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
1.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食 Sì,读饲,义同饲。 颐 yí ,读移,颊部。
人是离不开自然环境影响的,故天以五气饲养人类,因为气通于鼻,故五气从鼻而入,风气入肝,暑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人受五气,而养五脏,五脏得养,其精气则上华于面,肝之精华,化为色青;心之精华,化为色赤;脾之精华,化为色黄;肺之精华,化为色白;肾之精华,化为色黑。这都是自然界五气通过五脏吸收转化而显示于颜面的,所以是五脏的正常色泽。
2.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客 去来不定。 长夏 zhǎng,读涨。滋生发育叫做长。
主色,就是五脏原来的正色(又叫脏色),人的形质不同(即所谓五形之人),其主色也不同。如火形之人,面色一般是微红而鲜明,木形之人,面色一般微青而光润等。但不论何形之人,都以黄色正色,即黄中带红,黄中带青而巳。人与自然有着密切关系。不同时令应该具有不同的面色,这就是客色(又叫时色)。客色来去不定是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而变化的。因为,春气通于肝,肝主藏(回)血,其色当青;夏气通于心,心主发血,其色当赤;秋气通于肺,肺主洁血,其色当白,冬气通于肾,肾主滤血,其色当黑;长夏四季之气通于脾,脾主生(统)血,其色当黄。这是四时常色。主色是人之脏气所生,客色是岁气(岁时之气)影响人体的变化,所以岁时不同,人的脏气应该随着时令发生一定的感应和变化。人适应自然变化的客观反映是正常现象。因此“客胜主善”,就是说明岁时之气胜人的主气是顺的。否则,人的主气胜岁时之气为逆,即春时当青反白,夏时当赤反黑……。因此说“主胜客恶”。必须注意:主色、客色都属于正常的颜色,不是病色。
3.色见皮外,气含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
有色无气,不病命倾,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含 hàn,读咸,包容。 融 ròng,读容,化合。倾 qíng,读青,危亡。
青、黄、赤、白、黑,显然彰于皮之外者为五色,隐然含于皮之中者为五气。内充外泽,则气色并至,才是无病的征象。若五色显露于外,而没有五气的隐含充实于皮内,则为有色无气,是病色虽自身感觉无病也是生命倾危之象。《内经》说:“色至气不至者死”。所以说“有色无气,不病命倾”。若面色虽然浅淡不泽,但神气生动内外条达,则为有气无色,不是凶险之象。《内经》说“气至色不至曰生”。所以说“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若是神采奕奕,目光灵敏,神态自然,言语清楚,即便色脉不太正常,也无大凶大险;否则,即使色脉未见多大的异样,而神滞情迷,脏色外露,则都属于病重危象。
4.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
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缟 gǎo,读稿,古代的一种白色罗绢。 臻 zhēn,读珍,到达。 石青 碧玉
五脏反映在颜面上的色泽,应该是色气并至的,得神的。如白罗裹雄黄,映出白中透黄之色,是脾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浅红罩白之色,是肺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朱砂,深红正亦之色,是心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黑赤,映出黑中透赤,紫艳之色,是肾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兰赤,映出兰中扬红,石青之色,是肝之气色并至的容状。这里应当注意的是,文中所举的缟和雄黄、朱砂等,都是用以比喻色泽的。临床上所见的容颜色泽,绝不是和这些实物一模一样,只有在实践中多观察,多揣摩,多比较,才能逐渐领会其含义。
5.青如苍壁,不欲如蓝。赤白裹朱,衃赭死原。
黑重漆炲,白羽枯盐,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苍壁 苍是青色,壁是好的玉石,苍壁就是青石玉面。衃赭 pēi zhě,读胚者。衃(是败恶凝集的血,呈赤黑色。赭是一种矿物,呈赤褐色。 重 chóng,读虫。 炲 tái 读台,由烟凝积成的黑灰。 白羽 白鹅毛。
此说明四时百病,五脏、五部、五官、五色生死的诊法。
《内经》说:“青欲如苍壁之泽”。即青石色,有生气的青色。“不欲如蓝”,即靛叶色,没有生气的青色。衃血,即凝集的血,赭,即代赭石,《内经》说:“赤欲如白裹朱”,即正赤色,有生气的红色。“不欲如赭”,即赭石之色,没有生气的红色。重漆,光润的紫檀色。炲,煤黑色,即地上苍枯的黑土。《内经》说:“黑欲如重漆”,即有生气的黑色。“不欲如炲”,即没有生气的黑色。白羽,白有光泽,枯,枯骨,盐,食盐,均无光泽。《内经》说:“白欲如鹅羽”,即有生气的白色。“不欲如盐”,即枯骨、食盐之色,没有生气的白色。《内经》说:“黄欲如罗裹雄黄”,即黄中透红之色,有生气的黄色。“不欲如黄土”,即沉滞无神,干枯的黄土色。各种疾病见到恶色,一般是凶险的。五脏虽病,但是胃气尚存,那么反映出来的五色也就鲜明、润泽,各种疾病见到这种善色,一般是良好的现象。
以上5条,概述了四时、五脏应见的正常面色和不应见的反常面色,从而观察疾病的轻重,顺逆,以预测其生死安危。
