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八味丸

加减八味丸,中医方剂名。出自《集验背疽方》。具有补肾水,降心火,止燥渴之功效。主治肾水不足,心火上炎,津液亏损,心烦燥渴,易生痈疽,寝汗发热,形体消瘦,口舌生疮,牙龈溃烂,咽喉作痛,或肾消小便频数,或肾虚火不归元,烘热咳嗽。
出处 《集验背疽方》
功能 补肾水,降心火,止燥渴
主治 肾水不足,心火上炎,津液亏损,心烦燥渴,易生痈疽,寝汗发热,形体消瘦,口舌生疮,牙龈溃烂,咽喉作痛,或肾消小便频数,或肾虚火不归元,烘热咳嗽

《集验背疽方》:加减八味丸

处方

熟干地黄(拣好者买,制度过,焙,锉)60克 真山药(锉细,微炒)山茱萸(去核取肉,焙干)各30克 肉桂(削去粗皮,锉,不见火,用30克别研,取净细末)15克 泽泻(水洗,锉作块,用无灰酒湿润,瓦器上蒸五次,锉,焙)牡丹皮(去心、枝梗,锉,炒)白茯苓(去黑皮,锉,焙)各24克 北真五味子(拣去枝梗,慢火炒至透,别研过筛)45克

制法

上药研末过筛,取细末,炼蜜候冷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消渴。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时用无灰酒或盐汤任下。

备注

原书中说:痈疽预服此方,可"不生渴疾";"未发疽人,或先有渴症,合服此药,渴疾既安,疽亦不作"。

摘录
《集验背疽方》

《寿世保元》卷九:加减八味丸

处方

怀生地黄250克(好酒拌,砂锅内蒸半日,捣膏)山药30克 石枣120克(净肉,酒蒸,捣膏)桂心(去皮)泽泻(切片,蒸,焙干)白茯苓(去皮)牡丹皮各15克 辽五味子75克

制法

上药为末,入枣膏,加炼蜜少许,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生肾水,降心火。治痈疽疮疡痊后及将痊,肾水枯竭,不能上润,以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济,心中烦躁,口干渴甚,小便频数;或白浊阳痿,饮食不多,肌肤渐削;或腿肿脚先瘦,口舌生疮不绝。

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摘录
《寿世保元》卷九

《外科正宗》:加减八味丸

处方

茯苓120克,山药120克,丹皮120克,泽泻(蒸)90克,五味子(炒)90克,肉桂18克,熟地(捣膏酒煮)240克,山萸肉150克。

功能主治

益肝肾,补气血,通经络。主肝肾阴虚。

用法用量

炼密为丸,每服6克,空心盐汤送下。

摘录
《外科正宗》

《会约》卷十一:加减八味丸

处方

熟地8两,枣皮4两,淮山药4两,茯苓3两(或不用),附子4两,肉桂3两,补骨脂(盐炒)3两,杜仲(盐炒)3两,莲芯3两(少则用莲须),牡蛎(煅,醋淬,如是者3次。净粉)3两,巴戟(去心,酒浸)4两,金樱子(去刺,半生者佳)3两。

制法

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命门火衰,肾无关键,其淋如膏,不痛不涩,日夜频流,却不自知,两尺脉虚而涩。

用法用量

口服。

或加菟丝子(酒蒸)4两。

摘录
《会约》卷十一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加减八味丸

处方

熟地5两,附子3两(炮),肉桂3两(去皮),萸肉3两,泽泻1两半,当归3两,吴茱1两半(醋泡,炒),阳起石3两(煅),干姜1两半(炒)。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阴内冰冷。不孕,脉细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川椒汤送下。

各家论述

熟地补先天之血,附子补真阳之火,萸肉涩精秘气,肉桂暖血温经,当归养血脉以荣经脉,泽泻泻浊阴以清子宫,吴茱温肝逐冷,干姜暖胃祛寒,阳起石以壮阳暖子脏也。白蜜丸之,椒汤下之,使火壮阳回则寒冷消散而子宫温暖,何有阴冷之疴,以致不孕之愆哉!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仙拈集》卷四:加减八味丸

