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第一

【素】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分布阴阳。主行荣卫。如调元赞化。故曰相傅。

风痹痿 之人。心欲动而手足不随者。以肺病而失其治节故也。)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血。故善谋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两乳中间名膻中。为气海。气舒则喜乐。不舒则悲愁。按素问本篇。有膻中而无心包络。灵枢经脉篇。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心包又名心主。居心之下。代心行事。其所生病。亦与心同。臣使二字。正与君主相对。灵枢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居胃之下。受盛糟粕。传入大肠。)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藏精。故多伎巧。)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引导阴阳。开通秘塞。上焦不治。水溢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蓄膀胱。腔内上中下空处为三焦。马氏乃分割右肾以为三焦。欠是。)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不能化气。则小便不通。)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灵兰秘典论)

【素】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五营运大论多化生气句。)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五营运大论多在气为柔句。)

在脏为肝。(五营运大论多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木曰曲直之变也。是为搐搦。)在窍为目。(解精微论又曰。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酸能收缩。)

辛胜酸。(皆五行相克。)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五营运大论多在气为息句。)在脏为心。五营运大论多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化为茂。其虫羽。

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KT 。)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心有余则喜不足则忧。)

在窍为舌。(舌为心苗。素问金匮真言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昂按。耳为肾窍。然舌无窍。故心亦寄窍于耳。是以夜卧闻声而心知也。)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大喜坠阳。)恐胜喜。热伤气。(即壮火食气之义。)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五营运大论多在气为充。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化为盈。其虫 。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新校正云。王注作哕噫。非也。按杨上善云。哕。气忤也。即呃逆也。)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如物之湿。风吹即干。亦木克土之义。)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五营运大论多在气为成。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咳嗽。)在窍为鼻。

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太素作燥伤皮毛。热胜燥。)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五营运大论多在气为坚。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呻吟。)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寒则血凝。)燥胜寒。咸伤血。(咸能渗津。)甘胜咸。(阴阳应象大论。)(五营运大论亦有此段。而文尤详。故加录于注中。)

【素】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王注。殊于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

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即肛门。大肠通肺。故曰魄门。)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别论。)

【素】心藏神。肺藏魄。(并精而出入者为魄。)肝藏魂。(随神而往来者为魂。)脾藏意。(心有所忆谓之意。故思虑过则伤脾。)肾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故淫欲多则损志。)是谓五脏所藏。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是谓五液。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宣明五气论)(灵枢同。)

【素】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疲同。)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筋。筋主运动。故疲劳。)

其华在爪。(爪者。筋之余。)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肝属春属木。为生发之本。故经文加此句。世医动言伐肝。盖未究内经之旨耳。)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六腑。)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营出中焦。)名曰器。能化糟粕。

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六节藏象论。)

【素】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肺虽为五脏华盖。而其用在右。)心部于表。(心属阳。应南方。居膈上。部署视听言动各事。故曰表。)肾治于里。(肾主封藏。)脾为之使。(营运水谷。溉灌腑脏。)胃为之市。(容受百物。如贸易之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心下膈上为肓。心为阳。主血。肺为阴。主气。父母之象。)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旁者。两肾也。中者。命门也。昂按。心者。性之郛。肾者。命之根。两肾中间一点真阳。乃生身之根蒂。义取命门。盖以此也。

中有相火。能代心君行事。故曰小心。杨上善云。脊有二十一节。肾在第七节之旁。吴鹤皋亦主其说。盖心君无为。吾人一日动作云为。皆命门之相火也。马注云。心在五椎之下。心下有包络。属手厥阴。自五椎之下而推之。则心包当垂至第七节而止。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若根据此解。旁字似无着落。)(刺禁论)

【灵】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一作初。)生之来谓之精。(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两精相搏谓之神。(阴阳合撰。而神生焉。)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属阳。肝藏魂。人之知觉属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属阴。肺藏魄。人之运动属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素问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以下数端皆心之用也。非心其孰能任之。)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专在于是则为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图谋以成此志则有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本神。)

【灵】两神相搏。(阴阳夫妇。)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溉灌。)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五癃津液别曰。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约束也。)令无所避。是谓脉。精脱者耳聋。(肾衰。)气脱者目不明。(清阳不升。)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如油如珠者。谓之绝汗。)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筋失所养。)色夭。脑髓消。胫 。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脉为血府。)(决气。)

【灵】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圣贤养德养身之要语。)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本藏)

【灵】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胃者水谷之海。其输(穴俞。)上在气街。

(本经穴。即气冲。腹下夹脐。相去四寸。动脉应手。素问曰。乃冲脉所起。灵枢曰。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下至三里。(本经穴。在膝下三寸。 骨外。大筋宛宛中。)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血海。)其输上在于大杼。(膀胱经穴。项后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胃经穴、上巨虚一名上廉。在三里下三寸。下巨虚在上廉下三寸。)膻中者为气之海。(五味篇。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两行营卫。谓行中焦生营行。下焦生卫也。大气。即宗气也。)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

