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注解伤寒论》卷六。具有助阳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蜷卧,苔白,脉反沉者。
分类 解表剂
出处 《注解伤寒论》卷六
功能 助阳解表
主治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蜷卧,苔白,脉反沉者
出处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伤寒论》。本方又名“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

麻黄二两(6克、)附子一枚(9克)、细辛二两(3克)。

用法

水煎温服。

功效

助阳解表。

主治

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咳嗽、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荨麻疹、风湿关节炎等病症。

1.慢性咳嗽:以本方加减治疗50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止咳药物。与青霉素钠及川贝枇杷糖浆治疗50例对照。疗程1周。根据咳嗽、咳痰、咽痒等症状的改变评判疗效。结果:痊愈41例,有效7例,无效2例。且1周内未见1例复发。(《福建中医药》2007年第3期)

2.哮喘:以本方加减治疗老年人支气管哮喘30例,与基础治疗(氧疗、化痰、平喘、抗生素等)30例对照。疗程10日。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为临床控制。结果:临床控制26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现代中医药》2013年第3期)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本方治疗58例,其中合并冠心病33例,心肌炎12例,心肌病8例,高血压5例。疗程为1个月,连服2个疗程判定疗效。根据心率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气短乏力、头晕失眠、心悸、胸痛胸闷、畏寒肢冷)变化及硫酸阿托品激发试验变化评判疗效。结果:临床痊愈8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4.5%。(《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年第6期)

4.风湿性关节炎:以本方加味联合蜂针治疗42例,蜂针治疗采用中华蜜蜂活蜂直刺法。主穴选取受损关节周围阿是穴、血海、足三里、肾俞。配穴根据关节部位不同有所改变。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31例对照。1个疗程为15日,观察2个疗程(每个厅程间隔3日)。疗效评定以关节或肌肉酸楚、疼痛消失,活动正常,遇冷或天气变化无复发为治愈。结果:治愈32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1%。(《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第6期)

5.荨麻疹:以本方结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35例,与单纯服用氢雷他定治疗35例对照。疗程5日,观察3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禁止接触冷水,避风寒,忌生冷饮食。若有合并症,采取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和不良反应.疗效评定以风团消退、临床症状消失,不再发作者为治愈。结果:治愈14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湖南中医杂志》2011年第6期)

方解

本方辛温解表药与温里助阳药配合,从而成为助阳解表方剂,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散寒;附子温肾经散寒,补助阳气不足,用之温肾助阳.为巨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在里以振奋阳气,鼓邪于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既能鼓邪外出,又无过汗伤阳之虞,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能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本方既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又是治疗大寒客犯肺肾所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甚、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若证为阳气虚弱,宜加人参、黄芪;兼咳喘吐痰,加半夏、杏仁、苏子、白芥子;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该遵循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本方中细辛有毒,用量宜轻;附子亦为有毒之品,应使用炮制过的附子,煎煮时应将附子先煎,以减少毒性。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也可见于治疗腰腿痛、面神经麻痹、过敏性鼻炎、房室传导阻滞、前列腺炎、头痛、三叉神经痛、发热、咽痛、失音、暴聋暴盲、阳痿、强直性脊柱炎、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湿疹、银屑病、脱疽等辨证属阳虚外寒的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抗炎、镇痛、抗变态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方歌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摘录
汉·《伤寒论》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麻黄附子细辛

歌诀

麻黄二两细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始得少阴反发热,脉沉的证奏奇功。

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6g),细辛二两(6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一斗(2000ml),先煮附子,减二升(400ml),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600ml),去滓。温服一升(200ml),日三服。

功用

助阳解表。

主治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蜷卧,苔白,脉反沉者。

方义

为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的方剂,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以鼓邪外出,良药相合,温散寒邪而恢复阳气,共为主药;辅佐细辛外解太阳之表,内散少阴之寒,既能珠麻黄发汗解表,又助附子温经散寒。三药合用,补散兼施,可使外感寒邪从表散,又可因护其阳,使里寒为之散逐,共奏助阳解表之功。

运用

1、本方主治,既有阳虚之本,又有感寒之标,实乃标本并治之剂。临床以恶寒甚,发热轻,无汗蜷卧,脉不浮反沉者为应用要点。

2、本方用于阳虚体质之感冒,阳虚或衰弱小儿稚麻疹,寒人少阴之咳嗽幼肺炎,嗜睡,月经期前后或泄精前后之受寒,大寒犯肾之脑或齿痛,暴哑声不出之咽痛,寒伏少阴之皮下青色血斑,产后水肿,肾病水肿,阳虚寒凝脉迟缓等;亦可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动过缓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脱疽、阴疽、血管性头痛、易疲劳症、发热、急性喉炎、肺炎、急性肾炎、高血压病、遗尿症、尿毒症、荨麻疹、带状疮疹、多发性神经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慢性胃炎、黄疸、风湿性炎关节炎、睾丸冷痛、嗜睡、暴盲、暴聋、暴哑、涕泪时出不止等病症而见本方证者。

使用注意

1、见有恶寒蜷卧,下利清谷,手足厥寒等少阴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里证者禁用。

2、应用本方时,一要掌握麻黄附子于方中的用量,二要嘱咐患者煎煮药物时当先煎麻黄去上沫。三要懂得临证据病情加味药物,如治疗关节疼痛当加川芎,当归桂枝白术桃仁等。

重要文献摘要

1、《伤寒贯珠集》: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气相通故也。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紧,脉不浮而沉,故与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2、《伤寒论类方》:附子细辛为少阴温经之药,夫人知之。用麻黄者,以其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不用桂枝而用麻黄者,盖桂枝表里通用,亦能温里,故阴经诸药皆用之。麻黄则专于发表,今欲散少阴始入之邪,非麻黄不可,况已有附子以温少阴之经矣。

3、《伤寒溯源集》曰: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发微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