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法: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每口三次。
现代用法:以水1000毫升,煮至米熟,汤成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1日3次。
诊断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舌红、苔黄、脉大而虚等症。
临床常用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麻疹合并肺炎、中暑和糖尿病等疾病。
1、方剂中的石膏质地坚实,难于煎出有效成分,故应打碎先煎沸20分钟,然后再入其他药同煎,再煎至沸后约15分钟,米熟去渣即可,温服。
2、药液不可太多,一般每次服用150ml即可,以免药液过多增加胃肠道负担。
1、《金匮方衍义》:“《内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膈消则渴也,皆相火伤肺之所致,此可知其要在救肺也。石膏虽能除三焦火热、然仲景名白虎者,为石膏功独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是用为君;知母亦就肺中泻心火,滋水之源,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而为臣;粳米、甘草补土,以资金为佐也。”
2、《伤寒贯珠集》:“阳明者,两阳之交,而津液之府也。邪气入之,足以增热气而耗津液,是以大烦渴不解。方用石膏卒甘大寒,一直清胃热为君;而以知母之咸寒佐之;人参、甘草、粳米之甘,则以之救津液之虚,抑以制石膏之悍也。曰白虎者,盖取金气彻热之义云耳。”
3、《枝古方选注》:“阳明热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参者,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苦仅能降里热;甘草、粳米仅能载药留于中焦。若胃经热久伤气,气虚不能生津者,必须人参养正回津,而后白虎汤乃能清化除燥。”
4、《衷中参西》:“白虎汤中加人参、不但能生津液,且能补助气分以助津液上潮,是以能立见其功也。白虎加人参汤所主之证,或渴,或烦,或舌干,固由内陷之热邪所伤,实亦由其人真阴亏损也。人参补气之药非滋阴之药,而加于白虎汤中,实能于邪火炽盛之时立复其阴,此中盖有化合之妙也。凡遇其人脉数或弦硬,或年过五旬,或在劳心劳力之余,或其人身形素羸弱,即非在汗吐下后,渴而心烦者,当用白虎汤时,皆宜加人参、此立脚于不败之地,战则必胜之师也。”
宜忌
1、《伤寒论》: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而利。
2、《外台》引《千金翼》:忌海藻、菘菜。
3、凡脉浮,或口不见渴,背部恶寒较重者,皆不宜使用,白虎加人参汤方剂中主要药物具辛寒清热之性,有损脾胃的副作用,若临床表现兼有口淡而不欲饮,背部恶寒,舌质淡、苔白,脉浮等症,可供临床鉴别之用。
4、凡大热、心烦口渴,同时表证症状明显,与脉浮、恶寒、头项强痛等症并见,则不宜使用,因为白虎加人参汤方剂中主要药物具辛寒清热之性,无辛温解表之功,可致表证不解,里热更胜。若临床表现兼有恶寒,头项强痛,一身酸痛,鼻塞,舌质淡、苔白,脉浮等症,可供临床鉴别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