(督脉。天柱骨项后发际。颈大筋外廉陷中。)前在于人迎。(结喉旁动脉。属胃经。)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督脉经。顶后百会穴。)下在风府。(一名舌本。督脉经。项后入发一寸五分大筋中。)(海论)

【灵】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胃有五窍。)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阴维任脉之会。玉英即玉堂。在紫宫下一寸六分。俱任经。)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界畔。(胀论)

【灵】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颜。额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五阅五使篇。脉出于气口。

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广大。寿中百岁。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

虽平常殆。况加疾乎。面之地部为基。耳为蔽为墙。)(五色)

【灵】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阴器。)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便溺所出。刺节真邪。)

【灵】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

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阴jing。)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无茎垂与睾丸。)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 。(肩臂下隐处为腋。膝下曲处为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经水篇。足太阳合清水。足少阳合渭水。足阳明合海水。足太阴合湖水。足少阴合汝水。足厥阴合渑水。手太阳合淮水。手少阳合漯水。手阳明合江水。手太阴合河水。手少阴合济水。手心主合漳水。)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 。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 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邪客)

【素】人皮应天。(无所不包。)肉应地。(肉属脾土。)脉应人。(内营外卫。)筋应时。声应音。阴阳合气应律。齿面目应星。出入气应风。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针解篇)

【素】天气通于肺。(鼻受无形之天气。风寒暑湿燥热也。)地气通于嗌。(口受有形之地气。臊焦香腥腐也。)风气通于肝。(肝属风木。)雷气通于心。(象火有声。)谷气通于脾。(虚能受纳。)雨气通于肾。(肾为水脏。)六经为川。(流通。)肠胃为海。(容受。)九窍为水注之气。(清明之气上升头面。阴浊之气下归二阴。象水流注。)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阴阳应象大论。)

【素】诸脉者皆属于目。(脉为血府。故久视伤血。灵枢口问篇。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按膀胱脉起目内 。胃脉系目系。胆脉起目锐 。小肠三焦脉至目锐 。心脉系目系。肝脉连目系是也。)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海。)诸筋者皆属于节。(节有三百六十五会。而筋络其间。故久行伤筋。)诸血者皆属于心。(心生血。为血海。)诸气者皆属于肺。(肺藏气。)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吴注。即潮汐之义。每肢有二溪。)故人卧血归于肝。(肝藏血。动则运。静则藏。)肝受血而能视。(目为肝窍。)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能养筋骨利关节。)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顽痹。)凝于脉者为泣。(涩。)凝于足者为厥。(逆冷。)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孔。经隧也。)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大经所会为大谷十二分。

十二经之部分也。小络所会为小溪穴。有三百六十五。除十二俞。止三百五十三名。四字误也。十二俞。膀胱经之肺俞。

心俞。脾俞。肝俞。肾俞。厥阴俞。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也。)(五脏生成篇)

【灵】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本经俱言阳清阴浊。此言阴清阳浊者。盖以脏阴而腑阳。脏清而腑浊也。)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浊中有清。)上出于口。肺之浊气。(清中有浊。)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气血诸海。)手太阳(小肠。)独受阳之浊。手太阴(肺。)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耳目口鼻。)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脾。)独受其浊。(阴阳清浊。)

【灵】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音科。)为眼。骨之精为瞳子。(肾。水轮。)筋之精为黑眼。(肝。风轮。)血之精为络。(心。血轮。)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肺。气轮。)肌肉之精为约束。(脾。肉轮。)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大惑论)

【灵】手面与身形也。天寒则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堕。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同。)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即气也。)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浓。其肉坚。故天热甚寒。(天当作大。)不能胜之也。

(邪气脏腑病形。)(难经曰。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素】天不足西北。故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

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阴阳应象大论)

【素】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脏腑中阴阳。五脏皆为阴。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金匮真言论)

【灵】胃欲寒饮。(恶热。)肠欲热饮。(恶寒。杂病篇。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师传)

卷上

经络第二

【灵】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

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脘。)下络大肠。(肺与大肠为表里。)还循胃口。(胃之上脘。)上膈(人心下有膈膜。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属肺。从肺系(即喉咙。)横出腋下。(肩下胁上曰腋。)下循 内。(肩肘之间为 。音柔。)行少阴心主。(心。心包。)之前。下肘中。( 尽处为肘。)

