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者。为真菊。一种茎青肥大。作蒿艾气。其味苦辛惨烈不堪食者。为苦薏。(以味似莲子心得名)非真菊也。叶正相似。惟以甘苦别之。(贞白)惟单瓣花小而黄。叶小而薄。色深绿。九月应候而开者为是。邓州白菊。单瓣者亦入药。余皆不用。(宗 )

  花

  味甘。气香。性平。可升可降。阳中有阴。主肝气不足。白术地骨皮桑白皮为之使。

  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本经)一切游风。能令消散。补阴利血脉。(权)除胸中烦热。利五脉。调四肢。(别录)养目血。去翳膜。(洁古)黄菊属土与金。有水与火。大能补阴血。故养目。(丹溪)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其用祛除风热。益肝补阴。皆由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故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矣。(濒湖)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神而明之。皆可入药。(又)菊花独禀金精。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仲淳)同地黄当归枸杞蒺藜五味山萸黄柏羚羊角羊肝。治肝肾俱虚目痛。加木贼谷精柴胡决明子。可去外翳。同黄连甘草元参桔梗连翘生地柴胡川芎羌活荆芥决明子童便。治风热目痛。君川芎细辛 本当归生熟地天麦冬白芍甘草童便。治血虚头痛。亦主眩晕。其因痰而作者。无痰药不效。黄而小者。童便浸一宿。晒干为末服。能生精。与枸杞子相对蜜丸。

  久服终身无目疾。兼不中风及生疔疽。眼目昏花。用甘菊花一斤。红椒去目六两。为末。用新地黄汁和丸〔论〕甘菊秉金精而兼水化。金水相涵。益阴之上品也。何以独为风木之对待。盖风木固欲尽之阴。而乐趋乎阳者也。有金水相涵者。育其将尽之阴。而静其相求之阳。故不独平肝。且能益肝之不足。其疗头目风热。除胸中烦热。利五脉。调四肢。总归于利血脉一语。

  而血脉之所以利。直由金水相涵。以致其用耳。夫心主脉。脉为血府。金水相涵以致其用。

  则是肺阴下降入心。而合于肾脉之至肺者。所谓毛脉合精也。火合于水而血生。血生而脉利。

  又何四肢之不能调乎。然则对待风木一语。正以风脏血脏。实司周身之经络。而经络固内外之合也。得兹味大畅风升之用。而不病于风眚。则所益岂其微哉。(祛头风明目特其首及。

  非谓益阴之功。概止此也。)至入药定以甘者。盖益气益血之味。不能离于甘。离于甘则为阴阳偏至之气。但可以疗偏至之疾耳。

  〔辨治〕 小而气恶者为野菊。味苦茎青者。大伤胃气。谨戒弗用。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

  

  菊

  生平泽。五月开花紫白色。花不甚甘。亦秋月采之。(藏器濒湖)今服饵家。多用白者。

  (颂)

  气味苦辛平。主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服之。白菊花酒。治男妇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壅。每发即昏旋欲倒者。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酒及散。水瘥。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渐加至三匕。不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斤。以生绢袋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气相续为佳。

  

  艾

  野生类蒿。复道者为佳。勿拘州土。蕲产独茎圆叶。背白有芒者。以形状考之。乃九牛草也。人都不识。并诩为艾之精英。顾经注明云。九牛草气虽艾香。实非艾种。医用作炷。

  以灸风湿痹疼痨热积聚。尝获效者。亦因辛窜可以通利关窍而已。(仙制本草)

  味苦而辛。气温芳烈。阴中之阳。生温熟热。可升可降。纯阳之草也。入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主温下元。利阴滞。开结达气。逐冷祛湿。利肝滞冷气作痛。治血病吐衄血痢。疗女子虚漏湿带。暖子宫使孕。并妊娠漏血。产后下血不止。用灸百病。其热气内注。通筋入骨。

  方书治霍乱。(乌梅散中有熟艾。盖治霍乱后痢不止。冷汗出。腹胁胀者。)痫证。(葶苈苦酒汤论治云。凡病发项强直视。不省人事。此肝经有热也。)泄泻。(白术汤治风冷入中。泄利不止。脉虚细者。)目痛(点眼金华水。治肝脏有热。血脉壅滞者。)目泪。(羌活散治目风冷泪久不瘥者)艾叶可取太阳真火。能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逐寒湿。转肃杀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治百病。起沉 为康泰。其功大矣。但惟虚寒痼冷。及湿郁带漏者。以此和之。中病即止。是以归附诸药。罔不着效。若久服致燥。而归咎于艾。于艾何尤。(濒湖)艾乃温下元之药。非经行先期所宜。(阆风)少加艾叶于寒凉药中。即复卦之义。然亦有不必用者。非调经所可概施也。(又)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开郁调经。能暖子宫使孕。姜艾丸。温中除湿。祛一切冷气。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着奇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香港脚。亦宜以此夹入袜内。作炷。灸诸经穴。不差凿窍。拔风湿毒尤验。(以上濒湖)妇人月事不调。血少无热证者。同香附醋浸。入四物汤加阿胶枳壳。神效。发背初起。急灸疮头。不痛灸至痛。痛灸至不痛。夺命神方也。纵溃。毒瓦斯外泄。不至内攻矣。若未溃疮头。用湿纸粘贴。看先干处。

  即于此灸。熏疥疮法。熟艾一两。木鳖子三钱。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条。每以一条安阴阳瓦中。置被里烘熏。后服通圣散。火眼。用艾烧令烟起。以碗盖之。

  候烟上碗成煤。取下水调。或洗或点。更入黄连尤妙。中风口噤。熟艾灸承浆一穴。颊车二穴。各五壮。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许。揉团纳瓦甑中。塞诸孔隙。独留一目。

  以痛处着甑目。烧艾熏之。癫痫诸风。取熟艾于阴囊谷道中间。随年岁灸之。头风久痛。揉艾为丸。时时嗅之。以黄水出为度。妊娠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不止。或倒产子死腹中。艾叶一鸡子大。酒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胎动迫心作痛。艾叶鸡子大。以头醋四升。

  煎二升。分温服。吐衄血热妄行。生荷叶生艾叶侧柏叶生地黄各等分。捣烂。丸如蛋大。每丸用水二杯。煎一杯。去渣服。妇人漏下。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并宜胶艾四物汤。阿胶二两。艾叶三两。川芎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水酒各五升。煮取三升。纳胶令消尽。每温服一升。日二服。

  〔论〕 艾叶生则微苦。大辛。熟则微辛。大苦。生温熟热。纯阳也。第艾一名冰台。

  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丹溪曰。艾属火而有水。即斯绎之。

  是艾虽纯阳之性。乃本于阴而毕畅其阳之气者也。夫阳在阴中而畅其气。然后阴血乃生。即漏下乃固。然则艾之用。惟宜于寒湿之血病。而燥热之血病。正属相反。盖从阴中达阳。还以育阴。(此才是艾之功用。若概谓之纯阳。何以他味纯阳。不与此同其功用耶。)不谓于阳盛而更僭之。阴微而更耗之也。大凡阴虚不能生血。固宜补阴。然不鼓动其阴中之阳。则阴亦不生不化。至于胎漏腹痛。元阳下陷。血乃不固。是皆因虚化寒。因寒动湿之血病。夫因虚生寒。经固曰气虚者寒矣。其因寒动湿者。以阴中阳虚。气不能化。而郁为湿也。盖热之气固就燥。寒之气固就湿。水火之应如此。如是等证。苟用四物而舍艾。岂中的之剂乎。若四生丸之治吐血。兼投艾叶于寒凉中。使阴血有主而得以归经。又治产后虚痢。亦有入艾于寒凉者。总不欲伤其阴中之真阳也。古方调经。多用艾。与疗崩漏及妊娠下血。皆合阿胶投之。以阿胶入手太阴。为气中之阴。艾叶入肝脾肾三经。为血中之阳。有升有降。合和以调气血。而即以固脱也。用醋煮者。亦敛而归阴之义。故知所以用之。则此味生温熟热。皆可奏效矣。

  〔附血证论治〕 凡失血而上行者。皆阴不能为阳之守也。阴为阳守者。以阳原出于阴中也。故阳上行而阴即与之俱上矣。第身半以下。阴为主而阳生焉。身半以上。阳为主而阴宅焉。(阳中宅阴是即阳上行而阴与之俱上者)如阴中阳虚。则阴无以化。而病于气之化原矣。阳中阴虚。则阳无以化。而病于血之化原矣。气之化原病。则阴为死阴。死阴者无阳以使之化。能静而不能动也。血之化原病。则阳为孤阳。孤阳者无阴以为之守。能动而不能静也。如阳有阴以为之守。则阴之静者趋下。而阳亦与之俱下。乃安其静顺之化。否则阳不得阴以为依。而孤阳止有动而无静。有升而无降。且引阴所化之血而上逆矣。然则疗斯证者。

  惟用清甘滋阴。而俾阳降乎。或必苦寒抑阳。而使之降乎。不知苦寒反能亡阴。盖阴伤则不能化阳而血病。若苦寒则阳伤而不能化阴。是亦血之化原微也。且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为之去其蓄。以利其瘀。曷以御之。滑氏云。血证皆有所挟。或挟风。或挟湿。或挟气。又有因药石而发者。虽非治本之义。然当区别以奏前茅之功也。(诸血上溢。其始率用桃仁大黄。得之以折其锐气。而后分别所伤以治之。得效乃多。)大抵治血之逆而上者。多属化阴降阳。治血之顺而下者。类属补阳育阴。二者固区以别矣。方书用艾以治溲血下血。夫溲血有虚实二因。此主宜于补者而言。下血亦指久不愈而痿黄虚惫。下元衰弱者而言。非概论二证之治也。

  性气燥热。凡胎动不由于寒。下痢非单湿为病。崩中经缩不孕不由于风寒入子宫。法并忌之〔修治〕 生者。取汁用。治血痢。止呕血。熟者。治漏血。入妇人丸散。须用醋煮干。

  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其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煎剂宜新鲜。气则上达。

  灸火宜陈久。气乃下行。用陈久艾叶。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其法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濒湖)艾难着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研。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洪容斋)

  

  茵陈蒿

  入药用山茵陈。家莳者力薄。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有歧紧细而扁整。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

  茎叶

  味苦辛甘。气微寒。阴中微阳。入足阳明太阴太阳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

  (本经)小便不利。通关节。去滞热。治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诸本草)性味苦寒。

  为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仲淳)茵陈因旧苗而发春令。故云发陈也。蘩萧蔚莪。同为蒿属。

  不若此草芳香宣发。独能因陈以致新。(子由)疸证有湿热。有燥热。譬之于苗。涝则湿黄。

  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此阳黄也。又有阴黄。大抵皆以茵陈为主。而佐治各随其寒热也。(海藏)茵陈五苓散。总治诸疸。得黄连黄柏干葛苜蓿五味子。治酒疸。得二术茯苓泽泻车前木通橘皮神曲红曲麦冬。治谷疸。同生地仙人对坐草石斛木瓜牛膝黄柏。治女劳疸。风疾挛〔论〕茵陈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根水德之所养。而宣木德之用。土之主在木。其用在水。由木以达水。由水木之达以善上之用。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卢氏谓诸邪成热入中为疸。必从腠理脉络而内薄之。陈丝如腠如理。

  如脉如络。芬芳疏利。味苦健行。则入者出结者散矣。黄证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海藏谓阳黄阴黄皆用之。又云。内伤变黄。只用理中建中。茵陈不必用。试思人身湿热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劳。酒食违宜。劳役过度。伤其中气。以累元气。致脾阴大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者。何可胜数。第有因如是之损伤。以病黄胆者。亦有损伤而不能调养。以成虚劳者。虚劳虽亦有发黄。实则区以别矣。海藏所云不必用。当是此类。至于黄证。黄为湿。疸为单阳而无阴。

  此阳邪即湿邪之所郁而壅者。湿邪有微甚。及兼热兼寒瘀血之所因不同。其初七情房劳。酒食劳役。伤其中气。以累元气。脾阴受伤。故病于湿。湿渐化热。热则脾阴之伤愈甚。而胃阳愈困。更不能行其津液矣。至此湿滋热。热益滋湿。黄与疸合。(黄为湿疸为单阳而无阴)

