妙。三黄枳术丸。枳实导滞丸。陆氏润字丸等。皆可酌用。虚闭有二。一阴虚。一阳虚也。

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下焦阴虚。则阴血枯燥。津液不到。而肠脏干槁。

治阳虚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苁蓉润肠丸主之。老年者。黄 汤、送服半硫丸。治阴虚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六味地黄汤加淡苁蓉、白蜜主之。益血润肠丸、五仁丸等亦效。风闭者。风胜则干也。由风热搏激肺脏。传于大肠。津液燥烁。传化则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风闭。或肠胃积热。久而风从内生。亦能成闭。东垣润肠丸主之。加味皂角丸亦主之。气闭者。气内滞而污物不行也。其脉沉。其人多噫。心腹痞闷。胁肋膨胀。若用攻药通之。虽或暂通。而其闭益甚矣。或迫之使通。

因而下血者。惟当顺气。气顺则便自通矣。苏子降气汤、加枳壳、杏仁、主之。重则六磨汤主之。

(二三)瘥后下血 温热新瘥。或十日。或半月。忽然下血者。由于初起失汗。邪不外达而内入。

阳邪热甚。热伤阴络而血下溢也。治以清营凉血和络之法。如生地、丹皮、地榆、川断、槐米、白芍、苡仁、黑荆芥、白茅根、脏连丸。治之自愈。阴虚火旺者。脏连六味丸、尤捷。

(二四)瘥后遗精 病后遗精。因火动者多。宜清余热。固精封髓丹主之。三才封髓丹加黄连亦主之。以此症黄连、黄柏、二味。最是要药也。

以上瘥后遗症。药物调理各法。大旨已具。其他普通调理。当分补虚清热两项。补虚有两法。一补脾。一补胃。如其人中气虚者。病退后必纳谷少。运化迟。或大便不实。或恶心吐涎。宜六君子、加减以和中。形寒畏冷。

宜黄 建中汤温补之。凡此症脉皆缓大。舌皆白嫩可辨。如其人阴分虚者。必有余邪未尽。舌燥口渴。二便艰涩。脉兼微数等症。宜小甘露饮。叶氏养胃汤等清养之。清热亦有两法。初病时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二者有霄壤之殊。凡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故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泻热之药。以治感后之虚热。如麦冬、生地、丹皮、北沙参、西洋参、鲜石斛、梨汁、蔗浆、竹沥、鲜茅根之类。皆为合法。仲景河间主用竹叶石膏汤。

天水散。以清虚热。亦取甘寒之义也。设误投参、 、苓、术、补脾之药为补。宁不并邪热而补之乎。

此为瘥后调理脾胃之要诀也。

第三节·食物调理法

伤寒温热之症。多属胃肠伏邪。早已失其消化力。最宜忍饥耐饿。平卧安静。热退舌净无苔。始可渐进粥饮汤。渐进渐浓。不致转复。爰将瘥后进食法。食物之忌宜。食物调补法。胪举于下。

(甲)瘥后进食法

庞安常曰。凡病瘥后。先进清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与之。切勿任意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若有不谨。便复发热。名曰食复。王士雄云。瘥后必小便清。舌苔净。始可吃粥饭、鲫鱼、台鲞之类。

油腻酒醴甜食新鲜补滞诸物。必解过坚矢新粪。始可渐渐而进。切勿欲速。以致转病。陈氏云。

伤寒初瘥。进食最难。如胃中余热未清。进食过早。则邪热必复发。若胃热已清。舌苔亦净。不与饮食。使几微之元气一脱。从何处续命耶。此际全以验舌苔为主。如胃中有积热者。舌必有苔。苔必干燥。重则焦槁。甚则芒刺。在此时期。止可与白滚汤频频调之。禁绝谷气。全要使胃脘空虚。