循臂内上骨下廉。(肘以下为臂。)入寸口。(关前动脉为寸口。)上鱼。循鱼际。(掌骨之前。大指之后。肉隆起处。统谓之鱼。鱼际。其间穴名。)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止。经别篇又云。上出缺盆。循喉咙。)其支者。从腕后(臂骨尽处为腕。)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从腕后列缺穴。交手阳明经。以至商阳穴。)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肩下横骨陷中。阳明胃穴。)甚则交两手而瞀。(音茂。迷乱也。)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本经病。)渴。(金不生水。)烦心。(心脉上肺。)胸满。(脉贯膈。布胸中。) 臂内前廉痛。(脉循 臂。)厥。(臂厥。)掌中热。(心包部分。脉行少阴心主之前。)气盛有余。则肩背痛。(背为手太阴部分。一作臂。)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肺热则便数而短。为母病及子。)气虚则肩背痛(一作臂。)寒。(畏寒。)少气不足以息。(本经病。)溺色变。(母邪及子。)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大指之第二指。即食指也。)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合谷一名虎口。

本经穴。)上入两筋之中。(阳溪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音鱼。)骨之前廉。(肩 骨。又穴名。在肩端两骨间。)上出于柱骨之会上。(天柱骨。膀胱经。至此会于大椎。)下入缺盆。(足阳明穴。肩下横骨陷中。)

络肺。(大肠与肺为表里。)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至迎香穴而终。经别篇又云。循喉咙。本篇后又云。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是动。则病齿痛。(脉入齿缝。)

颈肿。(脉上颈。)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肠主津。)目黄(大肠内热)口干。(无津。)鼽(鼻流清涕。)衄。(鼻血。)喉痹。(金燥。)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不能举用。皆脉所过。)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山根。)旁约(一作纳。)太阳之脉。(睛明之分。)下循鼻外。上入齿中。(上齿。)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下唇陷中。足阳明脉之会。)却循颐后下廉。(腮下为颔。颔下为颐。)出大迎。(颔前本经穴。)循颊车。(耳下曲颊端。)上耳前。过客主人。(足少阳经穴。在耳前起骨。)循发际至额颅。(发际下为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一名五会。结喉旁一寸五分动脉。可以候五脏气。)循喉咙(本篇又云。上络头项。下络喉嗌。)入缺盆。

(肩下横骨陷中。)下膈属胃络脾。(相为表里。昂按。此乃正经。何以反属支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

入气街中。(即气冲。本经穴。在归来下一寸动脉。卫气篇云。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街。犹路也。)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与前脉相合。)以下髀关。抵伏兔。(股内为髀。髀前膝上六寸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后为髀关。)下膝膑中。(挟膝筋中为膑。)下循胫外廉。下足跗。(足面。)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至厉兑穴而终。以交于手太阴。昂按。此亦正经。何以又属支脉。经别篇又云。上通于心。循咽退场门。上 ,还系目系。)是动。则病洒洒振寒。(疟论曰。阳明虚则寒栗鼓颔。)

善呻数欠颜黑。(土克水。)病至则恶人与火。(阳明脉解篇。阳明气血盛。热甚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阳明土。恶木也。)独闭户塞牖而处。(素问脉解篇。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处也。)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阳明脉解篇。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也。)

贲响腹胀。(脉循腹里。水火相激。故有声及胀。)是为 厥。(胫骨为 。)是主血所生病者。(血分。)狂疟温淫汗出。

(阳明法多汗。)鼽衄。(胃热上行。)口 唇胗。(疹同。唇疡也。脉挟口环唇。)颈肿(脉循颐出大迎。)喉痹。(脉循喉咙。)

大腹水肿。(胃衰。土不制水。)膝膑肿痛。(脉下膝膑。)循膺(膺窗。)乳、(乳中。乳根。皆本经穴。)气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皆经脉所过。)气盛则身以前皆热。(阳明行身之前。)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火盛中消。)溺色黄。(胃热下入膀胱。)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寒胀。)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足大指隐白穴。)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俗名孤拐骨。足跟后两旁起骨也。)上内踝前廉。(胫两旁内外曰踝。)

上内。( 音短。玉篇曰。足跟也。一作 。音善。又名腓。足肚也。)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足厥阴脉。)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相为表里。)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五脏皆入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连舌本。)食则呕。胃脘痛。(络胃。)腹胀善噫。(即嗳。口问篇。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噫。)得后与气。(大便出屁。)则快然如衰。(病衰。)身体皆重。(脾主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

