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木部中品

秦椒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毒。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疗喉痹,吐逆,症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太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琊。八月、九月釆实。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图经》曰:秦椒,生太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琊,今秦、凤间、及明、越、金、商州皆有之。初秋生花,秋末结实,九月、十月釆。陶隐居云:似椒而大,色黄黑,或呼大椒。苏恭云:叶及茎、子都似蜀椒,但实细味短。《尔雅》云:檓,大椒。郭璞云:椒丛生,实大者名为檓。《诗唐风》云:椒聊且。陆机疏云:椒似茱萸,有针刺。茎叶坚而滑。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谓之竹叶椒,其木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可着饮食中。又用蒸鸡、豚最佳。

《药性论》云:秦椒,君,味苦、辛。能治恶风遍身,四肢?痹,口齿浮肿摇动,主女人月闭不通,治产后恶血痢,多年痢,主生发,疗腹中冷痛。

陶隐居云: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呼为大椒。又云:即今樛树。而樛子是猪椒,恐谬。樛,居虬切。

孟诜云:秦椒,温。灭瘢,长毛,去血。若齿痛,醋煎含之。又损疮中风者,以面作馄饨,灰中烧之使热,断使口开,封其疮上,冷即易之。又法:去闭口者#1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饭压之,重者再服。

《伤寒类要》:治膏瘅,其人饮少小便多方:秦椒一分出汗,瓜蒂二分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续千金方》:治虫入耳。椒末一钱,醋半盏,浸良久,少少灌耳,虫自耳出。

《衍义》曰:秦椒,此秦地所出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2似,秦椒但叶差大,椒粒亦大而纹低,不若蜀椒皱纹高为异也。然秦地亦有蜀种椒。如此区别。

山茱萸

味酸,平、微温,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3,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轻身,明目,强力长年。一名蜀枣,一名鸡足,一名鬾音妓实。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图经》曰: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子初熟未干,赤色,似胡?子,有核,亦可啖;既干,皮甚薄。九月、十月釆实,阴干。

吴普云:一名鼠矢。叶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釆实。似此小异也。

陶隐居云: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亦可啖;既干,皮甚薄,当以合核为用尔。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山茱萸,使,味咸、辛,大热。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坚长阴jing,添精髓,疗耳呜,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日华子》云: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洽酒齄。

雷公云:凡使,勿用雀儿苏,真似山茱萸,只是核八棱,不入药用。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子,一片#4取内#5皮用,只秤成四两已来,缓火熬之方用。能壮元气,秘精。核能滑精。

《衍义》曰:山茱萸,与吴#6茱萸甚不相类。山茱萸色红,大如枸杞子。吴茱萸如川椒,初结子时,其大小亦不过椒,色正青。得名则一,治疗又不同,未审当日何缘如此命名。然山茱萸能养肾脏,无一不宜。《经》与《注》所说备矣。

紫葳音威

味酸,微寒,无毒。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症瘕血闭,寒热羸瘦,养胎。茎、叶:味苦,无毒。主痿蹶,益气。一名凌苕,一名茇华,一名凌霄花。生西海川谷及山阳。

《图经》曰:紫葳,凌霄花也。生西海川谷及山阳,今处处皆有,多生山中,人家园圃亦或种莳。初作藤蔓生,依大木,岁久延引至巅而有花。其花黄赤,夏中乃盛。陶隐居云:《诗》有苕之华。郭云凌霄。又苏恭引《尔雅˙释草》云:曹,陵苕#7。郭云又名陵霄。按今《尔雅》注:苕,一名陵时。本草云而无陵霄之说,岂古今所传书有异同邪?又据陆机及孔颖达疏义亦云:苕,一名陵时。陵时乃是鼠尾草之别名,郭又谓苕为陵时。本草云:今紫葳无陵时之名,而鼠尾草有之。乃知陶、苏所引,是以陵时作陵霄耳。又陵霄,非是草类,益可明其误矣。今医家多釆其花干之,入妇人血崩风毒药,又治少女血热风毒,四肢、皮肤生瘾疹,并行经脉方:陵霄花不以多少,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温酒调下,食前服,甚效。