6.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旁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
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
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阙 quē,读缺,即眉心。 颊 jiá,读夹,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颔的部分。 颧 quán,读权,即眼下,两腮上突出的颜面骨。 膺 yīng,读英,胸前两旁隆起的部位。
两眉之间,名为印堂,又称阙中,在面部中间的最高之处,是相关肺病的部位;印堂的上面,名为阙上,阙上到头发边缘,名为天庭,天庭处在整个面部最高最上的地方,是相关头面疾病的部位;阙上处在天庭和印堂之中,所以是相关头面及咽喉疾病的部位,印堂略向下,在两眼之间,名为山根,又称下极,是相关心病的部位;年寿即鼻梁两旁,由于胆附于肝,故是相关胆病的部位;年寿下面是鼻的尖端,称为准头,是相关脾病的部位,准头两侧鼻孔之上,名为方上,由于脾胃相连,是相关胃病的部位;两耳前方偏下的两颊,是相关两肾的部位,由于两肾位居背脊之处,与腰肚脐相对,所以又相关腰脐的疾病,颊内颧骨下面,是相关大肠疾病的部位;颧骨内侧,是相关小肠疾病的部位。从鼻端的准头上到天庭,这一部位,统称为明堂,从准头下至颏,称为面王,面王包括人中、承浆的部位,是相关子处(即精室,血海)和膀胱疾病的部位。
面部不仅主要反映体内各脏腑疾病在面部相应的有关部位,而且也反映肩、臂、手、膺、股等部位的疾病。根傍,相当于两眼内眼角的地方,是相关前胸乳部疾病的部位;绳骨相当额部两侧的转角处,是相关背疾的部位;牙车骨,相当颊骨下方,是相关下肢、股、膝、胫、脚疾病的部位。
面部各相关部位,以额部主头面;五脏除肾外,肺、心、肝、脾挨次向下排列在中央;六腑则排列在两侧;肢节又居于六腑之外。某处色泽有了异常,就可以推测到相应的各种病变。(附图)
7.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
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左颊,肝之部。右颊,肺之部。额上,心之部。颏下,肾之部。鼻者,脾之部(此据《素问.刺热篇》划分五脏与面部相关的部位)。本部见本色,浅淡不及或深浓太过者,皆病色。如鼻,是脾的部位,见黄本色,则为本经自病,此为正邪。若见白色,则为子盗母气,为虚邪。若见赤,则为母助子气,为实邪。若见青色,则为彼能克我,为贼邪。若见黑色,则为我能克彼,为微邪,所谓“按法推类”者,就是其余各脏的诊法均以此类推。本节的面部分脏腑部位和上节的脏腑相关部位,各有不同。原则上以上条所述为主要依据,本条所述可作资料参考,一般适应于儿科。
脏腑虽然藏于体内,而藏象则显于外表。从面部的神色和形态的观察,可以了解整体的变化。因为面部内应脏腑,为经络所会,气化所通,神色所发,所以通过面部的诊察,可以了解脏腑、经络、气化、神色等方面的病变。
8.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㿠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痹 bì,读闭,闭但不通。 挛 luán,读峦,踡曲不能伸直。 㿠 huǎng,读恍。 痿 wěi,读委,痿弱无力。
黄、赤为阳色,一般反映阳证,所以主风、主热;青、白、黑为阴色,一般反映阴证,所以主寒、主痛。若黑甚,在脉则麻痹,在筋则拘挛。晄白者,浅淡白色,主大出血、脱血。若无吐衄下血,则为脾不生血,不荣于色。微黑者,浅淡黑色,主肾病水寒。痿黄者,浅淡黄色,主诸虚病。两颧深红赤色者,为阴火上乘,主虚损劳疾。
9.沉浊晦暗,内久而重。浮泽明显,外新而轻。
其病不甚,半泽半明。云散易治,抟聚难攻。
抟 tuán读团,凝聚。
色深为沉,主病在内,若更浊滞晦暗,主久病与重病。色浅为浮,主病在外。若得光泽明显,主新病与轻病。若其色虽不枯晦,亦不光泽,主不甚之病。凡诸病之色,如云撤散,主病将愈易治;抟聚凝滞,主病进难治。
上条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此条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
10.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卷 juàn 音义。 眦 zī,读恣。眼角。
舌为心之官,正常的舌色应该是润泽的淡红色,正常的舌形应该柔软而伸缩自如。若舌色过分鲜红(舌赤),就是心病。色深赤焦卷,属邪气实的心病;色浅红滋润而短,属正气虚的心病。鼻为肺之官,鼻色发白,属肺有病。鼻色浅白,喘而不满,属于正气虚的肺病;鼻色深白,喘而胸满多属寒邪饮实的肺病。目为肝之官,眼角出现青色,常反映出肝有疾患。眼角深青色,多属肝经风热所致之实证;色浅青的多属肝虚证。口唇为脾之官,正常的口唇颜色应该是红的。如果口唇出现黄色,就是脾有病,唇色深黄,甚至枯燥,常见于实证,例如内热便闭;如果口唇色浅黄而没有血色,常见于正虚证,例如久泻或小儿脾虚疳病等。耳为肾之官,正常的耳色,应该是黄红而润活。如果耳色青黑,就是肾有病。耳色深沉黯黑,是肾病实证,耳色浅黑,是肾病虚证。所谓深浅分彰者,即浅淡为虚,深浓为实,分明彰显。耳的形色,不仅是肾病的反映,同时也可反映全身病患,如危重病证,常常见到耳轮枯槁。
11.视色之锐,所向部官。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锐 ruì,读瑞, 尖锐。 阽 diàn,读店。临近(危险)
