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六十六法,方三十九首,并见太阳阳明合病法。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二。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四。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六。用前第五方。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七。用前第五方。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八。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

  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九。用前第八方。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十。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十一。用前第十方。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十二。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方十三。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十六。用前第五方。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十七。用前第五方,法用桂枝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十八。用前第五方。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十九。用前第十二方。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二十。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二十一。用前第五方。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方二十四。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六。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二十八。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九。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三十。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一。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方三十二。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

  芒消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煮两沸。顿服。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四。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方三十六。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音到,下同。心中懊憹,上乌浩,下奴冬切,下同。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三十八。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汤豉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 炙 香豉四两,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 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三十九。用上初方。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四十。用上初方。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方四十一。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方四十二。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方四十三。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音唤,又胡绢切,下同,一作瞬。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四十四。方本阙。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作逆。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四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四十六。用前第三十三方。一云用大柴胡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四十七。方用前法。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方四十八。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连,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四十九。用前方。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五十。用前方。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五十一。用前方。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五十二。用前第五十一方。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方五十三。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五十四。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消二两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五十五。用前第三十三方。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五十六。后云,解外宜桂枝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消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五十七。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五十八。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五十九。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则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方六十。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之,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方六十一。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方六十二。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汤。六十三。用前第三十三方。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方六十四。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六十五。用前方。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方六十六。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