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6
秒,为您找到
1180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妙香圆
…,金箔(研)九十箔。 炮制 上合研匀,炼黄蜡六两,入白沙蜜三分,同炼令匀,为圆,每两作三十圆。 功能主治 治丈夫、妇人时疾
伤寒
,解五毒,治潮热、积热,及小儿惊俌,百病等疾,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如治潮热、积热,
伤寒
结胸发黄,狂走躁热,口干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黄炙甘草汤下一圆,毒利下血,煎黄连汤调腻粉少许。 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气毒、风痰伏痞、吐逆等,并用腻粉、龙脑、米饮…
白虎加栀子汤《此事难知》
… 老、幼、虚人
伤寒
五六日,昏冒谵语,小便或淋或涩,或烦而不得眠 白虎加栀子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此事难知》。主治老、幼、虚人
伤寒
五六日,昏冒谵语,小便或淋或涩,或烦而不得眠。 组成 白虎汤加栀子一钱半。用法用量 上为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米熟为度,去滓温服。主治 老、幼、虚人
伤寒
五六日,昏冒谵语,小便或淋或涩,或烦而不得眠。重要文献摘要 …
解毒承气汤
… 《
伤寒
温疫条辨》卷五:解毒承气汤 处方 白僵蚕(酒炒)9克 蝉蜕(全)10个 黄连3克 黄芩3克 黄柏3克 栀子3克 枳实(麸炒)7.5克 厚朴(姜汁炒)15克 大黄(酒洗)15克 芒消9克(另入) 功能主治 辟秽解毒,通腑泄热。治温病三焦大热,痞满燥实,谵语狂乱不识人,热结旁流,循衣摸床,舌卷囊缩,及瓜瓤,疙瘩温,上为痈脓,下血如豚肝,厥逆,脉沉伏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酸枣汤
…二引《深师方》
伤寒
及吐下后,心烦乏气,昼夜不眠 酸枣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外台秘要》卷二引《深师方》。主治
伤寒
及吐下后,心烦乏气,昼夜不眠。 《金匮要略》卷上:酸枣汤 处方 酸枣仁18克 甘草3克 知母6克 茯苓6克 芎藭6克 功能主治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晒干口燥,脉弦或细数。 用法用量 上五味,用水1.6升,先煮酸枣仁,煎至1.2…
林檎散
…半。木通、瞿麦、甘草(炙)、前胡、川芎,各一两。藿香(用叶)、川乌头(炮.去皮.脐),各半两。 炮制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
伤寒
及时行疫疠,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腰背四肢拘急烦疼,面赤咽干,呕逆烦渴。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入林擒糁十数片,新者亦得,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计时,相次再服。 衣被盖覆,汗出为度。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局方…
理中加茵陈汤
…方 人参2钱,白术2钱,甘草2钱,干姜2钱,茵陈2钱。 功能主治 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黄。 临床应用 黄疸:一身面目俱黄,暗如熏黄,已食如饥,倦怠嗜卧,短气,小便色黄,自利,乃脾胃湿热内郁,膀胱之气不化,渐成黄疸,证属虚候,以炒白术三钱,人参一钱,干姜八分,炙甘草八分,绵茵陈二钱,白茯苓三钱治之。 用法用量 水2盏,煎至8分,去滓服。 摘录 《
伤寒
图歌活人指…
渐生汤
…卷一 冬月
伤寒
!误汗误下.身重,目不见人,自利不止者 扶胃气以回阳,助胃气以中阴 渐生汤,中医方剂名,来自《辨证录》卷一。具有扶胃气以回阳,助胃气以中阴之功效。主治冬月
伤寒
!误汗误下.身重,目不见人,自利不止者。 处方 人参3钱,白术5钱,茯苓1两,山药1两,芡实1两,黄耆3钱,白芍5钱,甘草1钱,砂仁3粒。 功能主治 扶胃气以回阳,助胃气以生阴。主冬月
伤寒
,误汗误下,身重,目不见人,…
辟瘟丸
…苍术(炒)3两,芎(炒)1两,白芷(炒)1两,羌活(去芦头,生用)1两,甘草(炙,锉)1两,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安息香1分,龙脑半钱,麝香半钱(研)。 制法 上药除脑、麝外,余捣罗为细末,入脑、麝拌匀,粟米粥为丸,如弹子大,阴干,纱袋盛,安近火处。 功能主治
伤寒
疫疠传染,及头目昏重,项膂拘急,胸膈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时疾,生姜蜜水磨下;阴毒面青,熟水磨下。…
纯阳救苦汤《集验良方》
…阳救苦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集验良方》卷二。具有解寒化毒之功效。主治阴症。 组成 生姜一两(切片),大黑豆五钱(炒熟)。用法用量 用水煮数沸,滤其姜、豆,取汁服之。汗出即愈。功用 解寒化毒。主治 阴症。重要文献摘要 《三三医书》:“纯阳救苦汤。治
伤寒
阴症。用大黑豆三合(炒熟),生姜二三两(切片)。水一碗,煮数沸取汁服,汗出即愈。又方,用羊粪焙干,…
麻黄细辛附子汤
…四)。 处方 麻黄6克(去节)细辛3克 附子3克(炮) 功能主治 助阳解表。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倦卧,苔白,脉反沉者。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1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备注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摘录 《
伤寒
论…
1..
«
56
57
58
59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