《药性论》云:紫葳,臣,一名女威,畏卤咸,味甘。主热风风痫,大小便不利,肠中结实,止产后奔血不定,淋沥,安胎。

《日华子》云:根,治热风身痒,游风风疹,治瘀血带下。花、叶功用同。

《斗门方》:治暴耳聋。凌霄叶烂杵自然汁,灌耳内,瘥。

《衍义》曰:紫藏,今蔓延而生#8,谓之为草。又有木#9身,谓之为木。又须物而上。然干不逐冬毙,亦得木之多也,故分入木部为至当。唐˙白乐天诗: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由是益知非草也。《本经》又云:茎、叶味苦。是与瞿麦别一种甚明。《唐本》注云:且紫葳、瞿麦皆《本经》所载,若用瞿麦根为紫威,何得复用茎、叶?此说尽矣。然其花赭黄色,本条虽不言其花,又却言茎、叶味苦,则紫葳为花,故可知矣。

胡桐泪

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黑汗,水研三二两灌之,立瘥。又为金银焊药。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形似黄矾而坚实。有夹烂木者,云是胡桐树滋沦入土石咸卤地作之。其树高大,皮、叶似白杨、青桐、桑辈,故名胡桐木,堪器用。又名胡桐律。律#10、泪声讹也。《西域传》云:胡桐似桑而曲。

《图经》曰:胡桐泪,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货之者。相传其木甚高大,皮似白杨、青桐辈。其叶初生似柳,渐大则似桑、桐辈。其津液沦入地中,与大石相着,冬月釆得之,状如黄矾、姜石,味极咸苦,得水便消,如消石也。古方稀用,今治口齿家为最要之物。一名胡桐律。律、泪声近也。然有一种木律极相类,不堪用也。

《日华子》云:治风蚛牙齿痛。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药用;石律形如小石片子,黄土色者为上。即中入齿药用,兼杀火毒并面毒。

《海药》云:谨按《岭表记》云:主风疳?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多服令人吐。作律字非。

猪苓

味甘、苦,平,无毒。主痎音皆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一名豭猪屎。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冤句。二月、八月釆,阴干。

《图经》云:猪苓,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冤句,今蜀州、眉州亦有之。旧说是枫木苓,今则不必枫根下,乃有生土底,皮黑作块似猪粪,故以名之。又名地乌桃。二月、八月釆,阴干。削去皮,肉白而实者佳。《庄子》谓之豕橐。司马彪注云:一名苓,根似猪矢,治渴。

《药性论》云:猪苓,臣,微热。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陶隐居云:旧云是枫树苓,其皮至黑作块,似猪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实者佳,削去黑皮用。

禹锡云:按吴氏云:猪苓,神农:甘;雷公:苦,无毒,甘#11。

雷公云:凡采得,用铜刀削去粗皮一重,薄切,下东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细切,以升麻叶对蒸一日,出,去升麻叶,令净,晒干用。

《外台秘要》:治妊娠患子淋。猪苓五两,一味末,以白汤三合服方寸匕,渐至二匕,日三夜二。

《子母秘录》: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猪苓五两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杨氏产乳》:疗通体遍身肿,小便不利。猪苓五两,捣筛,煎水三合。调服方寸匕,加至二匕。

《衍义》曰: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详审。

乌药

味辛,温,无毒。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其叶及根,嫩时釆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补中益气,偏止小便滑数。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桠,叶青阴白。根色黑褐,作车毂形,状似山芍药根,又似乌樟根。自余直根者不堪。一名旁其。八月采根。

《图经》曰:乌药,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木#12似茶槚,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作三桠,面青背白。五月开细花,黄白色。六月结实如山芍药。而有极粗大者,又似钓樟根。然根有二种:岭南者,黑褐色而坚硬;天台者,白而虚软,并八月采。根以作车毂形如连珠状者佳。或云:天台出者香白可爱,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癞,并解冷热,其功不可悉载。猫、犬百病,并可磨服。

《斗门方》:阴毒伤寒。乌药子一合,炒令黑烟起,投水中,煎三五沸,服一大盏,候汗出回阳立可。

《衍义》曰: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点,治胸腹冷气,甚定当。

没药

味苦,平,无毒。主破血止痛,疗金疮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痛肤赤。生波斯国。似安息香,其块大小不定,黑色。

《图经》曰:没药,生波斯国,今海岭#13诸国及广州或有之。木之根株皆如橄榄,叶青而密。岁久者,则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结成块,或大或小,亦类安息香。采无时。今方多用治妇人内伤痛楚,又治血晕及脐腹?#14刺者。没药一物,研细,温酒调一钱,便止。又治历节诸风,骨节疼痛,昼夜不可忍者。没药半两,研,虎脑#15骨三两涂酥炙黄色,先捣罗为散,与没药同研令细。温酒调二钱,日三服,大佳。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没药单用亦得。味苦、辛。能主打搕损,心腹血瘀,伤折踒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损,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饮之。良。