色之尖处为锐,是诊察疾病起始、传变等的依据。视其色之锐处所向何官、何部,则知起自何官、何部。其传乘(如肝病传脾,木邪乘土之类)、生克(土生金,金克木之类)、顺逆(相生力顺,相克为逆),也就自然清楚了。如锐处向外,是从内部走向外部,则为脏传腑,腑传表,属易治之病。锐处向内,是从外部走向内部,则为表传腑,腑传脏,属难治之病。而且,以五部、五官、五色、五脉、五病推移相参,则又有微甚生死之别。凡病色从下冲明堂而上至额,则为水克火之贼邪,属逆。从上压明堂而下至颏,则为火侮水之微邪,属顺。还有,男子以左为主,女子以右为主。男子之色,自左冲右为顺,自右冲左为逆,女子之色,自右冲左为顺,自左冲右为逆。逆,就是反,相反是临近危险的征象。前以内外部位分顺逆,后以上下、左右分顺逆,不可不辨。
本节的“锐处”,指向,以及男女左右顺逆,是古人相传下来的望诊法,在临床运用时只能供以参考。
12.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
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残汗粉,白色皆死。
在天庭额部出现拇指状,成条、成块的一团黑色,抟聚不散,一般说这是心阳垂绝的现象。倘若是赤色的,而且出现于两颧,就是“水火相射”,阴虚阳亢之候,故病者虽或小愈,亦必卒然而死。病人唇面青黑,及五官忽然出现黑中夹白,面色象将残留的汗与粉揩去后那样,或者白无光泽,说明病人的内脏已起了特殊变化。虽暂时不觉得有什么病象,但最终会因内脏病变而危及生命。
第8-12条概述面部的异常表现。从观察人体外表的形态和色泽,以测知人的病候,并判断其预后。
13.色生于脏,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单失久病,双失即故。
了了 清爽的样子。
五色生于五脏,并反映在面上的一定的部位,神藏于心,虽不能直接捉摸得到,然“外候在目”。它能够通过两眼反映出来。若目光晦暗,这是“神短”,是将要患病或病势严重之候,若目睛清莹,了了分明,此为神气充足,是没有疾病,或病将愈之候。所以,在诊察疾病时,色与神都要注意。“色”或“神”单失,则主久病。“色”与“神”双失,则主即死。
人的神气好坏,从两眼中可以判断出来。所谓神气,就是有光、有体,光是眼光明亮,体是指目中的润泽。这种“精气内含”既不向外浮露,又不蒙混不清、就是人有胃气的表观,也就是有色有神、有光有体的健康现象。
14.面目之色,各有相当。交互错见,皆主身亡。
面黄有救,眦红疹疡。眦黄病愈,晴黄发黄。
疹 zhěn 读诊,皮肤丘疹。 疡 yàng,读阳,疮疖。
颜面和两眼,各有其相宜的色泽。如面之色:肝青、心赤、脾炎、肺白、肾黑。如日之色泽;瞳人应是黑色,乌珠(黑晴)应是微黑透青,白睛应是白色,内外两眼角应见微红色。假如眼睛的颜色有异常的变化,而颜面也失掉了正常色泽,这叫做交互错见,都是疾病严重的反映。《素问·五脏生成篇》说:“面黄目青,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如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惟面色黄者,为脾土未败,五行有救,皆不死也。若伤寒(指恶寒发热的表证)两眦皆红,则为发疹疡之兆,两眦皆黄,则为病将愈之征。若两睛通黄,是湿热内盛,为发黄疸之候。
15.闭目阴病,开目病阳。朦胧热盛,时瞑衄常。
阳绝戴眼,阴脱目盲。气脱眶陷,睛定神亡。
朦胧 méng lóng,读蒙龙,昏礞视物不清。 瞑míng,读明,闭目。 衄 nǜ ,读育。鼻出血。
凡病人开眼喜见人的是阳证,闭目怕见人的是阴证。因为开眼是由于阳气盛,闭眼是由于阴气盛的缘故。若是眼目朦胧、昏糊、暗浊、不清爽的属热,甚至是热邪传里热盛之证。当患衄血的病人,有时常见闭眼,两眼向上直视,叫做戴眼,则为阳气断绝之候。视不见物,叫做目盲,则为阴脱之侯。目眶忽陷,则为气脱之候。睛定不转,则为神亡之侯。眼睛能够视物辨色,主要是由五脏精气上注于目所致。所以,眼的色泽和神情有异常,对诊断疾病,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以上三条,概述望面察色与望目察神的要点。《内经》十分重视目部的望诊,认为面与目都是望诊的重要部位。《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目诊可以测知五脏的变化。
16.肝病善怒,面色当青。左有动气,转筋胁痛。
诸风掉眩,疝病耳聋。目视𥆨𥆨,如将捕惊。
眩 xuàn,读悬(去声),视物不明。 𥆨 huāng,读荒,目不明。
怒者肝之情志,故病则好怒。青色者,肝之色,故病则面色当青,肝之部位在左,故病则左胁有动气而胁疼。肝主筋,故病则转筋,掉者,动摇抽搐。眩者,眼昏黑不明。肝主风,故病则掉眩。疝病属肝,故病疝气。肝与胆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入耳),故病耳聋,此皆肝实之病。若肝虚,则目视𥆨𥆨无所见,因肝开窍于目,肝虚则胆弱,故不时似有人将捕之,而惊悸不定。
人体解剖部位,肝是处在上腹部的右方,但《内经》里有“肝左肺右”的说法。这其实前者是指肝的实体,后者是指肝的功能气化。即肝的实体居于右,肝的气化居于左,所以肝脉亦见于左关。古代医生从经验中体会到肝病患者左边行“动气”(即有一种跳动的感觉)。
17.心赤善喜,舌红口干。脐上动气,心胸痛烦。
健忘惊悸,怔忡不安。实狂昏冒,虚悲凄然。
怔忡 zhēng chōng,读征冲。心跳不安。
赤者心之色,故心病则面见红色。喜属心的情志,所以心病时,可有自喜自笑的神情表现。心开窍于舌,故病则色红赤。心主热,故病则口干心烦。心之部位在上,故病则脐上有动气。心居胸中,故病则心胸痛,并健忘,惊悸,怔忡,不安。热乘心实,则发狂昏冒。神怯心虚,则凄然好悲。
