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概述]
一. 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气”。
六淫:“淫”是淫乱、太过的意思。在异常情况下,如气候突变,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机体不能及时应变,六气就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统称为六淫病邪。
二. 六淫的致病特点
1. 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如夏季多暑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然早秋燠热,感邪多发温燥,而晚秋清凉,感邪多发为凉燥。
2. 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个体差异,虽在同一季节里,也可感受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疾病。
如夏令虽多发暑病,但如素体阳虚,又贪凉饮冷,也可发生寒病(古人称之为“阴暑”)。
3. 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多是混合的,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类。
4. 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如寒可郁而化热,温热可以化燥等。
所以,对于外感六淫病证辨证时必须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然后确立治法,选方用药。
[辨证论治]
一、风
风为六淫之首,虽为春令主气,但四季皆有。一般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驱,其它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风温、风燥之类。故《素问·骨空论》云:“风为百病之始。”《素问·风论》云:“风着,百病之长也。”
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四:
1. 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 风性疏泄: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 风性善动: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4. 风性善行而数变: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常见游走性关节肌肉疼痛等。
|
风寒 |
风热 |
风入经络 |
症状 |
恶寒,发热,无汗, 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稀。舌苔白润,脉浮而紧。 |
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 |
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苔薄白,脉浮弦 |
病机 |
风寒束表,肺卫不宣 |
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
风邪入络,络脉痹阻 |
治法 |
疏风散寒 |
疏风清热 |
祛风通络 |
方药 |
荆防达表汤加减 |
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 |
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等 加减 |
二、 寒
寒为冬令主气,寒邪为冬令常见病因,但也可以在其它季节引起疾病。如盛夏贪凉,寒邪即可侵袭人体而发病,即前人所谓“阴暑”或“夏日伤寒”之类。寒邪的致病特点: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由外而入,致病又有伤寒与中寒之别。寒邪伤肌表,卫阳被遏,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导致阴盛阳伤,称为中寒。
2.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所谓“收引”是指寒邪入侵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 ,伸曲困难,如痹证中的痛痹;或寒邪侵袭,使毛窍收缩,腠理闭塞,从而出现恶寒、无汗、头痛等症。此即《素问·举痛论》所说“寒则气收 ”。所谓“凝滞”是指凝结、阻滞之义。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寒邪入侵人体,损伤阳气,使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胃痛、腹痛等痛证。
|
寒邪侵表 |
中寒 |
症状 |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痉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 |
恶寒战栗,肢体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
病机 |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
治法 |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
方药 |
麻黄汤加减 |
四逆汤加味 |
三、 暑
暑为夏令主气,系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得季节性,暑病多发于暑季。
暑邪致病特点有三:
1.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
2. 暑气通心: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不醒人事等症。
3. 暑多夹湿:由于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
中暑 |
暑热 |
暑湿 |
症状 |
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舌干少津,脉细数无力。每发生于盛夏或高温作业。 |
入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口渴引饮,食少,倦怠乏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 脉细数。 |
身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粘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舌苔腻,脉浮数。 |
病机 |
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
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
暑热夹湿,郁于肌表 |
治法 |
清暑生津 |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
清暑化湿 |
方药 |
人参白虎汤加减 |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
藿香正气散加减 |
四、 湿
湿是长夏(夏秋之交)的主气。湿病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使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
湿邪致病特点有四:
1.湿为阴邪,粘滞固着,不易速去: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 湿性重浊:⑴“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阳不升,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⑵“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证,
症见面垢哆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舌苔垢腻等。
3. 湿性趋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为病,多见淋浊,带下,脚气,足肿等下部病证。但外湿伤人,又可与风邪相合,郁遏卫表,而致肢体酸重,肿痛。如湿毒浸淫肌肤,可出现多种皮肤病。
4. 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胃:因“脾恶湿”,湿盛则伤脾,故外湿与内湿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互为因果。
|
湿困卫表 |
湿滞经络 |
湿毒浸淫 |
症状 |
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粘,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粘腻,大便稀溏,白色淡黄。舌苔白腻,脉浮数。 |
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腰膝关节漫肿,转侧曲伸不利,或下肢肿胀。 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 |
皮肤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 舌苔黄腻,脉滑数 |
病机 |
湿邪困表,卫气被郁 |
湿邪袭络,留着关节 |
湿毒郁表,浸淫肌肤 |
治法 |
芳香化湿 |
祛湿通络 |
祛风通络 |
方药 |
藿朴夏苓汤加减 |
薏苡仁汤加减 |
二妙丸加味 |
五、燥
燥为秋令主气,故燥邪为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湿度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别。
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风寒的症状。
燥邪的致病特点:既具有外感病临床表现的一般特征,又有燥邪上犯上焦肺经,耗伤津液的症状。
|
温燥 |
凉燥 |
症状 |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脉细数。 |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清稀。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
病机 |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
治法 |
清宣凉润 |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
方剂 |
桑杏汤加减 |
杏苏散加减 |
六. 火
外感之火由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火邪甚于温热,有“温为热之渐,火乃热之极”说法。而风、寒、暑、湿、燥入里皆可化火,称为“五气化火”,如四时感邪,春伤风,夏伤暑,长夏伤湿,秋伤燥,冬伤寒,蕴结不解,均可化火。
火邪的致病特点有三:
1. 火为阳邪,发病急骤,变化较多,病势较重,表现为热证,,实证且最易耗伤阴津:可见高热面赤,口渴引饮,烦躁不寐。
2. 火性阳热,易生风动血:如火热燔灼肝经,耗伤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热极生风,可见高热,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症状;火热太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可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血等。
3. 火性燥动,可扰乱神明:如内陷心包可见神昏谵妄、不省人事等症;火热内扰,心神失守,可出现烦躁不安等精神失常症状。
|
火热炽盛 |
症状 |
高热烦躁,面目红赤,气粗,口渴饮冷,口臭,便秘,溲赤,斑疹吐衄,或神昏谵语,直视,痉厥。舌色红绛,舌苔黄腻,或燥黄起刺,脉滑数或脉实 |
病机 |
火热壅盛,充斥三焦 |
治法 |
泄火解毒 |
方药 |
黄连解毒汤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