《日华子》云:破症结,宿血,消肿毒。

《海药》云:谨按徐表《南州记》:生波斯国,是彼处松脂也。状如神香,赤黑色。味苦、辛,温,无毒。主折伤马坠,推陈置新,能生好血。凡服皆须研烂,以热酒调服。

《衍义》曰:没药,大概通滞血。打扑损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滞则气壅淤,气壅淤则经络满急,经络满急故痛且肿。凡打扑着肌肉须肿胀者,经络伤,气血不行壅淤,故如是。

龙眼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虫去毒。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生南海山谷。

陶隐居云:广州别有龙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为益智尔。食之并利人。

《唐本》注云:益智似连翘子头未开者。味甘、辛。殊不似槟榔。其苗、叶、花、根,与豆蔻无别,惟子小尔。龙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龙眼也。其龙眼树似荔枝,叶若林擒,花白。子如槟榔,有鳞甲,味甘、酸。

《衍义》曰:龙眼,《经》曰:一名益智。今专为果,未见入药,《补注》不言。《神农本草》编入木部中品,果部中复不曾收入。今除为果之外,别无龙眼。若谓为益智子,则专调诸气,今为果者,复不能也。矧自有益智条,远不相当。故知木部龙眼,即便是今为果者。按《今注》云:甘味归脾,而能益智,此说甚当。

庵摩勒

味苦、甘,寒,无毒。主风虚热气。一名余甘。生岭南交、广、爱等州。

《图经》曰:庵摩勒,余甘子也。生岭南交、广、爱等州,今二广诸郡及西川蛮界山谷中皆有之。

《衍义》曰:庵摩勒,余甘子也。解金石毒,为末,作汤点服。佛经中谓庵摩勒者是此,盖西度有之。

卫矛

味苦,寒,无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蛊疰,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一名鬼箭。生霍山山谷。八月采,阴干。

《图经》曰:卫矛,鬼箭也。出霍山山谷,今江淮州郡或有之。三月以后生茎,苗长四五尺许。其干有一#16羽,状如箭翎。叶亦似山茶,青色。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釆条茎,阴干。其木亦名狗骨。《崔氏方》疗恶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汤。《集验方》疗卒暴心痛,或中恶气毒痛,大黄汤亦用鬼箭,皆大方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鬼箭,使,一名卫矛,有小毒。能破陈血,能落胎,主中恶腰腹痛、百邪鬼魅。

《日华子》云:鬼箭羽,味甘、涩。通月经,破症结,止血崩带下,杀腹脏虫及产后血咬肚痛。

雷公云:凡使,勿用石茆,根头真似鬼箭,只是上叶不同,味各别。采得后只使箭头用,拭上赤毛,用酥缓炒过用之。每修事一两,用酥一分,炒酥尽为度。

《外台秘要》:治乳无汁。鬼箭五两,水六升,煎取四升。一服八合,日三服,大效。

《衍义》曰:卫矛,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尝于平陆地见也。叶绝少,其茎黄褐色,若檗皮,三面如锋刃。人家多燔之遣崇。方家用之亦少。

海桐皮

味苦,平,无毒。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甘?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堪作绳索,入水不烂。出南海以南山谷。似梓一作桐白皮。

《图经》曰:海桐皮,出南海以南山谷,今雷州及近海州郡亦有之。叶如手大,作三花尖。皮若梓#17白皮而坚韧,可作绳,入水不烂。不拘时月采之。古方多用浸酒治风蹶。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温。治血脉麻痹疼痛,及目赤。煎洗。

《传信方#18》:南唐筠州刺史王绍颜撰《续传信方》着其法云:顷年予在姑熟之日,得腰膝痛不可忍。医以肾脏风毒攻刺,诸药莫疗。因览《传信方》备有此验。立修制一剂,便减五分。步履便轻,故录之耳。海桐皮二两,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半两,薏苡人一两,生地黄十两,八物净洗,焙干细剉,生地黄以芦刀子切,用绵一两都包裹,入无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食后,日午晚卧时一杯,长令醺醺。合时不用添减,禁毒食。

虎杖

根微温。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结。

《药性论》云:虎杖,使。一名大虫杖也。味甘,平,无毒。主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爱,堪看,尝之甘美。

陶隐居云:田野甚多,此状如大马蓼,茎斑而叶圆。及主暴症,酒渍根服之也。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生下湿地,作树,高丈余,其茎赤,根黄。二月、八月采根,日干。所在有之。