18.脾黄善忧,当脐动气。善思食少,倦怠乏力。
腹满肠鸣,痛而下利。实则身重,胀满便闭。
黄者脾之色,故病则而色黄。忧思,属脾的情志,故病则常常有忧思的神情表现。脾之部位在中,故病则当脐有动气。脾主味,故病则食纳少而不化。脾主四肢,故病则倦怠无力。脾主腹,故病则腹满痛,肠呜而下利,此皆脾虚之病。脾主肌肉,故实则病身重,腹胀满,大便闭。
19.肺白善悲,脐右动气。洒淅寒热,咳唾喷嚏。
喘呼气促,肤痛胸痹。虚则气短,不能续息。
洒淅 sǎ xi,读撒(上声)西,恶风寒的样子。
白者肺之色,故病则面色灰白。悲属肺的情志,故病则常常有悲、愁的神态出现。肺之部位在右(居心之上),故病则右(胸)胁有功气。肺主皮毛,故病则洒淅恶寒发热肤痛。咳嗽唾痰,喷嚏流涕,喘呼气促。胸者肺居其中,覆盖于心上,故病则胸痹而痛,肺虚则胸中气少,故喘咳气短不能续息。
20.肾黑善恐,脐下动气。腹胀肿喘,溲便不利。
腰背少腹,骨痛欠气。心悬如饥,足寒厥逆。
溲 Sōu,读搜,大小便主要是指小便。
黑者肾之色,故病则面色发黑。恐属肾情志,故病则易感恐怖。肾之部位在下,故病则脐下有动气。肾主水,故病则水蓄,腹胀,肿满,喘不得卧。肾开窍于二阴。故病则大小便不利。肾主骨,肾与膀胱相表里,故病则小便不利少腹满,肾病往往腰背俱作酸痛。肾主欠,故病则常打呵欠。肾邪上乘于心,故病则心下悸浮或空如饥。诸厥属下,故病则是寒而厥逆。
以上5条,原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简述了面色与五脏疾病及证候之间的关系,面部各部位分属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脏藏于内,象现于外,色与部位相结合,从外以知内,能更进一步了解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情、病势的变化。
21.黑色无痛,女疸肾伤。非疸血蓄,衄下后黄。
面微黄黑,纹绕口角。饥瘦之容,询必噎膈。
噎膈 yē gé,读椰格,胸膈阻塞,吞咽梗阻,饮食不下。
当病人面上出现黑色(或青黑色),一般多属痛症。如果身上没有疼痛,就可能是由于肾虚内热,肾阴虚损所致的女劳疽(症状的特点是面额上发黑)。如果又不是劳疸,就可能是淤血蓄积在里。凡是由于淤血所致的面黑,一般在衄血或下血后,黑色就渐渐褪去,面色由黑转黄,这是因为淤积得以排涂的缘故。若病人面色微黑而黄(即浅淡的黧色),同时在嘴角现出一些皱纹,这如果不是蓄血症,往往是患噎膈病,都由吞咽梗阻而不能进饮食,常导致饿死。
22.白不脱血,脉如乱丝。问因恐怖,气下神失。
乍白乍赤,脉浮气怯。羞愧神荡,有此气色。
乍 zhà,读炸,暂,忽。
病人面色发白,一般说,是失血的虚弱颜色,若无脱血之证,通过问诊可能得知是恐怖导致的。恐则血随气下,故色白。恐则神随气失,故脉如乱丝。乍白乍赤,是气血不定之色,脉浮气怯,神气不安之象。通过问诊则可知是因为中心羞愧,羞则气收,故气怯,愧则神荡,故脉浮,举此情、色二端,一以诊病,一以诊情,余可类推,总在临证者神而明之,灵活运用四诊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23.颈痛喘疾,目裹肿水。面肿风水,足肿石水。
手肿至腕,足肿至踝。面肿至项,阳虚可嗟。
观察病人,若见颈人迎脉跳动显著的,往往是喘症比较剧烈。目裹(眼胞)上下肿者,主有水气之病。肿从面部起始的,名曰“风水”,症见恶风、脉浮、有时有热,或骨节疼痛、身重等症,是属阴水的范畴。若肿从足胫部起始的,并有脉沉,腹满,无气喘等症状,是属于阴水范畴。若手肿至腕,足肿至踝,面肿至项,则往往是阳气虚结的严重证候,实质不属于水肿病。
24.头倾视深,背曲肩随。坐则腰痿,转摇迟回。
行则偻俯,立则振掉,形神将夺,筋骨虺颓。
偻 lóu,读楼,曲背。 俯 弯腰。 虺颓 huī tuí ,读悔推(阳平),疲惫衰败
《内经》说:“夫五藏者,身之强也(五脏为人身之根本,根本巩固,则身体强健)。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头倾斜而目陷无光),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五脏的俞穴皆在背),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若腰痛而转摇艰难,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凡此形神将夺,筋骨虺颓之形状,故皆主死候也” (均见《素问·脉要精微论》)
25.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动左乳下,有过不及。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促结积聚,不至则死。
宗气 也称大气,积于胸中,也就是维持生命的元气。促 脉象名称,“数时一止名为促”。结 脉象名称,缓止须将结脉呼”。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的部位),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之下,这个脉络的搏动,正常情况下是动不应衣的,因以候宗气的强弱。若动之微而不见,则为不及,主宗气内虚。若动之应衣而甚,则为太过,主宗气外泄。若三、四至一止(结),或五、六至一止(促),则主有积聚。若绝不至者,则主死。因为虚里内面正是心脏,故探索虚里的搏动情况,审诊疾病的变化,前人颇为重视。
