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通圣散

菊花通圣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卷四十三。具有疏风散热,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暴发火眼,外障。证见眼睑红肿,白睛暴赤,羞明热泪,便结脉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
出处 《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功能 疏风散热,泻火解毒
主治 暴发火眼,外障

《医宗金鉴》卷四十三:菊花通圣散

处方

防风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芒消各15克 石膏 桔梗 黄芩各30克 白术 栀子 荆芥穗各7.5克 滑石90克 甘草60克 菊花45克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暴发火眼,两睑溃烂,或生风粟。

用法用量

每服9克,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

摘录
《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金鉴》卷四十三:菊花通圣散

处方

防风1两,川芎1两,当归1两,芍药1两,大黄1两,芒消1两,连翘1两,薄荷1两,麻黄半两,石膏1两,桔梗1两,黄芩1两,白术2钱半,栀子2钱半,荆芥穗2钱半,滑石3两,甘草2两,菊花

功能主治

暴发火眼,外障。

用法用量

方中菊花用量原缺。

风盛,加羌活,倍防风麻黄;热盛,加黄连,倍芒消大黄

摘录
《金鉴》卷四十三

《准绳·类方》卷七:菊花通圣散

处方

菊花1两半,滑石3两,石膏1两,黄芩1两,甘草1两,桔梗1两,牙消1两,黄连1两,羌活1两,防风半两,川芎半两,当归半两,赤芍药半两,大黄半两,薄荷半两,连翘半两,麻黄半两,白蒺藜半两,芒消半两,荆芥2钱半,白术2钱半,山栀子2钱半。

功能主治

两睑溃烂,或生风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同煎7分,食后服。

摘录
《准绳·类方》卷七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菊花通圣散

组成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芒消、连翘、薄荷麻黄各半两(15g),石膏、桔梗、黄苓各一两(30g),白术栀子荆芥穗各二两半(7.5g),滑石三两(90g),甘草二两(60g),菊花(45g)。

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每服9g,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

功用

疏风散热,泻火解毒。

主治

暴发火眼,外障。

方义

方中荆芥薄荷羌活防风、蔓荆、麻黄菊花、桔梗疏风解表,升阳散火;大黄芒消通腑逐瘀,导热外出;黄芩栀子、连翘、石膏清热解毒;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逐瘀消种;滑石甘草导热从小便出;白术健脾利水顾护脾胃。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热,泻火解毒之功。

运用

1.本方通治外障急证、重证、实证。以眼睑红肿,白睛暴赤,羞明热泪,便结脉数为辨证要点。

2.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

加减化裁

风盛,加羌活,倍防风麻黄,热盛,加黄连,倍芒消大黄

各家论述

1.张氏曰:如为丸散,可加枳壳、青皮陈皮以行气,花粉、半夏、礞石以化痰,野菊花蒲公英夏枯草以解毒,草决、千里光、毕角草以消胀。如阳虚者,加雄片、炮姜,以反佐而行之。阴虚者,加元参、毛根,而滋润以利之。揭障丹、通圣散,二方合用亦可,独用亦可。或用揭障丹为君,通圣散佐之;或用通圣散为君,揭障丹佐之,亦无不可。总在人以意消息病情,而用药以治之,则善矣。如病发酷烈,胀痛肿满,须加胆草、栀仁、前仁以散肝胆二经之热,黄连、连翘以散心经之热,石膏知母以平胃中之热,黄芩大黄以散肺与大肠之热,木通滑石以导心与小肠之热,须加用青皮郁金、葶苈、枳实、三苓、文术等破气破血之药以治之。如病势不酷烈,清凉之品用之可也,顺气行血之品用之可也。如阴虚人,宜重用生地、元参、女贞,以护其阴。如气虚人,宜重用沙参甘草,以固其阳中之阴。(《眼科集成》)

2.黄氏曰:予每治败症,多从养阴益阳立方,以肝开窍于目也。(《眼科集成》)

3.张子仙曰:如胀甚者,加葶苈一两、枳实八钱,以破而下之。如血瘀紫浊者,加三棱五钱、文术四钱、郁金五钱,以破而逐之。如胸膈积滞者,加麦芽、楂肉、萎黄、枳实,以消导之。(《眼科集成》)

4.黄庭镜曰:症之最急者莫如风火,风火交战,宜用菊花通圣散,合表里而两解之。此方井治风火邪毒久留泪中,微红生眵等症,宜为丸散,日日服下,以逐其毒。(《眼科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