体不能动摇。(即上文体重而甚者。)食不下。(脾主食。)烦心。(脉注心中。)心下急痛。(即胃脘痛。)溏(便溏。)瘕泄。

(瘕积泄泻。)水闭黄胆。(湿热不得泄。黄。脾色。)不能卧。(胃不和。则卧不安。)强立。股膝内肿。(脾主四肢。脉行股膝。)厥。足大指不用。(经脉所起。)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系上与肺通。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贯脊髓。通于肾。盖五脏皆通于心。而心亦通五脏。)下膈络小肠。(小肠与心为表里。)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经别篇又云。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 。本篇又云。别脉系舌本。)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极泉穴。)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肺。)心主(心包。)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至少冲穴而终。以交于手太阳。滑伯仁曰。心为君主。尊于他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支别。)是动。则病嗌干(挟咽。)心痛。渴而欲饮。(心火。)是为臂厥。(脉循 臂。)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系目系。合目 。)胁痛。

(脉出胁下。) 臂内后廉痛。(脉循 臂后廉。)厥。掌中热痛。(心主包络所属。病同。)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手小指少泽穴。接少阴心经。)循手外侧上腕。(臂骨尽处为腕。)出踝中(腕下兑骨为踝。)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绕肩胛。(肩解下成片骨。)交肩上。(上会大椎。乃左右相交于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小肠与心为表里。)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目外角为锐 。)却入耳中。(至本经听宫穴而终。)其支者。别颊上 。(目下为 。)抵鼻。至目内 。(内角。)

斜络于颧。(而交足太阳经。)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挟咽循颈。)肩似拔。 似折。(出肩循 。)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肠主液。)耳聋。(脉入听宫。)目黄。(脉至目 。)颊肿。(上颊。)颈领肩 肘臂外后廉痛。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睛明穴。为手足太阳少阳阳明五脉之会。)上额交巅。(顶百会穴。)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脑后为项。两旁为颈。前为喉。)循肩膊内。(肩后之下为膊。)挟脊(行脊骨两旁第一行。

相去各一寸五分。)抵腰中。(尻上横骨为腰。)入循膂。(挟脊肉为膂。经别篇又云。循膂当心入散。)经肾属膀胱。(相为表里。)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 中。(脊中行上次中下 等处。膝后曲处为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

贯胛。挟脊内。(脊两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自天柱而下。从膊左右下贯胛膂。历尻臀。至髀枢。)过髀枢。(股外为髀。

捷骨下为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与前入 者合。)以下贯 内。(足肚。)出外踝之后。循京骨。本经穴。足外侧赤白肉际。)至小指外侧。(至阴穴。以交足少阴肾经。)是动。则病冲头痛。(上额。交巅络脑。)目似脱。项如拔。

(脉起目 下项。)脊痛。腰似折。(挟脊抵腰。)髀不可以曲。(脉过髀枢。) 如结。 如裂。(入 贯 。)是为踝厥。

(脉行外踝。)是主筋所生病者。(主筋义未详。按太阳病多痉急。如上症。皆风伤筋也。)痔(脉入肛。)疟(太阳疟。)

狂癫疾。(癫狂篇。亦有刺太阳经者。)头囟项痛。目黄泪出。(皆脉所过。)鼽衄。(清涕曰鼽。鼻血曰衄。太阳经气不能循经。上冲于脑。下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足小指皆经脉所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

邪趋足心。(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本经穴。足踝前大骨陷中。)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后跟。)以上 内。(足肚。)

出内廉。(膝后曲处。)上股内后廉。贯脊(会于督脉长强穴。)属肾。络膀胱。(相为表里。经别篇又云。当十四椎。

出属带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络于横骨。终于会厌。)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胸之膻中。以交手厥阴心包经。)是动。则病饥不欲食。(虚火盛则饥。脾弱则不欲食。)面如漆柴。(肾色黑。柴。瘦也。)咳唾则有血。(脉入肺。故咳唾中有血。为肾损。)喝喝而喘。(肾气上奔。)坐而欲起。(阴虚不宁。)目 如无所见。(瞳子属肾。水亏故也。)心如悬。若饥状。(脉络心。)气不足则善恐。(恐为肾志。)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肾主骨。)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俱肾火。)上气(肾水溢于皮肤而肿。)嗌干及痛。(循喉咙。挟舌本)烦心心痛。(脉络心。)黄胆。(肾水反乘脾土。或为女劳疸。)肠 。(素问大奇论。肾脉小沉搏。为肠 下血。)脊股内后廉痛。(经脉行足之后。)痿(骨痿。)厥。(下不足则厥而上。)嗜卧。(少阴病。但欲寐。)足下热而痛。(脉起足心涌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居心之下。)下膈。历络三焦。(三焦心包相表里。邪客篇曰。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肺。)其支者。从胸中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自此至中冲。皆本经穴。)上抵腋。下循 内。(天泉穴。)行太阴(肺。)少阴(心。)之间。(二经中间。)入肘中。(曲泽穴。肘内廉陷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大陵穴。

掌后两筋间。横纹陷中。)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中冲穴。)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小指之次指。无名指也。至此交手少阳三焦经。经别篇又云。循喉咙。出耳后。)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皆经脉所过。)心中 大动。(心主上承心君故病略同。)面赤(赤为心色。)目黄。(目为心使。)喜笑不休。