以上25条摘自《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概述了望面色、望神气,望身形等法。五色之诊首贵内含神气。故前哲于望诊之中一则曰“神色”,再则曰“气色”,神色者内含光采,气色者内蕴精华。观察形体病态,可知内脏的坚脆,气血的盛衰,邪正的消长。观察动静姿态,可以根据“阴主静,阳主动”的理论来认识面色、神气、形体,这对疾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但望诊不是绝对可据的,还要四诊合参。
附1:幼科望诊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望神色】
欲知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 五部五色应五脏,诚中形外理昭然。 额心颏肾鼻脾位,右腮属肺左属肝; 青肝赤心黄脾色,白为肺色黑肾颜。 青主惊风赤火热,黄伤脾食白虚寒; 黑色主痛多恶候,明显浊晦轻重参。
惊风 是儿科疾病中以抽风为主要症状的一个病名,凡小儿在发病过程中不论任何原因出现了搐、搦(nuò,读糯)、掣(chè,读撤)、颤、反、引、窜视等侯的统称“惊风”。
要了解患儿各种疾病的原因,首先应详察面部的气色,因为面部是十二经总会的地方,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理,五脏内在的变化,可以从面部上与其相应的五部、五色表现出来,察看小儿面部的气色,就能够了解到五脏的病变。五部就是:天庭头额属心、下颏地角属肾、鼻准属脾、右颊属肺、左颊属肝。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以脏而论:肝病多现青色、心病多现赤色、脾病多现黄色、肺病多现白色、肾病多现黑色。以证候而论:现青色的多是惊风证候;现红色的多是火热证候,现黄色的多主伤脾伤湿或伤食的证候;现白色的多属虚寒证候;现黑色的多属疼痛,而且病乡危恶。此外,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从小儿面部的气色变化,更可测知疾病的新久和预后。如气色光泽、五色鲜明的多是新病,证多轻而易治;气色沉暗、五色晦浊的是久病。证多重而难疗。然而暴感外邪的病证,如面带晦暗尚无妨碍,久病内亏,颜色娇艳的更多危重。
部色相生为病顺,部色相克病多难;
相生实者邪助病,相克虚者正难堪。
观察面部的气色,还可根据五行生克的关系来判断病变的轻重顺逆,一般五部五色符合五行相生的为顺,符合五行相克的为逆,以脾病为例而言,脾在五行中属土,黄色是它的正常色泽,在发病过程中,如果见了红色,就是火生土的象征,多是顺证,轻证,预后良好;反之,如见青色,就是木克土的象征,多为逆证,重征,预后不良。其它各脏的病变也可以同样按照此理来推论。又如气血未衰,在部色相生的情况下,虽有外邪助病,也易治疗,若久病气血虚弱,又遇部色相克,大多正气不支,每难速愈。
天庭青暗惊风至,红主内热黑难痊;
太阳青惊入耳恶,印堂青色惊泻缠。
风气青惊紫吐逆,两眉青吉红热烦;
鼻赤脾热黑则死,唇赤脾热白脾寒。
惊泻 是小儿病证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泄泻色青,伴有微热惊惕(tí,读踢)不安。 风气 风,指风池,在眉毛下面;气,指气池,在眼睛下面。
临床上诊察小儿,不但要注意现症,还要从现症中注意疾病发展趋势,例如天庭部位现于青暗色的,多是将要发生惊风证候的表观。见红色的多是内热病证,见黑色的预后大多不良。太阳部位见了青色的多是惊风证候,如果这种青色蔓延到耳部的,则多属险恶证候,不易治疗。印堂部位见青色的是“惊泻”证。眉下的风池,眼下的气池,出现了青色的多是惊风。见了紫色的多为呕吐上逆病证。又如两眉颜色发青的是一种无病的正常色采,若见红色的,则多是烦热证候。鼻准部位见红色的,多是脾经有热,如果一旦出现了黑色,则多属不治之证。口唇红色的多是脾经有热,色白的多是脾经有寒。
左腮赤色肝经热,右腮发赤肺热痰。
承浆青惊黄呕吐,黑主抽搐病缠绵。
此是察色之大要,还将脉证一同参。
承浆 穴名, 在下颏部位,颐前唇下凹陷中。
左腮发红的,多是肝经有热;右腮发红色的,多是肺热痰盛。承浆部位见了青色的,多是惊风病,症见黄色的多主呕吐;如果出现色黑的,则多属缠绵日久不愈的抽搐病证。
以上是察小儿色的基本知识,为诊治小儿疾病的重要一环。但小儿为哑科,望色断病之法有时可据,有时亦不可据,亦必查明病因,详审苗窍,细观指纹,静验见证,兼察声音、臭味,四诊合参,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察指纹】
初生小儿诊虎口,男从左手女右看;
次指三节风气命,脉纹形色隐隐安。
形见色变知有病,紫属内热红伤寒;
黄主脾病黑中恶,青主惊风白是疳。
虎口 在手大指、次指交叉之间。 疳 病名,泛指小儿营养不良、毛发焦稀、肚大脐突的一种慢性疾病。
初生及未满三岁的小儿,得了疾病,可以根据食指内侧上廉(边)所显露脉络的形色,来判断病情,这就是诊虎口三关。(一般是男孩先看左手,女孩先看右手)。食指近虎口第一节叫风关,第二节叫气关,第三节叫命关。正常指纹的形色,是红黄隐隐可见。倘若发生病变,则指纹的形态、颜色就会随着病的变化而变化。看指纹的方法,应将小儿抱向阳光充足的地方,医生用自己的一只手把握住小儿的食指尖端,另一只手的拇指或食指轻轻地从命关向虎口的方向推去,目的是促进气血的流畅,使指纹明显易见,然后再根据指纹的颜色、部位、形态等进行诊察。若指纹深红紫暗的,属于邪热内郁;纹色浮露而潮红的,是外邪初入,病在肌表;若纹色淡红莹亮,多是中气怯弱,营卫不充,证属虚寒的表现。纹色黄的,病在脾胃,纹色黑,是一种中恶的证候;纹色发青的,多是惊风抽搐,纹色发白的,又多属于疳积病症。
风关病轻气关重,命关若见病多难;
大小曲紫伤滞热,曲青人惊走兽占。
赤色水火飞禽扑,黄色雷惊黑阴痫;