  则脾肾交病矣。先哲曰。小便不利为里实。宜利小便。或下之。无汗为表实。宜发汗。或吐之。小便赤涩为湿热盛。惟小便清白定属虚。(先哲言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脚弱。

  心忪口淡耳鸣。微寒发热。气急便浊诸证。均治以养荣汤。)投以茵陈反为虚虚。然则小便不利及赤涩者。乃湿兼热甚。因脾之真气衰。无以为水之主。而湿邪壅。水不得土气以行其化。而阳邪壅。真阴虚。二者交病。大都始于胃。次及脾。更次及肾。自微而甚。皆茵陈之对治。缘茵陈能达水化。以行木用而救脾也。至于内伤。原属虚证。果至标急。则虽虚而舍本以治标。若久病脾胃受伤。气血虚弱。必须补助正气。俾邪气渐退。不可过用凉剂。强通小便。恐肾水枯竭。久而面色黑黄。不可治也。又有元气素弱。避渗利之害。过服滋补。以致湿热愈增者。则又不可拘于久病调补之例。更有劳役伤气已甚。复因口食冷物。或久雨。

  体脆感其气。致寒湿相合以发黄者。此种投姜附术蔻不得不藉茵陈以化湿。所谓阴黄也。总之。兹物之投于外感之阳黄阴黄皆宜。于内伤之湿热亦宜。(小盒饭黄赤)惟于内伤之寒湿合者不宜。(小便清白而自利)盖内伤寒湿。为阳气不足之所化。宜投术附。不可以有余之治法化之也。抑黄病原属中土。洁古乃言茵陈人足太阳。何也。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又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能宣巨阳水化。则能达中土之湿化矣。

  〔修治〕采得叶有八角者。阴干。去根。细锉。弗令犯火。

  

  青蒿

  所在有之。望春便发。茎如指而肥。叶极纤细。似茵陈而背不白。至夏渐高五六尺许。秋深开细淡黄花。结子如粟米。茎柔韧。根白硬。苗叶花实并香。功力亦相若也。青蒿茵陈。人疑两药一种。因老嫩异名。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青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

  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茵陈茎干不凋。干上发叶。青蒿茎干俱凋。至春苗起根下。发旧干者三月可采。产新苗者四月才成。是以三月茵陈四月蒿。非以苗分老嫩为说也。(嘉谟)

  茎叶根子

  气味苦寒。主治骨蒸劳热。疟疾寒热。虚劳盗汗。留热在骨节间。明目。疗风毒心痛。

  鼻衄。生捣敷金疮。止血止疼。取汁服。治热黄。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皆少阳厥阴血分病。(濒湖)其味苦。已出乎阳。其气寒。未离乎阴。阴中之阳。阳中之枢象也。(子由)

  凡阳气陷入阴中而蒸蒸骨热。用青蒿补阴退热。最为妙剂。(类明)诸苦寒药。多与胃气不宜。惟青蒿禀天地芳烈之气以生。香先入脾。不犯胃气。独宜于血虚有热者。是以蓐劳虚热。非此不除。(仲淳)得鳖甲地黄牛膝枸杞麦冬五味。除一切产后虚热。及寒热淹延不解童便三斗。文武火熬。约童便减半。去蒿。熬至一升。入猪胆七个。甘草搜和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青蒿煎。治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沙参麦冬末各一两。同熬至可丸。丸如梧子。每食后。米饮服二十丸。疟疾寒热。端午日采青蒿叶阴干。桂心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先寒用热酒。先热用冷酒。发日五更服之。切忌发物。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二两。童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论〕凡苦寒之味。能除热而不能益阴。甘寒之味。能益血而不能泄热。青蒿既苦寒矣。

  乃其望春而发。得少阳春升之气。有从阴引阳以出之义焉。卢子由谓为阴中之阳。阳中之枢象不谬也。且其气芬芳。快入于生血之地。以化育真阴。是能致肝之用于脾。更达脾之化于肝。而最宜于血虚有热者。夫治血中虚热。他味不少。何以热之氵㸒于外者。兹味独有专功。

  以其清血分之热。更由气分以致之。本风升芳气以入脾。脾气能达而后脾阴乃化。(其由内至外者即脾为胃行气于阴阳之义)从阴引阳。即从阳生阴。不徒以苦寒除热为功也。至于风毒心痛。乃血因虚以成热。热迸不散。即为风毒而上病于主血之心。此味总以治血虚有热者对化之矣。

  凡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当归地黄同用。又凡气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弗用。

  〔辨治〕叶细而香。取表里俱青者。(以深青者为胜)宜四五月并茎采之。日干。至秋则受金气矣。治上焦血分结热。生捣汁服。治下焦阴虚骨热。用童便制。使子弗使叶。使根弗使茎。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实。实须炒过。缘其得金气浓。恐伤少阳春生之气也。

  

  茺蔚

  即益母草。一名野天麻。亦名夏枯草。古用实。今用草。是物专精在实。取茺盛密蔚之义。用草则舍密从疏矣。(核)生田野近水湿处。二月苗如嫩蒿。入夏渐高三四尺。茎四棱有节。节节生穗。叶尖歧如艾。四五月穗开红紫小花。亦有白者。每萼内细子四粒。色黑褐。有三棱。生时微臭。夏至后茎叶皆枯。其根色白。(又)

  子

  味微辛甘。气微温微寒。阴中之阳。手足厥阴经药也。主治益气通血脉。养肝明目。

  调女子经脉。(由于肝气虚而滞者)并崩中带下。(由于肝气有损者)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濒湖)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凡胎前产后所恃者血气也。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丹溪)本经首主明目。方书亦止目病之治为多。但血滞目病则宜之。瞳子散大者禁用。目得血而能视。茺蔚子行血甚捷。

  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如东垣助火之说。

  茎根花叶

  茎叶味辛微苦。花味微苦甘。根味甘。主胎前胎动下血。及产难产后胎衣不下。血胀血晕血风等证。并打扑内损瘀血。二便不通。捣汁服。并敷之。消疔肿乳痈丹游等毒。其子补而能行。辛散而兼润。凡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子。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茺蔚实作三棱。合于天三生木。得木体之全。大益肝胆者也。十一脏取决于胆。茺蔚之用。自上按下。从内彻外。

  丰美备足。故主上明眼目。下输水气。内益精髓。外固形骸。益母者胎从厥阴始结。产自少阳发伸。娠前娠后。靡不恃肝胆为主持。种种功力。悉以充肝之用。蔚木之体尔。(子由)

  禀地中之阳气。而兼感乎上天春夏之气。亦阳草也。(仲淳)午月五日。采紫花益母草捣汁。

  分贮瓷器内。各少许。晒干剔取。和蜂蜜封固。加人参琥珀乳香没药血竭沉香丹砂五灵脂。

  主催生及胞衣不下神效。兼治产后血晕。瘀血薄心。恶露不行腹痛。少腹儿枕痛。又能调经。

  治血闭经阻。经行作痛。单用和童便服。能下死胎。及治热入血室。发热烦躁。类伤寒。同四物阿胶续断杜仲为丸。安胎止痛。得生地白芍麦冬枇杷叶青蒿子五味子阿胶。治血热经行先期。及胎漏下血。同生甘菊苍耳草金银花紫地丁各一握。贝母大力子白芷白芨白蔹僵蚕生地连翘生甘草各三钱。熬夏枯草汁和药。浓煎顿饮。消一切疔肿发背。及无名肿毒。济阴丹。

  治女子胎前产后诸证。取茺蔚开红紫花者。连根收采阴干。用叶及花子。忌铁器。石臼研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随证用汤使嚼服。其根烧存性为末。酒服。功与黑神散同。其药不限丸数。以愈为度。又可捣汁滤净。熬膏服之。胎前脐腹痛。或作声者。米饮下。胎前产后脐腹刺痛。胎动不安。下血不止。当归汤下。产后用童便化下一丸。能安魂定魄。调顺血气。

  诸病不生。又能破血痛。养脉息。调经络。并温酒下。胎衣不下。及横生死胎。经日胀满。

  心闷心痛。并用炒盐汤下。产后血晕。眼黑血热。口渴烦闷。如见鬼神。狂言不省人事。童便和酒化下。产后血结成块。脐腹奔痛。寒热冷汗。面垢颜赤。五心烦热。并用童便酒下。

  或薄荷自然汁下。产后恶露不尽。结滞刺痛。上冲心胸满闷。童便酒下。产后血崩漏下。糯米汤下。产后泻血水。枣汤下。产后痢疾。米汤下。产后赤白带下。胶艾汤下。产后中风。

  牙关紧急。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童便酒下。产后气喘咳嗽。胸膈不利。恶心吐酸。面目浮肿。两胁疼痛。举动失力。温酒下。产后月内。咳嗽自汗发热。久则变为骨蒸。童便酒下。

  产后鼻衄舌黑口干。童便酒下。产后两太阳穴痛。呵欠心忪。气短羸瘦。不思饮食。血风身热。手足顽麻。百节疼痛。并米饮化下。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者。薄荷汤下。月水不调。温酒下。久无子息。温酒下。

  〔论〕茺蔚春生夏荣。其茎节节生穗。夏至后茎叶皆枯。是则生成在春。蕃秀在夏。迨阳盛阴生。便已归根复命矣。所谓备肝木之体用。而茺盛密蔚。初不受降收之气者。古人命名可思也。第子则甘中兼辛。以补而行。(辛甘固无降也)茎叶甘辛而兼苦。苦以泄之。则行之功胜于苦。本经于子。首主明目。(专精于肝)益精。(气盛则精盈)除水气。(气盛则液化血)于茎叶根仅主瘾疹作浴汤。则子之补胜于行。茎叶根之行胜于补。确然明矣。茺蔚与夏枯草同枯于夏。而夏枯草之枯也早。一则以阳气之极而枯。一则不受阴气而枯。况气味之辛甘温与苦寒有异乎。盖茺蔚裕出地之阳。故能生血而致其阳于阴。夏枯草达阴中之阳。

  故能化气而致其阴于阳也。

  辛甘为阳。性善行走。血崩禁用。瞳子散大。禁用。惟热血欲贯瞳仁者。同凉血药用则不忌。(仲淳)

  〔修治〕 子微炒香。或蒸熟晒燥。舂簸去壳。取仁用。花实茎叶。皆忌铁器。以其入肝而畏金也。

  

  夏枯草

  生平泽。三四月茎端作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花。结子亦作穗。五月便枯。宜四月收采。寇氏误为茺蔚。不知茺蔚有臭味。而夏枯绝无。且夏枯先枯而无子。茺蔚后枯而有子。

  明是两物。(丹溪)

  茎叶

  味苦辛气寒。入足厥阴少阳经。土瓜(即王瓜)为之使。主治寒热瘰 鼠 。破症散瘿结气。疗头疮喉肿。脚肿湿痹。补肝明目。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其退寒热。惟虚者可使。

  (丹溪)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极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尤效。夫夜与寒皆阴。此草禀纯阳之气而遇阴以化。补养厥阴血脉。故如神取效也。(全善)冬至生。夏至枯。具三阳之正体。寒水之正化。故从内达外。自下彻上。以去寒热气结。及合湿成痹也。得连翘贝母元参薄荷忍冬藤栝蒌根紫背天葵蓖麻仁甘草。治一切瘰 有效。得蒲公英。治一切乳痈乳岩。单取数两。水煮浓汁。入生甘菊紫地丁忍冬藤连翘白芨白蔹甘草生地白芷半枝莲。消一切痈疽肿毒。止痛有神。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血脉痛。羞明怕日。夏枯草五钱。香附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茶调下。时疫喉肿盛行。捣烂渍水。去渣。少加酒服。已病者速愈。未病者不染。诚退肿要药也。血崩不止。夏枯草为末。每服方寸匕。米饮调下。产后血晕。心气欲绝者。夏枯草捣绞汁。服一大盏妙。瘰 马刀。不问溃与未溃。或日久。或成漏。用夏枯草六两。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虚甚者。煎汁熬膏服。并涂患处。兼以十全汤加香附贝母远志尤善。此味生血。乃治瘰 之圣药也。

