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攻毒祛风。主治蠓咬皮炎。 |
【处方组成】 蜈蚣3-4条,浸于75%酒精500毫升中,2-3周后滤出蜈蚣,加雄黄粉30克、樟脑20克、冰片5克、人造牛黄5克即可。用前振摇。轻者用棉球蘸上药外搽,1日3-4次,重者以药液棉球敷患处,1日2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蠓咬皮炎,其中搽3次而愈者31例,搽药6次而愈者13例,敷药3天而愈者6例。有2例因淋巴结炎而加用抗菌素。搽药越早,效果越好。 |
【处方来源】 湘柿竹园工程井巷指挥部卫生所王绍明。 |
【按 语】 本方含有剧毒之药,不可内服及误入眼内。孕妇忌用。蜈蚣本为有毒,在此以毒攻毒,而雄黄、樟脑、冰片均有祛虫止痒作用。(徐菱)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毛虫皮炎、蜂螫。 |
【处方组成】 将七叶一枝花2000克研成粉末,用50%酒精1000毫升浸泡3天,取出浸液,再用50%酒精1000毫升,浸泡药渣3天,取出2次浸液合并,过滤,加适量50%酒精,制成10%及20%七叶一枝花酒精溶液,pH值为7.0。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毛虫皮炎21例,蜂螫皮炎16例,取得较好疗效。 |
【处方来源】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郑茂荣。 |
【按 语】 郑氏曾将外用10%七叶一枝花酊实验治疗兔和豚鼠的中国绿刺毛蛾虫皮炎,取得显著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中和毒素作用。(徐菱) |
【功能主治】 功能杀虫。主治预防螨类虫咬。 |
【处方组成】 苍术3份、百部3份、辣蓼3份、蛇床子3份、雄黄1份,将药混合研碎,粗细以不漏出药袋为准。每20克装入2层细网纱布小袋内,挂在患儿腰间,发疹多时可在腰前后各挂1个,亦可放置床上。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应用50例,35例4个月内未发疹;10例偶发1-2个丘疹;3例虽有复发,但发疹不超过5个,且间隔时间长;2例无效。显效率为70%;临床有效率96%。 |
【处方来源】 广西桂林医学专科学校雷兆楠。 |
【按 语】 因药袋中药物的耗损和挥发,2个月后药效下降,复发率高,须更换新药。本方诸药均具有特异气味,特别是辣蓼、百部、雄黄有直接杀螨作用。(徐菱) |
【功能主治】 功能杀虫止痒.主治虫咬皮炎。 |
【处方组成】 采用新鲜毛牵牛之叶,用手揉烂,轻轻涂于被虫咬红肿之处,搽后症状自行消失。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应用100例均有显效,一般用药4-5分钟后痒止,2天后红肿消退。 |
【处方来源】 陕西省兴平县人民医院张民安。 |
【按 语】 毛牵牛叶又名紫花牵牛、圆叶牵牛。多生于路旁、田间、墙角下。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昆虫活动时期正值可摘取毛牵牛叶时期,故可推广应用。(徐菱) |
【功能主治】 功能芳香化浊,驱疫避虫。主治虫咬。 |
【处方组成】 松香、百部、艾叶、雄黄、葫芦巴、木香、菖蒲、冰片适量,碾成细末后过80目筛,每20克装1布袋。 每患者用2袋,1袋挂于颈前(或装在内衣口袋内),另1袋置于床上,经常松动内药面,使其香味充分播散,2个月左右换药1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经30例临床观察,其中2周内痊愈者11例,有效者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李秀敏。 |
【按 语】 本香囊有抑菌、杀虫和驱蚊作用,既可预防,又可用于治疗。(徐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