长珠伤食流珠热,去蛇吐泻来蛇疳。
弓里感冒外痰热,左斜伤风右斜寒;
针形枪形主痰热,射指射甲命难全。
曲紫 是纹形弯曲、颜色发紫的一种指纹。 曲青 是纹形弯曲、颜色发青的一种指纹。 阴痫 病名,是痫征中阴性的一种证候。
指纹形色只见于第一节风关的,病浅易治,现于第二节气关的,病较深重,纹形上侵到第三节命关时,病势深而难治。若纹形弯曲,颜色发紫的,是主伤食内热证候;颜色发青的,多属被人或走兽所惊吓;颜色发红的,多系被水火或飞禽所惊吓;颜色发黄的,多是被雷电所惊吓,颜色发黑的,多属阴痫病的表现。还有纹形园长象长珠样的名曰长珠纹,多主饮食所伤的证候;纹形一点红色象流珠之状的,名曰流珠纹,多是内热之证。还有纹形上尖长而下微大象蛇去之形的,名曰“去蛇纹”,主伤食吐泻证候;上微大而下尖长象蛇来之形的,名曰“来蛇纹”,多属疳膨食积之证。还有纹形如弓,弯向中指,称为“弓里纹”,多主感冒外邪的证候;纹形弯向拇指的,称为“弓外纹”,多属痰热内盛的现象。还有纹形斜向中指的,称为“左斜”,多主外伤风邪;斜向拇指的,称为“右斜”,多主外感寒邪。还有纹如悬针形的或如枪形的,皆主痰热内热的证候。若纹形直透三关,射甲透指的,称为“通关射甲”,这是一种肝木亢盛,脾气大败的现象,证多危险。
纹见乙字为抽搐,二曲如钩伤冷传,
三曲如虫伤硬物,水纹咳嗽吐泻环。
积滞曲虫惊鱼骨,形似乱虫有蛔缠,
脉纹形色相参合,医者留神仔细观。
还有纹形如乙字的,也是一种惊风抽搐证候的表现;纹形弯曲象钩子一样的,是脾胃被生冷所伤的一种现象;纹形有三道弯曲象蚯蚓一样的,是被坚硬难化食物所伤的一种表现。还有纹形如水字的,是主咳嗽症;纹形如环的,又属吐泻疳积。一般积滞的证候,多现弯如曲虫的纹形;惊风的证候,多出现鱼刺样的纹形。至于纹形弯曲排列象乱虫一样的,多是蛔虫缠扰肠胃的一种象征。以上是诊指纹的大概情况,但在诊察时,必须与全身症状、形色等合参,相互印证,才不致误事。
诊虎口指纹,是小儿诊法之一,在临床上多用之以辅助诊断。一般纹浮主病在表,纹沉主病在里,纹色红的多主外感风寒,纹色紫的多主内热;纹色淡的为虚,纹滞推之不动为实。纹在风关的主病轻,纹至气关的主病重,纹至命关的主病危。即所谓:“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如能很好地掌握,一般已足运用。关于其它各种纹形的主病,现在临床已很少应用。
附2:吴坤安察舌辨证歌(《辨舌指南》)
病之经络、脏腑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毕形于舌,故辨证以舌为主。而以脉证参之,这是诊法之要。
舌诊的部位:满舌属胃,中心亦属胃,舌尖属心,舌根属肾,两边属肝胆,四畔属脾。又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
舌诊的形色: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肾经,焦紫起刺肝经,青滑肝经。
舌苔二字应分别来看,“舌”,指舌质,“苔”指苔垢,因舌是用来候元气盛衰的,苔是用来察病证深浅的。
1.六淫感症有真传,临证先将舌苔看;
察色分经兼手足,营卫表里辨何难。
凡诊伤寒(百病皆然),当先察舌之形色,分别足经手经,卫分营分,在表在里,再参脉证施治。伤寒兼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而言,故曰六淫感证。
2.白肺绛心黄属胃,红为胆火黑脾经;
少阴紫色兼圆厚,焦紫肝阳阴又青。
此条统论手经足经,以舌的形色来区辨。凡临证见舌无苔而润,或微白而薄,即是太阳(膀胱经),太阳与肺同主表,邪尚在表故舌无苔而或薄白。绛红(深红色)属心,黄苔属阳明(胃),红色属少阳(胆),黑苔属太阴(脾),紫色属少阴(心),焦紫属厥阴(肝)阳邪,青滑属厥阴阴部。
3.表白里黄分汗下,绛营白卫治分岐;
次将津液探消息,泽润无伤涩已亏。
此以下辨表里营卫治法。白苔属表,当汗。黄苔属里,当清、当下。绛苔为营分之热,宜清忌表。白苔为卫分之邪。宜汗忌清。再以舌燥润,验其津液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润泽为津液未伤,燥涩为津液已耗,凡热病最注重存津液,因此,故宜深察舌的燥润。
4.白为肺卫仍兼气,绛主心营血后看;
内兼黄仍气热,边红中白肺津干。
病邪浸入人体是先到卫分,卫分不解,然后才入气分。气分不解,由气入营,营分不解,然后入血分,卫气营血,逐层递进。如何察舌而知邪之所在呢?白内兼黄,仍属气分之热,不可用营分药。白苔边红,此温邪入肺,灼干肺津,不可辛温过表,清轻凉散为当。因伤寒之邪从肌表而入,以舌苔之黄白,分表里而汗下;温暑之邪从口鼻吸入,以舌之绛白,分营卫而清解。
5.卫邪可汗宜开肺,气分宜清猛汗难;
入营透热犀地妙,到血未清地与丹。
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可汗,开肺即是开太阳,如麻黄苏叶之类。如舌苔白而厚,或兼干,是邪已到气分,只宜解肌清热,如栀子连翘薄荷之类,不可用辛温猛汗。若寒邪化热过卫入营,或温邪吸入竟入营分,则舌质红绛而干,惟犀角、生地最能透热于营。邪在营分不解,渐入血分,则发热不已,宜消血分之热,鲜生地,牡丹皮之类可清血分之热。
6.白黄气分流连久,尚冀战汗透重关;
舌绛仍兼黄白色,透营泄卫两和间。
凡舌苔白中带黄,日数虽多,其邪尚在气分流连。可望战汗而解。若舌红绛中仍带黄白等苔色,是邪在营卫之间,当用犀地连翘以透营分之热,翘、薄以散卫分之邪,两解以和之。此乃透营泄卫之要法。
以上6条概论舌质、舌苔、分经、分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错综变化,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的辨证层次,是辨舌的纲领。