《尔雅》云:蒢,虎杖。注云:似红草而粗大,有小刺,可以染赤。

《日华子》云:治产后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疖痈毒,女人血运,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又名酸杖,一名斑杖。

雷公云:凡使,勿用天蓝并斑猫根,其二味根形味相似,用之有误。采得后细剉,却用上虎杖露浥一夜后,晒干用。

《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硬如石,痛刺昼夜,若不治之,百日内死。取虎杖根,勿令影临水上,可得石余许,洗干捣作末,稌米五升,炊饭内搅之,好酒五斗渍,封候药消饭浮,可饮一升半,勿食鲑鱼、盐。症常#19出。亦可但取其一斗干,捣酒渍饮之,从少起,日三,亦佳此治症,乃胜诸大药。

《肘后方》:治时疫伤寒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方。用虎杖根剉,水煮,适寒温,以渍手足,令踝上有水尺许止之,《伤寒类要》同。

《集验方》:治五淋。虎杖不计多少为末,每服二钱,用饭饮下,不拘时候。

《衍义》曰:虎杖根,微苦,《经》不言味。此草药也。《蜀本图经》言作木高丈余,此全非。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叶、茎、蕊差大为异。仍茎、叶有淡黑斑。自六月七月旋旋开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陕西山麓水次甚多。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为饮。不得甘草,则不堪饮。《药性论》云:和甘草煎,尝之甘美。其味甘,即是甘草之味,非虎杖也。论其攻治,则甚当矣。

五倍子

味苦、酸,平,无毒。疗齿宣疳?,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癣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一名文蛤。在处有。其子色青,大者如拳,内多虫。一名百虫仓。

《图经》曰:五倍子,旧不着所出州土,云在处有之,今以蜀中者为胜。生肤木叶上,七月结实,无花。其木青黄色。其实青,至熟而黄。大者如拳,内多虫。九月采子,暴干。生津液最佳。

陈藏器序云:五倍子,治肠虚泄痢,熟汤服。

《博济方》:治风毒上攻眼,肿痒涩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眦赤烂,浮翳、瘀肉侵睛。神效驱风散、五倍子一两,蔓荆子一两半,同杵末。每服二钱,水二盏,铜、石器内煎及一盏澄滓,热淋洗。留滓二服,又依前煎淋洗。大能明眼目,去涩痒。

《经验后方》:治小儿吐不定。五倍子二个,一生一熟,甘草一握,用湿纸裹,炮过,同捣末。每服米泔调下半钱匕,瘥。

《衍义》曰:五倍子,今染家亦用。口?疮,以末掺之,便可饮食。

蜜蒙花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青盲肤翳,赤目#20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生益州川谷。树高丈余。叶似冬青叶而厚,背色白有细毛。二月、三月采花。

《图经》曰:蜜蒙花,生益州川谷,今蜀#21中州郡皆有之。木高丈余。叶似冬青叶而厚,背白色有细毛,又似#22橘叶。花微紫色。二月、三月采花,暴干用。此木类而在草部,不知何至于此。

雷公云:凡使,先拣令净,用酒浸一宿,漉出候干,却拌蜜令润,蒸从卯至酉出,日干。如此拌蒸三度,又却日干用。每修事一两,用酒八两浸,待色变,用蜜半两蒸为度。此元名小锦花。

《衍义》曰:蜜蒙花,利州路甚多。叶,冬亦不凋,然不似冬青。盖柔而不光洁,而不深绿,花细碎,数十房成一朵,冬生春开。此木也,今居草部,恐未尽。


味辛,无毒。止血生肌肤,合金疮,主产后血运崩中,卒下血,醋摩服之。亦主眯目,物芒入目,摩点瞳子止#23。又止血痢及小儿客忤,捣筛和水温服之。好墨入药,粗者不堪。

《衍义》曰:墨,松之烟也。世有以栗草灰伪为者,不可用。须松烟墨方可入药。然惟远烟为佳。今高丽国每贡墨于中国,不知用何物合和,不可入药;此盖未达不敢尝之义。又治大吐血,好墨细末二钱,以白汤化阿胶清调,稀稠得所,顿服,热多者尤相宜。又鄜、延界内有石油,燃之烟甚浓,其煤可为墨,黑光如漆,松烟不及。其识又曰延川石液者是,不可入药,当附于此。