则邪热易退。今之为父母者。不知伤寒食复之利害。但狃于平昔之爱好。止记伤寒之不吃粥饭。而床头果品。枕边酸甜。一概不禁。不知此等滋味。一入胃肠。则稠粘胶结。反助胃火里邪。其害甚于谷气。如果看得舌苔渐净。即宜渐进谷气。以扶正胜邪。其法、先用荷叶擦洗杓器。次用青竹叶带水一滚。倾去竹叶。止用净水一碗。次入嫩鲜芦根指大数寸。置汤中一滚。再去芦根。次入陈冬米研磨之粉。法以水搅和粉。澄去沉底粗者。止取上浮细者。入前汤中十数沸后。粉糊已熟。

芦根、竹叶。气清香入胃。能回清气退浊气。有湿化湿。有火清火。有痰消痰。如有燥粪。自能润下之。此伤寒瘥后进食第一法也。其糊初进最薄。续进逐渐加浓。至后进糜粥软饭。若进米糊数日。

大便不下。药方中加当归、紫菀、麦冬。大便液足。燥粪自行矣。若误用大黄。多损气血阴液。戒之戒之。

(乙)食物之忌宜

伤寒温热愈后。虽能食糜粥软饭。正气未复。凡饮食居处。俱不可不慎也。如酒肴、甘脆、肥鲜、生冷等物。皆不可犯。

少食而频。则易运化。不可过饱。及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也。不但油腻腥发麴 炙 。薰灼脏腑者。

固宜禁绝。即瓜果生冷。凡能冰伏脾胃者。亦宜禁不入口。最妙以萝卜汤。陈干菜汤。疏导其胃肠。

渴则饮清快露。和开水少许。或但饮细芽茶。输运其精液。病势轻减后。佐其点心。可略进流动性之滋养品。如藕粉、燕窝粥。及开水冲鸡蛋等。每次之食量宜少。每日之次数宜多。不过以之略充饥肠而已。病将就痊时。凡各种未熟之果实油类。及一切之固形物而不易消化者。均不宜入口。恐损胃肠。反增病也。

(丙)食物调补法

程钟龄云。药补不如食补。凡病邪未尽。元气虽虚。而不任重补。则从容和缓以补之。相其机宜。

循序渐进。脉症相安。渐为减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底于平康。故饮食之补。但取其气。不取其味。

如五谷之气以养之。五菜之气以充之。每食之间。便觉津津汗透。将身中蕴蓄之邪热。以渐运出于毛孔。

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补之。临时虽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腻阻滞经络。邪热不能外出。久久充养完固。愈无出期矣。庞安常有鉴于此。如所云凡病新瘥。只宜先进白稀粥。次进浓粥汤。又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不得早吃肉食。旨哉言乎。顾松园云。百合麦冬汤。清肺止咳。

真柿霜消痰解热。人乳为补血神品。童便为降火仙丹。悉尼生食能清火。蒸熟则滋阴。苡仁汤、肺热脾虚。

服之有益。淡莲子汤、芡实粥、遗精泄泻。最属相宜。扁豆红枣汤。专补脾胃。龙眼肉汤。兼养心脾。

鳇鲟鳔、线鱼胶、(同猪蹄、燕窝、海参、或鸡、鸭、荤中煮烂、饮汁更佳。)填精益髓。凤头白鸭。

乌骨白鸡。补阴除热。猪肺蘸白芨末。保肺止血。以上诸物。病患如已食饭多日。行动自如。方可随宜恒食。此食补方法之大要也。

第四节·气候调理法

气候调理之法。如冬温夏凉。不失时序。即所以自护其身者也。前贤知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

兴起有至和之常制。调养筋骨。有偃仰之方法。节宣劳逸。则有予夺之要则。温凉调节合度。百病不生。

《太素经》云。适寒温者。寒无凄凄。暑无出汗。居处无犯八邪。则身自安矣。不独病后调理如此。

平时无病摄生。亦当遵此。兹述四时调理各法。分季列后。

春季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早卧宴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与而勿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阳初生。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人有宿疾伏热。春气一动。遂即遄发。又兼去冬薰衣。烘炙御寒。积藏余热。至春而发泄。致体热头昏。