  〔论〕夏枯草以冬至后发生。夏至后枯瘁。其气寒。其味苦辛。谓为阳是也。谓为纯阳则犹未尽也。卢子由云。具三阳之正体。寒水之正化。庶几近之而未晰其微也。盖阳在下。

  由阴而生。在上即由阴而化。阴在上。由阳而生。在下即由阳而化。夏枯草本于阴。遇阳之生以生。迨饱历阳气。以至阳极遇阴生遂枯者。非恶阴也。阳极将尽。径趋阴以化也。如人身所病。阳盛而不得阴以化。则气结。而血亦结。此味于瘰 鼠 。症 结气。破之有专功。

  可以思其微矣。夫阳遇阴化。则目珠痛之治。如他苦寒品味独非阴乎。何以点之反甚。而夏枯草何以独别。盖此味一物。具有阴遇阳生。阳遇阴化之妙。更妙于阳气趋阴以化。气得化而即能化血。不等于以阴制阳者。反不能化血也。治失血后不寐。经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宜用半夏汤。以半夏得一阴之气而枯。犹是生于阳成于阴者。但其性燥。不宜于血证。代以夏枯草饮之。其卧立至。绎此岂非阳得阴以化。故阳入阴中而俾卧至乎。又兹物遇阴而枯。枯者告成之会。故曰成于阴。讵知阳之化于阴也。正以成其阳。有阴以成其阳。而阳之用不穷。

  故楼氏谓目珠痛之治。不以阴而以阳也。阳得化于阴。则气化而后血化。诸方用以补肝明目。并治血晕血崩。须识此义。

  〔修治〕 用叶茎。其味苦辛。苦胜于辛。但茎之苦辛不及叶。似宜多用叶。

  

  旋复花

  即金沸草。又名金钱花。滴滴金。二月生苗。长一二尺。茎柔细。似红兰而无刺。叶如大菊及水苏蒿艾辈。六月开金黄色花。亦如菊。香亦胜菊。

  味咸甘。气温。寇氏言苦辛。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治结气。除水。消胸中痰结吐如胶漆。又治噫气。利上焦痰水胁满。疗水肿及膀胱留饮。(此即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义。)利大肠。(与肺一气所贯)通血脉。治风气湿痹。(血脉之所结。则风气不化。

  风气病则湿痹以成。)去头目风。方书治咳嗽头痛。螈 眩晕。黄胆。目疾亦多用之。此消痰导饮散结利气之味。其云除惊悸者。以去心下水饮。心神自定也。又痰饮结滞而生风热。

  此能散之。故治目中翳 及头风。(嵩)禀冬气而生。故其味首系之以咸。咸能软坚。微温故能通行。(仲淳)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旋复代赭汤。金匮治半产漏下。

  虚寒相搏。其脉弦芤。用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水三升。煮一升。顿服。胡洽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复花丸。

  〔论〕旋覆花多生下湿地。其味咸。缪氏疑其秉冬气而生。盖以为水气之化。然用者在花。花开六月。香色与菊不异。犹是金气之所蕴。故一名夏菊。且曰盗庚也。经曰。地气上而生水液。此物禀水气之化。上际于金气之用。犹人身肾气至肺之义。第其华以六月。则金气之布化。乃在火土正旺时。是可参也。夫人身之气。固水所生。金水相涵。则水之原裕而气生。人身之液又为气所化。金火相合。则气之用全而液化。本经首主结气。正谓其能散液中之结气也。(水归金。金归火。乃得水化气。气化液。液化血。是兹物功用之异处。非他味之逐痰下水者可比。)夫水谷精微之化液。皆宗气之用。而宗气之归膻中者。(即火之灵)

  又以真火用金而烹炼其液。及能化血。此其主治结气。即其能通血脉者也。夫痰饮皆根于湿。

  水土合德以立地。不有金火合德以为运化。则水积不行。先哲云。水盛与血混杂。则不滋营气之运。或不化液而不从卫气之用。聚于经脉以为病。即此语绎之。则所云主治结气除水而通血脉者。固了然矣。大抵此味兼治风。次治风寒。而风热亦兼治之。惟视其主剂何如耳。

  丹溪谓为走散之药。病患涉虚者。不宜多服。(仲淳)

  〔修治〕 去梗叶。蒸熟。晒干入药。

  

  刘寄奴

  寄奴刘裕小字。此草得名。详见南史。出河中孟州。汉中滁州。江南越州皆有之。苗高二三尺。一茎直上。其叶尖长糙涩。面青背白。九月茎端分蕤成穗。每蕤攒簇十数小花。黄包白瓣。宛如秋菊。经数日。花心拆裂如絮。随结实。(核)茎实花子皆可用。(濒湖)

  味苦。气温。 主下血胀止痛。及大小便血。折伤瘀血。下气。疗水胀。通妇人经脉症结。

  揉之有珀散。治茶调。

  乱成痢〔论〕刘寄奴补血气之虚损而成瘀者。故先哲直谓破血之补药。如止同快瘀以论治。则失之通行走散之性。专入血分。久服令人下痢。病患胃弱易泻者。勿服。(仲淳)

  

  红蓝花

  即红花。

  味甘苦而辛。气温。阴中之阳。入心养血。又为肝经血分药。入酒良。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腹中红花汁少用多用三桶于窗死腹中。新胡当归生地红花捣绞汁采头次红花服二分。次日〔论〕红花开于盛夏。其色正红。火也。其气温。其味辛甘。发散为阳而归于苦。苦又火味分破凡服红花。但令血晕解。留滞行。即止。若过多。能使血行不止而毙。世所不知。(仲淳)

  〔修治〕 养血水煎。破血酒煮。

  

  大蓟小蓟

  俗呼茨芥。其叶多刺。又名刺蓟。二蓟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

  尺许。叶不皱耳。大蓟生山谷。及平原高阜处。小蓟生平泽。即此亦当有别。

  微有苦。小蓟止有甘。不可不审。

  大蓟根

  (叶同)

  气味甘温苦平。其叶凉。主女子赤白沃。安胎。疗崩中血下。一切鼻衄吐血叶治肠痈。腹脏瘀血作晕。扑损。生研。入酒并童便任服。

  小蓟根

  (苗同)

  气味甘温。日华曰凉。主治暴下血。血崩呕血。金疮出血等证。养精保血。治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下气也。(日华)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不能。( )大小蓟根。

  冲气。日华云凉。当是微寒。其性凉而能行。行而带补。大蓟较胜。(仲淳)心热吐血用刺蓟叶捣。绞取汁一小盏顿服。心上有热。舌上出血如涌泉。小蓟根同升麻茜根艾石。水煎。入生地。一二沸温服。食啖辛热。伤肺呕吐血。名为肺疽。大蓟根同犀角皮蒲黄杏仁炙草桔梗煎服。下焦结热。尿血成淋。小蓟根同生地滑石通草蒲黄藕节淡归山栀炙草同煎服。崩漏不止。大小蓟根白茅根。酒煮服。以上方皆治其热者。气虚或吐或呕。或咯或衄。同人参熟地当归川芎蒲黄乌梅肉。水煎服。血虚或嗽血唾血。

  阿胶卷柏生地熟地茯苓紫苏叶五味柏仁人参麦冬远志百部防风山药。炼蜜丸。小麦麦以上治气血之虚者。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分二服。一日服尽。此治堕下伤血于内者。肠痈腹痈小腹痈。大蓟叶生捣绞汁。同牛膝银花四味浓汁。和童便饮之。此治痈疡病血于内外者。

  〔论〕桃仁红花。皆言行血破滞。而大小蓟能止吐衄崩下。似乎功在止血也。夫行血者。

  犹谓而是血变化。而雨泽乃降。方是下气疗血之义。彼粗工止谓阳能生阴。至病乎阳亢。而犹事益阳。可哂也。然则蓟能益阴欤。曰。观大蓟兼疗痈肿。痈肿固营气逆于肉理而生。是则大蓟所谓健养下气者。乃营气也。即别录所言令人肥健者。形体为阴也。或曰。治血证宜降气。

  不宜破气。大蓟固合于斯欤。曰。非也。气降虽即火降。然恃降气之剂以降火疗血。岂为中的。使大蓟而止以降为功。彼下行之血不益剧乎。何以反能疗之。然则此味之不止血而令血止者。固可熟思矣。(不用花。但用根。或并用叶。可参。)大蓟根叶。在别录皆曰甘温。惟日华谓其叶凉。小蓟根苗。别录皆曰甘温。而日华皆曰凉。然则用以退热。小蓟根苗皆可。

  大蓟治虚而有热者。须根兼叶用。别录言大蓟令人肥健。小蓟保血养精。是小蓟退热疗血而有保血之益。不同于行血而不能保者。若大蓟补养令人肥健。是更能由中充外。所谓其力更胜也。凡凉血者多滞。惟此乃能行之。又不以降火为行。盖从下气以为行也。行血者无补。

  惟此乃能保之。特大蓟健养之力胜于保血。是又不就血以为止也。岂非至贱之物。而有至贵之用哉。

  二蓟性能下气。故主崩衄多效。惟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已极。饮食不思之证。(仲淳)

  〔修治〕 五月采叶。九月采根。洗净阴干。微焙。亦可生捣汁服。消肿。捣汁用。止血。烧

  

  续断

  自汉以来。皆以大蓟为续断。至苏恭苏颂并言根似大蓟。叶似苎麻。而别录复出条。究其实则二苏所云。当以为正。今用川产。色赤而瘦。折之有烟尘起者为良。

  根

  味苦甘辛。气微温。入足厥阴少阴经。主治益阴气。补不足。补五劳七伤。去诸温毒。

  通宣血脉。利关机缓急。疗折伤。续筋骨。并 伤恶血腰痛。治崩中血漏。金疮血内漏。痈疡伤内溃。止痛生肌肉。与桑寄生。治腰痛脚软。同杜仲。防女子胎坠。产前胎漏。临产乳难。并产后血晕。久服益气力。(伤去血生之效)补风虚。(海藏)得土金之气。而兼禀乎天之根节与蓟功膝肉不足续断细嚼。

  肉桂炙活各三用)煮。

  断丸。

  子大。

  各三钱水煎。

  〔论〕 大蓟与续断茎叶有别。功用相近。但大蓟本于阳中之阴。气化原属上。而不离乎中之阳血。

  劳伤。

  温和之寒也。

  补。续有益于而不最要跌损奏功气。

  表之血痢治血病。禁与苦寒药同用。胎前。禁与大辛热药同用。(仲淳)

  〔辨治〕川中来者。皮皱色黄。状如鸡脚。折之烟尘起者良。草茆根真似续断。误用之。

  令

  

  苎麻

  根

  气味甘寒。治小儿赤白丹毒。安胎。疗胎漏下血。产后血晕。除心膈热。天行热疾大渴大将苎别录专大妙。亦白银一

  叶

  气味同根。苎麻叶甚散血。五月五日收取。和锻石捣作团。晒干收贮。遇有金疮折损者。研末敷之。即时止血。且易痂也。(濒湖)凡诸伤瘀血不散者。五六月收野苎叶苏叶捣烂。

  敷金疮上。如瘀在腹内。顺流水绞汁服。即通。血皆化水。以生猪血试之可验。秋冬用干叶亦可。冷痢白冻。五月五日采麻叶。阴干为末。每服二钱。小儿半钱。冷水调下。勿吃热物。令人闷倒。只吃冷物。

  〔论〕苎根味甘气寒。大能补阴而行滞血。是以补为行也。夫寒水在泉为咸化。此味兼有土能止

  

  葫芦巴

  一名苦豆。种出海南诸番。其国芦菔子也。今广州黔州俱有。不及舶上者佳。

  夏结子。至秋采。

  味苦。气大温纯阳。命门药也。主治元阳不足。肾脏虚冷。元阳衰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

