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补气汤

芍药补气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东垣试效方》卷九。具有补肺理气,通经活络之功效。主治肺气不足,气虚不行,血行缓滞,皮肤麻木或下肢疼痛痉挛。症见肌肉麻木,四肢沉疼。临床常用于皮肤间有麻木等症。
出处 《东垣试效方》卷九
功能 补肺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 肺气不足,气虚不行,血行缓滞,皮肤麻木或下肢疼痛痉挛
别名

补气汤(《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

黄耆30克 白芍药45克 橘皮(不去白)30克 泽泻15克 甘草(炙)30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肺气不行,皮肤间麻木。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
《东垣试效方》卷九引张元素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芍药补气汤

组成

白芍药一两五钱,黄芪陈皮甘草(炙)各一两,泽泻五钱。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两,清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功用

补肺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

肺气不足,气虚不行,血行缓,皮肤麻木或下肢疼痛痉挛。

方义

白芍养血和营;黄芪补气固表;陈皮下气,调中,化痰;甘草益气补中,泻火解毒;泽泻泄热通淋。诸药合用,则补气养血,化痰利湿。

运用

本方以肌肉麻木,四肢沉疼为诊断要点。

临床常用于治皮肤间有麻木等症。

重要文献摘要

原方选录

《李东垣试效方》:“丁未年,九月间,李正臣夫人病。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其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是证。合目则浑身麻,昼减而夜甚。开目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时有躁作。气短促而时喘,肌肤充盛。饮食大小便如常。惟畏其麻木不敢合眼为最苦。观其色脉,形病相应。而不逆黄帝针经寒热病第三阳盛瞑目而动轻,阴盛闭目而静重。又云“诸脉皆属于目”。鍼经又云“开目则阳道行”,阳气遍布周身。闭目则阳道闭而不行,如昼夜之分,知阳衰而阴旺也。且麻木维生盛,三尺之童,皆以为然。校之有区别耳。久坐而起,亦有麻木。谓如绳缚之人,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良久则自已。以此验之非有风邪,乃气不行也。何可治风?惟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知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于中,麻木也。当兼去其阴火。时痰嗽者,秋凉在外,在上而作也。当以温剂实其皮毛。身重脉缓者,湿气伏匿而作也。时见躁,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与湿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矣。非五脏六腑之本有邪也。补气升阳,和中汤主之。”

方论选录

《灵枢》:“卫气不行则为麻木。东垣治麻痹,必补卫气而行之,盖本诸此。浑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头,或手臂,或脚腿,麻木不仁,并神效黄芪汤。皮肤间有麻木,此肺气不行也,芍药补气汤。如肌肉麻,必待泻营气而愈。如湿热相合,四肢沉痛,当泻湿热。”

各家论述

王肯堂:皮肤间有麻木,此肺气不行也,芍药补气汤。(《证治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