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祛湿剂。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分类 祛湿剂-燥湿和胃剂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能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藿香正气散

处方

藿香(二钱),紫苏(去梗.一钱半),厚朴(姜制.炒)、茯苓(去皮)、陈皮白芷半夏(汤洗七次)、桔梗(去芦)、大腹皮白术,各一钱。甘草(炙.一钱二分)。

功能主治

伤寒头疼,增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泄泻,常服除山岚瘴气。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

处方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

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

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

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藿香正气散

处方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30克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 藿香(去土)90克 甘草(炙)75克

制法

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备注

方中藿香芳香化温,和中止呕,并能发散风寒,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香化浊;厚朴陈皮半夏曲行气燥湿,和中消滞;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大腹皮行气利温;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枣甘草调合脾胃,且和药性。诸药合用,共成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笔花医镜》卷一:藿香正气散

处方

藿香1钱,砂仁1钱,厚朴1钱,茯苓1钱,紫苏1钱,陈皮1钱,白术7分,制半夏7分,桔梗7分,白芷7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

憎寒壮热,胸膈满闷,口吐黄涎之类。

摘录
《笔花医镜》卷一

《温热经解》:藿香正气散

处方

藿香1钱,川朴8分,甘草8分,茯苓2钱,制半曲1钱半,薄荷8分,陈皮1钱,苏梗1钱,白术8分,建曲1钱半,大腹皮1钱,豆豉1钱半。

功能主治

夏令外感风寒,身温无汗,吐泻交作者。

摘录
《温热经解》

《内科摘要》卷下:藿香正气散

处方

桔梗1钱,大腹皮1钱,紫苏1钱,茯苓1钱,厚朴(制)1钱,甘草(炙)5分,藿香1钱5分。

功能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疼寒热,或霍乱泄泻,或作疟疾。

用法用量

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各家论述

《冯氏锦囊秘录》:正气强旺则外无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则内无停食之患,稍有不足,外感内伤交作。以甘、桔、紫苏辛甘散其外邪;厚朴、大腹苦辛通其内滞;藿香为君主,内可和中,外可解表,统领诸剂成功,正气赖以复矣,故名藿香正气。

摘录
《内科摘要》卷下

《幼科证治大全》:藿香正气散

处方

藿香1钱半,甘草(炙)5钱,腹皮5钱,白芷5钱,白术5钱,桔梗5钱,陈皮5钱,厚朴5钱。

功能主治

婴孩小儿,伤寒头痛,憎寒壮热,痰喘咳嗽,心腹疼痛,吐泻虚肿,疳伤。

用法用量

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
《幼科证治大全》

《普济方》卷三六八:藿香正气散

处方

藿香叶、厚朴(制)、半夏(制)、甘草(炙)、苍术(米泔浸1宿,炒)、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

伤寒发呕。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半盏,加生姜3片,大枣半枚,煎至2分,去滓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六八

《普济方》卷一三六:藿香正气散

处方

大腹皮1两,白芷1两,茯苓1两,枳壳1两,羌活(去芦)1两,独活(去芦)1两,川芎1两,防风1两,半夏1两,荆芥1两,薄荷1两,桑白皮1两。

制法

上(口父)咀,如法修制。

功能主治

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逆,霍乱吐泻,脏腑虚鸣,山岚瘴气,遍身虚肿;妇人胎前产后;小儿脾疳。

用法用量

每服5钱重,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滓再煎。如要汗,加连须葱白1根,同煎。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三六

《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藿香正气散

别名

正气散、藿香正气汤

处方

大腹皮1两,白芷1两,紫苏1两,茯苓(去皮)1两,半夏曲2两,白术2两,陈皮(去白)2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2两,苦梗2两,藿香(去土)3两,甘草(炙)2两半。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芳香化湿,解表和中。主外感风寒,内伤食滞,或内伤寒湿,夏伤暑湿,山岚瘴疟诸证。

临床应用

1.胃肠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男性,14岁。1970年夏发病,症见腹痛,黑色稀便,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以四肢为着,先后住院三次,诊断为胃肠过敏性紫癜,此次复发症状同前。给予藿香正气散原方:剂后,恶心、呕吐、腹痛明显好转,能进饮食。5剂后症状大减,服10剂痊愈,迄今未再复发。

2.急性肝炎:介绍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50例的临床体会。治疗方针以“治湿”和“理脾胃”为主,治湿有祛湿、利湿、化湿三法。其中法湿一法的主方为藿香正气散,适用于湿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者。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黄疸全部退净。黄疸消退时间最短者6日,最长者67日,平均25日。