  效。

  坠。

  肉四囊肿渐明无力。

  顶合住荞麦服至内消丸主之。沉香木香各半五七十丸。盐酒下。

  〔论〕 葫芦巴味苦大温。从水摄火。即从火温水。能敛互水火两肾之元阳。参之归元主治腰痛并(于二胱。

  取上〔修治〕 入药淘净。酒浸一宿。晒干蒸熟。或炒过用。

  

  恶实

  即牛蒡子。又名鼠粘子大力子。所在有之。三月生苗。起茎高三四尺。四月开淡紫花成丛。结实如枫球而小。萼上细刺。百十攒之。一球数十子。其根灰黪。大者如臂。七月采子。十月采根。(濒湖)

  子

  气味辛平兼苦。阳中之阴。降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润肺散气。通十二经。明目补中。除风伤喉痹。风热痰壅。咽膈不利。头面浮肿。治风湿隐疹。风毒肿 。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消斑疹毒。疗咳嗽伤肺肺壅。利腰膝凝滞。方书治中风头痛。痛痹挛晕。目痛内外障。

  耳鼻舌痔。牛蒡味辛。金化。行肺为多。辛所以散。亦所以润也。与他寒剂之治热者不同。

  盖风肿之毒。治须润之散之。未可直任寒剂。(类明)消散肿毒。须半生半熟用。以解表里。

  (东垣)利血中之风热殊捷。第腹作微痛。须少服温剂同火酒散之。牛蒡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其治散风除热而解毒。(仲淳)同赤柽木为疹家要药。同浮萍等分为末。治风热瘾疹。薄荷汤下。每服二钱。日二服。同紫草犀角生地。治天行痘疮。血热干枯不得出。有神。

  风热身肿欲裂。牛蒡子二两。炒研为末。每温水服二钱。日三服。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炒为末。热酒服一方寸匕。痰厥头痛。牛蒡子炒旋复花等分为末。腊茶清服一钱。日二服。咽膈不利。疏风壅涎唾。牛蒡子微炒。荆芥穗一两。炙甘草半两。为末。

  食后汤服二钱。当缓缓取效。悬痈喉痛。风热上搏也。牛蒡炒甘草等分。水煎含咽。名启关散。喉痹肿痛。牛蒡子六分。马兰子六分。为散。每空心温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子三两。盐二两。研匀炒热。包熨喉外。便痈肿痛。牛蒡子二钱炒研。入蜜一匙。朴硝一匙。

  空心温酒服。风热攻手指历节。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皆痛。遇暑热则大便秘。用牛蒡子三两。炒新豆豉羌活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

  〔论〕 牛蒡春季生苗。初夏开花。七月采子。酝酿木火之气。以告成功于金。故其味辛浓却先是谓阳不壅为益阳剂欤氵㸒者化治已。抑身。乃之阴以者。以至所皆缪氏。性冷而滑利。痘疮家惟血热便闭者宜之。若气虚色白。自利泄泻者。勿服。痧疹不忌〔修治〕 用酒淘去沙土。又掠去浮面者。取沉重者。晒干。瓦器微炒。研细入药。须酒浸

  

  耳

  一名苍耳。即卷耳也。所在有之。茎高四五尺。有黑斑点。叶如葵。四畔宽纽。七八月开细白花。结实如珥 。外壳坚韧。刺毛密布。中列两仁。宛如人肾。

  苍耳子

  味甘苦。气温。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膝。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久气。炒香浸酒服。去风补益。(濒湖)鼻渊流涕。苍耳子炒研末。每白汤点服一二钱。

  苍耳茎叶

  气味苦辛。微寒。有小毒。善通顶门连脑。主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

  风毒。夏月采曝为末。水服一二匕。冬月酒服。或为丸。每服二三十丸。日三服。满百病出如 疥成汁。或斑驳甲错皮起落。则肌如凝脂。( )和腊猪脂。封疔肿。出根。(补暖去风驻颜。治皮肤风。令人肤革清静。用苍耳根由叶实。洗濯阴干。烧灰汤淋。

  连两灶炼之。汁耗旋挹益之。周时不绝火。乃旋得霜。干瓷瓶收之。每早晚酒服二头晕。苍耳叶晒干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日三服。若吐。则以蜜丸梧子大。每服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绝。倒地不省。用苍耳草嫩心。阴干为末。酒服一钱。甚效治痈疽发背肿毒疔疖。无头恶疮。一切风痒 疮杖疮。牙疼喉痹。五月五日采苍洗净晒萎。细锉。以大锅五口。入水煮烂。滤去粗渣。布绢再滤。复入净锅。

  火熬稠。搅成膏。新罐贮封。每以敷贴即愈。牙疼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极有效。翻花恶疮。有肉如饭粒。破之血出。随生反出汁。服三合。并涂之。日二上。一切疔肿危困者。用苍耳根叶捣。和小儿尿绞日三服。拔根甚验。苍耳丸。端午日中。采苍耳叶洗净。晒干为末。炼蜜丸五十丸。日三服。若身体有风处。逐出如麻豆粒。或如粟。乃风毒出也。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亦可采用。

  〔论〕 苍耳善通顶门连脑。故能除骨髓之毒。而日华又云填髓。盖能达至阴中之阳以静风所化极巅湿痹生之本自下达郁而苦微实是是服苍耳者。忌猪肉及米泔。

  〔修治〕 用子。蒸过或炒熟。捣去刺。用茎叶随方。

  卷九

  隰草部

  又名火 草。即猪膏母也。所在有之。今河南陈州。采充方物。此草素茎有棱而不圆。

  兼有斑点。高三尺许。叶对节生。似苍耳而微长。又似地菘而稍薄。茎叶皆有细毛。八九开小花。深黄色。中有长子如同蒿。外萼有细刺黏人。采于五月五日者佳。采之以夏。取畅气活血。随加蒸曝。俾之合宜。

  味辛苦。气平寒。有小毒。气臊凑肝。功专血分。生则性寒。捣汁服。令人吐。故有小毒。

  捣汁并偏也。

  六月六九过。

  膝无力三味收黄。又能为末。每服末。每服半大能导热活凡患四肢阴血不足取净细面蒸一炷茅术威皮薏仁黄当归斛各六心好淡酒。或盐开水。下五六十丸。久自愈。

  〔论〕 生平泽下湿地。其气宜寒。其味先苦后辛。辛甚微。夫苦本于寒。则所谓诸苦涌其能湿热则云。

  分有专至蒸则热生于益肾身不阳。

  〔修治〕 所用止叶及头上枝。此下皆不用。而实又可知。以实结于秋末。则气收也。

  每去层。

  

  芦根

  芦有数种。其长丈许。中空皮薄色白者。葭也。芦也。苇也。其短小于苇。而中色青苍者。 也。 也。荻也。萑也。其最短小而中实者。蒹也。帘也。其身皆皆长如箬。其根入药。性味皆同。未解叶者。谓之紫箨。(濒湖)

  气味甘寒。通胃降逆之要药。主消渴客热。疗胃中热。呕逆。不下食。寒热时疾烦闷。

  泻痢除热分煎烦闷呕水二斗。煮八升。去渣。分五服。取汗乃瘥。按此必胃热伤血而壅于关节。为汗。呕哕不止厥逆者。芦根三斤切。水煎浓汁。频饮二升必效。入童便煮。不胃上气。芦根茅根各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分服。

  〔论〕 芦根味甘气寒。益胃养阴。故治胃热呕逆为圣药。其能止小便利者。以胃热则脾气能散精胃之阴热。胥缪氏。呕吐作胀因寒者。弗服。

  〔修治〕取水底并黄泡肥浓味甘者良。去须节并赤黄皮用。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勿服。

  

  麻黄

  出荥阳中牟汴京者为胜。所在冬不积雪。二月生苗。纤细劲直。外黄内赤。中虚作五月梢头开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紧小。味甜。外皮红。里仁子黑。根色紫赤。(核)

  味苦而甘辛。性温。气味俱薄。轻清而浮。阳也。升也。手太阴之药。入足太阳经。兼走手身痛赤黑水肿晕。狂通。疝有之。

  之阳。阳属是也。如阴中之阳实之药。桂药也。肺主卫剂也。(海藏)

  标见头痛之标为汗。而张大气成形。不能黄药。须避风一服分利消导升提诸抑遏阳气在下。

  风诸病。麻黄掠去沫。旋添水至升半为度。密焦了。仍忌鸡犬云。风痹冷痛。麻下。汗出为度。避风。按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煮取三升。每服一升。

  病。从腰以上肿者。即非水也。麻黄附子汤汗升半。每服八分。日三后天之气。乃水之主五经并行。即是血〔论〕 本经谓麻黄苦温。苦为在地之阴。是从阴而达阳者也。本于在地至阴。即水畅火。

  营气血脉夏。

  故凡乃通者驱营中之俾营邪仍甚。由营阳而营乃痛发热。身是。未可妄寒气逆而患症。虽表。亦不寒痰。寒水而加减。)

  知。麻黄正风寒之邪。

  即此可绎)故之阳。郁冒而窍不通。有升散上壅寒邪。

  则寒邪自散耳先矣。即治痫之助也。又中风及头斯平矣。夫巨阳为而为痛。非能透真肿痹证。以及心胁以真阳之透。原不则在地之阴乃和。

  谓必至卫通。而阴矣。真阳透而真阴之用善矣。

  按此味能透泄至阴之真阳。惟营气郁塞。血脉结聚者宜之。如或不当。能泻人真气。脱人元痪。

  及杂〔修治〕 折去节根。水煮十余沸。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烦)后入他药。

  根节

  气味甘平。用专止汗。夏月杂粉扑之。(贞白)内服尤良。方书治自汗盗汗。其性周行肌效如饮中暑后虚汗一钱。同炒黑色。入麝香少许。为末。 鼻频用。

  〔论〕 麻黄根节与茎。同是透阳而出之一物。却即有不凌节而出之妙存焉。易遇涣而受之阳之

  

  木贼

  出秦陇华成诸郡。所在近水地亦有之。苗长尺许。丛生直上。一根一干。无花叶。寸节中空。茎干糙涩。似麻黄而稍粗。凌冬不凋。四月采之。(核)

  茎

  味甘微苦。气温。中空而轻。升也。浮也。入足厥阴少阳血分。亦入足太阴经。主治疾。退翳膜。止泪。消积块。益肝胆。疗肠风血痢。及女子月水不断。崩中赤白。去风湿痛。大肠脱肛。去节烘过。发汗至易。(丹溪)与麻黄同形同性。故能发汗解肌。升散风湿。治眼目诸血疾。得牛角 麝香。治休息久痢。得禹余粮当归川芎。治崩中赤蛾桑耳。治肠风下血。得槐子枳实。治痔疾出血。得谷精草决明子白蒺藜蝉花。治目疾久病消翳障。得槐角子苍耳子( 存性)地榆茜根。治肠痔下血年不止。用木贼枳壳各二两。干姜一两。大黄二钱半。并炒黑存性为末。

  血崩血气痛甚。年远不瘥者。木贼散主之。木贼香附各一两。朴硝半两色黑者酒一盏煎。红赤者水一盏煎。和渣。日二服。脐下痛者。加乳香忌生冷硬物猪鱼油腻酒面。

  〔论〕 木贼中空直上。是阴中透阳。而风升毕达也。凌冬多节。是阳能化阴。而气不逾节于水以血为也。木风邪散矣不能化湿。

  还以病于肝然。此所能于阳不得阴以化者。又当别从其本而治之。至如止目泪。乃因血之不化以病于风。要不离于血病耳。

  目疾由于怒气。及暑热伤血。暴赤肿痛者。非其所任。(仲淳)

  〔修治〕 去节。童便浸一宿。焙干用。

  

  地黄

  一名 。(沉下者贵也)一名芑。(阴土己也)又名地髓。产怀庆者。皮有磊江浙壤地者。质虽光润。力微不及。古人种子。今惟种根。入土即生。大宜肥壤。

  坛。如浮屠数级。寸段莳。灌根。长滋盛也。但种植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土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入药。

  不如正九月气全。盖八月残叶犹在。叶中精气未尽归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也。(核)按本经有干有生。以采得即用者为生。晒干收者为干。后人复蒸晒为熟地黄。其生熟不同。而凉血补血悬异。故分注之。

