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槟榔散

茴香槟榔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圣济总录》卷七十一。具有温中理气,消积止痛之功效。主治奔豚气成块,上冲腹胁满痛;寒疝积聚,脐腹疼痛,两胁胀满。肠道积气,肠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而致腹部绞痛,胸闷气急,目眩头晕等。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急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患者。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功能 温中理气,消积止痛
主治 奔豚气成块,上冲腹胁满痛;寒疝积聚,脐腹疼痛,两胁胀满。肠道积气,肠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而致腹部绞痛,胸闷气急,目眩头晕等
别名

茴香子散

处方

茴香子(炒)半两,槟榔(锉)半两,京三棱(煨,锉)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切,盐炒)半两,木香1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奔豚气成块,上冲腹胁满痛;寒疝积聚,脐腹疼痛,两胁胀满。

用法用量

茴香子散(原书卷九十四)。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茴香槟榔

组成

茴香子(炒)、槟榔(锉)、京三棱(煨,锉)、青橘皮(汤浸,去白,切,盐炒)各半两,木香一分。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热汤调下,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一日3次,一次6g,热汤调服。

功用

温中理气,消积止痛。

主治

奔豚气成块,上冲腹胁满痛;寒疝积聚,脐腹疼痛,两胁胀满。肠道积气,肠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而致腹部绞痛,胸闷气急,目眩头晕等。

方义

茴香子暖胃气,散塞结,散寒止痛,理气和胃;槟榔破积,下气;京三棱行气消积;青橘皮理气,散结,消积化滞;木香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中理气,消积止痛之功。可治寒疝积聚,肠道积气,肠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而致腹部绞痛,胸闷气急,目眩头晕等。

运用

临床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急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加减化裁

本方重在行气导滞。若中虚甚者,可加人参、党参等;若食积重者,可选加山楂、鸡内金等药。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中药临床鉴用指迷》:“橘核长于疗疝。小茴香辛能行散,温能祛寒、暖肾,故不仅用于寒疝、水疝,而且宣用于少腹冷痛,奔豚等。如《三因方》小茴香丸治小肠气腹痛即用茴香胡椒等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九丸,空心温酒下。《圣济总录》茴香槟榔散(炒茴香子、槟榔、煨三棱、青皮木香)治奔豚气成块,上冲隐胁满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