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传神火天然理,始自角孙螈脉起(凡用神火,无论男婴女婴,皆从左边用起。角孙在耳尖上,螈脉在耳后根。)听宫曲鬓本神旁,次及天容仍右取(听宫在耳门前,曲鬓在鬓脚旁,本神在额角,天容在耳叶根下。左边已完,右亦如此。)囟会承浆左肩井,曲池合谷诸邪屏(囟会即囟门,承浆在下唇宛宛中,肩井在肩上宛宛中,从左起,故曰左肩井。曲池在肘湾上廉屈纵处,合谷在虎口近叉骨处。)气关已过至神门,右亦如之昏可醒(气关在食指第二节,神门在掌后下廉锐骨之端。左完右亦如之。)左乳根中七 始,右亦如之何待齿(自左乳根下起,从上至下七 止,右乳根亦如此。)脐下阴交续命关,平平三点凶危止(阴交在肚脐下半寸,用火三 。)脊中身柱至长强,肺俞阳陵承山当(身柱在项骨三节下,从上至下九 ,至长强穴止。肺俞在两饭匙骨缝中,阳陵泉在膝外边下三寸,承山在脚肚尽处。)

昆仑解溪邱墟穴,涌泉右亦效之良(昆仑在外踝骨后,解溪在系鞋带处,邱墟在外踝骨前,涌泉在脚底中心。左脚完,右亦如之。)

宜用火者

一平素产子有脐风,则胎胎不爽。于产下第二日,勿待其发,先以此火散之,百不失一。

一胎婴生下,多啼不乳,喷嚏呵欠,吮乳口松,是即脐风作矣。急以此火散之。

一凡儿病面青面黑,扭项摇头,仰身擦面,或眼青怒视,或左右斜视,或上下窜视,或两目连扎,或头项牵强,蜷舌露筋,嘘风撮口,啼哭咬人,或手如数物,或两手牵引,或两足跳掣,忽扰忽乱,失张失志,但觉神情与常有异者。由从前表里不清,将欲作痉,此火至妙。

一伤寒已痉,角弓反张,眼目斜视,左右搐搦,并中恶、客忤、痫证,与食填太阴,及一切风闭、火闭、痰闭、气闭,乍然卒死者,此火最神。

一食伤脾胃,肚大青筋,于端午日午时,用全身灯火,复于青筋开叉处,以火载之,一叉一点,其病自消。

一风寒痰气闭塞之证,此火实有神功。凡用灯火既完,候儿啼哭已停,即以金粟丹半丸,姜汤化服。服后,以衣裹之,蒙其头面,令之安卧片时,以复其神志,其病如失。

切忌火者

一小儿四时伤风感冒,身热自汗,大小便调,唇舌如常,口不作渴,此表病轻证也,疏解之则愈。愚人妄用,是谓轻病重治,反为不详。

一小儿邪已入里,身热面赤口渴,大小便秘,唇焦舌紫眼红,或手足心热,夜热焦烦,舌上黄胎,扬手掷足,掀衣揭覆,此里证内热也。清利之自愈,不可用火,强用,不特不能使热邪从里以达表,适足以助热而耗阴,致身热不退,在夏秋燥令,尤为大忌。

一小儿大病久病,身体怯弱,面目青黄,唇舌白莹,摇头斜视,昏睡露眼,形骸消瘦,声息轻微,自汗盗汗,或一切呕吐泻利,痘麻疮痈,久疟久嗽,失血之后,精神疲倦,乳食减少,指纹沉细,六脉无神,此皆虚极之证。切忌火攻,虑其升故也。

一切久热消渴疳证,形骸黑瘦,毛发焦枯,由阴亏血弱,虚热所为。误用灯火,愈增其病,慎之!

一灯火为儿科切要。今医家不特不明火穴,而并不辨寒热虚实,不当用而用之,反为大害。惟根据以前辨法,则用之无不当矣。

夏禹铸曰∶脐风初发,吮乳必口松,两眼角挨眉心处,忽有黄色,宜急治之,治之最易;黄色到鼻,治之仍易;到人中、承浆,治之稍难,口不撮,微有吹嘘,犹可治也。至唇口收束锁紧,舌头强直,不必治矣。一见眉心鼻准有黄色,即用灯火于囟门一 ,人中、承浆,两手大拇指端少商各一 ,脐轮绕脐六 ,脐带未落,于带口一 ,既落,于落处一 ,共一十三 ,风便止而黄即退矣。

予按∶古今灯火,惟上全身火,有经有府,有理有法,无有出其右者。第火穴多,恐仓卒之际,在娴熟者不难,倘素未经练者,一时不能用,故附夏氏脐风火图于此,庶忙迫之时,可以济急。此火亦曾经验,第不及全身灯火耳。

夏禹铸脐风火图(图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