  生地黄

  味甘苦。气寒。气薄味浓。沉而降。阴也。入手足少阴厥阴。及手太阳经。本经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疗折跌绝筋。凉血生血。疗虚清热。

  阴不足。治少阴心热在内。通血脉。强筋骨。利二便。理胎产。通经闭。凡劳瘦骨寒热。五心潮烦惊悸。掌中热痛。足下热而痛。清肺热咳嗽。泻脾胃湿热。痿蹶嗜吐血。鼻衄耳鸣。牙痛欲脱。便血尿血皆治。脏属阴。此味天一之真阴。能补五手太阳腑者。正见火中有水。乃阳育乎阴。具足生化之妙也。凡阴微阳盛。相阴位。日渐煎熬。为虚火之证者。宜地黄之属以滋阴退阳。(原礼)本经首即继以填骨髓长肌肉续绝筋等语。夫痹者随其血之不通而为痛。如在目则赤肉里则痈肿。在心则昏烦。在肺则咳血壅遏。而为身热枯耗。而为燥涩痿软崩漏。各可类推。千金方黑膏。治热积成斑。肘后方拌鸡蒸汁。治寒积成疝盖血中有痹。则骨髓不满。肌肉不长。筋脉断绝。均谓伤中。若由填满生血液之流通。是以逐者。即俾其流通之义也。(不远)性惟润下。功力到为外征。(又)同大小蓟各半。捣取自然汁。和童便饮。治血热妄行。一取汁和面作 冷淘。治虫心痛。得青蒿鳖甲银柴胡沙参天麦冬黄膝。治骨蒸劳热。同人参远志麦冬枣仁柏仁茯神甘草。治心虚惊得麦冬五味枸杞牛膝车前阿胶天冬。治溺血。(熟亦用)同青蒿地治月事先期。同苎根捣汁豌许。加炒砂仁末三钱。治胎动下血通。治目暴赤痛。同当归赤芍乳香没药肉桂黄荆子。治一劳瘦骨蒸。日晡寒热。生地汁三合。煮白粥。临熟入升二合。白胶香二两。瓷器盛。入甑蒸令胶消。服两取汁。童便五合。同煎热。入鹿角胶炒研一两末。冷水调下。吐血便血。生地汁六合。铜器煎三服。便止。或微转一行不妨。血淋。生地汁车入鸡子白一枚搅服。产后中风。胁不得转。交浸一夕。次日各炒黄。浸汁干。乃焙为末。每豆豉一两六钱半。以猪膏十两合之。露一夜搅匀。分三服。毒从虚中出则愈。忌芜荑。

  疳宣露。脓血口气。生地一斤。盐二合。捣夜贴之。地髓煎。生地十斤洗净。捣压取汁四升。文武火煮地黄汁数沸。即以酒研。苏汁。及蜜。再煎候稠。瓦器盛之。每空心酒〔论〕 地黄禀天一之真阴。更资中五之冲气。故气寒味甘。甘而有微苦者。归于主血之心十年血归以泣以中阳不而病于阴气者。又非独一热足以伤之。故虽同病于阴气。其因于热而气不化血者。生地固为宣剂。若不因于热而气不固血者。(此宜补阳气)生地却非补剂。又不得宣阴而损真元也。(寇氏谓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用地黄须炼热。若概与生者。当虑大寒是也。

  )至洁古去诸湿热之义谓何。盖阳盛阴虚。则阳不得阴以化。气之不化者。反病于湿而滋热。生地益真阴之不足。凉血生血。而俾气得以化。自不病于湿矣。抑甄氏谓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丹溪何又谓虚而有热者慎弗用之。要知因虚而得实。(如黄芩汤治心劳实热。小甘露饮治脾劳实热。地黄汤治肾劳实热。麦门冬汤治脉实极为病。元参汤治骨实极为病。石斛汤治精实极为病。夫病于虚劳而云实者。精气夺邪气盛也。)甄权之说是也。原其病本在虚。

  丹溪之说亦是也。惟因精气之虚。以致邪气之实。故用生地先泻其实在邪者。而救其虚在精者。如补劳之味。即继其后也(诸方有止用生地者。有生地同熟地用者。可知一宣一补。

  生熟顿殊。而用有节次也。)

  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吐血等候。及产后恶露作痛发热。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俱禁用生地当归。(仲淳)

  〔修治〕脉洪实热者。生采捣汁服。(即鲜生地)脉虚血热者。用芦汁拌炒。免致泥膈。

  如上血。

  熟地黄

  本经只言干生二种。第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者。若与生干。当虑故后世改用蒸曝极熟者。(宗 ) 生甘平宣。蒸熟温补。必烹炼至久。透出阴中之能补肾气。

  味甘微苦。气微温。味浓气薄。阴中之阳。沉也。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生地能生精血。

  用。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胎产百病。去脐腹急痛。(脐下痛属肾经。非此味通肾不除。)病后胫股酸痛。坐而欲起。目无所见。

  血衰者须用之。又能补肾中元气。(洁古东垣) 脉洪实者。宜生地。(凉心血。益肾水。)

  若髓煎。得牡丹皮当归。和血生血凉血。滋阴补髓。 同沙苑苁蓉鹿茸山萸五味。能益男子同人参鹿茸麦冬五味枸杞菟丝覆盆车前子。多服令人有子。 同黄 黄连黄柏枣仁五味白芍麦冬牡蛎龙眼肉。治盗汗久不止。 同砂仁。治胎动下血腰痛。 同当归川芎蒲黄黑豆炒炮姜泽兰益母牛膝续断杜仲鹿角胶。治产后血虚发热。 同枸杞甘菊女贞子白蒺藜。能益精明目。 同首乌桑葚甘菊鲤肠蜀椒。能乌须发。 月经不调。久而无子。乃冲任伏热也。

  熟地半斤。当归二两。黄连一两。并酒浸一夜。焙研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温酒任下。按调经补气。而只用参 。则所治又失血中阴气之义。此条冲任伏热一语。大为中肯。方亦简切。 产后血痛有块。并经通后腹痛不调。黑神散。用熟地一斤。陈生姜半斤。同炒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按真阴即生身之元。熟地补真阴之虚。属第一味。聊附二方。不及备录。

  〔论〕 地黄本寒水之精。阴中原含有阳。第未久经烹炼。即无以发阴中之阳。而令其上通肾中资生干地化机兼补制成〔附论益阴〕 阴固贵于益。而益阴之中。亦有动静衡胜之微。如丹溪治阴虚发热。于四物归辛归。

  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宣通者。汤液中禁用熟地。(仲淳) 熟者宜入丸。

  〔修治〕 拣取沉水肥大者。以好酒入砂仁末拌匀。置柳木甑于瓦锅内。蒸令气透。晒干。

  非一以酒

  

  牛膝

  根直下生。其茎有节。似牛膝。故名。又称暴节。二八十月采根。阴干用。 根长约三二尺者良。江淮闽粤关中皆有。不及怀庆生者。根极长大而柔润也。 土牛膝处处有之。

  不堪服食。惟北土及川中人家栽莳者为良。 土牛膝所禀薄。故短而细。主破血气。(士材)

  春夏用叶。秋冬用根。惟叶汁效尤速。(叶皆对生。似苋而长。且尖梢。) 川牛膝所禀浓。

  故肥而长。主补精髓。(士材)

  味苦酸平。气薄味浓。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入足厥阴少阴经。 生者去恶血。得酒能补肝心溪言妇人得之。应归血海行血。) 酒蒸熟用。更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

  益肾强筋。理腰膝软怯冷弱。及腰脊痛。利阴气。补精气。疗伤中少气。男子阴消。老人失溺少干用。

  术仙茅瓜首乌生地四肢拘挛。

  地黄柏五加皮二三两浓橘皮去茎中痛腹坚痛。 小便淋痛。或尿血膝亦可。或入麝香乳香尤良。

  附专用土牛膝方 喉痹乳蛾。鲜牛膝根一握。艾叶七片捣和人乳。取汁灌入鼻内。须臾痰涎二两温服〔论〕 牛膝味苦。苦就下。入于至阴之肾无疑。苦后有酸。而气复温。是又阴中少阳之肝火。

  哉。

  肾肝于金之诚不妄故直藉何居。

  浮气曰卫其气之精气着以为肠则痢。

  金水于下。

  又如五及之。

  能化。

  主治之足。乃水以顺之气不缪氏上焦药中勿入。凡经闭未久疑似有娠者。勿用。 脾虚清气下陷而泄痢。及脾虚而腿痛〔修治〕 行血。生用。入滋补药。酒拌。蒸过用。

  

  紫菀

  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三月内布地生苗。其叶二四相连。五六月开黄白紫花。

  结黑子。二三月采根。阴干用。

  

  根茸

  味苦微辛。气温。入手太阴血分。兼入足阳明经。 款冬为之使。恶天雄远志瞿麦雷丸。畏茵陈。 苦下达。辛益金。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咳唾脓血。疗息贲。止悸。消痰渴。去痿 。安五脏。治肺伤咳嗽。劳气虚热。(吐血虚劳。收为上品。)入至高脏。使气化及于州都。滑利小便。兼知心肺之合以行其气化。先为气血生气不能由阳中以降。故紫菀为疗虚劳气化而畅血化矣。 菀古郁字。取其色紫味苦者。以治肺行肺之用。用其气以散肺之结。用其味以顺火之性。而助倘无结气而用之。未免亡走肺家津液矣。(不远) 赤火由)感春夏之气化。而兼得地中之金性。故气味苦温兼辛一两。百部半两。为散。每服三钱。生姜三片。乌梅一枚。

  血后咳者。紫菀五味炒为末。蜜丸芡子大。每含化一丸。

  洗净纳喉中。取恶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马牙硝津咽之。

  相煽而直上于喉。此味故为的对。

  〔论〕 用紫菀当深究于火为金用之义。人身少火为元气。心为火主。原与金肺不相刑者也为则血而刑且有乃为气不于火合于阴气肺推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是不可证肺之热而叶焦者。皆由于心欤。然则肺之主气而行营卫阴阳者。岂徒恃有八叶。及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诸脏之气哉。盖亦谓心主其下有包络之生血。不致因热郁蒸。令阳中之阴。上与清虚之肺合。故得行其营卫。以治阴阳耳。

  知此则紫菀之所以安五脏。疗痿 者。固的系火为金用之气化矣。海藏言其主息贲者谓何。

  盖息贲因肺气虚。痰热壅结所致。此味和肺阴气。而畅以火为金用之气化。则热散而痰消。

  痰热散而气降。何上逆者之不下乎。其又治肺伤久嗽者。缘肺不得合于包络之真阴。遂怫郁而为热。致结聚涎沫浊唾而为咳。咳久不已。则肺气愈虚。郁热愈甚。(甄权所云劳气虚热)

  斯时而以者。

  兹更而胸中即麦冬二味未有不泣能开喉痹。取恶涎。则散而泻者烈矣。倘无结气而用之。未免亡走肺之津液。是以咳逆喘嗽〔辨治〕 今人多以车前旋复根。赤土染过伪充。误用大耗津液病肺。 去芦。蜜水浸一宿

  

  麦门冬

  丛生如韭。凌冬青翠。根须连结。有十二枚。十四五枚。此物性之自然。合者。中心络贯。最多脂液。古人惟用野生者。细皱香美。功力殊胜也。

  根

  味甘平微苦。气微寒。阳中微阴。降也。入手太阴经气分。兼入手少阴足阴明经。 本经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诸本草复脉通心。润经益血。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疗心肺虚热。及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嗽。治肺痿吐脓。愈痿蹶。去心热。安心气不足。疗血妄行。及经水枯。乳汁不下。强阴益精。定肺气。补五脏。并治热毒大水面目肢节浮肿。 与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与五味枸杞。同为生脉之剂。(宗 ) 麦冬色白入肺。甘平入脾。多脉理入心。凌冬可入肾。长生可入肝。虽入五脉此之良。

