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清导浊汤

宣清导浊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三。具有宣泄湿浊,通利二便之功效。主治湿温久羁,三焦㳽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临床常用于治疗鼓胀、水肿、乙型肝炎、尿毒症辨证属于湿热秽浊郁闭大肠,弥漫三焦者。
出处 《温病条辨》卷三
功能 宣泄湿浊,通利二便
主治 湿温久羁,三焦㳽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
处方

猪苓15克 茯苓15克 寒水石18克 晚蚕沙12克 皂荚子9克(去皮)

功能主治

宣泄湿浊,通利二便。治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志轻度昏迷,少腹硬满,大便不通,小便赤少,舌苔浊腻,脉象实者。

用法用量

用水1升,煮成400毫升,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利为度。

摘录
《温病条辨》卷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宣清导浊汤

歌诀

宣清导浊皂子良,二苓寒水蚕矢匡;湿浊弥漫机窍阻,二便闭塞此堪尝。

组成

猪苓五钱,茯苓五钱,寒水石六钱,晚蚕沙四钱,皂荚子(去皮)三钱。

用法用量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功用

宣泄湿浊,通利二便。

主治

湿温久羁,三焦㳽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

方义

湿温病邪气弥漫三焦,郁结于下,肠腑闭塞,以致少腹坚硬胀满,大便不通;浊气上蒸,蒙闭清窍,故见神志少清。此时治疗,当宣导浊邪,通泄腑气为主。方中猪苓茯苓渗利湿浊,使湿邪从下分利;寒水石色白性寒,性能沉降,可以祛湿清热;更用晚蚕沙化浊邪而升清气;皂荚子既能宣开上窍以清神志,又能通利下窍,以通便秘。配合成方,共奏祛湿泄浊之功效。

配伍特点

全方既逐有形之湿,又化无形之气,迨浊化气畅则大便自通,吴鞠通有“合之前药,俾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二苓、寒石,化无形之气;蚕沙、皂子,逐有形之湿也”。

运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鼓胀、水肿、乙型肝炎、尿毒症辨证属于湿热秽浊郁闭大肠,弥漫三焦者。

加减化裁

少腹胀满拘急、不矢气,系肠腑湿郁较甚,加杏仁、瓜蒌、槟榔;神识昏蒙较甚,合用苏合香丸。如上焦见症明显者可加黄芩、连翘、瓜蒌皮等;若湿热蕴肺者,治宜清透肺经气分之湿,酌加杏仁宣利肺气,气行则湿化;若湿热困阻脾胃,可加白蔻仁、厚朴等行气宽中;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下焦见症明显,加薏苡仁、茯苓车前子等。

使用注意

本方不宜久服或过量服用,尤其是气虚阴亏和血虚病人。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且不可同时服用滋补性药物,以免滋腻留邪碍胃。

重要文献摘要

原方选录

《温病条辨》:“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宣清导浊汤苦辛淡法,猪苓五钱,茯苓五钱,寒水石六钱,晚蚕沙四钱,皂荚子(去皮)三钱。去皮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