咳嗽脘闷。四肢倦怠。如风温春温稍发。不可使行疏利之药。恐伤肺脏。宜用消风泄热和气。或凉膈化痰之剂。若病后调养。当此春日融和之际。宜处园林宽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久卧。

以郁生化。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逐渐减服。稍寒莫强忍。即仍加衣。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

致鼻寒咳嗽。肺俞五脏之表。胃俞经络之长。皆勿失寒热之节。春夜卧时。间或用热水下盐一撮。洗膝上下至足方卧。能消风邪。利脚气。此春季未病患。及病后调理之法也。

夏季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晏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实。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暑气酷烈。烁石流金于外。心火焚炽于内。即或无病之人。亦应独宿淡味。

节嗜欲。定心息气。兢兢业业。保身养生。因一岁惟夏为疾病之生死关也。试看草枯木落。其汁液尽消竭于夏季。故夏季之病。较别季为独多。而夏令调养。尤当谨慎。不论无病病后。如平居檐下、过街棚、弄堂、无窗屋内。弗纳凉夜卧。勿露卧。勿有汗当风而卧。勿使人扇风取凉。虽大热。不得吃冰水、凉粉、冰淇淋、冷粥、一切生冷煎炒炙肥腻甜辣诸物。勿用冷水洗面。伏热在身。烈日晒热之衣。及汗透之衣。皆不可便穿。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茄生菜。腹中方受阴气。食凝滞之品。

多为痞积。若患冷气痰火之人。尤宜忌之。此夏季未病患及病后调理之法也。

秋季

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风虽爽。时主肃杀。万物于此凋伤。顺时调摄。使志安宁。若夏病暑湿将瘥。至立秋后宜善自调摄。秋不宜吐。致脏腑不安。不宜吃炙牛猪各肉。及鸡、生、浊酒、陈臭、咸、醋、粘滑难消之物。若夏月好吃生冷。至秋患痢疟。

夏月贪凉露卧。非即病霍乱。至秋必成疟疾。勿食新姜。大热损目。勿贪取新凉。(凡人五脏俞穴。

皆会于背。酷热之后。贪取风凉。此中风之源也。故背宜常暖护之。)凡清晨睡觉。闭目叩齿咽津。

搓手慰眼。可以明目。此秋季未病及病后调理之法也。

冬季

冬三月。此谓闭藏。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

毋泄皮肤。逆之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斯时陷伏在下。于时为冬。

当闭精养神。以浓敛藏。如植物培护于冬。至来春方得荣茂。此时若戕贼之。春升之际。下无根本。

枯悴必矣。调理之法。有痰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

恐泄阳气。宜服药酒滋补。寒极渐加棉衣。不得频用大火烘炙。手足应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

使人烦躁。冷药勿治热疾。热药勿治冷疾。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

阳气在内。不宜沐浴。勿加热汤。逼令大汗。毛孔不密易感外邪。不宜早出犯霜。或略饮酒以冲寒气。勿多食葱。亦防发散阳气。此冬季未病及病后调理之法也。

综观上述。四时应候调理。犹关平时摄生。临病调理。其他病室之气候。亦须寒温适宜。空气流通。

使清气能进。浊气可出。室中灯火。尤宜少燃也。吾绍病家习惯。凡病伤寒时疫。素重迷信。最怕鬼祟。

不但夜间红烛高烧。即日中于病室床内。亦必以多燃灯火为阳光。而满屋皆侍病之人。骈肩并足。交头接耳。

七口八啐。汗雾交流。岂知人气最热。灯火最毒。炭气、汗酸、秽气、密布满室。清气反失流通。即使无病之人。久居此室。亦必头目昏晕。胸膈气闷。况在患时病之人乎。口鼻之所吸受。肺胃之所浸淫。往往轻者重。重者即死。此等恶习惯阶之厉也。凡疫皆然。凡病亦皆然。此皆病家乏卫生常识故也。