(心有余则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心主脉。)烦心心痛。掌中热。(本经病。)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无名指关冲穴。)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臂骨尽处为腕。循本经阳池穴。)出臂外两骨之间。(天井穴。)上贯肘。

(尽处为肘。)循 外上肩。(膊下对腋为 。)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胆经。)入缺盆。(肩下横骨陷中。)布膻中。(上焦两乳中间。)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与心包相表里。)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目下为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足少阳穴。耳前上廉起骨。)交颊至目锐 。(而交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脉入耳中。)嗌肿喉痹。(少阳相火。)是主气所生病者。

(气分三焦心包。皆主相火。)汗出。(火蒸为汗。)目锐 痛。颊肿。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皆经脉所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瞳子 穴。去 五分。)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三焦。)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过小肠听宫穴。)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瞳子 之分。)其支者。

别锐 。下大迎。(胃经穴。在颔前一寸三分。动脉陷中。)合于手少阳。(三焦。)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与前入者相合。)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相为表里。)循胁里。(腋下为胁。又名 。)出气街。(即气冲。毛际两旁动脉。)绕毛际。(曲骨之外为毛际。)横入髀厌中。(即髀枢。)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胁骨之下为季胁。

即肝经章门穴。)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髀骨为辅骨。)直下抵绝骨之端。(外踝上为绝骨。)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足面。)入小指次指之间。(足第四指窍阴穴而终。经别篇又云。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足大指本节后为歧骨。)还贯爪甲。出三毛。(大指爪甲后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口苦。(胆味为苦。火亦作苦。)善太息。(木气不舒。)心胁痛。不能转侧。(脉贯心。胁为肝胆往来之道。盖太阳行身后。阳明行身前。少阳行身侧也。)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木郁不能敷荣。)足外反热。(出膝外廉。外辅骨外踝。)是为阳厥。(少阳气逆。)

是主骨所生病者。(骨病未详。按全元起云。少阳者。肝之表。肝主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经气所荣。故云。)头痛。

(脉上头角。故偏头痛。属少阳病。)颔痛。(脉加颊车。)目锐 痛。(脉起锐 。)缺盆中肿痛。胁下肿。(经脉所过。)马刀侠瘿。(颈项胁腋所生疮疡。少阳部分。坚而不溃。)汗出(少阳相火。)振寒疟。(少阳居半表半里。故疟病寒热。必属少阳。)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皆经脉所过。按少阳行身侧。故本篇多用外字。)肝足厥阴之脉。

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大敦穴。)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中封穴。)上踝八寸。交出太阴(脾。)之后。上 内廉。

循股阴。(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穴。)入毛中。过阴器。(入阴mao中。左右环绕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相为表里。)

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咽颡。篇后又曰。脉络于舌本。)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上百会穴。)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行任脉之外。交环于唇口。)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行中焦中脘之分。以交于手太阴经。)是动。则病腰痛。(肝肾为子母之脏。腰痛为母病及子。)不可以俯仰。(木曰曲直。筋病故然。)

丈夫 疝。(脉络阴器。)妇人少腹肿。(脉抵小腹。妇人亦有疝。但不名疝而名瘕。)甚则嗌干。(脉循喉咙。)面尘脱色。

(木病不能生荣。)是(本缺主字。)肝所生病者。胸满(脉上贯膈。)呕逆(木火冲胃。)飧泄。(木盛克土。)狐疝。(脉环阴器。)遗溺(肝虚。)闭癃。(肝火。)(经脉篇。)

【素】任脉者。(任冲督。皆奇经八脉之一。)起于中极之下。(脐下四寸。穴名中极。任脉在中极下。始于二阴之交。

会阴之穴。任由会阴而行腹。督由会阴而行背。)以上毛际。循腹里。(中极穴。)上关元。(穴名。脐下三寸。)至咽喉上颐。(循承浆而络于齿龈。)循面入目。(入目下而络于承泣。)冲脉者。起于气街。(足阳明经穴。在毛际两旁。)并少阴之经。(肾经。灵枢动输篇。冲脉与肾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难经甲乙经并作阳明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脉当脐中而上。冲脉夹脐旁而上。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七疝。寒水筋血气狐 也。又灵素有心疝肺疝肝疝脾疝肾疝。及厥疝冲疝 疝 疝狐疝。是则五脏皆有疝。

不独肾阴也。带下瘕聚。即妇人之疝。)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冲任行腹里。故病在内。气有余故逆。血不足故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行背。故病在脊。冲任督之脉。一源而三歧。皆起于胞中。故经亦有谓冲脉为督脉者。古图经有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亦谓之督也。今人率以行身背者为督。行身前者为任。从中分者为冲也。)