棘刺花

味苦,平,无毒。主金疮内漏。冬至后百二十日采之。实,主明目,心腹痿痹,除热,利小便。生道傍,四月采。一名菥蓂,一名马朐,一名刺原。又有枣针,疗腰痛,喉痹不通。

陶隐居云:此一条又相违越,恐李#24言多是,然复道其花一名菥蓂,此恐别是一物,不关枣针也。今俗人皆用天门冬苗,吾亦不许,门冬苗乃是好作饮,益人,正自不可当棘刺尔。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棘有赤白二种。《切韵》曰:棘,小枣也。田野间多有之,丛高三二尺,花、叶、茎、实俱似枣也。

《圣惠方》:治小儿一切疳。用刺针、瓜蒂等分末,吹入鼻中,日二。

安息香

味辛、苦,平,无毒。主心腹恶气,鬼疰。出西戎。似松脂,黄黑色,为块。新者亦柔韧音刃。

禹锡云:按萧炳云:烧之去鬼来神。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安息香树,出波斯国,波斯呼为辟邪树。长三丈,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寒不凋。二月开花,黄色,花心微碧,不结实。刻其树皮,其胶如饴,名安息香。六七月坚凝乃取之。烧之通神,辟众恶。

《海药》:谨按《广州记》云:生南海波斯国,树中脂也,状若桃胶,以秋月采之。又方云:妇人夜梦鬼交,以臭黄合为丸,烧熏丹穴,永断。又主男子遗精,暖肾,辟恶气。

松罗

味苦、甘,平,无毒。主嗔怒邪气,止虚汗,头风,女子阴寒肿痛,疗痰热温疟,可为吐汤,利水道。一名女萝。生熊耳山川谷松树上。五月采,阴干。

《图经》曰:文具桑寄生条下。

陶隐居云:东山甚多,生杂树上,而以松上者为真。《毛诗》云:茑与女萝,施于松上。茑是寄生,以桑上者为真,不用松上者,此互有异同尔。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松萝,使,味苦、辛,微热。治寒热,能吐胸中客热痰涎,去头疮,主项上瘤瘿。

《日华子》云:令人得眠。

大腹

微温,无毒。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所出与槟榔相似,茎、叶、根、干小异。生南海诸国。

《图经》曰:文具槟榔条下。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建脾开胃调中。

孙真人云:槟榔皮,鸩鸟夕栖此树上,宜先酒洗,仍以大豆汁洗,方可用。

天竺黄

味甘,寒,无毒。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一名竹膏。人多烧诸骨及葛粉等杂之。按《临海志》云:生天竺国,今诸竹内,往往得之。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平。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痰。此是南海边竹内尘沙结成者。

《衍义》曰:天竹黄,自是竹内所生,如黄土著竹成也。凉心经,去风热,作小儿药尤宜,和缓故也。

白棘

味辛,寒,无毒。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决刺结,疗丈夫虚损,阴痿精自出,补肾气,益精髓。一名棘针,一名棘刺。生雍州川谷。

《图经》曰:白棘,棘针也。生雍州,棘刺花生道傍,今近京皆有之。棘,小枣也。丛高三四尺,花、叶、茎、实都似枣,而有赤白二种。苏恭云:白棘,茎白如粉,子、叶与赤棘同,赤棘中时复有之,亦为难得耳。然有钩、直二种:直者宜入补药,钩者入痈肿药。针,采无时。花,冬至后百二十日采。实,四月采。

《衍义》曰:白棘,一名棘针,一名棘刺。按《经》如此甚明。诸家之意,琼森疑惑,今略不取,求其《经》而可矣。其白棘,乃取其肥盛,紫色,枝上有皱薄白膜先剥起者,故曰白棘。取白之意,不过如此。其棘刺花,乃是棘上所开花也,余无他义。今人烧枝取油,涂垢发,使垢解。

仙人杖

味咸,平一云冷,无毒。主哕气呕逆,辟痁,小儿吐乳,大人吐食,并水煮服,小儿惊痫及夜啼,安身伴睡良。又主痔病,烧为末,服方寸匕。此是笋欲成竹时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筀竹多生此。又别一种仙人杖,味甘,小温,无毒。久服长生,坚筋骨,令人不老。作茹食之,去痰癖,除风冷。生剑南平泽。叶似苦苣,丛生。新补,见陈藏器、《日华子》。

毗梨勒

味苦,寒,无毒。功用与庵摩勒同。出西域及岭南交、爱等州,戎人谓之三果。

《唐本》注云:树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诃梨勒,而圆短无棱,用亦同法。唐本先附。