第五节·起居调理法

吾绍之病家。一病之安危。多有责之于医。不知侍疾者对于病患。往往居处不合理。身体不清洁。寒温不适宜。卧起不定时。不但无助医家治疗之能力。实则助长病菌之孳生。爰将上述应注意各点。胪举于下。

整居处

《千金方》云。凡居处不得过于绮美华丽。令人贪婪无厌损志。但令雅素净洁。能免风雨暑湿为佳。

又云。凡人居止之室。卧处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冷风气得入。久而不觉。使人中风。凡诸室内。

有强烈之风吹入。勿强忍久坐。必须起行避之。又云。凡近炉灶勿安床。勿面向坐。久思不祥事起。

《延寿丹书》云。卧床务高二三尺。则地气不及。邪气不侵。勿阴室贪凉。湿地久坐。免受寒湿新邪。

病患卧房宜宽敞。窗户宜开爽。光线宜充满。三者注意室内之空气。常使新鲜。最为病理卫生之至要。

王士雄云。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时行者。以地气既热。秽气亦盛也。故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

扫除洁净。庶几清风自来。疫气自然消散。反是则热气浊气。益为疫气树帜矣。凡时疫流行。罹此者每多被褐藜藿之子。荆户蓬室之人。皆由于此。

洁身体

病后之人。面要常擦。能使容颜光泽。血气流通。目常宜揩。每静时宜常闭目。能清心安神。或用两指背两相磨擦。能祛火。齿宜常洗擦。以去口秽。腹要常摩。使腹食消磨。秽浊不结。

足要常搓。常搓脚心涌泉穴。能去风湿。健步履。睡宜常屈足侧曲睡。不致失精。使不气滞于百节。

夏日忌冷水抹脸。洁身体。勤摩擦。皆为病后调和血气法也。

适寒温

凡患病患之衣服。必须间日更换。卧床被褥。尤须清洁。病患被覆。不可过暖。

过暖亦能致病加重。重病者死。以热郁于内气不宣达故也。病患背要常暖。暖则不再受风寒。胸要常护。使寒不侵入。忌冷着汗衣。着之侵背伤肺。热着晒衣。久晒之衣。必有热毒。冬日热火烘衣。

取快一时。久必生病。凡春水未泮之时。衣宜上薄下浓。养阴收阳。大暑中脱汗衣。不可向风。冬天暴冷。急着棉衣。亦弗顿加。稍觉暖。又宜暂脱。察天时之寒暖。分衣服之绵。无论未病患及病后。

皆宜随时注意。

定卧起

《千金方》云。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欲偃息。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

而偃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言晏起。莫在日出后。又云。气力胜正偃卧。睡不厌屈。

觉不厌舒。又云、丈夫头勿北首卧。卧勿当梁脊下。卧讫勿留灯烛。令魂魄及六神不安。多愁怨。凡眠先卧心。后卧身。卧讫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不得久眠。令人失气。又云。夜卧勿覆其头。

得长寿。夜卧当耳勿有空吹。久成耳聋。人眠勿以脚悬蹋高处。久成肾虚。及损房足冷。又云。头边勿安火炉。日逼近火气。使头重、目睛赤、及鼻干。《千金方》云。寒跏趺坐。暖舒脚眠。峻坐以两足作八字。能去冷。治五痔病。简云。若贪睡则神离。于气无所主。奔溃四溢。饱食勿仰卧。食后勿就寝。此关于卧起之调摄。无论无病患。及病后。若能遵守之。获益必多。