  客热。

  甘草三痰多加蒺藜黄柏五味。止泄精。 同茯苓车前黄连石斛猪苓泽泻。疗心腹结气。身重目黄。

  膏知母竹叶粳米。专疗时气头痛。大渴烦躁。及发狂甚者。须各数两。浓煎。顿饮乃人因作劳内伤而发者。可量加人参。有肺热则弗入。 同黄连。治消渴。 同青蒿鳖地黄芍药天冬五味枸杞胡连山药茯苓山萸。蜜丸。治骨蒸劳热。

  〔论〕 麦冬味纯甘而皆谓其入肺。海藏曰。

  取寸口之义。即可悟于不中之太阳而主血脉者。为阳中少阴之藏。乃真阳化并于谷气而归肺。是二肺者。更相合以神其升本于二阴至肺以为根蒂热为病。枯渴真阴。致最为中的。或曰。二冬者何也。曰。心肾者水火之原。水火不僭。乃得地。是谓地气。总谓身中之元气。而肺实司之。

  阳。而真阳原不能离乎真阴。故虚劳以二冬为治与麦冬之治虚劳等功。以麦冬润腻味甘。水土合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而朝百盖凡下焦肝肾阴虚以为热者热者对元阴之虚热而言也。

  致阳亢。而复投芩连。则不之质。回阴燥而透脉枯。

  柔腻者第与亢气对。若有其所禀至阴。然采根宜在有如斯矣。所以上焦心肺不相宜。 仲淳云。病患〔修治〕 通脉。不去心。入丸散。须瓦焙熟。吹冷。再三焙研。又法。捶扁极薄。晒干。

  或频搅久之。澄清。去酒。晒干收用。

  

  葵

  一名露葵。有紫茎白茎二种。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实如根叶与子。功用相同。

  冬葵子

  甘寒淡滑。气味俱薄。阳也。 主治脏腑寒热。羸瘦五癃。消水气。通大便。利疗妇人乳闭肿痛。治痢。山痈疽头。下丹石毒。久服坚骨长肌肉。 乳妇气脉壅塞行。及经络凝滞。奶房胀痛。留蓄作痈毒者。用葵子炒香缩砂仁等分为末。热酒服验。 大小便不通。胀满欲死者。用葵子二升。水四升。煮一升。纳猪脂一鸡子。顿生口噤。冬葵子炒黄为末。酒服二钱匕效。 胎死腹中葵子为末。酒服方寸匕。口灌下即苏。胞衣不下。冬葵子一合牛膝一两。水二升。煎一升服。 痈肿无头。三日后。取葵子二百粒

  苗

  气味同子。 宣脾利胃气。 苗叶干为末。水调服。治时行黄病。 烧灰服。治女下。 凡久病大便涩滞者。食葵菜自通。(张从正)

  根

  气味苦寒。利窍滑胎。止消渴。散恶毒瓦斯。 消中尿多。日夜尿七八升。冬葵根五斤。

  水五斗。煮三斗。每日平旦服二升。漏胎下血。血尽子死。葵根茎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三卢不远云。葵具五色。有多种。惟冬茂者为冬葵。冬葵为脾之菜。肾之药。字从癸从冬。

  皆非不返顾其根也。观于通关格。复止消中多溺。可以想见矣。本经寒热羸瘦。与五癃并治者。盖寒热欲通而不藏。致肌肉羸瘦。五癃欲藏而不通。致水道闭塞。葵性滑养窍。能使藏者通。返顾卫根。能使通者藏。至病属久藏而发者。如淋滞死胎痘疹。如消渴丹石毒。如肠痈胃疽疮肿无头。及肉锥怪证。皆有奇征。世人但知能发宿疾。不知其性正不许人有久藏患害也。

  蜀葵

  一名戎葵。即吴葵。蜀戎吴皆其所自来。吴者胡之讹也。叶有歧叉。过小满后。茎高五虚

  苗根茎

  气味甘。微寒滑。 主治类同冬葵。 除客热。利肠胃。疗热毒下利。滑窍治淋。

  易产。散脓血恶汁。 蜀葵(四时红色单叶者)取根阴干。治带下。排脓血恶物极验。

  胃生痈。有败血。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用怀忠丹排脓下血。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枯矾白芍药各五钱。为末。黄蜡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二十丸。待脓血出尽。

  十宣散补之。

  花

  味咸甘。气寒冷。阴中阳也。 治带下。目中溜火。和血润燥。通窍利大小便。 赤者理血燥。治赤带。白者理气燥。治白带。皆取其寒滑润利之功。(洁古) 沙石淋。黄蜀葵花蛤

  子

  即本经葵子。用之颇验。今恶。服之肠滑。且损脾胃。气味二钱。滑石三钱。为末。顺流水〔论〕 葵种不一。四时之葵。以冬葵为良。余惟蜀葵入药。然二葵功亦相仿也。世知葵性滑养泣之人。未〔辨治〕 冬葵蜀葵。其子皆轻虚。经年不 。微炒散着湿地。偏踏之。朝种暮生。(轻虚可

  

  款冬花

  出关中雍华溪涧间。丛生。似葵叶而大。罔顾冰雪。先春而花。去土一二寸。出萼色青紫。通直而肥。开时色黄。花在根下也。 世多以枇杷花伪充之。故其效不着。

  味辛有甘。气温。散而能降。于肺无迕。入手太阴经。 杏仁为之使。畏贝母。得紫菀良。

  润心亦用之款肾之心冬花得治嗽要百部天麦于上焦卧时嚼一丸。薄荷汤下。

  子煎汤漱口。乃以薄饼敷〔论〕款冬冒霜雪而花。花在根下。缪氏谓其阴中含阳。卢氏谓其水里阳生。二说精确。

  乎。

  借化所大而之合〔修治〕花未舒者良。去梗蒂。甘草水浸一时。晒干用。

  

  酸浆

  所在有之。一名灯笼草。与龙葵(俗呼天茄子) 一类二种。但龙葵茎光无毛。夏秋开小白花。五出。黄蕊。结子无壳而有蒂。盖数颗同枝。生青熟紫黑。其酸浆同时开黄白小花。紫心白蕊。花如杯状。无瓣而有五尖。结一铃壳。凡五棱。一枝一颗。下悬如灯笼状。壳中一子如龙葵子。生青熟赤。以此分别。

  苗叶茎根

  味苦。气寒。 除热利湿。主治烦满痰壅。热咳咽痛。腹内热结。大小便涩。

  治黄病。

  子

  味酸平。气寒。 主治热烦。利水道。疗黄病。并痰癖热结。 与苗茎同功。尤以其轻能治上焦。故主热咳咽痛。此草治热痰咳嗽。佛耳草治寒痰咳嗽。与片芩清金丸同用更效。

  (止。溺赤涩痛者。酸浆草嫩叶一握。净洗。捣绞汁一合。和酒一合。烧热。空心服之。立通。

  

  鼠曲草

  一名佛耳草。一名鼠耳。原野甚多。二月生苗。茎叶柔软。叶长寸许。白茸如三月开小黄花。成穗。四月结细子。如粟。(濒湖)

  味甘酸。气平。性热。 款冬花为之使。 主治痹寒。除肺寒嗽及痰。大升肺气。调中益气〔总论〕 酸浆生于川泽。仲夏后吐华。结子深红。盖禀大火之令。而成于寒水之气化者。

  由。而日华具有调中益气之说。经曰。气虚者寒也。是物宜之。

  

  决明子

  此马蹄决明。又有草决明。即青葙子也。以其亦能明目。用之者遂冒为决明子。误盖青葙茎直如蒿。苗叶花实。与鸡冠相类。子在穗中。黑扁而光。粒同苋实。决明子叶蓿而阔大。秋深结角。如初生细豇豆子。在角中状如马蹄。青绿色。故曰马蹄决明。其稍大。而主治尤优。不可不审。(嘉谟)

  味咸平苦甘。气微寒。足厥阴肝正药。亦入肾经。 除肝热。和肝气。主治青盲目氵㸒。

  肤赤草)

  芥黄附案 一童子素有目疾。已愈。又因久衄。肾肝虚火俱动。致目赤。左 微痛。用姜汁制生胡五每〔论〕 决明子得水士阴经之气。而兼禀乎清阳者也。(本仲淳) 味咸走血。气寒对治热。故治优于青葙分。及因风

  

  瞿麦

  即洛阳花。俗谓十姊妹。茎细有节。高一二尺。叶似石竹。梢巅开花。有红紫粉蓝。

  斑斓数色。结实如燕麦。内子紫黑而匾。第在五月则黑。六月则黄。故宜采于夏至后。交小暑节则迟矣。 又方书中南天竺草。即生瞿麦也。

  穗(只用蕊壳。不杂茎叶。) 味苦微辛。气寒。阳中之阴。通心经。利小肠。 丹皮为之使肠与心为肠别作病利窍也。(七钱五分。

  七分。时时〔论〕 瞿麦专取蕊壳。其用通心。能化血分之结泣。(破胎堕子而下闭血)夫血与小水。是合于火者。且治血分但非胞中血海胱。

  性猛利。善下逐。凡肾气虚。小肠无大热者。忌之。胎前产后。一切虚人小水不利者。

  禁用〔修治〕 先以堇竹沥浸一伏时。漉出。晒干用。

  

  葶苈子

  出 城平泽田野间。汴东陕西河北州郡亦有。近以彭城曹州者为胜。他处不堪用。

  苗叶。高六七寸。三月开微黄花。结角列子如黍粒。微长而黄。味苦。其入顶微甘者。

  也。 月令。孟夏靡草死。即此物。宜立夏后采实阴干。有苦甜二种。其形则一。辛苦。

  大寒。气薄味浓。阳中之阴。沉也。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 苦者下甜则稍缓不伤胃。量病患虚实用之。得酒良。宜大枣榆皮为之使。 主治积聚结气气。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治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同辛酸用以导肿气)

  下膀胱伏留热气。除胸中痰饮。(诸本草) 与大黄皆大苦寒。彼泄血闭。此泄气闭。

  阳分肺中之闭)亦能泄大便。(东垣) 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不捣末亦两五十枚煮汁。去枣。入葶苈末。煎至可丸。如梧子。每饮服六十丸。渐加。以微利为度。不可过剂。令人不堪。

  〔论〕 葶苈子气寒。味苦为阴。何以能泄阳分肺中之闭。(体轻象阳) 抑至孟夏而死。何气以告水中具夫金不苈之疗而气之气肺而还至膻中。以达离中之坎也。)抑肺为主气之脏。而能致气化于水者。岂徒子固恋以致或勿过葶苈属火性急。走而不守。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脾虚不能制水。

  水肿〔修治〕 同糯米微焙。俟米熟。去米。捣碎用。

  

  车前子

  此草好生道边。故名。五月子已老。宜端午日采。阴干。

  味微咸有甘。气寒。肝肾膀胱三经要药。 主治气癃止痛。(通尿管淋沥涩痛)利水道。

  除出。止暑湿暴泻。(利水道。厘清浊。)利小便而不走精气。与茯苓同功。(好古) 车前行肝壮阳以生。

  水窍而精茯苓五加皮。治湿痹。 君白同生地牛膝天冬麦冬黄柏五味萸没食子沙苑人参麦冬牛膝白翘黄连柴胡生甘草。治暴赤日二服。 血淋作痛。车前车前子五合。绵裹煮汁。入〔论〕 车前味始微咸。而后有甘。与泽泻同。其甘较逊于泽泻。乃谓其利水而不走真气。

  车而是所阳一故又不舒阴。

  无变阴益火用风热。

  属火。而主小便虽本阳不而阳车前性走下窍。凡内伤劳倦。阳气下陷之病。不当用。肾气虚脱者。忌与淡渗药同用。

  (仲淳)

  〔修治〕 以水淘去泥沙。晒干。入汤液。炒过用。入丸散。酒浸一宿。蒸捣作饼。

  晒干

  车前叶

  甘滑。最利小水。且泄精气。非子类也。其疗衄血下血。当是以行为止之剂。

  

  连翘

  秋时结实。内作房瓣。八月采房。 有两种。一似椿实之未开者。壳小坚而外完。无跗萼。剖之则中解。气甚芳馥。其实才干。振之皆落。不着茎也。一种如菡萏。壳柔。外有跗萼抱之。而无解脉。亦无香气。干之虽久。着茎不脱。此种江南下泽间极多。如椿实者乃自味苦。气平。性凉。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也。阳也。又为阴中微阳。入手足少阳。