督脉者。(总督一身之阳。)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阴廷之孔。即窈漏也。)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络女子之阴器。)合篡间。(二阴之间。)绕篡后。(肛门之后。)别绕臀至少阴。(肾经。)与巨阳(太阳膀胱。)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督脉之绕臀者。与太阳少阴相合而行。)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此督脉并太阳而行者。)其男子循茎。(男子阴器。)下至篡。

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督脉并任脉而行者。王注云。由此观之。三脉异名而同体也。)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其气冲上。)不得前后。(大小便。)为冲疝。(此督脉为病同于冲脉者。)其在女子不孕。(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经病。故不孕。)癃痔遗溺。嗌干。(此督脉为病同于冲任者。

以其脉上循喉咙。下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故然也。所谓任者。女子得之以任养也。冲者。其气上冲也。督者。督领经脉之海也。)(骨空论)

【灵】跷脉者。(奇经八脉。有阳跷阴跷。)少阴之别。(阴跷为足少阴肾之别脉。)起于然骨之后。(足内踝大骨之下。

照海穴。)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胃经穴。颈旁挟喉动脉。)入 。(颧也。)属目内 。(睛明穴。)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阳跷脉。始于膀胱经之申腰穴。足外踝下陷中。)气并相还。(二气相并周旋。)则为濡。(润泽。)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脉度)

【灵】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腋下穴。属胆经。)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经脉)

(本篇又曰。手太阴之别曰列缺。手少阴之别曰通里。手心主之别曰内关。手太阳之别曰支正。手阳明之别曰偏历。手少阳之别曰外关。足太阳之别曰飞扬。足少阳之别曰光明。足阳明之别曰丰隆。足太阴之别曰公孙。足少阴之别曰大钟。

足厥阴之别曰蠡沟。任脉之别曰尾翳。督脉之别曰长强。合脾之大包。名十五络。)

【素】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宗。尊也。主也。土为物母。为十二经脉之宗。)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动甚则气泄。)(平人气象论)

【素】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王注曰。南方火位。阳气盛大。故曰大明。在人则心藏在南。故谓前。

太冲即冲脉。在下在北。故曰后。少阴肾脉。与之合而盛大也。)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肾脏为阴。脉行足小指之下。膀胱腑为阳。脉行足小指外侧。相为表里。)太阳根起于至阴。(穴在足小指外侧。)结于命门。(灵枢曰。目也。即睛明穴。)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广明心脏下。即太阴脾脏也。)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胃脉。行太阴脾脉之前。相为表里。)阳明根起于厉兑。(穴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胆脉行肝脉之分外。肝脉行胆脉之位内。相为表里。)少阳根起于窍阴。(穴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吴注。行表行里谓之离。阴阳配偶谓之合。)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阳在表。敷布阳气。阳明在表之里。收纳阳气。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灵枢三句同。)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吴注。搏手冲和。无复三阳之别。)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阳脉行表。阴脉行里。)然则中为阴。(阴主内。)其冲在下。名曰太阴。(脾脉在冲脉之上。)太阴根起于隐白。(穴在足大趾端。)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肾脉行脾之后。)少阴根起于涌泉。(穴在足心。)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肝脉。上踝八寸。交出太阴脾经之后。始行少阴肾经之前。前此则否。)厥阴根起于大敦。(穴在足大趾三毛中。)阴之绝阳。(厥阴主十月。为阳之尽。)名曰阴之绝阴。(三阴三阳。至此经为尽处。)是故三阴之离合也。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阴为至阴。敷布阴气。厥阴阴之尽。受纳阴气。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故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阴。(阴阳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然其要则本之一阴一阳。张子所谓一故神。两故化也。)(阴阳离合论。)

【素】阳明两阳合明也。(三月辰。主左足阳明。四月巳。主右足阳明。为两阳合明。)厥阴两阴交尽也。(九月戌。

主右足厥阴。十月亥。主左足厥阴。为两阴交尽。)(至真要大论)

【素】三阳为父。(三阳。太阳也。总督诸阳。)二阳为卫。(二阳。阳明也。御邪扶生。)一阳为纪。(一阳。少阳也。

纲纪形气。)三阴为母。(三阴。太阴也。育养资生。)二阴为雌。(二阴。少阴也。为牝脏。)一阴为独使。(一阴。厥阴也。善谋虑为使。)(阴阳类论)

【灵】营气之道。内谷为宝。(气之清者为营。成于水谷。所化精微之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脾为传精于肺。)

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肺为传相。为布散于中外。)精专者。行于经隧。(精之专者化为营。循行正经之隧道。)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营气之行。每日从手太阴肺始。)出注手阳明。(大肠经。)上行注足阳明。

