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悬汤

解悬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林纂要探源》卷十。具有补血荣筋之功效。主治产后去血过多,气热血虚,肝筋缓弛,或乳少过服通乳之药,血不足于经脉而气虚,因儿之吮以下垂,则筋从所引而弛,致患乳悬证,两乳细小,下垂过腹,痛不可忍。
出处 《医林纂要探源》卷十
功能 补血荣筋
主治 产后去血过多,气热血虚,肝筋缓弛,或乳少过服通乳之药,血不足于经脉而气虚,因儿之吮以下垂,则筋从所引而弛,致患乳悬证,两乳细小,下垂过腹,痛不可忍

《辨证录)卷十三:解悬汤

处方

人参60克 当归120克 川芎60克 荆芥9克 益母草90克 麦冬30克 炮姜3克

功能主治

治乳悬。产后乳房伸长,疼痛难忍。

用法用量

水煎服。连服四剂而乳头收,再四剂痊愈。

摘录
《辨证录)卷十三

《辨证录》卷十三:解悬汤

处方

人参2两,当归4两,川芎2两,荆芥3钱,益母草3两,麦冬1两,炮姜1钱。

功能主治

急救胃气而补血。主妇人产后,亡血过多,胃中空虚,胃血干燥,两乳细小,下垂过小腹,痛甚。

用法用量

水煎服。4剂而乳头收,再4剂痊愈。

各家论述

此方人参生胃气于无何有之乡,当归川芎于乘危至急之地;用荆芥、益母草分解各脏腑,以归其经络;用麦冬炮姜者,因阳明胃火之燥,未免火动而炎烧,产后不便大用寒凉,故用麦冬微凉之品,稍解其火势之烈也。

摘录
《辨证录》卷十三

《医林纂要》卷十:解悬汤

处方

黄耆2两,当归1两,人参3钱,川芎3钱,荆芥3分,益母草1钱,生地黄1钱,炮姜3分。

功能主治

补血荣筋。主产后去血过多,气热血虚,肝筋缓弛,或乳少过服通乳之药,血不足于经脉而气虚,因儿之吮以下垂,则筋从所引而弛,致患乳悬证,两乳细小,下垂过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各家论述

黄耆当归,此补血汤;人参宜大补中气;川芎以行血中之气;荆芥去血中风湿;益母草补肝和胃,燥湿行血;生地黄滋血而平热则筋自收,用当病情,难产后亦不忌;炮姜以和胃,亦以补肝。

摘录
《医林纂要》卷十

《辨证录》卷十二:解悬汤

处方

白芍1两,当归1两,炒栀子3钱,枳壳5分,砂仁3粒,白术5钱,人参1钱,茯苓3钱,薄荷3钱。

功能主治

平肝解郁。主妇人怀抱忧郁,肝气不通,以致胎动不安,两胁闷痛,如子上悬。

用法用量

水煎服。1剂闷痛除,2剂子悬定,3剂全安。去栀子多服数剂,尤妙。

摘录
《辨证录》卷十二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解悬汤

组成

黄耆二两,当归一两,人参三钱,川芎三钱,荆芥三分,益母草、生地黄各一钱,炮姜三分。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功用

补血荣筋。

主治

产后去血过多,气热血虚,肝筋缓弛,或乳少过服通乳之药,血不足于经脉而气虚,因儿之吮以下垂,则筋从所引而弛,致患乳悬证,两乳细小,下垂过腹,痛不可忍。

方义

黄耆当归,此补血汤;人参宜大补中气;川芎以行应中之气;荆芥去血中风湿;益母草补肝和胃,燥湿行血;生地黄滋血而平热则筋自收,用当病情,难产后亦不忌;炮姜以和胃,亦以补肝。

重要文献摘要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两乳伸长,如物悬挂胸腹前称为乳悬。多因冲任失凋,气血不足,或产后气血瘀滞,或哺乳期过长所致。证见两乳逐渐伸长,严重者下垂过腹至膝,乳根底部有时刺痛,每因分娩后加重;一般无痛苦,若伸延过长,乳房重坠,活动多有不便。治宜清肝解郁、活血化瘀、调理冲任,选用清肝解郁汤、解悬汤加减。外治,轻者戴乳罩,以固定双乳;伸延过长者,则宜手术治疗。”

《实用中医乳房病学》:“乳悬一则,从症状上看与巨乳有较大差别,并非同一疾病。有尸产后,两乳忽然细小,下垂过小腹,痛甚,名乳悬外科证治全书}记载更详此乃怪证也,亦偶有之。产后而乳伸长,形如鸡肠,垂过小腹,痛难刻忍是胃虚血燥而致,用解悬汤,时服救之,外用芎.归各一斤切大块,产妇面前熏吸此症除乳垂过小腹外,尚有产后及痛甚两个特点,据近四十余年来的文献报导以及作者四十余年来的诊疗经历中均未有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