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不分苍白。功用正同。宋元以来始分用。谓白术苦甘气和。补中焦。除脾胃湿。用以止汗。苍术苦辛气烈。能上行。除上湿。发汗功大。白术歙产者胜。陈壁土炒。苍术茅山者良。糯泔浸焙也。

山药

本经名薯蓣。其改称山药。避唐代宗宋英宗御名也。唐本草云。蜀道者良。今惟重怀庆产。然六地此种实佳。有自河北来者。云在彼煮服。尚不逮六产也。里有窭人生儿乏乳。

困瘁已甚。或教糜山药饲之。始终此一物。竟得长成。且肥白无疾。胜他儿。则本草称补虚羸。信有证矣。纲目云。入药宜野生者。今六圃产煮熟去皮。色白微碧而坚实。山中有自生者更胜。然但充果菜。若依法修治入药。应不在怀庆下耳。纲目列菜部。

葳蕤

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解要主别录也。纲目云。治诸不足。用代参。不寒不燥。大有殊功。解要内同漆叶方。即华佗漆叶青粘散。青粘世无能识。或云黄精之正叶者。或云即葳蕤也。然吾乡有两老儒。先后服此方皆致殒。或云漆叶乃五茄皮叶。本经名豺漆也。里有兵子臂痛不能挽弓。或教用葳蕤一斤五加皮四两浸酒饮。尽一卣。健旺胜常。岂古方正尔。纲目殆误附漆树下耶。

漆本有毒。本经久服轻身。即抱朴子云通神长生。皆难信。纲目谓因货漆人杂桐油。故多毒。亦非。有割漆人误覆漆。遍体疮至莫救。向在中山亲见。况服食乎。弘景云。生漆毒烈是也。古无用叶者。故气味缺。纲目殆因古方。臆立主治耳。

芍药

本经不分赤白。东垣云。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俗云。白补赤泻。纲目云。白芍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产后气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用。非仅以其酸寒也。日华子谓主女人一切病。并及产后用宜酒炒。愚意不若勿用为稳。

石斛

名医别录称生六安山谷。苏颂谓广南者佳。纲目谓蜀中者胜。今真石斛干者色正黄。

形如蚱蜢髀。所谓金钗石斛也。其生者高不及寸。极似矮小瓦松。丛生连根。种之磁盘。亦堪爱玩。然六境罕有。产英邑深山中。峭壁千寻。可望而不可即。采者自巅顶缒巨而下及山腰。用器极力搜剔。令纷纷坠落。始就涧谷检取。亦至危险矣。且每斤干才数两。故采者绝少。今地志误为合肥方物。好事者间向征求。李虚舟大令云。境无崇山。何由得此。每用为笑。近友人归自粤西。偶及三七。云彼地亦甚贵。以上官熬膏。需索无厌也。取之铢锱。

用之土苴。吾乡玉面金芽。尤物非幸。其不及此。犹喜未有读本草者耳。

菖蒲

石菖蒲。陶隐居谓一寸九节者良。叶有脊如剑者真。其相类而叶无脊者兰荪也。又云。露根不可用。李濒湖谓菖类有五。惟生水石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余者。乃石菖蒲。移植盆盎以为观玩。愈剪愈细也。凡用。泔浸。饭上蒸。借谷气尤佳。今六之西南诸山溪石上多有。且一寸不啻九节。移植亦极易生。但露根甚多。采者未必能审择矣。

蒺藜

纲目称刺蒺藜。子有三角。所在有之。治风明目。其白蒺藜生同州沙苑。子光细微绿。补肾治腰痛云。今人称刺者为白蒺藜。其关中产。但称沙苑蒺藜。解要白蒺藜。即纲目刺蒺藜也。吾乡昔一老儒偶病目。服此乃大下不已。反致双瞽。用者审之。

羌活

即独活。一物二种。本经不分。后人乃别用。谓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入足太阳。独活气浊属阴。善行血分。入足少阴。至逐风胜湿。透关利节。功用正同。羌活理游风。

独活理伏风。但真气不足者忌之。惧虚虚也。羌活色紫。独活色黄。苏肆多以老宿前胡及土当归充独活。宜辨之。

蒿本

方云同木香。治雾露清邪中于上焦。清去声。寒也。本张洁古。其同白芷作面脂。取祛风湿。非仅香泽已也。

益母草子

根茎花叶俱入药。济阴返魂丹及益母膏皆全用也。纲目谓胎产诸疾。并用为良。

又谓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此解要所以独有取于花子也欤。

贝母

一名。读萌。诗采。取能散心胸郁结也。本草称治乳难。盖乳病多由郁结。故相宜。又唐时有病患面疮者。用贝母愈。正曼倩酒浇怪哉。取散郁蠲忿意也。苏子容谓类金疮。故宜贝母。岂其然乎。