(胃经。)下行至跗上。(足面。)注大指间。与太阴合。(足大趾隐白穴。合足太阴。)上行抵髀。(股髀内廉。)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心。)出腋下臂。注小指。(手小指。心经少泽穴。)合手太阳。(至小指外侧。合小肠经。)上行乘腋。

出内。(目下。)注目内 。(睛明穴。足太阳膀胱经。)上巅下项。合足太阳。(膀胱经。)循脊下尻。(脊骨尽处。)下行注小指之端。(足小趾。膀胱经至阴穴。)循足心。(斜趋足心。肾经涌泉穴。)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手厥阴心包经。)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即心包络。)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心包经大陵穴。)入掌中。(劳宫穴。)出中指之端。(中冲穴。心包经尽处。)还注小指次指之端。(手第四指关冲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合手少阳。(三焦。)上行注膻中。(两乳中间。)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下行至跗上。(足面。)复从跗注大指间。(足厥阴肝经大敦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至此而终。)从肝上注肺。(复行肺经。)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咽颡。)究于畜门。(未详。新校正云。疑即贲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 。(音邸。脊骨尽处。)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马注。此任脉也。)下注肺中。复出太阴。(终而复始。)此营气之所行也。

逆顺之常也。(顺行逆行。皆合常数。)(营气)

【灵】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胃升精于肺。肺散精于脏腑。)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营在脉中。(阴性精专。随宗气以行于经隧之中。)卫在脉外。(阳性 悍滑利。不入于脉。而自行于皮肤分肉之间。卫气篇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

为营气。)周营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如陇高起。)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阴阳交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营卫生会)

【灵】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睛明穴。太阳经。)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膀胱经始。)循背下至小指之端。(足小趾至阴穴。)其散者。(在头而散者。)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小肠经。)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本经少泽穴。)其散者。

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胆经之瞳子 。)注小指次指之间。(足第四趾之窍阴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三焦经。)

下至小指之间。(小指次指之端。即无名指之关冲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胃经。)以下行至跗上。

入五指(当作次趾。)之间。(本经厉兑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大肠经之迎香穴。在鼻旁。)入大指(当作次指。)之间。(本经商阳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少阴肾经涌泉穴。交于阴。)出内踝。下行阴分。复会于目。

(夜行阴分。至明日复会于足太阳睛明穴。)故为一周。(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五十度毕。)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气行于阴则寐。故少阴病但欲寐。)肾注于心。(手少阴。)心注于肺。(手太阴。)肺注于肝。(足厥阴。)肝注于脾。(足太阴。)脾复注于肾为周。(阴分有五脏。而缺手厥阴心包经。按邪客篇言少阴脉曰。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包络。其余脉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又自睛明穴起。)(卫气)

【灵】营出于中焦。(中脘穴。为中焦。胃中谷气。传化精微为血。)卫出于下焦。(脐下一寸阴交穴。为下焦。其阳气上升为卫气。)愿闻三焦之所出。曰上焦出于胃上口。(上焦即膻中。宗气积焉。胃口上脘当其分。)并咽(上喉咙。司呼吸。)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即膻中之分。)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手太阴肺经。)还至阳明。(行手阳明大肠。)上至舌。下足阳明。(胃经。又行脾。行心。行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复行于手太阴肺。)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

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此言上焦宗气。与营气同行于经隧之中。)中焦亦并胃中。

(胃之中脘。)出上焦之后。(之下。)此所受气者。泌糟粕。(泌别糟粕下行。)蒸津液。(蒸腾津液上行。)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所谓营出中焦也。)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曰。营卫者。精气也。(水谷之精气。)血者。神气也。(精能生神。神无所丽。必根据精血。)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汗者心之液。即血也。凡脱血者。无再发其汗。

发汗者。无再去其血。若两伤之。则有两死。而无两生矣。)下焦者。别回肠。(大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

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三停分之。此居下焉。)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其浊气下行。则为二便。其清气升于上中二焦者。则为卫气。而流行于六阴六阳也。)上焦如雾。(如雾之氤氲。)中焦如沤。(如沤之上浮。)下焦如渎。(如渎之蓄泄。按本节仅言下焦如渎。而未及卫出于下焦。)此之谓也。(昂按。此岐黄所说三焦。在上中下三空处。古人所谓有名无形者是也。马玄台乃云。此不得为三焦。而割右肾以为三焦之府。窃谓五脏六腑。各有定位。肾居五脏之一。本有两枚。焉得割其右者。另为一腑乎。于三焦三字之义。何以称焉。)(营卫生会)

