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解散营卫之邪;小发营卫之汗之功效。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一日再发者。临床常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轻者,或表证余邪未尽者,以及过敏性鼻炎等。
出处 《伤寒论》
功能 解散营卫之邪;小发营卫之汗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主治 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一日再发者
处方

桂枝1两17铢(去皮),芍药1两6铢,麻黄16铢(去节),生姜1两6铢(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1两2铢(炙),大枣5枚(擘)。

功能主治

解散营卫之邪。小发营卫之汗。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1日再发者。

临床应用

①太阳中风《吴鞠通医案》:唐,59岁。头痛恶寒,脉紧,言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季春天气,不得看作春温,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麻黄一法:桂枝6钱,杏仁5钱,生姜6片,麻黄(去节)3钱,炙甘草3钱,大枣(去核)2枚。煮3杯,先服1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再不汗,促投其间。②寒热往来《经方实验录》:王右,寒热往来,1日两度发,仲景所谓宜桂枝麻黄一汤之证也。前医用小柴胡,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川桂枝5钱,白芍4钱,生草3钱,生麻黄2钱,光杏仁5钱,生姜3片,红枣5枚。病者服此,盖被自卧,须臾发热,遍身漐漐汗出。其病愈。

用法用量

以水5升,先煮麻黄1-2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1日2次。本云:桂枝汤2分,麻黄汤1分,合为2升,分再服,今合为1方。将息如前法。

各家论述

①《伤寒附翼》:邪气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汤之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杨之峻攻。故取桂枝汤3分之2,麻黄汤3分之1,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此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黄法也。后人合为一方者,是大背仲景比较二分之轻重偶中出奇之妙理矣。②《古方选注》: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化。桂枝汤减用4分之2,麻黄汤减用4分之1,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第16铢麻黄,不能胜1两17铢桂枝、1两6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而以桂、芍袭其后也。

摘录
《伤寒论》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桂枝麻黄一汤

歌诀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组成

桂枝(去皮)一两七十铢,甘草(炙)一两二铢,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各十六铢,芍药、生姜(切)各一两六铢,大枣(擘)五枚。

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功用

1.《注解伤寒论》:解散营卫之邪。

2.《金鉴》:小发营卫之汗。

主治

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一日再发者。

方义

桂枝麻黄一汤由桂枝汤二份和麻黄汤一份相合而成。方以桂枝麻黄为主,具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宣肺利水、微发其汗等作用。只要是表邪稽留日久不解,证情较轻,寒热如疟者,可用此方治之。

运用

临床常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轻者,或表证余邪未尽者,以及过敏性鼻炎等。

重要文献摘要

原方选录

《伤寒论》:“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脱形似疟,一日再发,汗出必解,宜桂枝麻黄一汤。”

方论选录

《伤寒附翼》:“邪气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汤之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汤之峻攻。故取桂枝汤三分之二,麻黄汤三分之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此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黄法也。后人合为一方者,是大背仲景比较二分之轻重偶中出奇之妙理矣。”

《古方选注》:“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化。桂枝汤减用四分之二,麻黄汤减用四分之一,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第十六铢麻黄,不能胜一两十七铢桂枝、一两六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而以桂、芍袭其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