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丸

菊花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圣济总录》卷十六。具有祛风清热,理气活血之功效。主治风邪注头,头目俱晕,轻则心闷,重则倒仆。
出处 《圣济总录》卷十六
功能 祛风清热,理气活血
主治 风邪注头,头目俱晕,轻则心闷,重则倒仆

《异授眼科》:菊花

处方

菊花4两,巴戟1两6钱,五味子2两,肉苁蓉(酒洗)1两,枸杞2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目有瞳仁倒者,五脏俱损也。外因五色,内因五味,精液妄行,以致肾水枯竭而伤肺肝,五脏损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盐汤送下。

摘录
《异授眼科》

《圣济总录》卷十七:菊花

处方

菊花(择)、枸杞子(择)、天麻(酒浸,切,焙)、独活(去芦头)、蔓荆实(去皮)、木香、芎、防风(去叉)、羌活(去芦头)、天竺黄(研)、赤茯苓(去黑皮)、藁本(去土)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风头旋。目晕欲倒,胸中痰逆,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荆芥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七

《三因》卷十六:菊花

处方

菊花枸杞子、肉苁蓉(酒浸,洗,切)、巴戟(去心)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肺气虚,忧思过度,荣卫枯耗,唇裂,沈紧,或口吻生疮,容色枯瘁,男子失精,女子血衰。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米汤送下。

摘录
《三因》卷十六

《扶寿精方》:菊花

处方

菊花(家园菊,黄白色盛开时采,阴干)6两,秦当归(去芦头梢尾,酒洗,焙干,为末)3两,地黄膏(采生鲜者,取自然汁,每斤入蜜2两,瓦器内慢火熬成膏,忌铜铁)6两,牛膝4两(酒浸透,焙干,为末),覆盆子4两。

制法

炼蜜合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诸虚,除诸疾,明目滋阴,常服气血永不衰,鬓发永不白,驻颜益寿。主

用法用量

每服81丸,空心、临卧盐汤或酒任下。

摘录
《扶寿精方》

《圣济总录》卷一○五:菊花

处方

菊花1两,黄芩(去黑心)1两,玄参1两,决明子(炒)1两半,升麻1两,蕤仁(去皮)1两半,车前子2两,防风(去叉)2两,黄连(去须)2两,萎蕤2两,大黄(锉,炒令香)3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风毒冲眼,久赤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温浆水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

《圣济总录》卷十六:菊花

处方

菊花半两(择去梗),羌活半两(去芦头),枳壳半两(去瓤,麸炒),芎半两,防风半两(去叉),桂(去粗皮)半两,细辛(去苗叶)1两,槟榔(锉)1枚。

制法

上为末,以生姜汁煮薄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风邪注头,头目俱晕,轻则心闷,重则倒仆。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酒送下,1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六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菊花

处方

菊花2两,黄连(去须)1两半,槐子1两半,车前子1两,茺蔚子1两,青葙子1两,地肤子1两,决明子1两(微炒),菥蓂子1两,苦参1两,防风1两(去叉),黄芩1两(去黑心),蕤仁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眼昏暗,渐成内障。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米饮送下,临卧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圣济总录》卷一○七:菊花

处方

菊花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山芋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一切风眼及风攻头系。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临卧熟水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

《圣济总录》卷一○八:菊花

处方

菊花4两,乌头(生,去皮脐)2两,黑豆2合(生,去皮,为末,滴盐水烂研为膏)。

制法

上药,先将前三味为末,入黑豆膏内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明目。主一切眼疾。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菊花

组成

菊花(择去梗)、羌活(去芦头)、枳壳(去瓤,麸炒)、川芎防风(去叉)、桂(去粗皮)各半两(15g),细辛(去苗叶)一两(30g),槟榔(锉)一枚(1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为末,以生姜汁煮薄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送下,一日二次。

2、现代用法:捣成末,用生姜汁煮薄面做成糊丸。1日3次,1次4-6g,空腹酒下。

功用

祛风清热,理气活血。

主治

风邪注头,头目俱晕,轻则心闷,重则倒仆。

方义

方中菊花辛凉透达,清肝明目。羌活防风细辛祛风开郁。川芎、桂心活血通经。枳壳槟榔疏肝和胃。诸药皆散,入心肝脾肺经。故可调理五脏,熄风定眩。

使用注意

忌受情志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