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6 秒,为您找到 626 个相关结果.
  • 诃子

    …0%)除对各种痢疾杆菌有效外,且对绿脓杆菌、白喉杆菌作用较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鼠伤寒杆菌亦有作用(纸片法);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有效浓度分别为1:32,1:128,1:64(试管法)。诃子在体外有良好的抗伤寒杆菌的作用,用盐酸、乙醚提取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更高的抗菌及抗真菌作用。 ③其他作用 从干果中用80%乙醇提得的诃子素,对平滑肌有罂…
  • 天雄

    …,止阴汗,炮含治喉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元阳素虚,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大、小便滑数,小便白浑,六脉沉微,除痼冷,扶元气及伤寒阴毒:乌头、附子、天雄(并炮裂、去皮脐)等分。为租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八分,温服。(《肘后方》三建汤) ②治肾脏虚积,冷气攻腹疼痛,少力,行步难,不思饮食:天雄(炮裂、去皮脐)二两,茴…
  • 地柏枝

    …、土黄连、石金花、帅石草、石掌柏、岩柏枝、四叶菜、岩花、石松柏、千步还阳、百叶草、百叶卷柏、伤寒草、曲兰草 味辛、微甘 平 味辛、微甘,性平。归肝、胆、胃经 止血,清热,利湿。 用于肺热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疮出血,外伤出血,发热,小儿惊风,湿热黄疸,淋病,水肿,水火烫伤。 地柏枝,中药名。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moellendorfiiHieron.的全草。分布于长…
  • 多花野牡丹

    …含水不溶性黄酮、水溶性黄酮甙、鞣质、游离多元酚、有机酸、氨基酸等,不含生物碱。 药理作用 多花野牡丹煎剂1:320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1:160对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菌效力,1:40能抑制绿脓杆菌。 性味 《云南中草药选》:"涩,凉。" 功能主治 《云南中草药选》:"消食,收敛,止血,祛瘀消肿。治消化不良,肠炎,腹泻,痢疾,肝炎,刀枪伤,…
  • 血余

    …率大小顺序):钙>钠>钾>锌>铜>铁>锰>砷。 人发炮炙成血余炭时,有机成分破坏炭化,其中的有机成分未详,无机成分已如上述。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实验证明血余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2.凝血作用:血余炭有缩短出血时间和收缩粘膜毛细血管的作用。止血:血余炭水煎液或醇提液10g/kg腹腔注射,可缩短小鼠出血时间,而头发水煎液及醇提液同样剂…
  • 瓜蒌

    …下行而奏宽胸散结之效。治痰气互结,胸阳不通之胸痹疼痛,不得卧者,常配薤白、半夏同用,如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治痰热结胸,胸膈痞满,按之则痛者,则配黄连、半夏,如小陷胸汤(《伤寒论》)。 3、肺痈,肠痈,乳痈:本品能清热散结消肿,常配清热解毒药以治痈证,如治肺痈咳吐脓血,配鱼腥草、芦根等;治肠痈,可配败酱草、红藤等,治乳痈初起,红肿热痛,配当归、乳香、没药,如神效瓜蒌散(《…
  • 半夏

    …,常配陈皮。 (2)降逆止呕:降逆止呕之功颇着,可用于各种呕吐,尤宜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闷呕吐,常配生姜、茯苓。热证呕吐,应配清热泻火药。 (3)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②《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③《药性论》…
  • 大叶金花草

    …erol),原儿茶醛(Procatechualdehyde),原儿茶酸(Procatechuic acid)。 药理作用 10%煎剂用平板海绵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2.全草煎剂用平板稀释法,1:400浓度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归经 肝;肺;大肠经 性味 微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
  • 香叶树

    …治 用于跌打肿痛,外伤出血,疮痈疖肿。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开水泡服,3-9g。外用:鲜叶适量,捣烂敷;或干叶研末撒布。药理作用 1、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对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中度敏感。2、具有镇咳祛痰作用。~3、能轻度舒张气管平滑肌。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散瘀消肿,止血止痛,解毒。主治骨折,跌打肿痛,疮疖痈肿。”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
  • 忍冬藤

    …感、发热口渴,或兼肢体酸痛者:忍冬藤(带叶或花,干者)一两(鲜者三两)。煎汤代茶频饮。(《泉州本草》) ②治热毒血痢:忍冬藤浓煎坎。(《圣惠方》) ③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痛,憎寒壮热,类若伤寒:忍冬草(去梗)、黄芪(去芦)各五两,当归一两二钱,甘草(炙)八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一盏半,煎至一盏,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少顷再进第二服;留渣外敷。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