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凉营清热,清解药毒,主治血热型药疹。 |
【处方组成】 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竹叶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如见舌苔黄腻,并有湿热之象,可加用黄芩、黄连、赤茯苓等药佐以清化湿热;如浮肿较甚,可加用冬瓜皮、茯苓皮之类利水消肿之剂等而随证加减。 |
【临床疗效】 治疗血热型药疹33例,均为有效。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 |
【按 语】 药疹的发生是由于其人内中药毒,毒入营血,血热沸腾,外走肌腠,则肌肤赤肿。本方对痢特灵(呋喃唑酮)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亦有显效。中医认为荨麻疹型药疹是血热生风,此属内风,发为瘾疹。本方以清热解其药毒为主,药毒得解,则所发瘾疹自然消退而不复起。个别病人亦可加入荆芥、蝉衣轻疏风热之品,但切忌辛温散风之药,以免风火扬煽,加重病势。(李君蒂)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凉血。主治血热型药疹。 |
【处方组成】 紫草9克、银花9克、丹参9克、生槐花9克、丹皮9克、赤芍9克、黄芩9克、制大黄9克、茯苓皮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如见口干、舌绛加生地、玄参;高热加生石膏;痒甚加白藓皮、地肤子、苦参;小便短赤加车前子。 |
【临床疗效】 治疗血热型药疹40例,痊愈25例,显效及有效各5例。多数在3天内见效,5天左右治愈。 |
【处方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李君蒂。 |
【按 语】 药物治疗,原为祛邪匡正,但也有药物与机体禀赋不洽,异类相抗,则反成毒邪之害,而致发斑发疹痒痛之患。本方以丹参、赤芍、丹皮、槐花为主,入血分,直清血中之蕴热;紫草、银花性凉,宣透血中之郁毒;佐以大黄、黄芩苦寒,攻泻脏腑之留邪;茯苓皮、甘草为使,利湿解毒。诸药相伍,止沸与抽薪并进,达到“清其内,以杜其源之目的”。(李君蒂)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收敛。主治固定红斑型药疹的糜烂溃疡。 |
【处方组成】 紫柄冬青150克、土大黄120克、紫草90克、银花60克、冰片9克、凡士林1500克。 配制方法:将紫柄冬青叶、土大黄、紫草、银花分别焙干研末。凡士林加热熔化后,先加入紫草,文火煎1小时;再入紫柄冬青、土大黄、银花,时时搅拌,续煎半小时,过滤去渣,最后加冰片搅匀,倾入纱条内制成油纱,高压灭菌。外用贴敷。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用药后渗出及分泌物迅速减少,疼痛减轻,加速坏死组织脱落,促进上皮生长。治疗100例,4-10天痊愈的84例,余者由于病程长,溃疡深也均在20天内治愈。 |
【处方来源】 贵州省贵阳医学院朱润衡。 |
【按 语】 固定红斑型药疹发生在外生殖器及其附近部位,常因摩擦刺激易使大疱擦破糜烂,甚至形成溃疡,经久难愈。本方原用以治疗烧伤,具抗菌作用,现移治固定红斑型药疹之糜烂溃疡,能达到快速愈合的目的。(李君蒂) |
【功能主治】 功能凉血清热,透疹祛风。主治有气血两燔见症的药疹。 |
【处方组成】 生地30克、玄参3克、白芍4克、生石膏30克、知母3克、粳米3克、白茅根30克、升麻1克、甘草2克,水煎服。重症加广角0.9-1.5克(冲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多例患者,在服药1-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胸闷、烦躁、口干症状很快减轻,皮疹在短期内色淡消退。 |
【处方来源】 天津市南开医院皮肤科。 |
【按 语】 患者除泛发红斑紫癜外,兼有口渴、高热、汗出、烦躁不安,脉洪滑或滑数,舌质绎红、苔黄糙,中医辨证属气血两燔证。主用生地、玄参、石膏、知母、茅根以清热滋阴,泻火解毒;升麻发表透疹,从而达到凉血清热、透疹祛风之功。由于中药治疗重型药疹,有时还难能达到迅速控制的目的,为此不失时机结合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菌素等以控制病情发展,抑制免疫反应,预防继发感染还是必要和可取的。(李君蒂)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泻火,解毒凉血。主治剥脱性皮炎等重型药疹。 |
【处方组成】 生石膏60克、芒硝15克(另冲)、黄连10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生地30克、玄参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竹叶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斑毒炽盛时加紫地丁、红花、紫草、腊梅花、大青叶;黄疸肝肿加茵陈、鸡茸草、桃仁。 |
【临床疗效】 治疗剥脱性皮炎等重型药疹多例,均获痊愈。 |
【处方来源】 韶关市卫生局直属第一门诊部周柏榕。 |
【按 语】 剥脱性皮炎等重型药疹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热毒斑疹范畴。方中重用石膏,直入胃经,敷布于十二经,方中无知母清泄邪热;配以黄连、黄芩泻上焦心肺火热;栀子、丹皮、赤芍清肝经火热;玄参、连翘清热泻火,解毒滋阴;桔梗、竹叶引药上行;甘草和胃解毒。本方为十二经泄火之药,上可清浮游之火,下泻脏腑实热,使热毒由二便排出,系大寒解毒之剂,可作重型药疹出现热毒斑疹的有效方剂。本方名由编者所拟。(李君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