  及蛊毒利五十二经神。与柴血分用柴胡。气分用连翘。 独茎赤色。

  乃少阴心厥阴包络气分主药。兼治手足少咸从结气所生。连翘象形易落而能自散。不功力与夏枯草相等。但夏枯偏于从本。秉寒秉容平气味。故外弥肤腠。内偏五中。至于解结从心。理则一矣金水之性。其味苦平。平应作辛。所主鼠 瘰 瘿瘤结热。皆少阳平凉。正清胆热。芬芳又解郁气。故用靡不瘳。(仲淳) 胆经郁热口苦。同柴胡用。殊效。

  痔疮肿痛。连翘煎汤。熏洗后。以刀上飞过绿矾入麝香贴之。

  〔论〕 连翘味微苦而气凉。得秋收之气以告成。故其实能散血结气聚。即其房剖之则中解金为阳之者。

  惟足妄。然也。然则心胃并气血开阖轻清上浮本于金水思通月水直以收气为散气。(其气为升为阳)

  彼保和丸中。欲散结聚耶。抑更用治血证。连翘为中使。第其为物苦燥。虚者多致危困。惟实者宜之。(丹溪) 痈疽已溃勿服〔修治〕 黑而闭口者良。去蒂根。研。

  根(即连轺) 味甘平。气寒。有小毒。下热气。益yin精。治伤寒瘀热在里欲发黄。

  

  蓝

  蓝凡五种。各有主治。蓼蓝叶如蓼。五六月开化成穗。细小浅红色。子亦如蓼。岁可三刈。故先生禁之。菘蓝叶如白菘。马蓝叶如苦 。即大叶冬蓝。俗谓板蓝。二蓝花子并如蓼蓝。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吴人种之。木蓝长茎如决明。高者三四尺。布叶如槐。七月开淡红花。结角长寸许。其子亦如马蹄决明而微小。迥与诸蓝不同。而作淀则一也。(濒湖)

  蓝实

  惟蓼蓝入药。五六月采之。

  味苦甘。气寒。 本经解诸毒。 甄权利五脏。调六腑。通关节。治经络中结气。 按蓝实于其蓼分

  蓝叶汁

  系蓼蓝。

  味苦甘。气寒。 涂五心。止烦闷。杀百药毒。解野狼宕射罔毒。及朱砂砒石毒。有人病呕吐乎脾。

  故蓝为也。(

  板蓝根

  即马蓝。

  气味苦寒。 治妇人败血。(连根焙捣。酒服一钱匕。)天行热毒。(普济消毒饮用之以治大

  蓝淀

  时行热毒。心神烦躁。用蓝淀一匙。新汲水一盏服。 急疳蚀鼻口。数日欲死。取蓝淀敷之令遍。日十度。夜四度愈。

  〔总论〕 诸蓝形虽不同。性味不远。皆能解毒除热。惟木蓝叶力似少劣。而蓝子则专取蓼湖)

  青布

  解诸物毒。 天行烦毒。小儿寒热丹毒。井水渍取汁饮之。 浸汁和生姜汁服。止烧灰敷恶疮经年不瘥者。 烧灰酒服。主唇裂生疮口臭。仍和脂涂之。 恶疮防水。青布和蜡烧烟筒中熏之。入水不烂。

  疮溃烂。陈艾五钱。雄黄二钱。青布卷作大炷点火

  

  青黛

  波斯青黛。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濒湖) 真青黛形状。与靛花不同类。今因其罕有。而靛花功效亦同。特假为名。旋收曝干。色甚紫碧。市家多取干靛充卖。顾干靛枯黑重实。靛花娇嫩轻浮。亦殊易别。(仙制药性)

  味咸甘平。气寒。专治小儿疳蚀羸瘦。发热疳痢。杀疳虫。并小儿丹毒。解诸热惊痫。 能收五脏郁火。解热毒。泻肝消食积。(丹溪) 大略主治肝热。及解肺胃热。(嵩) 方书治中下及 疝。 一妇人脐腹上下。连二阴。遍生湿疮。状如马瓜疮。痒而痛。出黄汁。他处并无。大小便涩。食亦减。身面微肿。医作恶疮治。用鳗鲡鱼松脂黄丹之药涂之。热痛甚。询知其人嗜酒。喜食鱼蟹发风等物。急令洗去其药。以马齿苋四两。杵烂。入青黛一两。

  匀涂之。即时热减。痛痒皆去。仍以八正散日三服之。分败客热。药干即上。如此渐减。二十日愈。此盖中下焦蓄风热毒瓦斯也。若不出。当作肠痈内痔。仍须禁酒色发风等物。(宗 )

  禀水土阴寒之气以生。又得土气之浓。故性味咸寒甘平而专解热毒。(仲淳) 心口热痛。

  姜汁调一钱服之。肺热咯血。青黛一两。杏仁用牡蛎粉炒过一两。研匀。黄蜡化和。作三十饼。每服一饼。以干柿半个夹定。湿纸裹。煨香嚼食。粥饮送下。日三服。

  〔论〕草木之茎叶无弗青者。而兹物独显诸用。由蓝从春夏之交生苗。即以五六月结实。

  用。

  谓收和之用。

  而真曰收火邪与于气。不等于香附青皮之疏泄。以能大布生阳之气以行也。何以为解毒的剂。曰。正气流则邪气自然涣释也。何以于身半以上天气之治较多。曰。此正生阳之气化上达于天之征也抑何以杀虫最效。曰以滞血。此味以生阳化为水乎。 又按蓝直用蓝汁与板蓝根为从胸前下至心经。两死。又取蓝汁加麝香雄黄。更投一蛛。随化为水。因取其汁点于征矣。

  青黛治血分实热。若吐衄咯唾。由于阴虚阳越。火空上炎而发者。此味便非中的之剂。

  临证〔修治〕 但取淀桶中浮起者。晒干。用时水飞去脚。缘中有锻石。宜飞净服饵也。若外敷

  

  百合

  其根以众瓣合成。故名。类有三种。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而狭。尖如柳叶四月开红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茎叶似山丹而高。秋开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点。其子入夏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

  味甘微苦。气平。入手太阴少阴。并入手阳明经。保肺止嗽。养五脏。补中气。渗利和中。

  气之故麦冬百部桑皮薏仁枇杷叶。治肺热咳嗽。及吐脓血。同麦冬白芍甘草木通。利大小便。 同知母柴胡竹叶。治寒热邪气通身疼痛。 同白芍炙草麦冬五味。补中益气。 同白芍茯苓车前子桑白皮〔论〕 百合之功在益气。而兼之利气。在养正而更能去邪。故李氏谓为渗利和中之美药。

  府精气不中寒者勿服。(仲淳)

  

  蕺

  一名鱼腥草。生下湿地。其叶似荇而腥气。其状三角。一边红。一边青。

  叶

  味辛。气微温。有小毒。阴中之阳。入手太阴经。 治痰热壅肺。发而为痈。时吐脓血。又为痔疮必须之药。 肺主气。此味辛温能散。故治痰热壅肺。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湿热甚。则为痔疮。得辛温之气。则大肠清宁。治肺痈。用鱼腥草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神效。 痔疮肿痛。鱼腥草一握。煎汤熏洗。仍以渣敷即愈。多食令人气喘。发虚弱。损阳气。发香港脚等害。慎之慎之。(仲淳)

  

  蒺藜子

  有二种。一种刺蒺藜。蔓生。细叶布地。入夏开小黄花。秋深结实。状似菱米刺。实有仁也。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绿叶细蔓。其刺在茎。绵布沙上。七月开黄紫花。九月结荚。长寸许。

  隔纸焙炒。色香胜茗。微火煎煮

  刺蒺藜

  味苦辛。气温。入手太阴足厥阴经。其性宣通。久服不冷而无壅热。(志) 主治下去燥热。疗肺气胸膈满。治恶血破症聚。及喉痹乳难风秘。明目益精。疗水脏冷。小便多止遗溺泄精溺血。(诸本草) 方书治中风水气胀满。喘逆痰饮。大便不通。赤白浊。疝。

  芥穗。治遍身风痒。 大便风秘。刺蒺藜炒一两。牙皂去皮酥炙五钱。为末。每服一钱。盐茶汤下。 月经不通。蒺藜当归等分。为末。米饮。每服三钱。 难产催生。并下胞衣及死胎。刺蒺藜贝母各四两。为末。米汤服三钱。少顷不下。再服。 万病积聚。七八月收刺蒺藜水煮。晒干蜜丸。梧子大。每酒服七丸。以知为度。其汁煎如饴服之。

  〔论〕 刺蒺藜成熟于秋。外刺坚劲。禀金之形与色。而更兼乎火之气与味。为肝之用。

  药虽为风剂。却与辛散风气者不同。人身火为金之主。则气化而媾于风化之木。金为火之用。则血化而静乎血脏之风。刺蒺藜金火合禀。故别录谓其下气。日华子谓治肺气胸膈满。而本经首言治恶血破症聚等证也。夫风木之阳。原乘于三焦之气。而金以合于火者主之。风脏之血。原根于至阴之水。而金以为火用者化之。是则本经首言治恶血者。以肺之气化在血。而是物结实于秋。固得金气之专也。金气专而不得火为主以致用。则气化不全。火为主而实不结于深秋以趋水。则血化不裕。惟全其气化者。乃能裕其血化。金固以火为夫水为子也。

  (金气专故孕水而化血。且金以火为主。故其气化在血。)方书用治水气肿满。及痰饮热结诸证。非因气化之在血者。从阳透阴而阴乃化。阴化则归肾。所谓上焦之阳。得阴降而随之以下者欤。夫人身气血之病。每由于后天。(在上中二焦。而后及于下。)凡下焦之虚而不固者。缘上焦之气不能下周于气海。而血并不得下归于血海。经所谓天气盛则地气不足是也。

  (虚血而也更金不〔修治〕 炒研去刺。为末。如入煎药。临时调服。不入汤煎。

  白蒺藜 此沙苑蒺藜也。

  气味甘温。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之。 方书治痿证。赤白浊。(二蒺藜同用) 耳病黄脚膝风。

  人有蜜八酒〔论〕 同州蒺藜。专禀金气之浓。故其气有腥。腥。肺所主也。其味甘。微焙之即香。

  是原则此味益肾。较为精专矣。 又刺蒺藜入肺与肝。沙苑蒺藜入肺与肾。刺蒺藜为风脏血其治上者多。沙苑蒺藜为肾脏气剂。其补下者专。

  性能固精。凡命门火炽。阳道数兴。交媾精不得出者。勿服。(仲淳)

  〔修治〕 以如前所说为真。即同州亦多伪者。或炒。或酒浆拌蒸为末调服。不入汤药。

  

  谷精草

  收谷后。荒田中有之。一科丛生。叶似嫩谷秧。抽茎高四五寸。茎头有小白花。点星。九月采花。阴干用。(濒湖)味辛甘。气温平。入足厥阴。又入足阳明经。补肝气之药也。 治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濒湖) 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目中诸病。加而用之。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又) 谷精草得阳明燥金气化。体轻散结。

  密蒙花生谷精草二谷精草为〔论〕 谷精得谷气之余。较他辛味。止于入肝为散者有间。故洁古用药式。谓为入肝补气〔修治〕 忌铁。

  

  海金沙

  江浙湖湘川陕皆有之。茎细如线。引于竹木上。高尺许。叶细如园荽而甚薄。背面上多皱纹。皱处有沙子。状如蒲黄。不开花。细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濒味甘淡。气寒。小肠膀胱血分药。热在二经血分者宜之。 解热毒瓦斯。治湿热肿满。热淋膏亦气化三钱。生服二钱。

  白术四〔论〕 海金沙不开花。其专气钟于叶。叶上复钟此沙。黄赤色。夫沙不同于花实之吐。

  惟也。

  赤非水道为病矣。

  其性淡渗。而无补益。诸淋由于肾水真阴不足者。勿服。(仲淳)

  〔修治〕 七月收其全科。日中曝之。稍干。以纸衬承。用杖击之。有细沙落纸上。且曝

  