7.白而薄润风寒重,温散何妨液不干;
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凉解肺家安。
此辨风寒与风热治法不同,凡风寒初入太阳则舌无苔,或生苔白润而薄,此寒邪重,津液不亏,用辛温发汗即可。如白苔虽簿而燥,或舌边舌尖带红,此风热之邪,伤于气分,病在太阴手经,津液巳少,不可过汗,只宜轻清凉解肺分,如桑、杏、连、翘、薄荷、淡竹叶之类。
8.苔若纯黄无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
更验老黄中断裂,腹中满痛下之安。
舌苔纯黄无白,邪入胃经,热而未实,宜辛凉重剂如白虎汤之类以清散漫之热,若焦黄断裂,热入胃腑而燥实,宜调胃承气汤下之则安。
9.太阴腹满苔粘腻,苍朴陈苓湿结开;
黄燥还兼胸痞满,泻心陷胸二方裁。
湿邪结于太阴,则胸腹满闷,舌苔白而枯腻或黄而润滑,宜苦温以开之,如苍朴二陈二芩之类。若苔黄而燥,胸中痞满,此阳邪结于心下,按之痛者,热痰固结,宜用小陷胸法;呕吐尿涩者,湿热内结,宜用泻心法。
10.微黄粘腻兼无渴,苦泄休投开泄安;
热末伤津黄薄滑,犹堪清热透肌端。
舌微黄薄滑,邪在肺卫结于上焦气分,宜杏仁、白蔻、桔、橘、轻苦微辛开泄上焦气分以达邪,不可用陷胸、泻心苦泻之法。黄苔虽主里,如苔薄滑者,是热邪尚在气分,津液未伤,宜栀、豉、翘、薄之类,轻清泄热透表。此两条,舌色似里而实表,不可作里证治。
11.湿留气分苔粘腻,小溲如淋更快联;
湿结中焦因痞满,朴陈苦温泻之安。
粘腻舌苔是内有湿邪的反映。白而粘腻者寒湿,更验其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邪痞满,乃寒湿之邪结于中焦宜用厚朴、苍术、二苓、二陈之类苦温以开泄。若舌黄粘腻,痞闷呕吐,大小便俱不利,此是湿热结于中焦,宜用泻心之类苦寒以开泄。
12.上焦湿滞身潮热,气分宣通病自痊;
湿自外来著肌表,秦艽苏桂解肌先。
舌苔或白或微黄而粘腻不渴者,总属湿邪。但湿自内出,常结于中焦而成痞满。若湿自外来,上焦气分受之,每见潮热自汗,医者表之不解,清之不应,不知热自湿中来,只要宜通气分,如三仁汤之类,气分湿去,则热可自止。若冒雨雾湿邪,留于太阳肌表,发热自汗不解,口不渴饮,身虽热,不欲去衣被,舌灰苔白粘腻,宜杏苏、二陈、秦艽、茯苓之类,解肌和表,湿邪自去。
13.湿热久蒸成内著,厚黄呕吐泻心权;
若兼身目金黄色,五苓栀柏共茵煎。
著 音义同着。
湿热内着,从饮食中得之,嗜酒人多此。苔必厚黄粘腻,病满不饥,呕吐不纳,惟泻心汤最效,黄连、干姜、赤苓、半夏、枳实、茵陈、通草之类。湿热内结,若误治必致成疸,宜茵陈五苓散之类。
以上论黄白舌苔,前2条论风寒,后5条论湿证。
14.舌绛须知营分热,犀翘丹地解之安;
若兼鲜泽纯红色,胞络邪干菖郁攒;
素有火痰成内闭,犀黄竺贝可加餐。
攒 zǎn,读赞(上声),积聚。
舌绛红是邪入营分,宜用犀翘等清透。舌纯红鲜泽是邪入包络。病轻,用菖蒲,郁金开之,病重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芳香开窍,若痰热结闭,加西黄、川贝、天竺黄清火化痰。
15.心承胃灼中心绛,清胃清心势必残;
君火上炎尖独赤,犀兼导赤泻之安。
黄苔而中心绛是心受胃火熏灼,于清胃药中加清心,如犀连承气汤之类,如舌尖独赤起刺是心火上炎之故,可用犀角合导赤散以泻之。
16.若见边红中燥白,上焦气热血无干;
但清膈上无形热,滋腻如投却疾难。
舌质边红,苔中心燥白,是上焦气分无形之热,其邪不在血分,切勿妄投滋腻之药。宜轻清凉解为治,如凉膈散去芒硝、大黄加石膏,能清膈上无形之热。其邪不在气分,若妄投滋腻,必然增病。
17.绛舌上浮粘腻质,暑兼湿秽欲蒸痰;
恐防内闭芳香逐,犀珀菖蒲滑郁含。
绛舌粘腻上浮,暑湿酿蒸,恐痰浊蒙闭心包,宜用菖蒲、郁金,藉其芳香逐秽,犀角以透营分暑邪,琥珀、滑石清暑利湿,如痰浊膠结,宜宣窍涤痰,用川贝、天竺黄之类。
18.白苔绛底因何故,热因湿伏透之难;
热毒乘心红点重,黄连金汁乱狂安。
舌苔白而舌质绛者,热被湿遇。宜化湿以透热,如犀角、滑石、茯苓、猪苓、苡米、茵陈之属。舌现红星点点,是湿温病热毒乘心,证必昏谵狂乱,非黄连、金汁不解。如无金汁则以人中黄代之、
19.舌绛碎生黄白点,热淫湿䘌欲生疳;
古名狐惑皆同此,杂症伤寒仔细探。
䘌 ni, 读逆, 虫的病。 狐惑 虫症(惑当作𧌒)。
舌绛碎而有黄白腐点,多是虫症的反映。因为湿热邪毒,蕴久不宣,蒸腐气血,化为淤浊,物腐而后虫生。《金鉴》以牙疳、下疳分狐惑,与《金匮》所言似有不同,但伤寒余毒,湿𧌒为害则同。
20.舌绛不鲜枯更萎,肾阴已涸救之难;
紫而枯晦凋肝肾,红泽而光胃液干。
萎wěi,读尾,干枯。 涸 hé,读盒,枯竭。
舌形紫晦如猪肝色,绝无津液者为枯,舌形软缩,伸不过齿为萎,这都说明肝肾之阴干涸衰败,难治。若淡红光润鲜明者,是胃津干,急用甘凉濡润之药以救胃阴,如鲜生地、鲜石斛、蔗 浆、梨汁之类。
以上论红绛舌苔。
21.黄苔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热弥深;
屡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阴。
弥mí,读迷,更加。
舌红苔黄固知邪已入里,若舌苔黑燥,扪之起刺,则阳明热极,然无痞满之症,不宜下而宜清,如清之不应,肠中燥屎与热邪固结,土燥水亏,胃液已干,急宜甘寒凉润以救胃阴,阴液充溢,二便自通,不可妄下。
22.黑滑太阴寒水侮,腹疼吐利理中宜;
更兼粘腻形浮胖,伏饮凝痰开逐之。
舌苔黑滑,为太阴(脾)之虚寒,所谓水寒侮土,宜理中汤温之。若更兼粘腻浮胖,是湿痰寒饮伏于太阴,宜温运药以开遂痰湿,如二陈、厚朴、白蔻、姜汁合五苓之类。
23.舌见边黄中黑腻,热蒸脾湿痞难禁;
吐呕便闭因伤酒,开泄中焦有泻心。
