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降逆,益胃清热。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舌嫩红,脉虚数。
上药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上药哎咀。
降逆止呕,和胃清热。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伤寒病后虚羸,哕逆不已;或吐利后,胃虚膈热呃逆;或产后呃逆;或四时伤风咳逆。
呃逆:林某,男,34岁。呃逆已十余年,时好时坏,经常发作,曾经治疗无效。此次发作加剧,呃逆频发,恶心吐涎,口渴,上腹部疼痛,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脉弦,舌质红苔黄浊。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呃逆,中医诊为木土不和,肝阳有余,胃阴不足,肝胃火逆而致呃。以橘皮竹茹汤加减:橘皮4.5g,竹茹9g,玉竹9g,麦冬6g,炙草3g,石斛9g,大枣3枚,生姜3片,柿蒂4.5g。二诊,呃逆已减,晚能入眠,胸前痞闷。前方去大枣、柿蒂,加生栀子、豆豉除胸脘痞闷,蔻仁宽中理气,连翘清热散结。三诊,呃逆已止,诸症亦瘥,惟心中灼热,脉稍转缓,舌苔微黄。前方倍石斛以养胃阴,加知母滋阴清热泻火。连服三剂,痊愈出院。四个月后追访未再发作。
古代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本方甘寒与辛温相伍,则清而不寒;益气养胃与行气和胃相合,则补而不滞。
1、本方为治疗胃虚有热呕逆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呃逆或呕吐,舌红嫩,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
呕逆因实热或虚寒而致者,非本方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