  灯心草

  产姑苏陆地。丛生。茎圆细而长直。其瓤虚白。

  气味甘淡平寒。入心小肠二经。阳也。 主降心火。通气泻肺。治阴窍不利。疗五淋。

  行水体浮用能通利热气壳中。封固。

  灯心灰二钱。

  〔论〕 降心火通气。为灯心草专长。心火降则肺气下行而气通。心主血。火降气通则血和窍肝气之为火用。则气不化。而血亦不和。灯心降心火。而令肺金得为之用。故其功如此。

  〔修治〕 是物难研。以粳米粉浆染过。晒干研末。入水澄之。浮者灯心也。晒干用。

  又最方

  

  天名精

  即皱面草。一名蚵 草。根名杜牛膝。子名鹤虱。并根苗而言。则为天名精。 嫩苗绿色。似皱叶菘芥。微有狐气。长则起茎。开小黄花如野菊。结实如茼蒿。子亦相似。最粘人衣。狐气尤甚。炒熟则香。其根白色。如短牛膝。 一名地菘。(菘即白菜)与 易混。

  但 草反面叶筋三条。毛多而软。天名精叶反面筋多。毛少而带硬。为异。

  叶

  (根苗同)

  味苦微辛。微甘。气寒。有小毒。生汁吐人。 除胸中结热。去痹。下血止血瘕欲死。利小便。擂汁服之。吐痰止疟。杀三虫。 之敷诸肿毒及蛇咬。亦治疗口紧喉痹。取汁漱之。止牙痛。(诸本草)凡男妇乳蛾肿痛。小儿急慢惊风。牙不省人事者。取皱面草连根。(即杜牛膝)洗净捣烂。入好酒。绞汁灌之。良久即苏渣敷项下。或醋调搽亦可。 咽喉肿塞。痰涎壅滞。水不可下者。地菘连根叶捣汁。

  入。去痰最妙。 缠喉风肿。蚵 草细研。生蜜和丸弹子大。每噙一二丸即愈。干者蜜丸亦可。 恶疮肿毒。地菘捣汁。日服三四次。

  〔论〕 天名精味苦胜于辛。辛又胜于甘。苦下泄。辛横散。辛苦合于甘。则入血而逐热散之所

  鹤虱

  气味苦辛凉。有小毒。 杀虫方中。最为要药。

  

  王不留行

  又名禁宫花。翦金花。金盏银台。所在麦地中有之。茎叶俱青。苗高一二尺。三红白小花。如铎铃状。结实如灯笼草。壳有五棱。内包一实如豆大。实内细子如菘。

  黑。正圆如细珠。

  苗子

  气味苦甘平。阳中之阴。入足厥阴经。 治风毒。通血脉。除风痹内塞。止心烦鼻利小便。下乳汁。女子血经不匀及难产。疗痈疽恶疮。并金疮止血逐痛。 能走血分。

  明冲任之药。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之语。可以见其性矣。昔一妇患淋诸药不效。用翦金花十余叶。煎汤服之。病减八分。再服而愈。(濒湖) 仲景治金疮王不留行散。贞元广利方。治诸风痉。有王不留行汤。皆最效。 同漏芦贝母鲮鲤甲青药山慈菇山豆根栝蒌根。治乳岩乳痈。 同穿山甲白芷通草猪蹄汁煮服。下乳。 涌泉治乳少因气郁者。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龙骨瞿麦麦冬。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后猪蹄羹。仍以木梳梳乳。日三次。 疔肿初起。王不留行子为末。蟾酥丸黍米大。每酒下。汗出即愈。

  〔论〕 王不留行禀土金火之气。故味苦甘平。平者辛也。其气应温。苦能泄。辛能散。

  甘殊更司小水故也。

  

  虎杖

  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一名苦杖。又名杜牛膝。茎似荭蓼。叶圆似杏。枝黄似似菊。色似桃。所在有之。三月生苗。七月开花。至九月方已。乃结实。

  根

  味甘微苦。气微温。 主血瘀症结。破风毒结气。并风在骨节间。 煮酒服之。治大热烦躁。利小便。压一切热毒。焙研。炼蜜为丸。陈米饮服。治肠痔下血。研末酒服。治产后瘀血痛。及坠扑昏闷有效。

  同煎为饮。色如琥珀。甚甘美。

  虚胀雷鸣。四肢沉重。亦治丈夫积渣。入醇酒五升。煎如饧。每服一一合。以水五合。煎一盏。去渣。入可忍。溺器中下沙石。剥剥有声。百〔论〕 虎杖行血。似与天名精类。疗风似与王不留行类。观其最解暑毒。是从血所生化之原以除结热。故手厥阴之血脏。与足厥阴之风脏。其治如鼓应桴也。 又按虎杖。一名苦杖。方书用治诸淋。又名杜牛膝。丹溪疗老人气血受伤之淋。亦以为要药。于补剂中用之。然则谓虚人服之有损者。与补剂并行。其庶几乎。

  

  鳢肠

  又名旱莲草。金陵草。下湿地处处有之。苗似旋复。而花白细者。鳢肠也。一种结房如莲者。乃小莲翘也。二种折其苗。皆有汁出。须臾而黑。

  草

  气味甘酸平。纯阴之草也。入肾入肝。亦入胃与大小肠。 益肾阴。乌髭发。治血痢。

  通小肠。疗溺血。及肾虚变为劳淋。敷疮止血排脓。 正禀北方坎水之气。故其汁元黑。古今变白之草。当以兹为胜。(仲淳) 肾主二便。肝亦司小便。此味入肾与肝而益阴。故治血变白布绞合和如莲草洗净。晾干。研青盐为末。将草铺于瓷钵内。一层盐。一层草。腌一七。沥草晒干。有余汁补竹日每频擦自验。 溺血。同车前草等分。杵取汁。每空心服三杯。

  钱。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又用捣汁。冲极热酒饮。治痔漏疮发不过三服。 滋肾乌须。旱莲丸。旱莲草用汁晒半斤。生姜三斤取取汁晒半斤。细辛三两。破故纸一斤。面炒杜仲半斤。炒五加皮酒半斤。枸杞子四两。川芎四两。没药二两。为末。核桃仁去皮半斤每服五十丸。黄酒送下。

  〔论〕 旱莲多生下湿地。折其茎。出汁黑色。所禀阴气纯而且浓。又化为汁。以合于人身而乌之水盛也不利而阴血热则须发白。彼年逾壮而俱取以凉血热乎。惟百味先至六月。煎于日中者五。又合姜其不止用火制者。凡火不能胜上升。则须润而黑。六八以后。升令少。降令多。以精血药以防之。染掠亦非上策。又乌须亦必因证用药则犹剖腹而藏珠也。

  鲤肠阴寒性冷。虽善凉血。不益脾胃。病患脾胃虚败。及易溏泻者。勿轻与服。不用姜汁椒〔修治〕 取汁用姜汁和剂日中煎熬。此千金法。

  

  蒲公英

  一名耩耨草。即黄花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茎叶似苦苣。有细刺。断之有白汁。四时开黄花。如单菊而大。花罢飞絮中有子。落

  苗

  味甘微苦。气平寒。入足阳明。并入足厥阴少阴经。 化一切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

  治妇人乳痈。擦牙乌须发。壮筋骨。解食毒。散滞气。 此草属土。得水之冲气。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乳痈肿毒。并宜生啖之。(仲淳) 同忍贝有擦牙乌须发还少丹。甚言此草之功。取其能通肾也。故东垣谓为少阴本经君药。 还少丹(越王遇异人得此方)极能固齿牙。壮筋骨。生肾水。凡年未八十者。服之须发返黑。齿落更香附末五钱。腌一宿。分作二十团。用皮纸三四层裹扎定。六一泥固济。入灶内焙干。乃以武火 通红为度。冷定取出。去泥为末。早晚擦牙漱之。吐咽任便。久久方效。

  〔论〕 蒲公英味甘而微余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缪氏谓甘平之剂。能补肝肾。

  则入者。

  

  大青

  处处有之。春生青紫茎。高二三尺。对节作叶。长三四寸。面青背淡。放花如蓼。亦似芫味甘而微苦咸。气大寒。 能解心胃热毒。主时行热毒头痛。身发寒热。及热毒痢。治热毒大斑。

  青也。

  使自外内彻外之一斗。煮之候也。

  〔论〕 大青气寒味甘而微苦咸。濒湖应得之亲尝。不谬也。盖大热之气。非寒无以取之。

  能解寒脾〔修治〕 凡证宜用大青者。如无。即以大蓝叶代之。或真青黛亦可。

  

  地肤子

  田野间多有之。其根丛生。一干数十枝。攒簇直上。七月开小黄花。其子繁细老。多取为扫帚。

  气味苦甘寒。入足太阳经。 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强阴疗阴卵 疾。散疝瘕。去热风头目。风热皮肤中热气。(作汤浴之) 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权)

  诸病阳之气。

  必太〔论〕 本经于地肤。首治膀胱热利小便。即继以补中益精气。其功用便可参。盖膀胱为足肾为热而而在脏阴清甄权故浓以为应得如是于虚热清而阳

  地肤苗叶

  味微甘而苦。气寒。 主利诸淋。煎水洗目。去热暗雀盲涩痛。 小便不通。用一大把。水煎服。盖无阴则阳无以化。是物益阴气。通小肠。亦东垣用知柏滋肾之意人秋间患淋二十余日。百方不效。后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贱物回生。功〔修治〕 清热生用。如欲其起阴达阳。宜以火酒浸一日夜。饭上蒸透。晒干。以去寒性。

  

  马蔺花

  即蠡草花。其子即蠡实。本草蠡实根叶皆用。而方书证治。惟及于花。故独悉之。

  河东川谷。今陕西诸郡。及鼎澧州亦有之。近汴尤多。就地丛生。一本二三十茎。高三叶似薤而长浓。叶中抽茎。三月开紫碧花。五月结实作角子如麻。而赤色有棱。根细色。

  花

  味甘辛。气平温。 治皮肤寒热。胃中热。疗偏坠疝气。喉痹。杀虫。 方书治沙疝。及小肠气。

  附方 偏坠疝气不愈。马蔺花用萝白子同炒二两。川楝净肉用橘核同炒一两五钱。吴茱萸酒浸炒一两。木香二钱。不见火为末。每服一二钱。好酒调。空心服。 喉痹肿痛。取荔花皮根合二分。及水一升。煮取六合。去渣。含之。细细咽汁瘥。沙石热淋。通神散。马蔺花七枚烧。故笔头二七枚烧。粟米一合炒。为末。每服二钱。酒下。日二服。

  〔论〕蠡草花实。其功专主于下焦之阴。即花色紫碧。可以揣其所入。有合于阴中之阳也和于蠡实服下焦之

  

  子

  叶似菊而薄。多细丫。面背皆青。高者四五尺。其茎白色。如艾茎而粗。八九细花。结实如艾。中有细子。极易繁衍。(濒湖)

  味辛苦气微寒。微温。降也。阴中微阳。入足厥阴血分。 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胪胀留心腹及月饮〔论〕 子。据方书似为行滞血之剂。然有不可概者。盖血之由瘀而得畅。不徒以疏犹

  

  蓄

  一名扁竹。出东莱山谷。所在有之。春仲蔓延布地。苗似瞿麦。根似蒿。弱茎促节紫赤似钗股。叶细绿似 竹。节间出花甚细。色微青黄。或淡红。似蓼蓝花状。遂结(核)

  气味苦平。 治浸氵㸒疥瘙疽痔。杀三虫。(本经)疗霍乱黄胆。利小便。(濒湖) 热淋涩痛。

  治小儿隔宿〔论〕 蓄概谓为通利之药。然观其引蔓促节。节节开花。若封而辟。辟而封。当有逐节主杀虫者治于湿化蕺于历代本草。俱在菜部。至先生改隶隰草。具有特见。李氏纲目仍载蕺于菜部柔滑类。且引赵叔文紫蕺养猪之说。是泥于蕺菜之名。而未能更定耳。春秋时勾践有采蕺事。想犹尝百部书从佑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