天麻

本经主杀鬼精物。治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解要所主。乃开宝也。

车前

方云末服治暴泄。昔欧阳公得暴下。国医不能治。夫人买市人药一帖进之愈。乃车前子为末。米饮服二钱匕。盖车前子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而谷藏自止矣。理甚精。

泽泻

纲目称其行水泻肾。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取其泻膀胱之邪气。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后世不知此理。一意用补。故久服有偏胜之患。是泽泻但长于利水。未可专任。扁鹊云。多服病患眼。盖小便利。肾气虚。故昏目也。本草久服云云。扬之太过。用者审之。

枳壳

开宝首云风痹淋痹。下云大胁风。纲目诸刻皆同。惟汤液本作风痒麻痹。下作大肠风。盖以枳壳胜湿化痰。疏泄肺与大肠之气也。解要因之。愚意当是风痹淋闭。大胁痛。原误二字。故不可解。淋闭多郁热。胁痛多气逆。淋闭者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壳主高主气。用以理上。患自除矣。气逆刺痛。亦皆近上。胁言大者。别于下之季胁也。散留结乃统言。胸膈痰滞其一耳。盖用实治下主血。用壳治高主气。洁古东垣皆如此。非臆说也。

竹叶

竹类极繁。本草陶苏二家云。入药宜竹淡竹。又谓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六地多竹。此所指似俗呼水黄连者。余庭前旧植数十竿。邻近每采用。今医家好言淡竹叶。伧父谬以鸭跖草当之。本草草部另载淡竹叶云。苗高数寸。似竹米落地所生。甘寒无毒。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今六之西山有一种草。高不盈尺。茎中空有节。叶亦全肖竹而稍薄。生丛棘间。凌冬不凋。仅一痘医识之云。其师江右人也。指授此为真淡竹。用之已数十年。尝贻余合他药浸酒。未知是否。汤液本草。竹淡竹俱载木部。于淡竹引日华子并用根茎。所主痰热惊痫等症也。按诗绿竹。郑笺绿为王刍。竹为篇竹。郭璞云。篇亦作扁。似小藜。陆玑云。绿竹乃一草。高数尺。可磨治器物。俗呼木贼。以上皆指草。惟班彪志云。淇园殷纣竹箭园也。朱子云。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此则实指今竹。盖竹即多种难辨。又有草木混之。故迄无定论。记此质诸博雅君子。

莲子

称石莲子。以秋深沉水。坚黑如石得名。纲目载别有石莲子。状如土石而味苦。不知何物也。

大枣

即北地晒干赤枣。肉浓多脂。宜用入药。其蒸熟色黑。是为胶枣。亦有用者。至南枣以糖蜜拌蒸。更甘而润。食多损脾动湿热。未堪用也。枣仁陈久者弥良。

龙眼

本草主治云。安志厌食。厌平声。饱也。纲目称其开胃益脾。补虚长智。即安志厌食之谓也。

杏仁

纲目云。气温味甘苦冷利。冷利者其性也。凡用。汤浸去皮尖。麸炒黄。然治风寒肺病。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若润燥活血。则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也。

铁衣

本经名铁落。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疥气在皮肤中。痂说文训干疡。疥有甲。故曰疥。皆外干燥。邪郁皮肤。痛痒不可耐。金以制木。木平则邪热自清。故主之。千金方用治小儿丹毒。亦此意也。煎汁服。亦治水肿。盖借铁气以制肝木。使不能克土。土不受邪。水自消矣。愈后仍断盐。以盐性濡润。恐致复病也。

芒硝

纲目依本经。朴硝硝石并列。而以芒硝属硝石。谓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朴硝即水硝。经煎炼。有细芒者为芒硝。如马牙者为牙硝。气寒而味咸。硝石即火硝。

经煎炼。亦有芒牙二种。气大温而味辛苦。自唐宋以来。所用芒硝牙硝。皆水硝也。信然。

则气温味辛之火硝。既不复用。不必以性寒常用之芒硝另属硝石。且称硝石为火硝矣。汤液本草载朴硝盆硝硝石。于朴硝称气温。盆硝硝石称气寒。又云。硝石者其总名。不经火者为生硝朴硝。经火者为盆硝苦硝。其余诸家。皆称朴芒一物。而有精粗之别。固是。但今药肆朴硝。一名皮硝。工以治皮。炼净则名芒硝。并入药用。正是水硝。产河南睢州。其火硝得火即然。一名焰硝。产寿春。今禁私贩。重火器也。至本经硝石。气味主治。与朴硝无大异。

