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胃承气汤

护胃承气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具有滋液生津,清热养阴的功效。主治温病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
出处 《温病条辨》卷二
功能 滋液生津,清热养阴
主治 温病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
处方

生大黄3钱,元参3钱,细生地3钱,丹皮2钱,知母2钱,麦冬(连心)3钱。

功能主治

温病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

用法用量

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得结粪,止后服;不便,再服。

摘录
《温病条辨》卷二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护胃承气汤

歌诀

承气新加护胃名,脉沉有力热难清;元参麦地丹知母,加入西军里始通。

组成

生大黄三钱(9g),元参三钱(9g),细生地三钱(9g),丹皮二钱(6g),知母二钱(6g),麦冬(连心)三钱(9g)。

用法用量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结粪,止后服,不便,再服。

功用

滋液生津,清热养阴。

主治

温病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

方义

此方用于阳明热结用攻下剂后,热结盛实而正气未虚的“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等证候。方中用生大黄苦寒清热泄结,通下去实,麦冬甘凉滋阴清热,增液润燥共为主药,吴氏称此为“苦甘法”;元参、细生地甘凉滋阴,润燥护胃为辅药;知母甘寒清胃热,润燥热,丹皮苦甘寒清阴分伏热共为佐使。共奏清热润燥、缓下热结之功。此方取法大黄泻下热结,依赖增液汤加丹、知滋阴润燥,增液护胃为后盾,而创立“护胃承气汤”方。故吴氏指出:“温病下后,邪气已净,必然脉静身凉。邪气不净,有延至数日邪气复聚于胃,须再通其里者,甚至屡下而后净者,诚有如吴又可所云,但正气日虚一日,阴津日耗一日,须加意防护其阴,不可稍有卤莽,是在任其责者临时斟酌尽善耳。吴又可于邪气复聚之证,但主以小承气汤,本论于此处分别立法。”

重要文献摘要

《温病条辨》:“护胃承气汤方,苦甘法,生大黄三钱,元参三钱,细生地三钱,丹皮二钱,知母二钱,麦冬三钱,连心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结粪,止后服,不便,再服。”

《中医类似方剂鉴别运用大全》:“滋阴攻下类方证治鉴别,此类衍化方常以增液汤加硝、黄之属组方,同治热结津枯证,方如增液承气汤、护胃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