【荣斋按】本节(起居调理法)所提出的四项要求,是病患应当注意的问题,也是急需要和必须要做到的问题。毫无疑问,这四项要求,是符合苏联保护性医疗制的原则的。然而仅仅是符合,还嫌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健康报》第三五零期摘载“北京市各医院推行医疗保护制的情况”一文,关于保护性医疗制中的某些具体措施,介绍得比较全面。特转录过来,以作印证,而资取法。它说:对保护性医疗制的属性和实行中的具体问题,我们提出一些如下的初步体会和认识:一、医院的疗养环境本身可形成有效的治疗因子的致病原素,故应减少和避免使病患感受各种不良刺激条件及利用和创造各种良好影响条件,保护和促进患者正常生理机能的发展,因而,在理化、生物和语言刺激等方面,除一般应注意的以外,尤须注意:(一)在视觉刺激方面,色泽、光线、灯光、画片以及陈设布置和家具的排列等视觉刺激,均应使之发挥良性作用。例如,颜色对病患有刺激和安抚作用,红、黄、橙为刺激颜色,适用于冬季及精神不振的病患;灰、蓝、绿色为安抚颜色,适用于夏季及兴奋的病患。光线及灯光的强弱和色泽,也要温和适度。再如,画片也能通过皮质中枢形成良性或不良作用,对于疾病的治愈有相当影响,如异常分娩的挂图、畸型儿照片以及病理标本(断肢)均可形成不良刺激;适当地装饰风景图片、健康图片、体育作秀等图片,则不仅悦目,而且可使病人情绪开朗。

(二)在听觉刺激方面,安静为一切疾病治疗的必要条件。例如,急于入睡的病患会因微细的声音而更难入睡,手术后的病患会因开关门的声音而引起或加重疼痛,所以应注意尽量保持肃静。还应利用音乐,有条件时最好用个人耳机,使病患精神感到轻松愉快。

(三)在嗅觉刺激方面,病患疗养环境内应尽力避免不正常的气味,如药味、脓臭、血腥等均应除去。可摆放芬芳的花草以增进快感,但盆花于夜间应搬出去。

(四)在感觉刺激方面,感觉的刺激关系更为密切,如温度过减过低、湿度是否合适、空气是否通畅,对病患均为具体的感觉刺激。此外,衣、裤、被、褥是否软合适宜,也会影响到休息和睡眠,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

(五)在社会性刺激方面(主要属第二信号系统),社会性刺激范围很广很多,如语言、文本、态度等。

生硬的语言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病情增剧,漠不关心的态度或不予耐心解释会使病患降低医疗信心,不必告诉病患的检查结果和医疗记录可能增加病患的疑惧,其他有关医院内部及从业人员的技术条件、任务作风生活情况等,也应切忌在病患面前暴露,以免影响病患对医院的信仰。解释各项具体处理时要前后一致,以防引起病患疑虑。此外,还应注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化验,以免增加病患反感和不安。

二、制度方面,值得强调的有如下几点:要在一切为了病患的原则下,规定治疗护理制度,尽一切可能使病患感到方便、舒适、多得到休息和睡眠。对病患的饮食要注意到质和量,以担保足够的营养,并想法子多方促进病患的食欲。适当的康乐活动,是治疗的有力辅助。此外,探视病患的制度亦应从多方面考虑,一般要有定时,切忌在用饭时间访问,以免引起外阻抑而影响到食欲;能行动的病患应在会客室接见来访者,以免影响其他病患。对来访的人,应事先介绍应行注意事项,并检查其所送的书报食物等,以免引起不良刺激。治疗处置及试表、检查等,不可过于集中在同一时间,致使病患应接不暇;但亦不可过度分散,以免病患得不到休息。

三、关于医疗差错事故的处理,我们的意见是:医疗差误事故在医院中是不应当发生而又难以完全避免的,发生之后,在调查了解期间,应从侧面入手,以免引起病患情绪的波动,更应避免让病患知道。但对当事者以及有关病患,应实事求是的耐心的解释或承认错误与不够之处,需要帮助的也要详加帮助。病患尚不知道的事故,应尽量避免使少知道为好,以免形成不良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