《日华子》云:下气,止泻痢。

郁金香

味苦,温,无毒。主蛊野诸毒,心气鬼疰,鸦鹘等臭。陈氏云:其香十二叶,为百草之英。按《魏略》云:生大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今附。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郁金香,平。入诸香药用之。《说文》此香,芳草也。十二叶为贯,采以煮之用为鬯,为百草之英,合而酿酒,以降神也。以此言之,则草也,不当附于木部。

紫藤

味甘,微温,有小毒。作煎如糖下水良。花挼碎拭酒醋白腐坏。子作角。其中人熬令香着酒中,令不败,酒败者用之亦正。四月生紫花可爱,人亦种之。江东呼为招豆藤,皮着树,从心重重有皮。今附。

陈藏器云:主水癊病。京都人亦种之,以饰庭也。

合欢

味甘、平,无毒。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生益州山谷。

《图经》曰:合欢,夜合也。生益州山谷,今近京雍、洛间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除间。木似梧桐,枝甚柔弱。叶似皂荚、槐等,极细而又密,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似相解了,不相牵缀。其叶至暮而合,故一名合昏。五月花发,红白色,瓣上若丝茸,然至秋而实作荚,子极薄细。采皮及叶用,不拘时月。

《衍义》曰:合欢花,其色如今之蘸晕线,上半白,下半肉红,散垂如丝,为花之异。其绿叶至夜则合,又谓之夜合花。陈藏器、《日华子》皆曰皮杀虫,又日续筋骨。《经》中不言。

伏牛花

味苦、甘,平,无毒。疗久风湿痹,四肢拘挛,骨节疼痛。作汤,主风眩头痛,五痔下血。一名隔虎刺花。花黄色,生蜀地,所在皆有。三月采。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蜀近郡有之,多生川泽中。叶青细,似黄檗叶而不光。茎赤有刺。花淡黄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采,阴干。

天竺桂

味辛,温,无毒。主腹内诸冷,血气胀,功用似桂。皮薄不过烈。生西胡国。今附。

《海药》:按《广州记》云:生南海山谷。补暖腰脚,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功力与桂心同,方医家少用。

折伤木

味甘、咸,平,无毒。主伤折筋骨疼痛,散血补血,产后血闷,止痛。酒、水煮浓汁饮之。生资州山谷。

《唐本》注云:藤生绕树上#25,叶似菵草叶而光厚。八月、九月采茎,日干。唐本先附。

桑花

暖,无毒。建脾涩肠,止鼻洪,吐血,肠风,崩中带下。此不是桑椹花,即是桑树上白癣,如地钱花样。又主盗汗,书云止咸。未试。

《圣惠方》:治膀胱虚热,下砂石,涩痛,利水道,烧灰研,食前温酒调下一钱匕。

梫木

味苦,平,无毒。破产后血,煮服之。叶捣碎封蛇咬,亦洗疮癣。树如石榴,叶细,高丈余。四月开花,白如雪。生江东、林筤间。

倒挂藤

味苦,无毒。主一切老血及产后诸疾,结痛血上欲死。煮汁服。生深山。如悬钩有逆刺,倒挂于树叶尖而长也。

故木砧

一名百味。无毒。主人病后食劳复。取发当时来参病人行止脚下土如钱许,男病左,女病右,和砧上垢,及鼠头一枚,无即以鼠屎三七,煮服之,神效。又卒心腹痛。取砧上垢,着人鞋履底悉穿,又?几上屑,烧传吻上嚵疮。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三  竟

#1者:原作『煮』,据晦明轩本改。

#2相:原作『用』,据晦明轩本改。

#3疱:原作『炮』,据晦明轩本改。

#4片:晦明轩本作『斤』。

#5内:晦明轩本作『肉』。

#6吴: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7陵苕:此二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8生:原作『且』,据晦明轩本改。

#9木:原作『本』,据晦明轩本改。

#10律: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1甘:晦明轩本无『甘」字。

#12木:原作『味』,据晦明轩本改。

#13岭:晦明轩本作『南』。

#14?:原作『病』,据晦明轩本改。

#15脑:晦明轩本作『经』。

#16一:晦明轩本作『三』。

#17梓:原作『桐』,据晦明轩本改。

#18传信方:此误,下文当为『图经』所引。

#19常:晦明轩本作『当』。

#20目:晦明轩本作『涩』。

#21蜀:原作『一』,据晦明轩本改。

#22又似: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23止:晦明轩本作『上』。

#24李:晦明轩本作『俚』。

#25绕树上:原作『统木』,据晦明轩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