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39 秒,为您找到 53 个相关结果.
  • 荷梗

    …治中暑神昏不语,身热汗微,气喘等证:黄连一钱二分,香薷一钱,扁豆衣三钱,厚朴一钱(姜汁炒),杏仁二钱(去皮、尖,研),陈皮一钱五分,制夏一钱五分,益元散三钱入煎,加荷梗七寸为引。汗多除去香薷。(《时病论》)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荷梗 拼音注音 Hé Gěnɡ 别名 藕杆、莲蓬杆、荷叶梗。 英文名 Lotus Petiole 出处 出自《本…
  • 石斛

    …(鲜者0.5~1两);熬膏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鲜石斛三钱,连翘(去心)三钱,天花粉二钱,鲜生地四钱,麦冬(去心)四钱,参叶八分。水煎服。(《时病论》清热保津法) ②治中消:鲜石斛五钱,熟石膏四钱,天花粉三钱,南沙参四钱,麦冬二钱,玉竹四钱,山药三钱,茯苓三钱,广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甘蔗三两,煎汤代水。(《医醇腆义》祛烦养胃汤) ③治眼目昼视…
  • 石菖蒲

    …下。(《梅氏验方新编》) ④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连翘三钱(去心),犀角一钱,川贝母三钱(去心),鲜石菖蒲一钱。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时病论》) ⑤治好忘:远志、人参各四分,茯苓二两,菖蒲一两。上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开心散) ⑥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差暮剧,暮差朝发,狂眩:菖蒲、远志各…
  • 红花子

    …"吞数颗,主天行疮子不出。" ②《本草图经》:"主产后血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斑豆疮出不快:红花子一合。捶碎,水半升,煎百沸,去滓,分减服之。(《伤寒总病论》红花汤) ②治腹内血气刺痛: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干,重捣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四十丸。(《本草图经》) ③治女子中风,血热烦渴:红蓝子五大合。微熬,捣碎,旦日取半大匙,以…
  • 羊靥

    …咸汁)。上五味,蜜丸如弹子,细缅含咽汁。(《广济方》昆布丸) ②治项下气瘿:羊靥、猪靥各二枚;昆布、海藻、海带各二钱(冼,焙),牛蒡子(炒)四钱,上为末。捣二靥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汁。(《杂病治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羊靥 拼音注音 Yánɡ Yè 英文名 Goat or sheep thyroid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按古方治…
  • 荷叶

    …洗。 复方 ①治秋时晚发之伏暑,并治湿温初起:连翘三钱(去心),杏仁二钱(去皮、尖,研),瓜蒌壳三钱,陈皮一钱五分,茯苓三钱,制半夏一钱,甘草五分,佩兰叶一钱。加荷叶二钱为引,水煎服。(《时病论》) ②治阳水浮肿:败荷叶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证治要诀》) ③治雷头风证,头面疙宿肿痛,憎寒发热,状如伤寒:荷叶一枚,升麻五钱,苍术五钱。水煎温服。(《内经类编试效方》清震…
  • 地黄

    …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多配玄参、连翘、丹参等药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治血热吐衄,常与大黄同用,如大黄散(《伤寒总病论》);治血热便血、尿血,常与地榆同用,如两地丹(《石室秘录》);治血热崩漏或产后下血不止、心神烦乱,可配益母草用,如地黄酒(《圣惠方》)。 2、治阴虚内热,潮热骨蒸,可配知母、地骨皮用,如地黄膏(《…
  • 佩兰

    …治脾瘅口甘:兰草(煎汤服)。(《素问》) ②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藿香叶一钱,佩兰叶一钱,陈广皮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酒洗),厚朴八分(姜汁炒),加鲜荷叶三钱为引。煎汤服。(《时病论》芳香化浊法) ③治秋后伏暑,因新症触发:藿香叶一钱五分,佩兰叶二钱,薄荷叶-钱,冬桑叶二钱,大青叶三钱,鲜竹叶三十片。先用青箬叶一两,活水芦笋二两,煎汤代水。(《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七叶芦根汤) ④…
  • 土元

    …咸能入血,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证,和血而营已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骨折筋伤,瘀血肿痛,配自然铜、骨碎补、乳香等同用,如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 2、治骨折筋伤后期,筋骨软弱,配续断、杜仲等药用,如壮筋续骨丸(《伤科大成》)。 3、治干血成劳,经闭腹满,肌肤甲错者,则配伍大黄、水蛭等,如大黄䗪虫丸(《金匮要略》)。 4、治积聚…
  • 桑螵蛸

    … 《中药大辞典》:桑螵蛸 拼音注音 Sānɡ Piāo Shāo 别名 蜱蛸(《尔雅》),桑蛸(《吴普本草》),冒焦、螵蛸(《广雅》),致神、螳螂子(《别录》),桑上螳螂窠(《伤寒总病论》),赖尿郎(《本草便读》),刀螂子(《河北药材》),螳螂蛋、尿唧唧(《山东中药》),流尿狗(《中药志》),猴儿包(《四川中药志》),螳螂壳(《江苏药材志》)。 出处 《本经》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