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养积益胃,清热润燥。主治慢性唇炎而呈口唇肿胀、浸润肥厚及干裂脱屑现象者。 |
【处方组成】 生地9克、熟地9克、黄芩9克、枇杷叶9克、枳壳9克、石斛9克、桑叶6克、玄参9克、茵陈6克、甘草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口唇干燥裂口者去黄芩、茵陈,加当归、红花。 |
【临床疗效】 治疗剥脱性唇炎、光线性唇炎及接触性唇炎17例,痊愈7例(占41.18%),显效5例(29.41%),有效5例(29.41%)。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 |
【按 语】 方中生地、玄参、石斛凉营、滋阴、保津;枇杷叶清胃热;熟地养血补阴;黄芩、茵陈清利湿热;枳壳醒脾和胃;加甘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可用于慢性唇炎之以干燥脱屑为主要表现者,亦可用于有渗出、糜烂、结痂现象者。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侯镇文) |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和胃,除湿清热。主治慢性唇炎而呈渗液、湿烂、结痂及鳞屑现象者。 |
【处方组成】 茯苓10克、白术10克、芡实10克、山药15克、枳壳10克、生苡米15克、生扁豆15克、大豆黄卷15克、萆薢10克、黄柏10克、金莲花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口干渴者加沙参、石斛。 |
【临床疗效】 治疗接触性唇炎和剥脱性唇炎14例,痊愈5例(占41.7%),显效5例(35.7%),有效2例(14.3%)。 |
【处方来源】 北京市中医医院赵炳南。 |
【按 语】 方中茯苓、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枳壳醒脾和胃;生苡米、生扁豆、萆薢清脾除湿;大豆黄卷清解表邪;黄柏、金莲花清湿热解毒。本方去邪而不伤正。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侯镇文)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润燥,凉营养阴。主治慢性唇炎。 |
【处方组成】 桑叶4.5克、菊花6克、生山栀9克、黄芩6克、连翘9克、生石膏15克(打碎)、当归6克、大生地1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光线性唇炎及接触性唇炎5例,均为有效。 |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顾伯华。 |
【按 语】 方中桑叶、菊花疏风清热;黄芩、山栀清热燥湿;连翘解毒透表;石膏清胃热、泻火;生地凉血、清热;当归补血、养血;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本方清热、燥湿、疏风之力较强,故适用于以脾经湿热内蕴表现为主的患者。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侯镇文) |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邪,清胃火,解热毒。主治干燥型或湿烂型慢性唇炎。 |
【处方组成】 防风3克、荆芥3克、黄芩3克、石膏3克、山栀3克、赤芍3克、连翘3克、鲜生地3克、薄荷3克、甘草1.5克、灯芯草根3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病期较长、热盛伤津者酌加石斛、丹皮等。 |
【临床疗效】 治疗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一般内服3-5剂后症状即明显减退。 |
【处方来源】 孙弘。 |
【按 语】 方中防风、荆芥祛风解表;黄芩、山栀、连翘清热利湿、解毒透表;赤芍、生地凉血清热;薄荷疏散风热;灯芯草利水渗湿;加甘草以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合用以奏清热解毒、疏风凉血、渗湿之效。(侯镇文)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燥湿祛风。主治以渗液、糜烂、痂皮为主要表现的湿烂型慢性唇炎。 |
【处方组成】 白藓皮15克、蛇床子10克、川槿皮10克、地肤子30克、苦参片30克,每日1剂,置砂锅内煮沸约10分钟,离火之后去除药渣待温。 用法:将患唇浸泡于药液内,每次浸泡15分忡;或用消毒纱布浸透药液敷于唇部。两种用药方法轮流使用,但以唇部直接浸泡在药液中为主。本方对健康皮肤及粘膜基本无刺激性。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应用24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痊愈20例(占83.3%),显效2例,有效2例。平均疗程为17天。 |
【处方来源】 北京市口腔医院许姜泽。 |
【按 语】 方中白藓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蛇床子除湿祛风;川槿皮清热杀虫;地肤子清湿热,祛风止痒;苦参片杀虫除风、治湿止痛,共奏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效。(侯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