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

理中丸,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中寒霍乱,阳虚失血,胸痹虚证,病后喜唾,小儿慢惊。
出处 《伤寒论》
功能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中寒霍乱,阳虚失血,胸痹虚证,病后喜唾,小儿慢惊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理中丸

处方

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各二两。[一方加炮过附子一两]

炮制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中寒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八十丸,米饮汤送下,食前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理中丸

别名

四顺理中丸(《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白术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处方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0克

制法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

功能主治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用法用量

以沸汤数合,和1丸,研碎,温服,日三至四次,夜二次。服后腹中未热,可加至3~4丸,然不及汤。

摘录
《伤寒论》

《博济方》卷二:理中丸

处方

阿魏7.5克(白面10克,醋和饼子,炙令黄熟)荆三棱(煨)蓬莪术(煨)甘草(炙)青橘皮(去白)陈皮(去瓤)干姜(炮)官桂(去皮)干木瓜 白术各30克

制法

上十味,杵罗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治一切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下。若妇人血脏气攻刺,即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摘录
《博济方》卷二

《普济方》卷二○八引《澹寮方》:理中丸

处方

人参1两,干姜(煨)1两,白术(炒)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泄泻。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生姜汤嚼下。

摘录
《普济方》卷二○八引《澹寮方》

《古今医鉴》卷五:理中丸

处方

人参1钱,干姜(炒)1钱,茯苓1钱,甘草(炙)1钱。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钱。

功能主治

转筋霍乱,上吐下利,心腹疼痛,及干霍乱,并真阴症,手足厥冷。

临床应用

真阴症:嘉靖甲子年间,梁宋之地人多患此,自脚心麻至膝,死者不计其数,时大方伯赵公出示此方,患者咸蒙其惠。

用法用量

取1丸细嚼,淡姜汤送下。

注意

忌食米汤。

摘录
《古今医鉴》卷五

《春脚集》卷四:理中丸

处方

官栋参2钱(去芦),漂白术2钱(土炒),干姜炭1钱5分,炙甘草1钱。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5分重。

功能主治

小儿脾虚,中寒面青,腹痛寒呕寒泻,四肢厥冷,一切虚寒者。

用法用量

每服或1-3丸,用大红枣去核、蒂,水煎汤,放凉调服。

摘录
《春脚集》卷四

《育婴秘诀》卷一:理中丸

处方

山楂肉5钱,神曲(炒)3两,半夏(汤泡)3两,白茯苓1两,陈皮(去白)1两,莱菔子(炒)1两,连翘1两,发糵面(炒)1两。

制法

上为细末,别用生神曲5两,入生姜汁1小盏,水调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

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痞块。

用法用量

每服白汤或清水饮送下。

注意

脾胃虚者勿服。

各家论述

此方脾胃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盖山楂一味,大能g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g伐之气胜,故云然也。

摘录
《育婴秘诀》卷一

《普济方》卷三六一:理中丸

处方

人参、干姜(炮)、白术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温中止痛。主小儿胎寒,腹痛躽啼。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水1盏,加大枣1个(擘破),同煎至半盏,分3次温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六一

《直指》卷八:理中丸

处方

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补肺,止寒嗽。主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加炒阿胶五味子煎服。

摘录
《直指》卷八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理中丸

处方

高良姜(锉)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霍乱吐泻,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浓煎橘皮汤化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外台》卷六引《延年秘录》:理中丸

处方

白术2两,干姜2两(炮),人参2两,甘草2两(炙),大麦糵2两(炒黄)。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霍乱吐利,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饮送下,1日2次,稍加至20丸。

注意

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摘录
《外台》卷六引《延年秘录》

《千金翼》卷十八:理中丸

处方

人参1两,白术1两,干姜1两,甘草(炙)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霍乱。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妇人良方》引作“加减理中丸”。

吐多痢少者,取枳实3枚(炙,4破),水3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吐少痢多者,加干姜1累;吐痢干呕者,取半夏半两(洗去滑),水2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若体疼痛不可堪者,水3升,煮大枣3个,取1升和1丸服之;若吐痢大极转筋者,以韭汁洗腹肾,从胸至足踝,勿逆,即止;若体冷微汗,腹中寒,取附子1枚(炮,去皮,四破),以水2升,煮1升和1丸服。吐痢悉止,脉不出体犹冷者,可服诸汤补之。

摘录
《千金翼》卷十八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理中丸

处方

人参8分,白术8分,甘草8分(炙),干姜6分,高良姜8分,桂心6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冷热不调,霍乱吐痢,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以饮送下,1日2次。渐加至40丸,老小以意加减。

注意

忌生冷、油腻、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摘录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博济》卷二:理中丸

处方

阿魏1分(用白面两匙,醋和作饼子,炙令黄熟),荆三棱(煨)1两,蓬莪术(煨)1两,甘草(炙)1两,青橘皮(去白)1两,陈皮(去瓤)1两,干姜(炮)1两,官桂(去皮)1两,干木瓜1两,白术1两。

制法

上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送下。如妇人血脏气攻刺,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摘录
《博济》卷二

《圣惠》卷四十七:理中丸

处方

人参1两(去芦头),干姜1两(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霍乱,或吐或泻,口干大渴,头疼体痛。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粥饮化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七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理中丸

处方

人参甘草白术(炒)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中气虚热,口舌生疮,不喜冷饮,肢体倦怠,饮食少思。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白汤送下。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理中丸

歌诀

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组成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9g)。    

用法用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次,夜二次。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中寒霍乱,阳虚失血,胸痹虚证,病后喜唾,小儿慢惊。

方义

方中干姜辛热,温中焦脾胃,助阳祛寒,为君药。人参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助运化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温中焦之阳气,祛中焦之寒邪,健中焦之运化,吐泻冷痛诸症悉可解除,故方名“理中”。

加减化裁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使用注意

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重要文献摘要

《伤寒论后辨》: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若胃阳虚,即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脏凌夺,诸症所由来也。参、术、炙草,所以固中州,干姜辛以守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

《医方集解》:此足太阴药也。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君;白术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佐;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温病条辨》:理中汤温中散寒,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

《伤寒寻源》:盖理中者,理中焦之寒也。寒在胃上,取丸药之缓,逗留于上,以温胃而散寒;若寒胜热之霍乱,利在急温,则不宜丸而宜汤。缓宜丸,急宜汤,此先圣之成法,不可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