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治中寒腹痛。
每服八十丸,米饮汤送下,食前服。
四顺理中丸(《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白术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以沸汤数合,和1丸,研碎,温服,日三至四次,夜二次。服后腹中未热,可加至3~4丸,然不及汤。
上十味,杵罗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
治一切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下。若妇人血脏气攻刺,即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泄泻。
每服1丸,生姜汤嚼下。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钱。
转筋霍乱,上吐下利,心腹疼痛,及干霍乱,并真阴症,手足厥冷。
真阴症:嘉靖甲子年间,梁宋之地人多患此,自脚心麻至膝,死者不计其数,时大方伯赵公出示此方,患者咸蒙其惠。
取1丸细嚼,淡姜汤送下。
忌食米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5分重。
小儿脾虚,中寒面青,腹痛寒呕寒泻,四肢厥冷,一切虚寒者。
每服或1-3丸,用大红枣去核、蒂,水煎汤,放凉调服。
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痞块。
每服白汤或清水饮送下。
脾胃虚者勿服。
此方脾胃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盖山楂一味,大能g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g伐之气胜,故云然也。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温中止痛。主小儿胎寒,腹痛躽啼。
每服1丸,水1盏,加大枣1个(擘破),同煎至半盏,分3次温服。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霍乱吐利,宿食不消。
每服15丸,饮送下,1日2次,稍加至20丸。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霍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冷热不调,霍乱吐痢,宿食不消。
每服30丸,空腹以饮送下,1日2次。渐加至40丸,老小以意加减。
忌生冷、油腻、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上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
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送下。如妇人血脏气攻刺,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霍乱,或吐或泻,口干大渴,头疼体痛。
每服1丸,粥饮化下,不拘时候。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理中丸
《伤寒论后辨》: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若胃阳虚,即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脏凌夺,诸症所由来也。参、术、炙草,所以固中州,干姜辛以守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
《医方集解》:此足太阴药也。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君;白术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佐;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温病条辨》:理中汤温中散寒,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
《伤寒寻源》:盖理中者,理中焦之寒也。寒在胃上,取丸药之缓,逗留于上,以温胃而散寒;若寒胜热之霍乱,利在急温,则不宜丸而宜汤。缓宜丸,急宜汤,此先圣之成法,不可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