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痞丸

消痞丸,中医方剂名。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四。主治积湿热毒,甚者身体面目黄、心胁腹满、呕吐不能饮食、痿弱难以运动、咽嗌不利、肢体焦旺、眩悸膈热、坐卧不宁、心火有余而妄行,上为咳血、衄血,下为大小便血、肠风痔漏、三焦壅滞、热中消渴、传化失常、小儿疳积热。
出处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四
主治 积湿热毒,甚者身体面目黄、心胁腹满、呕吐不能饮食、痿弱难以运动、咽嗌不利、肢体焦旺、眩悸膈热、坐卧不宁、心火有余而妄行,上为咳血、衄血,下为大小便血、肠风痔漏、三焦壅滞、热中消渴、传化失常、小儿疳积热。
处方

黄连(去须,拣净,炒)18克 黄芩(刮去黄色)18克 姜黄 白术各30克 人参12克 炙甘草6克 缩砂仁9克 枳实(麸炒黄色)15克 橘皮12克 干生姜6克 半夏(汤洗七次)12克 曲(炒黄色)6克

制法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清热化温,健脾消痞。治温热内阻,脾胃不和,心下痞闷。

用法用量

每服50~100丸,白汤送下,食后服。

摘录
《医学发明》卷一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消痞丸

组成

黄连、干葛各一两,黄芩大黄黄柏栀子薄荷藿香厚朴茴香(炒)各半两,木香、辣桂各一分,青黛一两(研),牵牛二两。

用法用量

上为细床,滴水为丸,如小豆大,小儿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新水送下,温水亦得。

主治

积湿热毒,甚者身体面目黄、心胁腹满、呕吐不能饮食、痿弱难以运动、咽嗌不利、肢体焦旺、眩悸膈热、坐卧不宁、心火有余而妄行,上为咳血、衄血,下为大小便血、肠风痔漏、三焦壅滞、热中消渴、传化失常、小儿疳积热。

加减化裁

本自利者,去大黄、牵牛。

使用注意

忌发热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