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症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临床上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分类 温里剂-温中祛寒
出处 《伤寒论》
功能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建中汤

处方

芍药(三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胶饴(一鸡子黄大)

功能主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自汗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钟,去滓,下胶饴,再煎化,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小建中汤

处方

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芍药18克 生姜9克(切)胶饴30克

功能主治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现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

上药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加入饴糖,更上微火烊化,分二次温服。

注意

呕家、吐蛔、中满者均忌用。

备注

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摘录
《伤寒论》

汉·《伤寒论》:小建中汤

组成

桂枝二钱(6克)、芍药四钱(12克)、甘草一钱(3克)、生姜三片、大枣四枚、饴糖六钱(18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主治虚劳里急、腹痛喜按,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薄自,脉沉。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病症。

1.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加味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5例,与胃复春片治疗60例作对照,疗程3个月,连续2个疗程以临乐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为临床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23%,对照组68.33%。(《甘肃中医》2010年第7期)

2.消化性溃疡:应用小建中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315例,与仲景胃灵片治疗60例作对照,疗程4周,连续2个疗程。以溃疡元全消失,局部轻度充血,无明显水肿为临床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8%,对照组85.0%。(《中国中药杂志》2003年第9期)

3.肠易激综合征:小建中汤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33例,与单用小建中汤治疗31例、匹维溴铵治疗29例作对照,疗程5周。以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正常,舌脉正常,随诊复查无异常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65.5%。(《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第6期)

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应用小建中合剂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5例,有感染的患儿配合常规抗感染治疗,单纯腹痛只服用小建中合剂,疗程14日。以腹痛症状消失,B超检查淋巴结不肿大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5.56%。(《新中医》2011年第1期)

方解

本方为温中补虚之剂,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温补中焦,缓急止痛;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结肠炎、血管神经性腹痛、再发性呕吐、便秘、失眠、功能性发热、小儿疳积、痛经、先兆流产、崩漏、恶露不绝、产后癫狂、产后或术后腹痛等证属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小建中汤具有保护胃肠黏膜、护肝利胆、扩血管、降压、改善外周循环、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镇静、镇痛、解热、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

方歌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摘录
汉·《伤寒论》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建中汤

歌诀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组成

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2、古代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义

本证多由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主。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运用

1、辩证要点: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辩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加减化裁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使用注意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小建中汤倍用芍药,益于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黄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当归建中汤偏重于和血止痛。大建中汤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作用,用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腹痛呕逆。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方论选录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日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