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复汤

来复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具有固涩止汗,益气敛阴之功效。主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愈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
出处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功能 固涩止汗,益气敛阴
主治 寒温外感诸证,大病愈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

《辨证录》卷九:来复汤

处方

人参3钱,茯苓3钱,白术3钱,天花粉3钱,远志1钱,甘草1钱,黄连3分,麦冬1两,陈皮3分,苏叶1钱5分。

功能主治

补肺气,兼补胃土,于胃中散邪。主昼夜诵读不辍,眠思梦想,劳瘁不自知,饥饿不自觉,内伤于肺,遂至感入风邪,咳嗽身热。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九

《衷中参西》上册:来复汤

处方

萸肉(去净核)2两,生龙骨(捣细)1两,生牡蛎(捣细)1两,生杭芍6钱,野台参4钱,甘草(蜜炙)2钱。

功能主治

寒温外感诸证,大病愈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

临床应用

1.痰喘:赵臾,年六十三岁,子仲冬得寒证,痰喘甚剧。其脉浮而弱,不任循按,问其平素,言有劳病,冬日恒发喘嗽。再三筹思,强治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生石膏,为其脉弱,俾预购补药数种备用。服药后,喘息稍愈,再诊其脉微弱益甚,遂急用净萸弱一两,生龙骨、生牡蛎各六钱,野台参四钱,生杭芍三钱为方,皆所素购也。煎汤甫成,此时病人呼吸俱微,自觉气息不续,急将药饮下,气息遂得接续。

2.元气暴脱:李某某,年五旬,骤然眩晕不起,周身颤动,头上汗出,言语错乱,自言心怔忡不能支持,其脉上盛下虚,急投以净萸肉一两半,生龙骨、生牡蛎、野台参、生赭石各五钱,一剂即愈。继将萸肉改用一两,加生山药八钱,连服数剂,脉亦复常。

摘录
《衷中参西》上册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来复汤

歌诀

来复汤中萸肉君,龙牡芍草台人参;补益元气又回阳,救逆敛汗固脱神。

组成

萸肉(去净核)二两,生龙骨(捣细)一两,生牡蛎(捣细)一两,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蜜炙)二钱。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功用

固涩止汗,益气敛阴。

主治

寒温外感诸证,大病愈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

方义

山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更胜。盖山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山萸肉为第一。而《本经》载于中品,不与参、术并列者,窃忆古书竹简韦编,易于错简,此或错简之误欤!

重要文献摘要

《医学衷中参西录》:“来复汤,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萸肉(去净核)二两,生龙骨(捣细)一两,生牡蛎(捣细)一两,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蜜炙)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