【灵】脉行之逆顺奈何。(有自上而下者。有自下而上者。)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为顺。手太阴肺。从中府而走手大指之少商。少阴心。从极泉而走手小指之少冲。厥阴心包。从天池而走手中指之中冲。)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为顺。手阳明大肠。从手四指商阳而走头之迎香。太阳小肠。从手小指少泽而走头之听宫。少阳三焦。从手四指关冲而走头之丝竹空。)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为顺。足太阳膀胱。从头睛明而走足小趾之至阴。阳明胃。从头头维而走足次趾之厉兑。少阳胆。从头瞳子 而走足四趾之窍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为顺。足太阴脾。从足大趾隐白而走腹之大包。少阴肾。从足心涌泉而走腹之俞府。厥阴肝。从足大趾大敦而走腹之期门。若如此转行者。则为逆行也。)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独少阴肾脉下行。与肝脾直行者别。)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冲为血海。故脏腑皆禀气。)其上者。出于颃颡。(咽颡。)渗诸阳。灌诸精。(自下而上故曰冲。)其下者。(复有下行者。)注少阴之大络。(肾之大络。名太冲穴。肾脉下行者。正以冲脉入肾之络。与之并行也。)出于气街。(冲脉起于肾下。出于阳明气冲穴。即气冲。)循阴股内廉。入 中。(膝后曲处。)伏行 (一作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肝脾肾。)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循足面下涌泉。入足大趾。)渗诸络而温肌肉。(冲脉上灌下渗如是。所以为脏腑之海。而肾脉因之下行也。)(逆顺肥瘦)

【灵】手少阴之脉独无 。何也。(无治病之俞穴。)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心为君主。不易受邪。)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邪中于心。则立死。)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 焉。(包络同于心主之脉。故即以心主名之。)少阴独无者。不病乎。曰。其外经病。(经络。)而脏不病。(心脏。)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治其经者。独取掌后锐骨。

本经之神门穴而已。)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治手少阴者。即治心包络经。按九针篇云。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系心包经穴。以心包代心君行事。故不曰本经之神门。而曰心包之大陵。在掌后两筋间横纹陷中。)(邪客)

【素】春气在经脉。(木气疏通。)夏气在孙络。(火气充满。)长夏气在肌肉。(土主肌肉。)秋气在皮肤。(肺主皮肤。

其气轻清。)冬气在骨髓中。(肾主骨髓。其气沉深。)(四时刺逆从论)

【素】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张注。人之脏腑。雌雄相合。自有常数。阳有余则阴不足。阴有余则阳不足。故太阳多血少气。则少阴少血多气。少阳少血多气。则厥阴多血少气。惟阳明气血皆多。盖水谷之海。血气之所从生也。按灵枢五音五味篇。厥阴常多气少血。太阴常多血少气。与此不同。当以素问为正。)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膀胱肾。)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胆肝。)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胃脾。)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小肠心。)少阳与心主为表里。(三焦心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大肠肺。凡腑皆属阳主表。脏皆属阴主里。一阴一阳。一腑一脏。相为配合。)(血气形志篇)灵枢同。

【灵】五脏五 。( 。穴也。五者。井荥俞经合也。)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 。(六腑多原 。)六六三十六 。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五脏六腑。加心包为十二经。经有十二络穴。再加督之长强。任之尾翳。脾之大包。为十五络。)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如水始出。为井穴。肺少商。心少冲。肝大敦。脾隐白。肾涌泉。心包中冲。为木。大肠商阳。小肠少泽。胆窍阴。胃厉兑。膀胱至阴。三焦关冲。为金。)所溜(流)为荥。(流如小水。为荥穴。肺鱼际。

心少府。肝行间。脾大都。肾然谷。心包劳宫。为火。大肠二间。小肠前谷。胆侠溪。胃内庭。膀胱通谷。三焦液门。

为水。)所注为输。(一作 。从此而注为输穴。肺太渊。心神门。肝太冲。脾太白。肾太溪。心包大陵。为土。大肠三间。小肠后溪。胆临泣。胃陷谷。膀胱束骨。三焦中渚。为水。此下六腑多原穴。大肠合谷。小肠腕骨。胆丘墟。胃冲阳。膀胱京骨。三焦阳池。)所行为经。(又从而行为经穴。肺经渠。心灵道。肝中封。脾商邱。肾复溜。心包间使。为金。大肠阳溪。小肠阳谷。胆阳辅。胃解溪。膀胱昆仑。三焦支沟。为火。)所入为合。(从此会合。为合穴。肺尺泽。

心少海。肝曲泉。脾阴陵泉。肾阴谷。心包曲泽。为水。大肠曲泉。小肠少海。胆阳陵泉。胃三里。膀胱委中。三焦天井。为土。)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 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欲行针者。当守其神。欲守神者。当知其节。此言刺法。然经穴所过。凡医皆当知之。故次于此。)(九针十二原)

【素】天有宿度。地有经水。(地有十二经水。)人有经脉。(十二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

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

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离合真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