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梅汤

椒梅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增补万病回春》卷五。具有温中、攻积、杀虫之功效。主治虫痛。心腹痛,胃口有虫作痛者,时痛时止,面白唇红。症见腹痛时作时止,面黄肌瘦,脉弦。
出处 《增补万病回春》卷五
功能 温中、攻积、杀虫
主治 虫痛。心腹痛,胃口有虫作痛者,时痛时止,面白唇红

《万病回春》卷五:椒梅汤

处方

乌梅 花椒 槟榔 枳实 木香(另研)香附 砂仁 川楝子(去核)肉桂 厚朴 干姜 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

杀虫止痛。治虫痛,时痛时止,面白唇红,舌有白点。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录
《万病回春》卷五

《温病条辨》卷三:椒梅汤

处方

黄连6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白芍(生)9克 川椒(炒黑)9克 乌梅(去核)9克 人参6克 枳实4.5克 半夏6克

功能主治

驱蛔,祛暑。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

用法用量

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备注

本方由仲景乌梅丸化裁而成。方中川椒乌梅黄连三味极辛、极酸、极苦之品,为驱蛔杀虫之主药;配黄芩黄连以祛暑邪;干姜助川椒以驱蛔,并能温脾胃以实土;土败木乘,故以白芍以柔肝,人参以补虚;心下板实,故用枳实以破气消痞;呕恶吐蛔,故用半夏以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共奏驱蛔祛暑之功。

摘录
《温病条辨》卷三

《一盘珠》卷二:椒梅汤

处方

花椒1钱,乌梅3枚,葱脑3个,槟榔1钱。

功能主治

虫症。腹痛口渴,饮水不已,兼呕清水。

摘录
《一盘珠》卷二

《回春》卷五:椒梅汤

处方

乌梅花椒槟榔枳实木香(另研)、香附砂仁川楝子(去核)、肉桂厚朴、干姜、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虫痛。心腹痛,胃口有虫作痛者,时痛时止,面白唇红。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录
《回春》卷五

清·《温病条辨》:椒梅汤

组成

川椒(炒黑)三钱(9克)、乌梅(去核)三钱(9克)、生白芍三钱(9克)、人参二钱(6克)、黄连二钱(6克)、黄芩二钱(6克)、干姜二钱(6克)、半夏二钱(6克)、枳实一钱五分(4.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驱蛔,祛暑。

主治

主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脉弦数。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等病症。

1.溃疡性结肠炎:以本方随症加减治疗78例,疗程分三个阶段进行:①针对性治疗,10日为1个疗程,终病即止,一般1~3个疗程;②维持治疗,10日1个疗程,一般6~10个疗程,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③巩固治疗:7日1个疗程,一般2~5个疗程。治愈病例最短3个疗程,最长20个疗程。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消失,复查纤结镜炎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为痊愈。结果:治愈26例,好转4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3.6%。(《北方药学》2013年第6期)

2.过敏性紫癜(个案):张氏以本方加减治疗1例,连服1周后,紫癜渐消,继服1个月,患儿康复,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土虚木旺、下寒上热之证。方用川椒乌梅黄连黄芩半夏、白芍,辛、苦、酸合味,具杀虫驱蛔之功;人参补气扶正,枳实消积化痞,干姜温中。全方寒热并投,消补兼施,扶正祛邪。临床应用人参可易党参。胸痞胀满者,加木香青皮陈皮;呕恶甚,加代赭石竹茹;下利,加木香茯苓白术等。

方歌

椒梅汤中用川椒乌梅人参生白芍,连芩姜夏加枳实,驱蛔祛暑治暑邪。

摘录
清·《温病条辨》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椒梅汤

组成

乌梅二钱(5g),花椒二钱(5g),槟榔二钱(5g),枳实二钱(5g),木香(另研)二钱(5g),香附二钱(5g),砂仁二钱(5g),肉桂二钱(5g),厚朴二钱(5g),干姜二钱(5g),甘草二钱(5g),楝子(去核)二钱(5g)。

用法用量

上锉一剂。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功用

温中、攻积、杀虫。

主治

虫痛。心腹痛,胃口有虫作痛者,时痛时止,面白唇红。

方义

本方为调和脾胃和驱虫去积同治之方,“腹痛时止时发,面白唇红”是因寄生虫异常蠕动寻致腹痛的症状。处方中积实、木香香附砂仁肉桂厚朴、干姜均为芳香理气健胃药,用以健胃,楝子即川楝子为常用驱虫药,配合乌梅花椒槟榔等驱虫。如大便干结,虫体不易排除者,可加生大黄二一三钱或丑牛三钱研末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