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调和营卫,扶阳固表之功效。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分类 解表剂
出处 《伤寒论》
功能 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主治 调和营卫,回阳固表。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伤寒论》:桂枝附子

处方

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9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附子6克(炮)

功能主治

调和营卫,回阳固表。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100毫升,温服。调养如桂枝汤法。

摘录
《伤寒论》

《云岐子脉诀》:桂枝附子

处方

桂1两,附子(炮)1两,甘草3钱半。

功能主治

腹中痛,脉迟缓。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录
《云岐子脉诀》

汉·《伤寒论》:桂枝附子

组成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三两(各9克),大枣十二枚(3枚),附子一枚(9克)。

用法

水煎温服。

功效

扶阳固表,调和营卫。

主治

主治伤寒表阳虚弱,恶风发热,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小便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盗汗、慢性鼻炎、疼痛、室性早搏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1.盗汗(个案):患者证系心阳不足,卫气虚弱一以本方加枣仁、五味子治疗。3剂后复诊,盗汗显减,再进3剂原方,盗汗止,心悸除,食欲增进:瞩其按上方为丸,连服2周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盗汗一直未发。(《中医药学报》1990年第1期)

2.慢性鼻炎:以本方合玉屏风散治疗慢性鼻炎120例。中药治疗前4日停用西医抗组胺药和鼻喷雾剂。1个疗程为15日,治疗2个疗程:与盐酸羟甲唑啉鼻喷雾剂联合鼻甲封闭治疗120例对照。1个疗程为5次。显效标准:单纯性鼻炎:鼻腔通畅,分泌物消失,鼻黏膜恢复正常;肥厚性鼻炎:鼻塞消失,鼻甲明显缩小。结果:显效67例,有效4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3%。(《陕西中医》2013年第2期)

3.疼痛:以本方加减合济生肾气丸治疗糖尿病性疼痛30例,与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芬必得治疗30例对照。2组均予控制血糖:1个疗程均为2周,观察2个疗程。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周的疼痛强度变化。疗效评定以疼痛程度减轻2度以上即为显效。结果: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河北中医》2008年第5期)

4.室性早搏(个案):本方加味治疗:患者证属阳虚自汗。予以本方。三诊,患者自觉冷汗止,身体轻松,自行再服原方4剂,心悸消失。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新中医》2002年第5期)

5.更年期综合征:以本方加减治疗52例,与更年安片治疗42例对照。疗效评定以症状(月经失调、烘热、汗出,可伴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胸闷头疼、记忆力衰退、血压波动、腰腿酸痛等)完全消失,停止治疗3个月未见复发则为治愈。结果:治愈5例,显效23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23%。(《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第4期)

方解

本方为桂枝汤加炮附子1枚,并加重甘草用量而成。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俾邪去阳回,则津液自复,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漏不止、四肢微急、脉虚浮为辨证要点。治寒疝疼痛,加川乌、草乌;胸痹心痛,加薤白、瓜蒌;风寒湿痹,寒甚痛剧,加川乌;上肢痛甚,加羌活、蒲黄川芎;下肢痛甚,加独活、牛膝防己;腰背疼痛,加杜仲、桑寄生续断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漏汗、自汗、遗尿、鼻衄、头痛、性功能减退、低热、不寐、瘾疹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抗炎、镇痛、提高免疫功能、强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

方歌

(一)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二)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摘录
汉·《伤寒论》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桂枝附子

歌诀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温服一升(200ml)。

功用

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主治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方义

本方是桂枝汤证兼见阳虚者而设,表证未除,故用桂枝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以外解表证;用附子温经扶阳温煦阳气,庶阳气得复,肌表自固,不仅外邪可解,漏汗自止,而肢急,溲难等症亦可痊愈。此乃“治病求本”之例。

运用

本方以恶风发热、四肢微急、汗漏不止、脉浮虚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表虚汗漏、体虚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阴冷症、寒疝、冠心病、鼻衄、崩漏等。

加减化裁

治寒疝疼痛,加川乌、草乌;风寒湿痹,寒甚痛剧,加川乌;胸痹心痛.加瓜蒌、薤白;上肢痛重,加羌活、川芎姜黄;下肢痛甚,加独活、牛膝防己;腰背疼痛,加杜仲、续断桑寄生

使用注意

1、本方适用于汗多,阳耗液脱之证,若见大汗亡阳,更有厥冷恶寒,则为阳脱之兆,当宜四逆汤之辈,而非本方所能胜任。

2、《千金》: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均可治疗在外是太阳中风证,在内有阳气不足证。但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内之胸中阳气不足,主要是胸阳受损,阳气失展,失达而郁于胸中,虽受损而未至虚;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内之胸中阳气不展并有虚弱一面,即胸阳郁中兼虚;桂枝附子汤主治内之阳虚病机更为明显,不仅有阳虚,更有阴损,但病变主要矛盾方面在阳虚,可见三方之别:桂枝去芍药汤主内重在胸中阳气不足而郁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内重在胸中阳气不足而兼虚;桂枝附子汤主内重在阳虚,次在阴损,此乃三方之别。

重要文献摘要

1、《医方考》:用桂枝汤,所以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所以壮在表之元阳。与桂枝汤解在表之寒湿,加附子以温寒湿。

2、《伤寒来苏集》:用桂枝以补心阳,阳密则漏汗自止矣。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矣。内外调和,则恶风自罢,而手足便利矣。

3、《古方选注》:桂枝附子,治外亡阳而内脱液。熟附虽能补阳,终属燥液,四肢难以屈伸,其为液燥,骨属不利矣。仲景以桂枝汤轻扬力薄,必籍附子刚烈之性直走内外,急急温经复阳,使汗不外泄,正以救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