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阴汤

益阴汤,中医方剂名。出自《类证治裁》卷二。具有滋阴降火,敛汗固表之功效。主治里虚,盗汗有热。症见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临床常用于阴虚劳损所致咳嗽吐血,潮热盗汗,夜梦遗精等症。
出处 《类证治裁》卷二
功能 滋阴降火,敛汗固表
主治 里虚,盗汗有热
功能主治

养阴敛汗。治阴虚有热,寐中盗汗。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气虚,加人参。

摘录
《类证治裁》卷二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益阴汤

歌诀

益阴熟地山萸山,麦味地骨泽苓丹,白芍莲子灯心草,肾阴虚火盗汗痊。

组成

生地12g,山萸肉9g,山药9g,茯苓9g,丹皮9g,泽泻9g,麦冬9g,五味子4.5g,白芍9g,地骨皮9g,莲子9g,灯芯3扎。

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煎服,一日一剂,分3次服。

功用

滋阴降火,敛汗固表。

主治

里虚,盗汗有热。

方义

本方是滋肾阴清热敛汗的方剂。由六味地黄丸加减而成,主治肾阴不足,虚热内蒸,肌表不固所致的盗汗有热。方以六味地黄丸滋肾固精为主,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以莲子茯苓,可增养阴敛汗之力。佐以麦冬五味子、白芍养阴安神,酸涩敛汗,地骨皮、灯心草清心退热。本方以养阴清热、敛汗并进,而重在补肾益阴,使阴津充、虚热清而汗自止。

运用

诊断要点: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临床常用于阴虚劳损所致咳嗽吐血,潮热盗汗,夜梦遗精等症。

加减化裁

气虚,加人参。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盗汗由阴虚不能内营敛藏所致者多,且每每有火,盖阴虚易生内热之故。一般治疗均用当归六黄汤,其方苦寒配合甘温,甘寒配合辛温,而苦寒与辛温之力复胜过甘温、甘寒,因此颜多流弊。本方纯甘壮水,以制虚火,略佐酸敛清泄,标本兼顾,和平稳健,投辄获效。然而火旺者究嫌清降之力不足,还以当归六黄汤为宜。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诊余举隅录》:“……切其脉,濡而数,审是病由内热,有热不除,阴液受耗,故至阳气发动时阴不济阳,蒸而为汗。用益阴汤加味治之,数剂即愈。……曾请治于西人,饮以药水,似效又不甚效,来延余诊。脉象左部弦数,知是肝阴不足,与以益阴汤加味,投剂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