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6 秒,为您找到 109 个相关结果.
  • 枇杷叶散

    … 功能主治 降肺气。主劳嗽。 摘录 《不居集》上集卷十五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集验方》:枇杷叶散 处方 枇杷叶(去筋膜丝及毛衣)1两,山栀子5钱。 制法 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 肺风并糟鼻。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或3钱,食后好酒调下。 摘录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集验方》 《圣惠》卷十五:枇杷叶散 处方 枇杷叶半两(拭去毛,…
  • 养心汤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养心汤与归脾汤均治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等症。但归脾汤以补益心脾气血之功为著,用于心脾气血虚及脾不统血之证;而养心汤以宁心安神为要,惟治气血不足,心血不宁之神思恍惚,心悸失眠之症。重要文献摘要 《医方考》:《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故用人参、黄芪、茯神、茯苓、甘草以益气;又曰:静则脏养,燥则消亡。故以当归、远志、柏仁、酸枣仁、五味子以润燥,养气所以养神,润燥…
  • 小青龙汤

    …、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前方(指大青龙汤)因内有郁热而表不解,此方因内有水气而表不解。然水气不除,肺气壅遏,营卫不通,虽发表何由得汗?故用麻黄、桂枝解其表,必以细辛、干姜、半夏等辛燥之品,散其胸中之水,使之随汗而出。《金匮》所谓腰以上者,当发汗,即《内经》之'开鬼门’也。水饮内蓄,肺必逆而上行,而见喘促上气等证。肺苦气上逆,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缓之,故以白芍、五味子、甘草三味,一以防肺气…
  • 活络丹

    …典·方剂分册》)。 各家论述 1.《济阳纲目》:胆南星之辛烈,所以燥湿痰;二乌辛热,所以散寒湿;蚯蚓湿土所生,用之者何?《易》曰:方以类聚,欲其引星、乌直达湿痰所聚之处,所谓同气相求也。亦《内经》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之意。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 2.《成方便读》:川乌、草乌,直达病所,通行经络,散风邪,逐寒湿;而胆星即随其所到之处,建祛风豁痰之功;乳、没之…
  • 苍耳散《严氏济生方》

    …用药治疗方法包括:①鼻鼽宁滴鼻(乌梅、蝉衣、防风、黄芪,水煎浓缩,滴鼻)……③苍耳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麝香等研极细面)煎水熏鼻。” 5、《证治针经》:“鼻症盖闻胆热移脑,令人辛頞鼻渊。本《内经》开上宣郁,頞塞方痊,则有川芎菊花茶调散,苍耳散、防风通圣散。” 6、《中医入门三字经》:“6、鼻渊……反复发,慢性变,浊涕出,腥味窜,头昏痛,精神倦,碍呼吸,妨睡眠。苍耳散,鼻炎片,辛夷散,藿胆丸…
  • 镇肝熄风汤

    …或口眼渐形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2、方论选录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卷7:“风名内中,言风自内生,非风自外来也。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盖肝为木脏,于卦为巽,巽原主风。且中寄相火,征之事实,木火炽盛,亦自有风。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
  • 荆防败毒散

    …血合营;羌活、茯苓化痰渗湿,三组合用;意在解表祛邪与疏通气血津液,甘草调和药性。祛风散寒之力较强,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较重者。加入银翘,则更具清热解毒消肿之功,对于温热所致之疮肿初起,疗效亦佳。 正如《内经》所说:“汗之则疮已”,凡壅阻于皮肤血脉之间的毒邪,可随汗而散。但在临床应用时要注意掌握两点:一是必须有发热恶寒等表证存在。二是必须是疮肿初起,对于疮疡已脓已溃,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表证存在,…
  • 甘草小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汤生津润燥之法。(《血证论·卷八》)6.李彦师:认为妇人脏躁,谓妇人血虚,子脏干燥也。经云: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今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此病属带下,非有鬼神所凭也。《内经》云:肾为欠,又阳引而上,阴引面下,阴;阳相引,故数欠,数欠伸者,此肾虚阴阳相引也,甘麦大枣汤,交阴阳安魂魄,故主之也。(《全匮要略译释》)7.余公侠:认为《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条原文,除“悲伤”、…
  • 黄耆汤

    …味子7分,防风5分,白茯苓1钱5分,麻黄根1钱,甘草8分,浮小麦1撮(炒)。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元气虚弱自汗。风伤于卫,令人善病风厥,漉漉然汗出。 用法用量 《增补内经拾遗》有熟地黄。 摘录 《古今医鉴》卷七 《会约》卷十一:黄耆汤 处方 黄耆1钱半(蜜炒),熟地1钱半,茯苓1钱,天冬1钱,肉桂1钱,小麦8分(炒),当归8分,甘草(炙)8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