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7 秒,为您找到 495 个相关结果.
  • 朱砂

    …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 ③《药性论》:"镇心,主抽风。" ④《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治疮疥痂息肉,服并涂用。" ⑤《珍珠囊》:"心热非此不能除。" ⑥李杲:"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 ⑦《医学入门》:"痘疮将出,服之解毒,令出少。治心热烦跺。润肺止渴,清肝明目,兼辟邪恶瘟疫,破癥瘕,下死胎。" ⑧《纲目》:"治惊痫,解胎毒、痘毒,驱邪疟,能发汗。" ⑨《本草从新》:"定颠狂,止牙疼。" …
  • 文蛤

    …、疲乏、头晕副反应,但停药后即自行消失。(《中药临床与应用》蛤胆片)4、治痰饮心痛,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瓜蒌仁(蒂穰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医学纲目》)5、治痰饮胶结不化,为咳逆、胸痹者,文蛤一两(烧存性,研极细末),姜制半夏、胆星、厚朴、广陈皮、白芥子、于白术、枳实各一两(俱同麸皮拌炒)。上研为末,每早、晚各服一钱,食后白汤调服。(《本草…
  • 凌霄花

    …。(《鸡峰普济方》紫葳散) ②治女经不行:凌霄花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下。(《徐氏胎产方》) ③治崩中漏下血:凌霄花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广利方》) ④治通身痒:凌霄花为末,酒调,卜钱。(《医学正传》) ⑤治皮肤湿癣:凌霄花、羊蹄根各等量,酌加桔矾,研末搽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肺有风热,鼻生瘙疱:凌霄花半两(取末),硫黄一两(别研),腻粉一钱,胡桃四枚(去壳)。先将前三味和匀,…
  • 诃子

    …温。 ①《药性论》:"味苦甘。" ②《唐本草》:"味苦,温,无毒。" ③《海药本草》:"味酸涩,温,无毒。" 注意 凡外邪未解,内有湿热火邪者忌服。 ①《品汇精要》:"气虚人忌多服。" ②《医学入门》:"气虚及暴嗽、初泻,不可轻用。" ③《本草经疏》:"咳嗽因于肺有实热,泄泻因于湿热所致,气喘因于火热冲上,带下因于虚热而不因于虚寒,及肠辩初发,湿热正盛,小便不禁因于肾家虚火,法并忌之。" …
  • 麋角

    …í Jiǎo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鹿科动物麋鹿的骨化老角。 炮制 孟诜:"可五寸截之,中破,炙令黄香后,末。" 性味 甘,温。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医学入门》:"甘,温,无毒。" ③《纲目》:"甘,热,无毒。" 注意 《本草述》:"阳盛阴虚者忌之。" 功能主治 强筋骨,益血脉。治虚劳内伤,腰膝不仁,筋骨疼痛。 ①《别录》:"主痹,止…
  • 铁包金

    …毒流注。" ③《岭南草药志》:"能化瘀,治咯血,咳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肺痨久咳:铁包金六两,川破石六钱,甘草三钱。共煎服。(《杏林医学》) ②治鼠疣(鼠痣):铁包金水煎,常洗。(《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青蛇咬伤:铁包金捣烂,调米粉敷贴伤口。(《岭南草药志》) ④治肺结核,肺燥咳嗽,内伤咳血,肝炎:铁包金干品一至二两。水煎服。(广州…
  • 柠檬桉叶

    …泡鸡蛋1个,或酥饼1-2个,于发作前1-2h服。(《福建药物志》) 2、治腹泻腹痛,疮疖及风湿痹痛:柠檬桉叶适量,煎汤灌服或煎汤洗患处。 3、治痢疾:柠檬桉叶适量,煎汤灌服。(2-3方出自《新编中兽医学》)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晴天采收,晒干或鲜用。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幼嫩叶片披针形,有腺毛,基部圆形,叶柄盾状着生;成熟叶片狭披针形,宽约1cm,长10-15cm,稍弯曲,两面有黑…
  • 荸荠

    …" ②《纲目》:"甘,微寒滑,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滑。" ④《本草求原》:"味甘淡,性寒,无毒。" 注意 虚寒及血虚者慎服。 ①孟瓷:"有冷气,不可食,令人腹胀气满。" ②《医学入门》:"得生姜良。" ③《本经逢原》:"虚劳咳嗽切禁。以其峻削肺气,兼耗营血,故孕妇血渴忌之。" ④《随息居饮食谱》:"中气虚寒者忌之。"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消积。治愠病消渴,黄疸,热…
  • 生姜

    …"入肺、心、脾、胃四经。" ②《本草汇言》:"入脾、肺、肠、胃诸经。" ③《本草经解》:"入胆、肝、肺经。"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千金·食治》:"无毒。" ③《医学启源》:"性温,味甘辛。" ④《医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热。" ⑤《本草再新》:"煨姜,味辛,性温平,无毒。" 注意 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纲目》:"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
  • 铅丹

    …" ③《药性论》:"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 ④《日华子本草》:"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染须发,可煎膏。" ⑤《本草衍义》:"治疟及久积。" ⑥《医学入门》:"主中恶心腹胀痛。"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熬膏。内服:入丸、散。 复方 ①治一切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可忍:黄丹七两,蜡二、三两,白蔹二两(锉),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