处方

茯苓4两,山药4两,山萸3两,丹皮3两,泽泻3两,五味3两,麦冬3两,肉桂6钱,熟地8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痈疽已溃未溃,口干作渴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摘录
《仙拈集》卷四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加减八味丸

组成

熟地黄(焙,锉)二两,真山药(锉细,微炒)、山茱萸(去核取肉,焙干)、肉桂(削去粗皮,锉,不见火。别研,取半两净末,和入众药,余粗滓仍勿用)各一两,泽泻(水洗,锉作块,无灰酒湿,瓦器盛盖,甑上蒸五次,锉,焙)、牡丹皮(去心枝杖,锉,炒)、白茯苓(去黑皮,锉,焙)各八钱,北真五味子(拣去枝杖,慢火炒至透,不得伤火。别研罗和入众药。最要真者)一两半。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无灰酒或盐汤任下。

功用

补肾水,降心火,止燥渴。

1.《集验背疽方》:降心火,生肾水,止渴;增益气血,生长肌肉,强健精神。

2.《医方类聚》引《澹寮》,免生痈疽。

3.《寿世保元》:久服必肥健而多子;晚年服此,不生痈疽诸毒,不患消渴。

主治

肾水不足,心火上炎,津液亏损,心烦燥渴,易生痈疽,寝汗发热,形体消瘦,口舌生疮,牙龈溃烂,咽喉作痛,或肾消小便频数,或肾虚火不归元,烘热咳嗽。

1.《集验背疽方》:痈疽之后,转作渴疾,或未发疽人,先有渴症者。

2.《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禀赋肾阴不足,或吐泻久病,津液亏损,或口舌生疮,两足发热,或痰气上涌,或手足厥冷。

3.《医方类聚》引《澹寮》:肾虚津乏,心烦燥渴。

4.《得效》:肾消,小便频数,白浊,阴痿弱,饮食不多,肌肤渐渐如削,或腿肿脚先瘦小。

5.《普济方》:或先患痈疽而才觉作渴,或有痈疽而无渴。

6.《外科理例》:疮痊后口干渴,甚则舌或黄,及口舌生疮不绝。

7.《准绳·类方》: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咽喉作痛,或形体瘦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

8.《张氏医通》:肾虚火不归元,烘热咳嗽。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1.《内科摘要》:大尹沈用之不时发热,日饮冰水数碗。寒药二剂,热渴益甚,形体日瘦,尺脉洪大而数,时或无力。王太仆曰:热之不热,责其无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又云:倏热往来,是无火也;时作时止,是无水也。法当补肾,用加减八味丸,不月而愈。

2.《内科摘要》:州同韩用之年四十有六,时仲夏色欲过度,烦热作渴,饮水不绝,小便淋沥,大便秘结,唾痰如涌,面目俱赤,满舌生刺,两唇燥裂,遍身发热,或时如芒刺而无定处,两足心如烙,以冰折之作痛,脉洪而无伦。此肾阴虚阳无所附,而发于外,非火也。盖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峻补其阴。遂以加减八味丸料一斤内肉桂一两,以水顿煎六碗,水冷与饮,半饷己用大半,睡觉而食温粥一碗,复睡至晚,乃以前药温饮一碗,乃睡至晓,食热粥二碗,诸症悉退。翌日畏寒,足冷至膝,诸症仍至,或以为伤寒。余曰:非也,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阳气亦虚矣。急以八味丸一剂服之稍缓,四剂诸症复退。大便至十三日不通,以猪胆导之,诸症复作,急以十全大补汤数剂方应。

3.《集验背疽方》:有一贵人病疽疾,未安而渴作,一日饮水数升,愚献此方,诸医失笑云:此药若能止渴,我辈当不复业医矣。诸医尽用木瓜紫苏乌梅、参、苓、百药煎等生津液、止渴之药,服多而渴愈甚。数日之后,茫无功效,不得已而用此药服之,三日渴止。今医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药,误矣而其疾本起于肾水枯竭,不能上润,是以心火上炎,不能既济,煎熬而生渴。今服八味丸,降其心火,生其肾水,则渴自止矣。

4.《续名医类案》:薛立斋治一男子口舌糜烂,津液短少,眼目赤,小便数,痰涎壅盛,脚膝无力,或冷,或午后脚热,劳而愈盛,数年不愈。服加减八味丸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