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研细末,每次服6~9克,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止咳化痰,宣肺疏表。
风邪犯肺。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本方证为风邪稽留于肺,肺失宣畅所致。用治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风邪犯肺,或因解表不彻而风邪未尽,故咽痒咳嗽,因外邪已去十之八九,故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治宜止咳化痰,疏表宣肺。方中紫菀、百部,均入肺经,其性温润,能润肺化痰止嗽,为君药。桔梗味苦辛,善于宣肺化痰;白前味辛甘,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共为臣药。荆芥祛风解表,使外邪从表而解,则肺气得宣,虽重不在解表,但解表又实不可缺;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为佐使之用。药虽七味,用量轻微,具备了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喉源性咳嗽、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咳嗽、甲型季节性流感病毒性支气管炎、肺系感染、鼻后滴漏综合征等证属风邪犯肺咳嗽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止嗽散可明显延长小鼠引咳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增加酚红排泌量,但平喘作用不明显。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止嗽散
1、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 6-9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2、古代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g),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本方治证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咳仍不止者。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因解表不彻而其邪未尽,故仍咽痒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恶风发热。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方中紫菀、百部为君,两药味苦,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腻,皆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味苦辛而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性亦平,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为臣药。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为佐使之用。综观全方,药虽七味,量极轻微,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正如《医学心悟》卷 3中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故对于新久咳嗽,咯痰不爽者,加减运用得宜,均可获效。
综观全方,药虽七味,量极轻微,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
1、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2、临床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1、原书主治
《医学心悟》卷3:“治诸般咳嗽。”
2、方论选录
程国彭《医学心悟》卷3:“药不贵险峻,惟其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不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