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6
秒,为您找到
626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蘘荷
…喉口中及舌生疮烂:酒渍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肘后方》) ④治卒失声,声噎不出:捣蘘荷根,酒和,绞,饮其汁。(《补缺肘后方》) ⑤治杂物眯目不出:白蘘荷根,捣,绞取汁,注目中。(《圣惠方》) ⑥治
伤寒
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生蘘荷根、叶合捣,绞取汁,服三、四升。(《补缺肘后方》) ⑦治大叶性肺炎:蘘荷根茎三钱,鱼腥草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月信滞:蘘荷根,…
十大功劳
…碱、掌叶防己碱(palmatine)、木兰碱(magnoflorine)。叶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四氢药根碱和木兰碱。 药理作用 1、抑菌:10%十大功劳茎、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伤寒
杆菌中度敏感。狭叶十大功劳,对福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枯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2、狭叶十大功劳中提出的三种生物碱(药根碱、四氢药根碱、掌叶防己碱)在低浓度时(1:10万)能促进离体…
前胡
…。 ①《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
伤寒
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②《药性论》:"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④《滇南本草》:"解散伤风
伤寒
,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 ⑤《纲目》:"…
炒白术
…;若脾虚不运,食积不消,气机不畅,脘腹胀满者,则须与行气化滞之枳实同用,以消补兼施,如枳术丸;脾虚日久,阴寒内生,脘腹冷痛,四肢不温,呕吐便泄,常与人参、干姜、炙甘草同用,以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如《
伤寒
论》之理中汤;脾虚气陷,久泻脱肛,以及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者,常与益气升阳之黄芪、升麻、柴胡等同用,以升阳举陷,如《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若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道失润,大便干结者,亦可…
芍药
…有关,可见脾窦扩张和充血。肺重量也显着增加。长期毒性:白芍总甙50mg/kg,1000mg/kg和2000mg/kg给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90日,除血小板数升高外,未见明显异常。致突变试验:经鼠
伤寒
沙门菌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ICR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表明白芍总甙无致突变活性。 化学成分 根含芍药甙(paeoniflorin),氧化芍药甙(oxy-paeoniflor…
白苏梗
…2g(生药)/只、0.4g(生药)/只0.6(生药)/只给小鼠腹腔注射,连续4d,能激发动物子宫内膜碳酸酐酶活性增长,而且随所给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孕酮作用相似。相关论述 1、《滇南本草》:治
伤寒
发热,无汗头痛。补中益气。2、《福建药物志》:散寒解表,理气消胀。主治感冒,腹部胀痛。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8-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老茎,除去果实及枝叶,晒干。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干…
杜松
…球菌有抑制作用,稀释至1:1600仍能制止细菌发育。将石油醚浸膏顺次用3%碳酸氢钠、3%碳酸钠、3%氢氧化钾处理,发现由氢氧化钾液所得到的部分有抗菌作用,稀释至l:12800亦有作用,但对大肠杆菌、
伤寒
杆菌及志贺痢疾杆菌则无作用。将此物减压蒸馏所得之蒸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稀释至1 :12800时亦有抗菌作用。经化学测定此抗菌物为松香酸(abietic acid)的异构体。 性味 甘;苦;…
黄芩
…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⑥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
论》黄芩汤) ⑦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
倒挂金钩
…熄风止痉。 <p>小儿惊风、夜啼,热盛动风,子痫,肝阳眩晕,肝火头胀痛,及
伤寒
头痛壮热,鼻衄不止。</p> 倒挂金钩,中药名。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g.ex Havil.[Nauclea rhynchophyla Miq.]、华钩藤U.sinensis(Oliv.)Havil.[Nauclea sinensis Oliv、大叶钩藤U.mac…
海金沙草
…利。" ②《生草药性备要》:"专理跌打。" ③《分类草药性》:"退火。治淋症,咳嗽,筋骨疼痛。" ④《天宝本草》:"平肝济火。治小儿螬疳,红崩淋沥。" ⑤《岭南采药录》:"通淋,利小肠,解热毒气。治
伤寒
狂热,湿热肿满,茎痛,疗痘疮变黑。" ⑥《广州植物志》:"可敷郁血,又可上咯血。"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五淋白浊,消水肿。" ⑧《四川中药志》:"治痨嗽火咳。" ⑨《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水…
1..
«
27
28
29
30
»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