正苏颂所称。又有生硝。亦出蜀地。不因煮炼。类朴硝而小坚。则硝石殆自然铜之比。未易多致。且既有芒硝可用。亦不更求耳。纲目辨论纷纭。惜未尽一。宋惠民和剂。有碧雪方。

治诸热病。内朴硝芒硝马牙硝硝石并用。皆水硝也。业歧黄者。于此等处。亦宜研窍。未容姑置。

代赭石

方称研末。真金汤下。治小儿惊症。纲目载一儿泻后。眼上。三日不乳。将危。有名医曰。慢惊也。宜治肝。水飞代赭石末。每用半钱。冬瓜仁煎汤调下。果愈。考冬瓜仁研末服。补肝明目。故用煎汤。此更简易。附记便用。

粳米

粳同。稻粘者为糯。不粘者粳。入药。晚粳良。其早熟者为。纲目另列。云气温。主温中除湿。先秋登场。江淮间于糯之外。统名为。不复称粳。于此种早。谓之白稻。以其米色独白。本草列稻粳三种。稻即糯。盖专称糯为稻也。

神曲

红曲神曲出药性本草。用白面合药汁。取配六神。于诸神聚会日作之。故名红曲。

出丹溪补遗。用粳米造。以入酢醢。鲜红可爱。二曲制法。俱载纲目。

生姜

旧附干姜下。纲目始分出另列。且云。食姜久。积热患目。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是皆昔人所未及。所谓好而知其恶者此也。

干姜

造法。以老姜水浸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皮净。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以白净结实者为良。又名白姜。纲目言孕妇不可食。恐使胎内消。以其性热而辛散也。入药宜炮黑。本经云。生者尤良。盖指上文湿痢诸病。东垣云。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是也。六地产姜。药肆所货。或连皮略晒。尚带泥沙。正纲目生姜后附载干生姜者。汤液本草于生姜称气温味辛。气味俱轻阳也。谓姜屑比之干姜则不热。比之生姜则不湿。姜屑即干生姜也。于干姜称气热味大辛。味薄气浓。阳中之阳也。姜附四逆理中等汤用之。则不独生姜干姜有别。即干姜干生姜。未可概施明矣。

白胶

即鹿角胶。药性本草谓白胶一名黄明胶。非是。黄明胶乃牛皮胶也。

阿胶

一名传致胶。本经阿胶。煮牛皮为之。今世惟重乌驴皮。疗风胜诸胶。必用乌者。取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贵阿井者。以济水所注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

糯米粉炒成珠用。然真者难得。或依法汲咸苦井水。自造用可也。并造白胶法。俱详纲目。

石蜜

即蜂蜜。以生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今用河南白蜜。盖采梨花酿成。殊胜他产。纲目果部别载石蜜。即今冰糖也。

紫河车

古之本草。不分部类。于人仅用发皮。海藏汤液。旁附人尿。亦不立人部。盖药本人胞。重在人也。用之及人。且列人部。失则已甚。人胞创自陈氏拾遗。纲目虽收而未以为是。引崔行功只言治人之虚失痨瘵偶用之。崔行功云。炮炙入药。令儿惨夭。于心何忍。濒湖又言吴燮山大造丸用此。然诸药皆平补。内即无人胞。亦可服饵。今吴门郭氏论此方。谓如阴虚精涸。水不制火。发为咳嗽吐血。骨蒸盗汗等症。属阳盛阴虚。服此耗将竭之阴。为患非细。夫病未甚不必服。病既甚又不宜服。则后之纂述者于此药此方俱逸之可也。

附考

药性本草宋掌禹锡谓药性论四卷。多与本草戾。未知何人撰。纲目云。即药性本草。

甄权着也。甄权当唐太宗时。年一百二岁。帝临访药性。因上此书。按唐书权本传。贞观中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寻卒。年一百三岁。所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传于时。其弟立言亦精医。艺文志载甄权脉经一卷。针经钞三卷。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甄立言本草音义七卷。又本草药性三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则药性属立言。

然多一卷。恐并非立言本。纲目实指甄权。未稳。不若但称药性本草也。

卷帙次第古本但列上中下三品。不分部类。自后各家编次不同。纲目先水火土金石。

解要曰草。曰木曰苞。木。曰金石。曰人。曰兽。曰鱼虫。曰果。曰菜谷。今改编先草木。药之本也。次竹。竹说文以草名之。其实非草非木。自为一种。解要依纲目称苞木。不若竟称竹部。次果实。盖不离乎草木。次金石。古本草首金石。固药所重也。次谷菜禽兽虫鱼。强半日用所需。兼属已疾。人则依纲目最后。纲目谓由贱至贵。愚意药物已多。必欲近取诸身。

以其余焉者可。今姑仍旧。且去紫河车。进人中黄。称近余附载。庶几稳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