3.急性肠炎《广东中医》(1960;9:442):藿香正气散加减治非特异性急性肠炎30例,西医30例对比组(足量磺胺类、碳酸钙等肠道收敛剂及颠茄酊等止疼剂)。7例轻微发热,热度在37-38℃之间。多数轻度腹疼,疼痛多在脐周围,伴肠鸣。腹泻昼夜4-8次。粪量较多是粥状或水样,淡黄色或有泡沫(部分病者粪中混有粘液,但无脓、无血)。无里急后重感。腹部稍鼓胀,有轻度压疼,肠鸣音亢进。症状消失平均日数中药组西药组腹泻1.5日2.7日稀便1.8日3.1日腹疼1.3日2.4日腹胀1日2.2日食欲不振2.1日3.3日发热2日3日平均治愈日数1.4日2.9日。

用法用量

正气散(《伤寒全生集》卷二)、藿香正气汤(《金鉴》卷五十三)。本方改为丸剂,名“藿香正气丸”(见《饲鹤亭集方》)。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凡受四时不正之气,憎寒壮热者,风寒客于皮毛,理直解表。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苏藿香陈皮、腹皮、厚朴、桔梗皆气胜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气;白术茯苓半夏甘草,则甘平之品耳,所以培养中气,而树中营之帜者也;内伤、外感而成霍乱者,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厚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若使表无风寒,二物亦能发越脾气,故曰正气。

2.《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苓、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3.《成方便读》:夫四时不正之气,与岚瘴疟疾等证,无不皆有中气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虚之人,每多痰滞,然后无形之气,挟有形之痰,互结为患。故此方以白术甘草补土建中者,即以半夏陈皮茯苓化痰除湿继之。但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者居多,故复以桔梗之宣肺,厚朴之平胃,以鼻通于肺,而口达乎胃也。藿香紫苏白芷,皆为芳香辛散之品,俱能发表宣里,辟恶祛邪;大腹皮独入脾胃,行水散满,破气宽中;加姜、枣以和营卫致津液,和中达表,如是则邪有不退气有不正者。

4.《实用方剂学》:寒燠不时,空气骤变,交互郁蒸,戾气流行,起居不慎,饮食失节,天时人事,两相感召,既不免疾病之侵临,而欲求健康之保障,则藿香正气之方尚矣。藿香芳香辛温,理气而宣内外,和中而止呕泄,善辟秽恶而解表里,故以为君。表里交错,上下交乱,而正气虚矣,故以苓、术、甘草,健脾培中以为臣,俾正气通畅,则邪气自除。况有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朴、腹、二陈消满除痰,佐之以疏里气,更引以姜、枣以调营卫,则表里和而健康复矣。

摘录
《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痧喉证治汇言》:藿香正气散

处方

苏叶、土藿梗、桔梗、陈皮、茅术、厚朴牛蒡子、赤茯苓、焦曲、半曲、煨葛根、蝉衣、甘草

功能主治

痧喉。形寒发热,面若装朱,痧不出肌,即现上吐下泻,腹痛如绞,甚至发厥口噤,目闭神昏者。

摘录
《痧喉证治汇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0g) ,藿香去土三两(90g) ,甘草炙二两半(75g)。

用法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姜、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脘闷食少,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呜泄泻,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方解

本方证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所致。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头痛;湿食伤中,脾弱不运,气机不畅,则脘闷食少,腹胀腹痛;湿浊内阻,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为内伤湿滞之征;脉浮或濡缓,为外寒内湿之征。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方中藿香用量独重,其性味辛温而解在表之风寒.又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降逆止呕,为君药。配以紫苏白芷,解表化湿,以助君药外散风寒,兼化湿浊;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助藿香解表化湿,共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厚朴大腹皮、桔梗行气化湿,畅中消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姜枣煎服,能调和脾胃。诸药合用,能使风寒外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解表和中,芳香化湿的常用方,以恶寒发热,呕吐泄泻,舌苔白厚而腻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夏秋季节性感冒、胃肠性感冒、急性胃肠炎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方歌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外寒内湿均能除。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藿香正气散

歌诀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0g),藿香(去土)三两(90g),甘草炙二两半(75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2、古代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义

本方主治之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为夏月常见病证。风寒外束,卫阳郁遏,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为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配伍特点

本方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表里同治而以除湿治里为主;健脾化湿于理气和胃共施,脾胃同调而以升清降浊为要。

运用

1、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加减化裁

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使用注意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六和汤与藿香正气散均主治外感兼内湿之霍乱吐泻证。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伤于暑湿,故重用香薷,配以厚朴扁豆,湿邪伤脾致倦怠嗜卧,故用人参益气健脾以助脾运;后者兼伤于寒,故重用藿香,伍以紫苏白芷,湿阻气机致脘腹疼痛,故以陈皮大腹皮理气和中。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枯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苓、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