舌苔边黄,中心腻黑,是胃热蒸动脾湿,蕴结中宫,以致痞满呕吐、便闭、尿短,嗜酒人多此证,宜用泻心汤开泻中焦。
24.寒湿常乘气分中,风兼二气自从同;
重将黄白形中取,得诀才将脉症通。
寒湿二气入气分,风兼寒湿亦入气分,不入营分。风兼湿热或入气分,或入营分。气分之邪于舌之黄白取之,营分之邪于舌之红绛取之,得此要诀,再将脉证兼参,则可辨证明确。
25.温邪暑热走营中,兼入太阴气分同;
吸受心营并肺卫,暑温挟湿卫营通。
温暑二气常入营分,兼入气分。因温暑之邪都从口鼻吸入,则上焦先受,故或入心营,或入肺卫,或先卫后营,惟湿邪常走气分,暑必挟湿,暑挟湿则三焦营卫可以通入。
以上2条论寒湿温暑之入气入营。
26.伤寒入里阳明主,热病阳明初便缠;
先白后黄寒化热,纯黄少白热蒸然。
伤寒由表入里,先太阳后阳明,故舌苔先白后黄,见证初起恶寒,热病自里出外,是伏气所发,初起即以阳明为出路,故舌苔纯黄少白,见证壮热不恶寒,胸腹灼手,以此为辨。
27.热病无寒惟壮热,黄芩栀豉古今传;
恶寒发热伤寒症,发汗散寒表剂先。
此条亦述伏气所发的热病,切不可辛温发汗,如仲景《伤寒论》阳明篇之栀豉汤、白虎汤,少阳篇之黄芩汤等,皆可辨证选用。若发热恶寒脉浮紧,则宜投发汗散寒表剂为先。
28.少阴温病从何断,舌绛须知木火燃;
目赤耳聋身热甚,栀翘犀角牡丹先。
凡温病热病,初起皆纯热无寒(初起亦有微恶风寒者,但很快即消失),热病发于阳明,温病发于少阳,当以何法断之?但看舌苔,黄燥为阳明热病,绛赤为少阳温病。温病宜用犀角、鲜生地、栀子、连翘、丹皮、赤芍之类以清宣透发,以解木火之郁热,大忌汗散。
以上3条论温热病由于伏气所发,以舌苔辨之,甚为精当。
29.若是温邪从上受,窍中吸入肺先传、
芩翘栀豉桑蒌杏,气燥加膏肺分先;
邪入心营同胆治,再加玄麦郁菖鲜。
温邪从内发者,从少阳胆经治之,若因天时睛燥太过,其气从口鼻吸入,则上焦心肺受邪,舌苔白燥边红,治在气分,宜以黄芩、连翘、栀、豉、桑叶、瓜蒌、杏仁等轻清之品以清气分之热。如气分热炽口干燥,则加生石膏,却热以存津。如舌色鲜红,治在营分,邪入营分与少阳胆经同法,亦用犀、地、丹皮之类,再加玄、麦、郁金、菖蒲以心开窍。
30.寒温二气前粗辨,暑湿相循病必缠;
湿病已陈粘腻舌,只将暑症再提传。
伤寒温病的舌诊巳辨析在前,暑与湿合,燥湿则碍热,清暑则碍湿,病难速解。湿病已陈现粘腻舌苔。“陈”,是布列。根据粘腻舌是湿胜的表现,但暑必挟湿,要提防传变。
上文论伤寒温病,以下言暑邪湿温。
31.暑伤气分苔因白,渴饮烦呕咳喘连;
身热脉虚胸又满,无形气分热宜宣;
蒌皮贝杏通芩滑,栀豉翘心竹叶煎,
或见咳红荷叶汁,痞加朴蔻郁金川。
暑伤气分、饮阻中焦,故苔白而烦呕喘咳,身热胸满,治从肺卫,药宜清宣,如蒌、川贝、杏、蔻、栀、豉之类,如肺气怫郁,则暑邪逆入营中可见咳红,又宜用清络宁血之法。
32.暑入心营舌绛红,神呆似寐耳如聋;
溺淋汗出原非解,失治邪干心主宫;
犀滑翘丹元地觅,银花竹叶石菖同;
欲成内闭多昏昧,再入牛黄即奏功。
暑热之邪、上蒙清窍则耳聋,不与少阳同例,忌用柴胡。暑邪乘于包络则神昏,宜清心开闭,如《温病条辨》之清营汤,安宫牛黄丸之类。
33.暑湿合邪空窍触,三焦受病势弥漫;
脘闷头胀多呕吐,腹痛还防疟痢干;
栀豉杏仁芩半朴,银花滑石郁红安。
红 指橘红
暑湿合邪,从口鼻吸入,则三焦气分受病,头胀、脘闷、呕吐,这是邪初入的见症,其势尚轻,故只宜用栀豉等以清气分。暑湿之邪留于“膜原”则发疟;入于肠胃则成痢,治宜随证用药。
34.湿温气分流连久,舌赤中黄燥刺干;
咯血毋庸滋腻入,耳聋莫作少阳看;
三焦并治通茹杏,金汁银花膏滑寒;
若得疹莎肌内透,再清痰火养阴安。
凡暑湿合邪,轻则气分微结,重则三焦俱病,清解不应,即属湿温重证,肺气不得宣畅则酿成脓血,咯血是热伤肺络,不可用滋腻药,耳聋是湿蒙清窍,不可作少阳治,治当急清三焦,气分一松,则疹痧得以外达,再议清火清痰,渐入养阴之品。
此条阐明湿温重证的治法,惟恐人见咯血而误作阴虚治,见耳聋误作少阳治。
35.苔形粉白四边红,疫入膜原势最凶;
急用达原加引药,一兼黄黑下匆匆。
膜原 脾与胃以膜相连之处。
舌苔粉白而厚、四边红降者,是瘟疫之邪入于膜原。其势最凶,顷刻传变,绝不可轻视,宜用达原饮,分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加引经药透之达之。如舌变黄燥,乃疫邪入胃,加大黄下之,如变黑色,入里尤深,用承气下之,疫势甚者,其舌一日三变,由白变黄,由黄变黑,当数下之。
36.若见鲜红纯绛色,疫传包络及营中;
清邪解毒银犀妙,菖郁金黄温暑通。
舌绛鲜红,疫邪自卫入营,逆传包络及营分,汗下两禁,当从三焦立法,惟宜清营解毒,逐秽开闭,如犀角、银花、菖蒲、郁金、西黄、金汁之类,与温暑治法相通。较上条自表入里大不相同。
上条由膜原入胃,自表传里,故可从足经用药;此条疫邪由卫入营,从手经用药,与温暑大致相同。
37.温邪时疫多斑疹,临证须知提透宜;
疹属肺家风与热,斑因胃热发如兹。
此条温暑斑疹与伤寒发斑不同。疹暑肺经风热,斑是胃家伏热,小如粟粒为疹,大如片状为斑。时疫斑疹兼有毒气,均宜宣透清解热毒。
38.疹斑色白松肌表,血热如丹犀莫迟;
舌白荆防翘薄力,舌红切忌葛升医。
斑疹发于气分,其色淡红而白者,色苔亦白,宜荆、防、蝉蜕、连翘、薄荷、牛蒡之类宣透达表。若见赤斑丹疹,邪在营分血分,舌必绛赤,宜犀角、连翘、鲜生地、人中黄、金银花之类,透营解毒,大忌升麻葛根足经之药。
以上2条述斑疹在气在营,不可用伤寒辛温之法施治。
39.凡属正虚苔嫩薄,淡红微白补休迟;
厚黄白腻邪中蕴,诊者须知清解宜。
不拘伤寒杂症,正气虚者,其舌苔必娇嫩而薄,或淡红或微白,皆可投补。若见黄而厚,白而腻,总属内邪未清,不可遽进补药。
此条凭舌苔以验其虚实,是分别宜补宜清的总诀。若唇淡舌白,润滑而有齿印,足徵脏腑阴寒,则又宜温中回阳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